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這不是《靈樞》針灸--評高樹中<一針療法>《靈樞》銓用

 章木匠 2012-08-07

這不是《靈樞》針灸----評高樹中<一針療法>《靈樞》銓用

作者:zhaowang
 
若不是有付標題《靈樞》銓用,我不會對此書有興趣。根據這些年研讀《靈樞》而有的一點領悟及鑒別力,直覺上 很難將<一針療法>與《靈樞》划上等號。盡管如此,幾天前還是買來此書,并一口氣讀完。然而,心情之沉重遠過於預期中的失望。

從引言看出,這是一個對針灸有熱忱、有追求的針灸醫師;從書中"對幾個問題的思考中﹕ 要學好中醫必須要讀幾千年前的經典著作嗎?",(原文:凡是跟我上門診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都知道,我要求每人都要帶四大經典,至少必須帶一本《靈樞》。近 幾年我經常說,我在專家門診看過的所有病人的療法,都在四大經典著作上,尤其是在《靈樞》上,不信你們可以 找一找,看看那一個的針灸治療的方法不是本於《靈樞》?) 看出這是一個自許為推崇經典,尤其是《靈樞》的針灸醫師。對此,我深有感慨。亦讓我動筆寫此評論時深感沉重 。

本書從臨床每篇開頭及病例分析討論皆有引用一些《靈樞》,作者更視《靈樞》為<一針療法>源頭,正如作者在後記中所言:"并在《靈樞》的指導下,應用一針療法於臨床。" 由於作者的背景以及文中所列舉的大量臨床病例。對於大多未讀過《靈樞》或讀過《靈樞》卻不甚明白的醫師和讀 者,很容易將<一針療法>中所論視同於《靈樞》針灸。若非<一針療法>一再地強調與《靈樞》的特殊淵緣,也許我會置身事外。

作者在此書中開頭有如下之言﹕ 讓喜歡針灸的人了解針灸 讓學習針灸的人熱愛針灸 讓從事針灸的人享受針灸 讓中國的針灸為全人類的健康服務。

這也是我的理念。這些年來,我不僅推崇、實踐《靈樞》,更以闡明、辯護純正的《靈樞》為己任。因此,我不得 不直率的說 :<一針療法>不是真正的《靈樞》針灸! 因對《靈樞》針灸理論的認識浮淺,<一針療法>中的臨床實踐完全偏離了《靈樞》。

以下各篇我將會以《靈樞》為依據,對<一針療法>一書,逐一詳細的加以分析。
 
<一針療法>是源自於《靈樞》嗎?
什麼是<一針療法>呢?"'<一針療法>'也是用一個穴位治病,但僅局限於在這個穴位上扎針,是針灸的神奇和精妙所在,一針下去,就可以治病,豈不 妙哉!"--摘自<一針療法>第7頁。

這裏很清楚,<一針療法>的核心或關鍵就是治病只取一穴。

"下面再簡要說一下歷代針灸的發展和應用一針療法的情況。"。--摘自<一針療法>15頁。作者在15-17頁列舉了歷代經典中有關應用一針治病的記載,從《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到《針灸大成》。

但是,讀者只要稍微留心就不難發現,這裏獨缺《靈樞》中的應用一針療法的相關論述。

此部分論述中唯一提到《靈樞》只有,"要想真正成為一名高水平的針灸醫師,如果不研究《內經》,特別是不研究《靈樞》,那是肯定不行的。如果下功 夫真正把《靈樞》讀懂了,就可已一通百通,左 右逢源。我的這本小書,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可以說是對《靈樞》部分內容的現代解讀。"--摘自<一針療法>第15頁。但這不是《靈樞》原文。

所以,說<一針療法>淵源於《靈樞》,單就這裏的論述顯然難以成立。

那麼《靈樞》中治病取幾個穴呢?換言之,《靈樞》中的針灸處方又是如何呢?

