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易宇宙观

 杂货店伙计 2012-08-08

 

 

 

 

周易宇宙观

 

 

 

牛顿找到了宏观世界的钥匙,进去之后钥匙被上帝掉了包。

 

    众所周知,牛顿经典力学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科学时代,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它催生了工业时代,而工业又为现代社会运转提供了物质基础。牛顿无疑是伟大的,但也是渺小的。他的伟大在于,万有引力定律把握了一切宏观的东西,宇宙万物尽收于一公式;他的渺小在于,将天体旋转圆周运动解释为上帝第一推动力。正因于此,牛顿进入探索宇宙起源的大门,再没有出来,遗憾之极。

 

    西方社会对于宇宙发生观的探究持续了几个世纪,鲜有共识。如果说有成就,当属康德与霍金。霍金十分抽象的论证了宇宙爆炸论,基本结束了人们对于原始星球爆炸的争论;但是,霍金的论证也仅止于宇宙爆炸,对于现代宇宙形成的解释则牵强人意,实难为大众接受。再就是康德,《宇宙发生史概论》一书代表了康德对宇宙研究的成果。康德在宇宙大爆炸的基础上,演绎了星系的形成,揭示了天体运行的奥秘。康德的宇宙观点,可以说代表了西方科学家对宇宙研究的最高成果。基督教的神创论是一种神话解释;哥白尼的日心说只是一种大胆的猜测;而布鲁诺的研究虽然建立在实验基础上,但由于条件限制,它的成就也仅在于说明“日心说”,对于太阳系以外宇宙世界的研究则未为涉足。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康德的宇宙观。

 

    康德认为,宇宙大爆炸之后,整个宇宙以一种混乱的原始状态存在,没有星系,没有星球,没有星云。这是因为,宇宙的爆炸使得原来空无一物的空间被爆炸物充斥,这些爆炸物也即爆炸产生的高能粒子,借着爆炸的能量势不可挡的往外扩散,也许经过了数亿以至于数十亿,这些质子的能量在扩散的过程中慢慢的消减,以至于没有足够能量支撑它们继续向外扩散,这些粒子就停留在一定的空域做无规则的运动。这就形成了次生宇宙,宇宙空间均处于这种状态,康德谓之曰星云,我们称之为星云假说。然后,康德用星云假说解释了太阳系的产生。

 

    我们现在知道,太阳系是由一个恒星太阳,八个行星,一个矮行星,若干彗星,若干卫星以及散落的星云组成。太阳系的每个天体都做着圆周运动。行星们围绕太阳进行公转的同时进行着自转,用地理书上的术语叫相互绕转,相互吸引。那么你是否有疑问,太阳系的天体们为何会进行圆周运动呢?为什么绝大部分(金星自东向西绕转)的天体都是自西向东的围绕太阳运转呢?同向性、同面性的绕转是如何形成的?等等诸多不解。当然,许多奥秘不知道是很正常的,义务教育的目的是告诉一种事实,而非成之为事实的机理。

 

    处于原始星云状态的太阳系是如何形成现今熟知的太阳系的呢?康德解释说:“在巨大的空域(太阳系空域)内,某一处的粒子比其他地方的粒子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这些粒子于是吸引周围的粒子向他靠拢,最终成为它的一员,这些新加入的成员更加大了这些粒子的引力,引力越大吸引其他粒子的速度就越快,这些粒子团迅速急剧的增长,越来越大,当它吸引粒子的运动速度与无限远处粒子运动速度相等时,就受到远处粒子斥力的影响,停止它的侵吞行为。这些团聚的粒子由于收到相互间微斥力的作用,运动发生偏转,形成粒子漩涡。这个漩涡高速运转的过程中,使得中间粒子越团越紧,碰撞越来越激烈,最终形成了高密度、高温度的天体核心。这种漩涡天体的运行,在同一空域里面,同样受到其他天体的引力干预,若干天体的旋转吸引,使得各个天体呈曲线运动状态。这些天体经过亿万年的旋转运动,逐渐形成小型天体围绕擒获它的高级天体做自旋运动的事实。这个事实的形成基于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是:1、一个天体受另一个天体制约,直到它们同向运转;2、天体应对与由于中心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垂直运动加以制约,直到它们都能沿水平方向运动。即取得离心力与降落力(高级天体对低级天体的引力)的平衡,使得它永远保持在一定的漂浮高度自由地做圆周运动;3、交叉天体被共面性的高级天体擒获,失去了其独立存在的可能性。这就解释了地理课本上的天体互相绕转、互相吸引,形成同向行、共面性的天象。至此,康德的太阳系形成了,推而广之,解释了其他宇宙星系的形成,进而产生了康氏宇宙。

