分享

归湖梨下村深藏一处古关隘

 寒江读舟 2012-08-07

    近日,本报对潮安县文祠镇的婆姐岭古道和永安门古关隘现状进行报道以后(详见2009年8月6日A2版),有热心读者打来电话,反映在距婆姐岭不远的归湖镇梨下村也藏着一处古关隘,名为“永安里”,其年代或比永安门更为久远,而保存状况同样堪忧。

  来到归湖镇梨下村时,天正下着大雨,沿着湿漉漉的水泥村道一直走到尽头,只见两座葱郁的山坡夹出一道天然的“瓶颈”,颇有“兵家必争之地”的意味。左侧山脚下一块碑记上写着“神山山岗遗址”,为潮安县政府2006年所立。据碑记记载,此处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战国时期人类活动文化遗址,面积约12000平方米,已采集有石器、陶片等器物。在这个“瓶颈”之处,因地制宜筑着一道石门,正是记者要找的“永安里”关隘。

  “永安里”关隘的围墙约3米高,关门上的石匾字迹模糊、几不可辨,两侧楹联的字体也早已被磨掉。杂草乱枝在围墙上方肆意滋长,似在向世人诉说这座关隘的衰败。从“瓶颈”走出关门,视野豁然开朗,前方是广阔的田园,左右是绵延的山坡,两条羊肠小道一直向远处的山岭延伸。骤雨初歇,斜阳欲现,正是“暮霭沉沉楚天阔”。关门前方的杂草丛中,露出三级石阶,正对着关门还有一大一小两口几近干涸的池塘,直径小的约十几米、大的近百米,仔细观察池塘边缘的石篱,隐约可判断是人工开凿的八角池。

  采访中,梨下村的村民告诉记者,这石门、古道、池塘,都是从“古时候”就有的,以前叫做“后崩关”,到关外去就只有这一条路,每日行人络绎不绝,后来走的人少了,人们把池塘变成田地,为了行走方便,还把池塘的石篱重新砌高,现在池塘也抛荒了。

  记者查阅有关史料得知,“后崩关”是归湖镇梨下村西北角山坳一处古代遗址,古时名叫“锁阳关”,通往溪美、凤南等地,石坳辕门,关墙高达5米,因年代久远而崩塌。文祠镇婆姐岭的“永安门”是前关,此地为后关,民国22年重建。

  在关门后方10米处,记者发现了另一道石门的痕迹,两侧的石基被青苔所覆盖,贝灰石的门墙虽已崩塌,但仍依稀可辨。或许这座崩塌的石门,便是“后崩关”名字的由来,又或许这座关隘原来是双层门结构,上方还有雄伟的城楼,但这些只能任由来者想象,目前无法得到考证。

  雨后,凉风轻拂,放眼崇山,哀意顿生。“永安里”与“永安门”原是一脉相承,时过境迁,两座贯看古今的关隘已经荒废。有文化界人士认为,若把婆姐岭与梨下村的古道、古关作为旅游路线连结起来,必然能引起人们踏古寻幽的情怀。而对于这些古迹来说,目前最需要的是得到有效的管理与保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