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寨程洋岗故事多

 寒江读舟 2012-08-07

程洋岗是澄海市莲下镇的一个自然村。人口6000多人。村民有蔡、陈、许、林、郑、柯、李、薛、郭等姓氏。旅居海外的程洋岗人也有六七千人,是澄海的著名侨乡。

程洋岗,也称大娘岗。唐以前,系韩江出海口。古曾称凤岭、岐岭、凤鸣岗。现留有南宋丞相陆秀夫曾题写的“凤鸣岐岗”古刻。著名汉学家饶宗颐教授给程洋岗题:“粤东襟喉,潮州门户----题宋代凤岭古港.饶宗颐”。

程洋岗是一个古港口。早在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凤岭港已形成,有码头,有集市。程洋岗青山环绕,绿水萦洄,山明水秀,名人辈出。清代有蔡熙、郑堃、蔡藩等三位进士,现代有富商蔡彦、名中医蔡仰高、画家蔡仰颜等。历史上,商栗云集,名人聚至,古宅、古寺、古石刻林立,虎丘山、营盘山、山顶仔、公鸡山几立其间,古木参天,山水环绕,怡人胜景,令人赞叹。程洋岗历史之悠久,文化之丰厚,古榕、古寺、古祠堂、古书斋,数量之多,均为粤东所少见,乃为不可多得的粤东古寨,贸留下了许多美妙的民间传说,以及富有传奇色彩的土特产。

麒麟大树。在公鸡山西麓,这里依山临江,风景如画,是休闲垂钓的理想场所。临韩江之石尾下古渡口有一棵古榕树,村民称之为麒麟大树。巨榕躯干雄壮挺拔,树冠宽大,犹如一头雄踞猛兽,状如麒麟。它缘石而生,盘根错节,充沛的气根有如长者髯垂于江面,随风荡漾;它犹如一位垂老的时间老人,在向人间诉说磁卡程洋岗的风雨岁月和美丽传说。

商业老街。由永兴街、新兴街、顺兴街、新和街组成。现仍是村里的一个集市。据村里七八十岁的老人集体回忆。在永兴街头,原有贝灰镶成的“永兴街”三字门额,上面还有“兴国丁丑”字样。这说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永兴街就已存在,距今已1000多年。现在,老街旧貌依稀可见,并有“遵古法制”、“一等理发所”、“源和”等匾额,不宜南顺胜馆、北顺胜馆等码头苦力的馆所。

古建筑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街两侧还有大量的古旧宅第,如“儒林”、“杏园书屋”、“绕绿”、“蔡氏宗祠”、“陈氏宗祠”、“作郎祖宗第”、“儒溪祭公祠”、“仪轩祖祠”、“崐祖家塾”、“琢祖家塾”、“仰和堂”、“文林第”、“仰止山房”、“柯氏宗祠”、“湖公祖祠”、“乃秋小庐”、“临池”、“乃眷西顾”等。

宋窑遗址。在程洋岗村外,营盘山西面山坡至河滩一带,澄海市文物考古部门曾发现了宋窑遗址,现已陆续采集到部分瓷器及烧制瓷器工具。

凤岭宫,虎丘山主峰,逶迤向南,如飞凤落地,先民在山头建立凤岭宫,与龟山汉兵营遗址相望。古时,凤岭古港航道通畅,舟辑南来北往,龟、凤两山夹峙。出海者须先在此停泊观风察色出海,如遇流急水汹,掌舵者稍一不慎,就难以在此抛锚,船妈直撞龟山,轻则触礁撞石,重则舟毁人亡,故有旧谚曰:“抛不着岐岭宫(凤岭宫别名)即犯着龟(山)。”凤岭宫建于凤岭山头的山坳之中,地势掩映蓄聚,峻峭平坦兼而有这。地方志称,凤岭宫占地约六亩。庙中供奉南粤王赵佗和药王孙思邈。唐末宋初,凤岭古港呈兴旺时期,庙中增祀东岳大帝,以保佑过洋船只安全。该宫现已损毁,只留下残璧。