 

    从上面的论述可知,康德的宇宙观是这样的:先是宇宙爆炸,而后是星云说,然后是粒子(质子)吸引力与斥力相互作用,最后形成绕转漩涡,这些漩涡天体即现在所知的天体。康德的宇宙观在当今世界影响很大,可以说基本接受了他的观点,如我们的地理课本就采用了这样一种观点。康德的观点是建立在现代物理学之上的宇宙观,万有引力定律,漩涡理论等等一大批理论支撑了他的论点,这也是康氏宇宙得到认可的主要原因。但是,康德的理论也并非是无懈可击的,例如,宇宙爆炸说,星云状态形成机理,天体逆向运行等等。就西方宇宙观写了这么多,是为了更好的说明周易的宇宙发生观和其理论的合理性、科学性。

 

   《乾凿度》是专门说明周易宇宙观的一部书。《乾凿度》曰:“昔者圣人因阴阳定消息,立乾坤以统天地也,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由此可见,乾坤代表天地或者是宇宙,所以说,探讨乾坤产生就是探讨天地宇宙的生成。夫乾坤有形生于无形,那么也就是说天地从无形中来的。怎么来的呢?分为四个阶段,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经过这四个步骤,就完成了无极生太极的过程。可见无极并不是一下子就生出太极的,而是经过了许多量的积累才达到了太极状态。根据先天八卦,“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无极就是宇宙爆炸前空无的太空间,太极是宇宙爆炸后经过无数演进形成的具备天地形成条件的状态。两仪就是无极生出来阴阳二极,也即天地;四象是由天地运转产生的春夏秋冬四季;八卦就是风雨雷电,山川河流,也即现今的花花世界。这几句话的含义是很好理解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的过程,也和地球进化论观点不谋而合。但是,无极生太极,生的太唐突了,以至于你蒙在鼓里。这哪来的宇宙发生观啊?这仍是中国古典朴素唯物主义嘛。不用着急,下面我就给你说周易的宇宙发生观。

 

   《乾凿度》曰“太易者未见气也。”汉代郑玄注解曰“以其寂然无物,故名之曰太易”。可见,太易这一阶段,宇宙是一个寂然无物的状态,是一种相对静止的空间环境。可以理解为无序无消息的太空。这是从无极过来的,无极是宇宙爆炸前的状态,是一种未知的虚无。太易呢,太易是宇宙爆炸完了,粒子扩散到了不能继续扩散的地步,停止在了某一空域。这个状态相当于康德的原始星云。这个过程了不得,由于条件限制,我们的祖先没有能力探知宇宙是如何爆炸的,他们没有滥竽充数的胡乱解释,如上帝创世,第一推动力等等唯心说法,只是说无极生太易,生字意义重大,既解释了变,肯定了变,又没有胡乱说不知道的事实。由于某些限制,我们不去责难这个刻意的“粗略”。我用现今认可的宇宙爆炸解释这个生,虽然不够稳妥,但亦无他法。但可以肯定的是,无极生太易,是一个阴阳交合的过程,有动有静,有大动作如爆炸,有大运动如粒子扩散,亦有小运动如粒子无规则运动,等等,生生之谓易,是一个无限生息,无限消亡的过程。

 

    第一阶段的模糊暂且放下,我们进入下一阶段。太初。

 

   《乾凿度》曰“太初者气之始也。”清代张惠言在《易纬略义》中解释说:“太初者,气寒温始生。”宇宙何时成形呢?气寒温始生。这个解释妙哉妙哉。这就解释了宇宙形成的动因。寒温出现了,这个不得了。为什么说,寒温能都产生动力呢?我们高中地理中讲过气流是由风形成的,风是受气压梯度力作用形成的,气压梯度力是由于地球受热不均引起的,地球受热不均导致了温差的出现,说到底,温差的出现导致了气流的产生。也就是说,是温差产生了气动的力。还有,大气环流的形成也是由于温差的出现,还记得高中地理书中那个大气环流形成图吗?近地面与近地面之间的气温不同导致高温地点气压低,低温地点气压高,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近地面的风;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形成向上气流;高空同样由于温差产生气压,进而形成高空气流,也即高空的风;高空低压区气流汇聚形成相对高压区,空气难以承载重力,气流下行,形成向下的气流。这样,一个完整的大气环流产生了,它产生的过程中始终都是温差形成气压,气压在提供动力。放之宇宙空间,在一个相当大的空间内,由于温差的产生,进而形成环流,环流形成漩涡,漩涡形成星系,星系内部产生温差继续运转,产出更小一级漩涡,进而产生各级的星体。当然这是后话,太初这一阶段完成不了。太初只是形成了温差,产生了气动的动力源。气寒温始生,要比康德的吸引力斥力说更好理解,也更容易接受。毕竟引斥力形成气流是十分抽象的,而且是中间步骤,从一而终的运行机理是很抽象的,也是很少有人能够想象的出的。温差产生动力就好理解的多。那么你是不是有疑问,为什么会产生温差呢?原始星云状态是如何转化的呢?