《靈樞終始第九》中有"人迎一盛,瀉足少陽而補足厥陰,二瀉一補。" 這是足少陽經實證的針灸處方,即瀉足少陽經上兩個穴,同時,還要補足厥陰經上一個穴。這裏清楚的指出經脈病 變的取穴數目為三。終始第九中記載的各經病變取穴均為三個。

再來看藏腑病變的針灸取穴。《素問藏氣法時論第二十二篇》﹕"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虛則目巟巟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取其經,厥陰與少陽,氣 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取血者。"這裏清楚的指出治療肝病,針灸需從厥陰與少陽兩經取穴。即便一經一穴,也需兩穴。

所以,無論是治療經脈病變還是藏腑病變,《內經》中的針灸處方都不少於一穴。這就是為什麼我在直覺上很難將 <一針療法>與《靈樞》劃上等號。
 
那麼,關於經筋病變的針灸處方呢?《靈樞經筋第十三》論到﹕ “以痛為腧”。即痛點就是穴,這就是後世所稱的阿是穴。這裏未說取多少穴,因為,臨床上有多少痛點,就要取 多少"穴",因病而異。可能一穴,可能幾十個穴。

所以,<一針療法>即便局限在討論經筋病變的治療,僅針一穴之論也不完全。況且,根據書中討論,<一針療法>應用於各種經脈藏腑的病變。

《靈樞》中關於針灸處方原則的論述非常之清楚。然而,卻為我們這些後世針家所漠視至今。今天臨床上,對同一 個病,十個中醫學校畢業的針灸醫師會開出十種不同的針灸處方來。不要自喜自欺這是"百花齊放",這只說明了我們理論上的混亂、蒙昧。為什麼?因為,我們失去了 《靈樞》中針灸處方原則。

《靈樞》之後出現的各種針灸學派,都是因為偏離了 《靈樞》這個源頭。正如馬蒔門生金一龍在其"刻馬玄台《 內 經 靈 樞 注 證 發 微 》 引"中所言﹕自諸書出,而《內經》之旨晦;自針法繁,而神聖之針亡;自後學宗諸書不宗《內經》,而《內經》 之書不行 。..."

這些年,當我在許多講座中強調《靈樞》針灸原則的重要性時,總有一些人拿"不管白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來反駁我,這裏暫且不論是否捉住老鼠或只是捉住老鼠的影子。單就這些受過中醫高等教育的人竟以這樣的態度對 待《靈樞》理論,針灸不亡也怪。

《靈樞》是什麼書?《靈樞》對於針灸醫師就象圣經之於基督徒。《靈樞》中的各種針灸原則不是來自冥想、假設 。而是,臨床經驗的結晶。我不知道,我也不敢想象那一個針灸名家敢夸口他的臨床經驗能超過那發現經脈循行的 歧伯。只有不認識《靈樞》的人,才敢說什麼自己的東西;只有不認識《靈樞》的人,才敢自立與靈樞不同的理論 。
 
"綠色療法"觀念下的誤區及其後果
 
"應用針灸治病有很多优點,因為針灸療法通常不用任何藥物,避免了內服和注射藥物所帶來的毒副作用,所以,在 當代,針灸被稱為'綠色療法'"。摘自<一針療法>第14頁。

把這一段拿出來討論,是因為靈樞之後, 對於“針灸沒有副作用,療法安全",針灸界以及病人已無異議。而且,這也成了高舉、推廣針灸,尤其是到國外的一大法寶。

但是, 針灸“沒有副作用”并不等同於針灸“療法安全”。《靈樞玉版第六十》論針之“駿”﹕“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 也。” 這是歧伯論針極其嚴肅的一句話。可是,今天有多少針灸醫師會拿這話當真。

