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潮州志》 探索古揭阳

 寒江读舟 2012-08-07

揭阳古城
  现在的潮汕地区,历史上最早的止式政权建制,是汉武帝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成立揭阳县。揭阳之名,虽已见诸史藉,其中有揭阳山,也有揭阳县。有的认为在江西,有的说山在广西阳朔附近;也有把揭阳建县提早到秦入岭南时期,或则认为南越国已建揭阳县,都未有完整的确证。相对来说,揭阳置县,还是以汉武帝元鼎六年有时间、事件、人物及近古多种方志记载,比较明确,可以作为依据。但是,古揭阳县治究在何处,还是扑朔迷离,引人去思考探索。  饶宗颐对于潮汕历史的研究,从早年到现在,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功绩卓著。20世纪4n年代,先生总纂的《潮州志》具有前所未有的科学性和学术性,树立起重要的里程碑,为地方史志的楷模,但当时未能完整山版。现重新全部出版,补齐了民族、山川、风俗、戏剧音乐及工业各志,笔者得以再学《潮州忠》,领会先生对地方史的考释精神,以此对占揭阳治再次窥探。

  首先,勘察南武岽。在研讨古揭阳问题时,学者必然要探索南武岽,《潮州志》记述:“南武岽在城北15.5公里,高884公尺,一名大笔架,三峰屏列,北为饶平界,西为海阳界…有山獠盘监雷之族居其上”。1 在民旅关系上,是在汉高祖12年(前195年)封名织者为南武侯,当民族小国南海国千。由于南武岽是风凰山区的一部分,傜畲聚居的地方,颇有实力。其远源是东夷越族,入山为山越,与南蛮台而面为傜,闽越边区商周己是傜族聚居之地(见徐松古《粤江流域人民史》)后为畲族,所以受封,亦以南武侯的名义标地名为南武岽。虽然,蒙文通在《经史问答》中曾指明这南海国是在潮汀赣之司,作为一个有武装规模的实体,在东越、淮南国与闽越这些封国倾轧之中损失严重,‘退居南武岽,不国体,形成虚封。对反汉的南越国表示汉朝南海郡的存在。汉朝对于各民族的安抚,优待其有功或上层的首领,由于民族的迁徙分散而居,所以在各地都会出现其小领地,也打着原来的首领的名号,这里称南武岽,也是小民族一再流转的现象,汉朝要在岭东置县,必然要与当地民族统一组合。侯王名“织”,与“揭”谐音,也是定名条件之一,“揭”(织)之山,南望平川之“阳”,成为“揭阳”。

  第二,考索海阳山。饶先生总纂的《潮州志》有记载:“海阳山去城(今潮州城)20里,南望大洋,晋建县于山麓。”又载:“海阳山在风山之东,与竹竽山接,下则晋初建县,其在此乎。”这里原是汉惠帝3年(公元前192年)封摇毋余为海阳候的地点之一,称海阳山,摇氏实也是傜族,与南武侯织都是畲族之祖源,摇毋余为东越族人,原始封地在江苏常熟东南,或说在辽西,而这里则是于南海郡的同名一方,只有显示民族功臣及其南方住地的重要性,风凰山南武岽的傜畲族也沿风溪徒向近江(韩江)的地区海阳山,故在这里的“沃壤”最早建县,就是以海阳候国并八揭阳县。至晋咸和6年析揭阳县为4个县,此地改建为海阳县。

  第三,见碑彩凤岭。在门湖镇塘埔乡,有个彩凤岭, “地在县城(潮州城)北,由老山东入里许。”“老山,在县城北10公里,高122公尺”《潮州志?山川志》。《韩江闻见录》载:“白城北隔河上流20里许。海阳山,亦号风山,是彩风岭。也此以20里内为沃壤,建城于此宜也。”这就很客观把海阳山与彩风岭连在一起,且说:在这里发掘地下“时见古城砖器物,又城东门址尚存,在彩凤岭下。”1982年潮汕文物普查时,“发现《彩凤岭》碑,高230厘米,竖写楷书,每字约35厘米见方,无款。”。当然,这不是汉揭阳县原始的遗物,实际就是海阳山区建县城的地址。 《潮州志》载: “义熙九年,以揭阳地置义安郡”而且“以海阳县为义安郡治”,可见这也是揭阳县治所在。