天后宫。程洋岗神庙的分布,与潮汕其他农村的神庙迥殊而异。程洋岗临仙美溪堤顶建有天后宫,临石尾下韩江边堤上也那有天后宫。二水二宫,均有楹联公布天后圣母“功德”。

丹砂古寺。座落在程洋岗虎丘山麓,原名紫宵楼。据称,该庙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建,后为倭寇焚毁。明天启年间,由僧人重建。后历经数次兴废。原庙内有厢房花圃、藏经阁、磨针亭、麻针井、演武厅等,建筑面积2500多平方米,今尚存1300多平方米。主体为依山而建的土木结构,中轴三进,保存完好。还有观音阁、地藏阁附房二间,左右两小巷有四厅八房配称,近山门内侧有园圃二片,艺花植木,以增颜色。寺门石匾“丹大海捞针古寺”四字为清康熙年间澄海知县王岱所书。寺内客堂前有古朴苍劲的苏铁一株,乡人称其为“凤竹”,相传为知县王岱手植,树龄已有300多年。神案前的香炉,据传是采用陨石凿成,取材特殊;当年寺内和尚用过的木鱼仍保留到现在,年代久远,均属珍品。寺前有天启六年民间组织桔梅会竖的石牌坊,上有明代杨任斯手书:“凤来武当”和蔡栗庵所书“千年宝光”匾及对联。寺内主殿两侧山墙分别镶嵌着明代陈良弼的《紫宵楼记》和清肛杨钟岳的《文昌祠记》两块石碑,碑高2米,碑文保存完好。这说明,在天启六年(1626年),民间组织结梅会竖石牌坊时,题书者蔡栗庵就已经把丹砂古寺称为“千年宝光了”。

丹砂古寺雄伟壮观,建筑精巧,既是潮汕道教宗寺,又是儒、佛、道三教合一之寺观。文昌帝君、三世释迦、玄天上帝同时供奉,独具特色。

丹砂古寺传承香火于武当山,还传习武当拳艺于民众,以搞击倭寇侵犯,卫我中华疆土。当年民间组织结梅会就是以木撞钟,擂鼓为号,指挥搞击侵略的。苏湾都人林道乾集众反海禁,搞海上武装贸易,曾名噪一时。丹砂古寺门左右两侧还留有石雕像两尊,左侧为身着日本服、手托帽子的日本人,高度1.65米左右。其脚下石刻:“倭寇犯境,烧杀动辄掠猖狂,主此倭身,千秋请罪。天启六年众立。”右侧为手抱莲的林道乾。林氏是一位集众反海禁的海上武装头目,因祸及乡民,故也于此手抱莲花,立地护寺,成为该寺的守护神。据介绍,这两尊石人是近年修复该寺时重新复制的。

丹砂古寺为澄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经各界热心人士捐资修缮,古寺重光。寺内主持每年主办元宵灯节,张灯结彩,各式灯饰交相辉映,让村民在现代文明的生活中领略到渊源久远的传统习俗。

绿波书院。也称文昌阁,为明代进士杨任斯讲学处。杨任斯,明代饶平县三饶元歌都人,崇祯戊辰科进士。相传他曾拾到“水淹牛屎塔,山兜出状元”的字条。所以,他十分盼望能在虎丘山麓的山兜教出个状元郎来。于是他于明嘉靖万历年间来程洋岗讲学,他讲学之处便是绿波书院。后改为许氏宗祠,至今仍保留着杨任斯伞骨书的石刻对联。位于凤岭宫后的古井旁,相传为杨任斯读书处。

古葵泉井。位于程洋岗的西南角的古葵庵,原名还照寺。清雍正八年(1739年)重建并改称古葵庵。古古葵庵建筑风格小巧玲珑,别具一格。墙上绘有壁画多幅。如《一苇渡江》、《三娘挑经》、《渔樵问答》、《海不扬波》等,系民国247年(1935年)绘就。古葵庵前埕有古井一口。相传井底有奇石块,嵌架有泉眼,泉水清甘,常年不竭。如遇大旱,即使村里大池干涸,古井照样泉涌不断。