事實上,後世針家以及現今的針灸教材除了提醒避免針刺過深損傷內藏或導致出血,對其它針灸誤針之害的認識幾 乎空白。

《靈樞九針十二原第一》﹕“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瀉;不中而去,致氣。精瀉則病益甚而恇,致氣則生為癰瘍 。” 這裏的中是指針刺後“氣至”“氣調”即應出針,過早或過遲都是誤針。今天臨床上習慣性留針或是將“氣至”誤 解為“酸麻重脹感覺”的針灸,都是誤針之害。

《靈樞九針十二原第一》﹕“皮肉筋脈,各有所處,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這裏談的是應用九 針於不同的病變。那些臨床上強調或只用淺刺或深刺的醫師,也是在誤針之列。

《靈樞九針十二原第一》﹕“無實實,無虛虛,損不足而益有余,是謂甚病,病益甚。” 今天臨床醫師針灸時可有做補瀉?若有,如何判斷病變的虛實?又如何觀察補瀉的結果?若不是根據《靈樞終始第 九》判斷病變的虛實以及觀察補瀉的結果,那針灸結果只能是“病益甚”。

《靈樞》關於誤針之害的論述及警言,比比皆是。《素問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四時刺逆從論篇第六十四》亦詳 細記載了四時針刺深淺不當而導致的各種臨床症狀。 《靈樞》關於誤針之害的論述,正反映真正針灸的科學性。因為,任何一個醫療方法若是應用不當,都是不安全的 。

如果以 《靈樞》看之,在針灸“療法安全”的錯誤觀念下,今天臨床上針灸醫師天天在不自覺的行誤針之害!而在同樣的 錯誤觀念下,一些從未學過醫的人,憑著市面上的一些針灸小冊子自針、針人亦是在不自覺的行誤針之害!而病患 則是在無知之與誤解中身受誤針之害而不自覺。這絕非聳人聽聞,除非你不信 《靈樞》。

'綠色療法'"之說,是一點也沒有摸著歧伯話語的感覺。
 
"奇經八脈"不是出自《靈樞》
 
經脈包括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摘自<一針療法>第19頁。

除了任督陰陽蹻脈沖脈,帶脈以及陰陽維脈在《靈樞》中并不屬於經脈之列。"奇經八脈"一詞首見於《難經》,奇經八脈的理論曲解、背離了《靈樞》中的經脈理論。

有關此部分的具體討論詳見一評、二評、三評、五評《難經》。
 
如此解經?
 
<一針療法>20頁中, 有這樣一段論述"為什麼十二經脈和十五絡脈當作經絡的主體部分呢?僅僅是它們 '深而不見嗎?顯然還有更重要的原因。在經脈系統中,除督脈、任脈外,只有十二經脈和十五絡有穴位,所以 ," 《靈樞九針十二原第一中說:"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腧也。." ; 這儿說的已經很清楚了,是 '二十七以上下,而不是 '凡二十七以上下’….” 作者據此而得出“十二經脈主要是運行氣的,絡脈除十五絡脈外主要是運行血的,所以說 '經主氣,絡主血’…”

若是歧伯讀到這樣的解經,大概也要氣結吧。

首先,這段經文起始於﹕“黃帝曰﹕愿聞五藏六腑所出之處。”顯然,這是一段有關腧穴與藏腑關系的論述,重點 在論腧穴而非經脈。其次,這裏的“氣”毫無疑問是指經脈之“氣”,也就是經脈所傳輸的“氣”。那麼,經脈之 “氣” 與“經脈氣血”有什麼不同嗎?

《靈樞營衛生會第十八》﹕“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藏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 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复大會。”這段經文清楚的指出經脈所傳輸的“氣”包括脈 內的營氣(即有形之血)以及脈外的衛氣,經脈乃是同時傳輸氣血。《靈樞經脈第十》﹕“人始生,谷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這裏也是將氣血并列。《素問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氣多血﹐少陰常少血 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氣少血。此天之常也。”則進一步清楚的指出各經所傳輸氣血有多 少的不同。豈有經脈只運行氣,而不運輸血?或是絡脈只傳輸血不傳輸氣?!