  第四,描述婆姐岭。婆姐岭距潮州“城北八公里,高33.8公尺,”(潮州志P3174)在归湖镇东南面下赤永村附近。 《潮州市文物志》有载:“婆姐岭上,有一条古道逶迤而上,穿越山腰的“永安门”,直通意溪,另一侧通文祠,连接上风凰,饶平之路,靠下赤水村一侧的古道,自永安门至岭下,盘旋而下,全长约180米,宽约一米,共有由天然石块铺成的石级170多级。在这些石阶上遍刻着神态各异、形态逼真,构图优美生动的石刻图案,其中有人物、动物、水产、花卉及方格几何图形。”‘这也是各地通向龟湖的陆路,有别于韩江水道的功能,而且这条古道石级被长期踩踏磨光了,可见年代极久远,才加花防滑,山上有一雄关,石匾题写“永安门”,落款光绪年重建,这又与彩风岭下“东门”城郊遗址有关。义安郡治四通八达,也显示揭阳县治升县为郡的遗迹。

  第五,兼谈走马埒。在海阳山之南,清顺治吴颖《潮州志》有越王走马埒的记载: “越王走马埒,地在潮州城北15里,南汉刘撮之祖安仁为潮州长史时所筑。其孙隐,僭号南越王。”该山位于潮安归湖镇砚田村对面,山高304.6米,山北峰峦迭嶂,直到风凰山,西面是一片开阔地,临韩江。(见《潮州文物志》第10卷)这个位置距海阳山只有五里的地方,地域实际是在汉初越人海阳侯摇毋余民族小国范围之中心地带,刘隐僭号南越王,会有追念西汉刘家皇朝的封国及其建立揭阳县的含义,反证其历史信息,这处越王走马埒,周围不远处都是畲族古村落,北有碗窑、山犁。东有李工坑、东南有人坪,都在十里之内,直至元朝,这里更成为少数民族抗元武装的中心,后称陈吊王寨,颇有纵观古史的意味。  第六,简说南海亭。汉代王莽时期,曾改揭阳县名为南海亭,《汉书地理志?水篇》载“员水又东南千五自里注入南海。”《水经浪水注》又记: “员水历揭阳县。王莽之南海亭”。 《潮州志?山川志》又记载(P3080):韩江入丰顺过境约70余里……经留隍……南流至葛布西折入潮安……至二塘35里,又经潮州城南85里汕头入海。”又“韩江本流在福建内曰汀江,入广东界大埔县境后,三河坝以下至汕头始称为韩江,长约300里”(《潮州志》P3079)这正是“东历揭阳(王莽时之南海亭)而注于南海的河段,可见揭阳县治在(员水)韩江要经过之处,其过程的葛布下游二二塘,都在归湖海阳山、南武岽的不远地方。可以窥测山县址的所在。

  第七,勘踏二塘龟山。在韩江的中下游龟湖(归湖)镇的对岸,就是二塘村,临江边有一龟山,1982年文物普查时,笔者和普查队同仁在这里发现一处范围很大的文化堆积,厚过1.2米,出土了一大批陶片和瓦片,陶片大都是灰胎硬陶,火候很高,多为罐类,纹饰多是方格纹或双线方格纹,具汉初产品的特征。遗物堆积如此之大,可见是一处陶器生产遗址,生产大量日用器物,供应当地大型居民区需用,或者在较大的市场销售,同时通过归湖水道交通的中心,运输供应其他各地。这也反映对岸龟湖,止是一个热闹的聚居中心。