中宪第。位于程洋岗夹石巷,为清末实业家薛同泰的故居。薛同泰与丁日昌有八拜之交,丁日昌官至巡抚,并结交了李鸿章。为报答薛同泰昔日交情,为薛同泰取得了中宪大夫的封赠。此后,薛氏兴建“中宪第”出生的。据他回忆,他还曾看到“中宪第”中有蔡元培亲题的牌匾,上书“明德惟馨”。据传说,蔡元培与“中宪第”主人有私交,曾避难于此。

虎丘烟雨。虎丘山主峰海拔达200多米。巨石嶙峋,犬牙交错。《澄海县志》云:“凤山虎丘山,北望韩江,南眺大海,烟波连天,帆影绰绰,别具丰姿。山间有巨石多方,层屋叠叠,相互枕绮,俨然一头蹲踞在大地上的黑虎仰天长啸,形成了天然的“老虎洞”,其间有“虎市”、“石靠椅”、“仙脚迹”等。每当淡淡轻雾,山色蒙胧,碧纱笼护,更富诗情画意,“虎丘烟雨”,实为人间仙境。

凤岭石刻。凤岭山顶有古石刻多处。其中有南宋陆秀夫的“凤鸣岐岗”、“虎丘之月”;明代蔡栗庵的“即此是虎丘”、“振衣千仞”;杨任斯的“第一山”;海瑞的“片羽”等;另外,还有无名氏及落款难以辨认的石刻多幅。

古榕深掩。程洋岗以古榕多而著称,较集中的地带,村民称为“古榕道”。古榕道位于程洋岗乡南,西托山仔顶,北倚古寨,南临碧绿水,古榕参天,松笪交翠,池清稻香。古榕道起于交界巷下,止于林美池尾,全长200余米,一路古榕一路水。古榕道共有古榕301棵。在古榕道,古榕之间又植以金凤树相捋,千姿百态。这些饱经风霜的古榕,为程洋岗披上了陈旧岁月,增添了满眼秀色。据不完全统计,程洋岗共有古榕上百棵,另外还有古花木、古铁树、碗口粗的古金花藤等。

公鸡树。位于公鸡山上,因该古樟树生长在公鸡山顶的石缝上,酷似公鸡而得名。远古的时候,程洋岗外一片汪洋,公鸡山地势突出,这犹如公鸡屹立在公鸡树,成为妈屿口外航海者的明显标志。因此,公鸡树成为航海者的航标,成为飘洋过海者的思乡树。后来,公鸡树被雷电击死,村民遂另植一株,说来也怪,现在,这株榕树也已长大,并已酷似公鸡了。

仙巷古榕。骑生于程洋岗村仙巷的门楼上,随着岁月的流逝,有着顽强生命力的榕树,长出一条又一条的气根,并沿着石柱、砖缝,蜿蜒而是上,扎入大地泥土之中。门长树,树成门,墙长根,根成墙,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自然景观。进入仙巷门楼,右内侧墙壁被榕树根网罗成一巨幅树根墙,盘根错节,纹理粗犷,十分壮观。

杏园书斋。程洋岗有书斋20多座,其中有四处知名书斋。一曰杏园,现为乡老年人协会会址;二曰梅园,曾作产院;三曰柏庐,曾为乡村委会所在地;四曰松园,现为民居。这四园中,杏园最有代表性。清宰相刘墉亲笔题写的“题襟馆”匾额挂于杏园书斋正上方。该匾为杉木质地,长127厘米,高46厘米,厚13厘米,题襟馆匾额上款为“壬子春正月”,下款为“刘墉”,并有“刘墉之印”、“石庵”印鉴。据考,生子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该馆主人为蔡德岳,系程洋岗加合祖公。乾隆年间创办红糖及红头船联营公司,经常北上南直做生意,在京都结识大学士刘墉,过往甚密,交谊甚笃,亲自题匾赠蔡氏杏园书斋。现该匾保存完好。