凡二十七氣”中的“氣”乃是經脈氣血的簡稱,這是《靈樞》的省略寫法,《靈樞》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據上文中的﹕“人 受氣於谷”,這裏的“氣”是指“氣血”;下面的“五藏六腑,皆以受氣”這裏的“氣”當然也是指“氣血”。正 如“經脈十二,絡脈十五也是泛指所有的經絡,而不是僅局限在十二經脈十五絡脈

望文生義,如何能指望讀懂《靈樞》呢。
何謂之“終始”
 
《靈樞根結第五》也說﹕“九針之玄,要在終始,故能知終始,一言而畢,不知終始,針道咸絕。”也就是說,用針的玄妙之處,關鍵是要知道經脈的終和始,知道了經脈的終始,用針的道理一句話就可以說完,如果不知道經脈的終始,所有用針的道理和方法也就無從談起了。--摘自<一針療法>第22頁。

作者將“終始”理解為經脈的終和始,即經脈循行的起止。(其後的臨床論述中作者也重複此一觀點)

不要說知道經脈循行的起止,即使熟記所有經脈的循行,亦非難事,記憶力好的一天就能做到。這樣就能知道“九針之玄”?這樣就可在臨床應用靈樞針灸?那臨床上豈不個個都是扁鵲、華佗了。靈樞也實在是太簡單、太容易了 。過去二千年來,針灸醫生大概都沒悟通這二字的意思吧。

《靈樞根結第五》中的“終始”到底是指什麼呢?只要慢慢的多讀幾遍靈樞,或是讀讀前人注釋,就不難發現, 這裏的“終始”是指《終始第九》這一篇文章。換言之,是指《終始第九》中所闡述的針刺理論,而不是簡單的經脈循行的起止。

《終始第九》論述了人迎寸口脈臨床應用的各個方面﹕正常脈象;禁用針刺的脈象;各經病變實證的脈象即手足經脈病變時脈象的差別;治療各經病變的針刺處方原則;治療各經病變的針刺頻率;如何從脈象上觀察針刺補瀉的結 果;針刺補瀉的順序;針刺深淺的基本原則;“得氣”與“失氣”的內涵以及各個經脈之終的臨床症 狀。

一言以畢之,《終始第九》基本上概括了針刺臨床中的所有關鍵。這就是所謂“九針之玄,要在終始”。“玄”意 指玄奧,隱蔽。“九針之玄”即指針刺的奧秘。所以,只有真正明白了《終始第九》中的這些針刺理論,才能了解 “九針之玄”,也才有可能臨床上應用靈樞針灸。

望文生義式的浮淺解經,其結果必是“不知終始,針道咸絕。”
 
這不是完整的靈樞經脈辨證
 
在<一針療法>經絡辨證部分,作者提到了一個病例。“我以病人最主要的症狀是腎經病候'心如懸若飢狀',辨證屬腎虛,針灸當針腎經太溪穴,用補法...2004年又有一年近80歲男病人來診,有冠心病史10余年,主要症狀 也是'心如懸若飢狀'...我為其針太溪補腎,針中皖、內關、足三里以和胃化濕,針一次後,病人即覺好轉, 針完四次,症狀基本消失。”--<一針療法>第30頁。

不錯,<經脈第十>中足少陰腎經是動所生病的臨床症狀中有“心如懸若飢狀”。所以,據此而辨為足少陰腎經病變也對。但是,接下 來的“辨證屬腎虛”,就離開靈樞了。

這裏我將<經脈第十>中足少陰腎經是動所生病後,接下來的論述抄錄如下﹕“為此諸病﹐盛者瀉之﹐虛者補之﹐熱者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之。灸則強食 生肉﹐緩帶披髮﹐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虛者寸口反小與人迎也 ”這裏清楚的告訴我們,此經辨證的虛實依據是“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虛者寸口反小與人迎也”。也就是說“心如懸若飢狀”可出現在虛證,也可能出現在實證,必須經過人迎寸口脈的檢查來确定。而文中顯然沒有人迎寸 口脈診。所以,“辨證屬腎虛”不是依據靈樞,而其後的針刺處方也不是依據靈樞(請參考終始第九),言十年之病,四次而癒,也是違背靈樞 的。(請參考壽夭剛柔第六中關於療程的論述) 辨經按照靈樞,辨虛實、組處方祛又不按照靈樞,這樣的臨床實踐能稱為靈樞針灸嗎?