  第八,出土泰元墓砖。揭阳于公元前111年置县,时间、人物、及有关献都比较明确、人们都确认这是潮地建县的开始。从公元前111年建立的揭阳县、历两汉及西晋,至东晋义熙九年(413年)设义安郡,揭刚县建制的存在共524年,历5个世纪的揭阳县治,不能没有迹象。在潮安龟湖镇(归湖)塘埔村,有一个乌石岭。其南坡地名叫黄蜂采花,因为这里布满很多崩塌了的砖室墓,远看就像一片峰房,故名。面对这些废墓,文物普查队于1982年3月10日清理两穴墓葬,其中一号慕只出土一个陶盂,别无他物。二号墓遗物较多, 《潮州市文物志》作了较详的记载:“黄峰采花二号墓在门湖区塘埔乡乌石岭南坡,座南向北,结构为券顶砖室墓,清理时封门券顶皆塌。墓室用6厘米的灰砖及长40、宽15、厚5×5的刀形砖砌成,墓室中不见棺椁、尻骸,随葬品共5件,陶碗一个,高3.2厘米,口径7.5厘米,底径3.6厘米,内划弦纹,施青釉,已剥触;陶钵一个,高6.8厘米,口径6.9厘米,底径10.8厘米;陶盂(残)高5.2厘米,口径5.7厘米,腹径6厘米,底径3.5厘米:陶纺轮一只,直径3厘米,高.6厘米,银手环一双,另外在慕室东壁发现刻划有“泰元11年10月1日”字样的纪年砖,(泰元11年即公元386年)(见《潮州市文物志》)。这是整个墓葬群的一穴,时间距建义安郡(413年)要早27年,当是揭阳县时期的墓葬。在这里留下很大的墓区,而且有高级的隋葬品如银首饰之类,展示是揭阳县治至海阳县治的迹象。

  第九,再探揭阳山。明代郭春震《潮州府忐》载:“揭阳山在县(今揭阳市区)西北150里,秦名揭岭。”。《潮州志?山川志》则指出“揭阳山在揭阳县城两北48公里,东北高1106米,南北二支公抵丰顺陆丰境,形势岩蛲,县之主山也,或以此为揭阳岭。”这处山脉,从丰顺县角度的记载称飞泉岭,脉自揭阳山来,绝顶有泉涌出,飞空而下,一日古揭岭,以此为秦五岭之一也。揭阳《刘志》记宋邑进士郑国翰作揽胜亭于其间,朱子(熹)过访之,书“落汉鸣泉”四大字揭诸亭。”把本地揭阳山说成五岭之一。这正好与潮地很多联系古名人名迹的情况一样,有助于判断史事郭志所载揭阳山距具治150里,对比《潮州志》所载距今揭阳城48公里,尚差50余里,而今“玉窖(今揭城)至南武岽(西南至东北)的距离31公里,”(《潮州志》)。接起来正好150里左右,反证了古揭岭与潮州龟湖的距离。

  第十,综览龟湖。从重印的《潮州志》中,我们获得了不少古揭阳县治的线索,其走向迹象都汇集到一个地方,那就是潮安县的龟湖。龟湖亦称归湖,那是地处潮州城东北韩江东北岸、群山环绕、村庄密集、土地肥沃、古代民族聚居、水陆交通发达的地方。20世纪上半时,这里是潮安县的登荣区,归湖是这个区的主要市镇,是韩江下游的主要交通枢纽,潮安北部最大的经济中心。打开《潮州志》、 《潮州市文物志》、 《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分册》、 《潮汕历史文物图册》中的地图,对这一地段的画面,综合观察,可见到十公里内围布列着很多民族古村,那就是溪美、李上坑、山梨、碗窑、南武岽、大坪等,现在都称为畲族村,畲出于徭,古代就是越族、徭族不断传变下来的民族区域,南武候织的封地南海国、海阳候徭毋余的封地海阳山等民族分支聚落的地方,有风凰溪流汇入这片生活的沃土,故亦称“湖”。也成为汉朝廷关注的热点,此地扼居韩江下游最大的河段。也正是员水经南海亭入海的关键地带。与古城有关系的列山岭和古村如乌石、永安、二塘、塘埔、赤水、砚田……等等,都在这里。

  就在归湖的东南部,海阳山实则就是具有陆上通道的婆姐岭及古城迹象的彩风岭。北部又有军事价值的越王走马将系列山麓,涵括海阳山下的沃地,建立起揭阳城治,是条件最为充分的。在海阳山下,属于归湖范围内的塘埔,也就成为揭阳古城的墓葬区,构成古城合理的配套,在归湖中心地带韩江对面的二塘龟山,又是生产陶器的工业区,顺理成章。秦汉以来,揭阳之名,由揭阳山而揭阳县,名字各地都可采用,相同也不足奇。五个世纪的揭阳县实体,也未见有一个地方像归湖这片地方具有这么密集的条件组合。  

  揭阳古城治的所在,一直是一个谜。饶先生总纂的《潮州志》,现在完整出版,拜读之后,发现其中有不少揭阳古城的谜文。加以学习,排比,思考、与考古活动相结合,相信会理出比这拙文更加准确的谜底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