2004年3月,程洋岗蔡德岳后裔在清理其家中存放旧木柴火的旧屋中,意外发现一块被蛀虫、并有隐约文字的木板。经专家鉴定,这是250年前乾隆皇帝御赐的诏书匾额。该匾长183厘米,宽77厘米,系乾隆已巳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由乾隆皇帝御封赠诏书的原刻。原为绿底金字,约450字。内容是:蔡德岳对朝廷有助,皇帝封赠为“按察司”,其祖辈蔡名达、蔡锡光等封赠为“文林郎”,家眷封赠为“儒人”,并彰扬其为“紫光天腐庥”、“著美贤声”的清芳世家。

如果不是诏书主人不有点文物意识,皇帝的诏书匾额可能被当成柴火烧了。

莲湖花香。程洋岗村前村后,均为溪池环绕。特别是村南,池凡四口,面积逾2公顷。相传古时每当盛夏时节,村北莲花湖满池碧绿荷叶,簇拥着朵朵纯洁可人的荷花,随着阵阵香气薰风,池面飘起缕缕袭人花香气味,沁人肺腑。人间胜景,引来七位亮丽的仙女化成七只仙鹤在湖中沐浴。据说,村北莲花湖部分被填成菜地,余下的亦并无养荷花。

双心莲子。相传宋帝赵昺南逃时,途经此地采摘莲子充饥。此后程洋岗莲池的莲子都变成双心。昔时,还曾多次出现过花开并蒂的现象,从此程洋岗莲子声名远播,身价倍增。

古官驿道。程洋岗原是一个海边村落,古时的海陆交通要地。程洋岗东南侧的凤尾岭有一奇石,村民主称之为蟆蛤石。石高3米,酷似蟆蛤蹲坐,上刻有“建炎大道”四字,附记:“建炎二年疆巡剑书万勒。”此为宋高宋建炎二年(1128年)留刻。蟆蛤石右侧留有深刻石痕。相传宋帝昺路过此处,见这蟆蛤石挡道,因触景伤情,恼怒起来,遂拔出随身宝剑,暗自祈求:能破此石,南宋不亡!遂向蟆蛤石奋力砍去,只听叮当一声,冒出点点星火,却终没能劈开,仅留下这新闻片完整寸深的剑痕而已,并常年流淌着黄泉水。不过,此类传说还有多种说法,这是其中之一。蟆蛤石的东南侧现还存在有“雨亭”一座,古交通要道残迹仍依稀可见。

晏侯庙。晏侯庙位于程洋岗村前埕,依山临水,建于明万历丁未年(1607年)。供奉晏婴。进入该庙庙门后,即见石牌坊一座,进而为拜堂,依次有“晏侯庙”、“兰桂联香”、“九五锡命”、“作中流迷砥柱”等石匾额。该庙小巧玲珑,石牌坊保留完好。晏婴为齐国大夫,治政有方,能说会道,有晏子使楚的美妙故事,为古代外交家。这类庙宇在潮汕尚属少见。关于晏婴庙,村民也还流传着不少晏爷“显圣”的神话故事,一个故事又有多种说法。共中,有两个这样的传说:

传说之一:相传在明代,程洋岗有一名蔡姓著名妇科中医行医于江陵一带,在民间威望极高。时逢当地动乱,社会动荡不安。朝廷为安抚民心,请蔡医生出面调停,果然平息了动乱。皇帝要封个官给他做,他坚决谢绝,回家乡行医。但在回梓海途上,顿起大风,他暗自求神明保佑。当他闭上眼睛时,出现了一个古代官员模样的幻影,随即风平浪静,平安归里。他回到程洋岗后,立即翻阅对照有关书籍,发现海途求神时出现的那个幻影就是齐国大夫晏婴。蔡医生立即倾平生积蓄,建起了“晏侯庙”。