有人也許會問,即然此病例辨虛實、組處方都不符合靈樞,為什麼“針一次後,病人即覺好轉,針完四次,症狀基本消失”呢?請注意,這裏的針灸後療效評估是根據病人主觀感覺的。這也是不符合靈樞的,靈樞針灸的療效評估不是根據病人主觀感覺的。

今天,針灸臨床療效評估基本上都是根據病人主觀感覺的。這也是我們針灸療效最為人質疑之處。雖然我們針灸界自稱針灸對許多疾病有療效,但是,今天美國聯邦醫療管理局祛只承認針灸對某些痛證有緩解作用。因為,我們除了憑著病人主觀感覺,拿不出任何客觀依據。僅憑病人主觀感覺而斷定療效是難以說服人的。所以,針灸醫師人人都能自夸自己的奇穴奇技,針灸界也可以自滿於所謂的“百花齊放”。

十年前,我讀針灸書,多是被其中所舉的臨床病例以及神奇療效吸引,甚少思索其中機理或是完全接受作者所說。 我曾花費大量時間,將歷代針灸名家的針灸經驗逐一應用於臨床。但是,療效皆非書中所言,祛又不明其故,困惑之中只有一再重複老路而不能自拔,及至我讀到、進入靈樞,眼睛才真正得以開啟。
 
<一針療法>與多米諾骨牌效應?
 
關於<一針療法>的取穴方法在靈樞中找不到理論依據。同樣,其療效或機理也無法在靈樞中找到理論依據。在“<一針療法>與多米諾骨牌”一篇中,作者以多米諾骨牌效應來解釋其<一針療法>的療效,而不是從靈樞中。當然,靈樞中也找不到。 在這篇結尾時,作者又引用“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和“寧失其穴,勿失其經”來為其論做一點背書。這兩句均非出自靈樞;後世針灸醫生常引用的“經脈所過,主治所及”是對經脈功能的浮淺認識。(這一點我會在以後再談) 而“寧失其穴,勿失其經”的後世說,則是完全背離靈樞中腧穴與經脈的理論。

幾年前,一個從前的韓國學生興奮的來到我的診所,告訴我他在韓國找到一個實行靈樞針灸的醫師。這位醫師在韓國很有名,病人很多,開了許多診所,還有日本醫師去那裏學習。他臨床治病只用三個穴,我記得你在課堂上曾說過靈樞針灸處方只取三穴。

這不是靈樞針灸。看完他帶來了這位醫師的臨床DVD,我告訴他。因為,他的針灸處方原則不是出自靈樞。例如,一個治療肝病虛證的處方:補曲泉和陰谷;瀉尺澤。這是一個典型的按照難經補母瀉子原則的處方。我翻開靈樞 終始第九,讓他看清,肝病虛證應是補二穴(肝經),瀉一穴(膽經)。所以,不是因為凡病取三穴,就是靈樞針灸。我的回答使他很失望,即使我把靈樞中白紙黑字的論述(中文的,他能讀懂中文)擺在他面前,可惜他眼中看到只是外面的東西。