 

    这还要从物理学方面将,物理老师就告诉我们,摩擦生热,运动生热。尽管是原始星云状态,太空粒子不在高速扩散,并不意味着无限的粒子就不运动了。它们仍然在运动,只不过幅度小了,只是在既定的区域内进行无规则的不间断的碰撞摩擦运动。这种运动的活跃程度也是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如果宇宙爆炸完了,各个方向的粒子都一样的扩散,一样的运动,那么这个世界就行不成了。也不可能形成了,无限扩散就是了,谈何聚合?但事实并非这样的,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当动能和势能达到一种平衡时,粒子不在继续向外走,停下来之后,势能大于动能,运动会重新开始,我称之为二次运动,即脱离临界点的运行。这时的粒子运动方向就会发生改变,呈现无规则的状态。这是因为,它的动能不再是大爆炸时的能量,而是自我势能的转化。这种状态下的粒子呈现出的运动模式即使康德所谓的原始星云阶段,也是前一阶段的太易。在此基础上,停下来的粒子和运动着的粒子发生摩擦碰撞,不同的区域由于运动摩擦幅度和程度的不同,产生了温度的差异。这就是温差产生的原因。归结起来就是,摩擦运动活跃程度不同产生温差。气寒温始生,并没有解释宇宙星系的形成,只是给出了一种可以规则运动的力量,或者是说一种模型。

 

    太初的下一阶段是太始。《乾凿度》曰“太始者,形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郑玄对此注解曰:“形见,此天象形见之所本始也。”这一阶段,形之始也,也就是说天象开始出现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天就是天空,或者说是太阳类的恒星。天空其实不是空的,是由气体构成的。气寒温始生,继而天象出现。天象是如何出现的呢?太始乃清轻者也,轻清的东西,热的东西运动激烈,汇集在一起,形成如氢气一类的气团,这些气团在温差的作用下,产生环流,环流紧缩产生气团,气团高速旋转形成气旋,气旋进一步压缩,就形成了内部运动极其激烈温度及其高的恒星核心。由于内部都是清轻之物,又处在高速运转的状态下,这些清轻气体在高温下发生核裂变,产生高能,高能扩大了温差,加快了旋转速度,使得引力几何级增加,吸引更多的清轻之气聚合,最终形成恒星。所谓恒星并不是恒定不动的,恒星无时无刻不进行着剧烈的裂变和聚变等化学变化。这些变化产生高能,高能加剧运动,形成一个循环。如果你理解不了这个机理,你就联系台风,这个台风形成差不多。台风高速旋转,产生的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引力,但它巨大的力量确实吸引着其他物体向他靠拢。当然,这一过程并没有完成,恒星并不能形成,形成是太极之后的两仪。在这里说明只是为了便于理解。太初阶段总体就是清轻者的活动,形成了天象。

 

    过了太始,就是太素了。《乾凿度》曰:“太素者,质之始也。浊重者下为地。”有活跃的清轻之气,那就有稳定浊重之气。这些浊重之气由于自身的质量问题,运动不活跃,温度较低,和清轻的气分离开。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气也即星云,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气体,它里面混合着各种各种的元素粒子。说浊重只是相对而言,这些质量大的元素粒子聚合到一块,内部同样由温差,同样具有形成环流的基础。机理和太始阶段相似。其实,这里有一个顺序问题,必须是鲜有太初后有太素,清轻者上为天要早于浊重者下为地很多个天文时间,也就是说恒星要比行星孕育的早很多很多,换句话说,太阳要比地球形成的早很多。

 

    无极经过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就形成了太极。太极就是一种原始天体爆炸产生粒子,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温差产生动力,具备了星体形成一切条件的星体形成前阶段。然后就是两仪,四象,八卦,万物了。

 

我们不尽感叹,几千年前的中国人就已经相当成熟的演绎了宇宙产生的过程。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宇宙观,相较于现代科学时代下产生的科学理念可谓异曲同工,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没有理由不为我们的祖先感到骄傲,同时也应该反思,守着至论不研究,却去搞崇洋媚外,这实在是一种误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