传说之二:相传古时,程洋岗有一商人平时十分专心侍侯晏侯。有一次,他的船运载着货物出海,在茫茫大海中,天时突变,巨浪排天,他的小船就像一叶孤舟,飘浮海上。这位商人立即请出晏爷祈求平安。飘呀飘,他也不知怎么个飘法,等他醒过来时,他的船已被巨浪打回岸边,安然无恙。这个事,一传十。十传百,晏侯庙的烟火愈来愈旺。说来也怪,此庙历经数百年,风云变幻,庙宇石牌坊完整如初,建筑完美。

陈吊王寨。程洋岗村西的临江古寨,相传阜畲族起义领袖陈遂曾屯兵于此。陈遂,面目英俊,眉眼吊竖,人称“吊眼”,号陈吊眼,福建省漳州白叶乡人。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聚众起义,活动于闽粤赣三省边界。后占踞揭阳城邑,其部将筑城隍庙。人称陈吊眼为“陈吊王”。陈吊王曾抓获元兵“舌头”,率众伏击驻扎于隆都樟籍之蒙古贵族铁骑并毙其头目。

程洋岗扼韩江要口,水陆要冲,山不高而地险,故倚江建临江寨,布防屯兵。陈吊眼所遗临江寨,人称石寨。遗址尚有寨墩三处,北门、东门及墙基石、千人井、点将台、审厅、营盘山等。

兄妹树。在“陈吊王寨”上下花,现留有二株枝支连理的榕树。相传为陈吊王和妹妹陈吊花手植,二株枝支连理,也称“史妹树”,蔚为壮观,树龄达数百年。“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连理树是一种少见的自然景观,向来被视为爱情的象征。但扎根于程洋岗的这对连理榕的象征意义却超乎常理,它是兄妹携手同心搞敌的伟大事业亲情的象征。

在点将台旁,今有“无名宫”一座,当地人说是为了纪念陈吊王。宫里香炉刻“三山国王”字样。但奇怪的是门额却是一片白板,无任何文字。现“无名宫”中尚留下“吹箫引凤”、“鹿听箜篌”、“神兽衔书”、“三人对奕”等石刻。

无尾螺旧址。相传宋帝昺至程洋岗时,村民煮熟螺给宋帝充饥。幼帝口渴肚饥,吃起螺来,顿觉味道香甜可口,吃完后随手将螺壳倒入水塘里,戏称:“放你去逃生。”此后,这里便生长出短尾螺,好像被剪去螺尾一样,俗称“无尾螺”。

风动石。虎丘山东南方的峰峦之巅,有两块相叠而垒的叠石,下面一块横卧岭际,长约5米,上面一块约1立方米,呈头颅状,因远望似一巨人躺在山上,故程洋岗人称此山为“翁仔山”,称此石为“叠石”。这两块石头若倚若离,并不牢固,相传蓝天时用手推、脚蹬,上面的石头便轻微晃动,若用纱线左右顺势牵引能横过石缝。叠石的独特风姿令人称奇,人们便纷纷传说,“翁仔山”之石能随风摇动。“风吹叠石”成为程洋岗之胜景。

古巷探幽。程洋岗还有许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商业特色的巷名,如“纺车巷”、“和美巷”、“仁川巷”、“义兴巷”、“成记巷”、“加合巷”、“世德祠巷”、“梅轩巷”等;古巷旧宅里还有大量的壁画、古木雕、古宅名、古对联、古石雕、古嵌瓷字画、古商业铺号、古门楼匾额等。

古寨程洋岗的文化内涵被挖掘出来并经《汕头日报》全文刊登后,《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广州日报》、《汕头特区晚报》等媒体先后报道了千年古寨程洋岗,掀起了一场媒体“程洋岗热。”汕头市市长李春洪在《汕头日报》刊登的《古寨程洋岗》一文上方批示:“请市旅游局牵头,布置各区、县、市将我市的古村落、古建筑普查一下,作为旅游景点进行规划开发。能否搞成像上海郊外的周庄那样的旅游景点。”全市古村落、古建筑的普查活动,使“沟南许地”等古村落被挖掘和开发出来,成为旅游景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