歷代以來,靈樞在針灸中的絕對重要地位已是無人敢質疑。論針者無不以靈樞為源頭,即使提倡經外奇穴這種與靈樞格格不入的人,也無法不承認靈樞的重要性。但是,今天 我們看一個人或一本書是不是出自靈樞、符合靈樞。不是光他怎麼說靈樞好靈樞重要,也不僅僅看他引用一些靈樞字句,更不是看他名氣或是一些自以為傲的經歷,而是要用 靈樞來檢驗對照,看他是否真正按照靈樞理論實行。這就需要我們花代價進入靈樞,對它真正有認識,這樣,我們 才能對任何自稱與靈樞有關的針灸有一個清楚、明確的鑒別,而不是人云亦云。
 
<一針療法>中最吸引人的大概是臨床病例部分,具體的病例,一針的神效,再加上從靈樞來的理論依據。每一個病例都是一個 精彩的故事,醫、病易讀。

然而,對於認真讀過靈樞的人不難發現,這裏突出的只是一針一穴,而不是靈樞。靈樞不過是牽強附會地被用來為 一針療法背書的。例如,關於一則應用頭維穴治療經前頭痛的病例,作者用上古天真論中沖脈與月經的關系,再結 合海論中論血海於陽明經關系,最後再根據經脈第十中陽明“主血所生病”以及衛氣第五十二中標本理論來銓釋其 用頭維穴治療經前頭痛的理論依據。(詳見)<一針療法>38頁),這樣的大費周折的解釋不僅讓我想起人們常常所譏諷的“中醫論病是條條道路通羅馬”。

作者在 這裏用了三篇靈樞以及一篇素問來解釋這個成功病例的理論依據,實在是“用心良苦”,人們大概也不能不相信這 確是一個讀過靈樞的人。然而,卻也讓我百思不解的是﹕作者讀過靈樞”厥病第二十四”嗎?這可是靈樞中唯一討 論頭痛辨證與治療的專篇,篇中論述了十種不同類型頭痛的臨床辨證與治療原則。論頭痛,論靈樞針灸,而絕口不 提此篇,能稱之為“靈樞銓釋”?

我想,對從未接觸過靈樞的人,或是只讀過中醫學校靈樞節選本的醫生來說,讀完這個病例,留下得的大概就是頭 維穴治療頭痛的“神效”,而不會想到還有厥病第二十四,還會去讀靈樞吧?
 
我相信作者一定讀過厥病第二十四,恐怕只是未能消化罷了。

闢如說,此篇開頭有“厥頭痛,面若腫起而煩心,取之足陽明、太陰。” 這是陽明頭痛還是太陰頭痛?還是陽明太陰合病?主要症狀為什麼不象今天教材中所說的陽明頭痛為其經脈循行所 過的“前額痛”或“額痛”,反而是“面若腫起而煩心”?再來這裏“取之足陽明、太陰”是什麼意思?是二經上 任何腧穴皆可嗎?那末,一次要取多少穴呢?還是如有些後世針灸醫生,尤其是有些西學中的醫師所認為的這裏針 刺只要“離穴不離經”即可?還有這頭痛要不要辨證,有無虛實之分呢?“取之足陽明、太陰”是補還是瀉呢?任 何一個稍有素養的臨床針灸醫生應當都會提出這些問題。

那末,答案在那裏呢?厥病第二十四前的二十三篇。
 
大家都知道讀經不能夠有急功近利的思想。但是,一到實行的時候就把握不住了。或是帶著臨床問題讀經找答案, 找不到就放棄了;或是堅持個幾天讀經,越讀發現不明白的地方增多,感到不耐、乏味而放棄了。這些年,我碰到 的中醫師有將素問靈樞認真地讀完過一篇的,屈指可數。

常有人問我讀經有什麼秘訣。我說,完全沒有。一句話,就是每天堅持讀經,不管是晴天,還是雨天;不懂的地方先記下來,不用著急,答案也許在後面,答案也許在你再讀這一篇的時候就明白了。若是我們真能實行“旦暮勤服之...諷誦弗置”,靈樞中似乎隱秘的話必向我們顯明。
 
今天臨床針灸醫師中肯花時間讀經的人太少了。所以,即便臨床做了幾十年,看病水平還是一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