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型升级

 卫启云 2012-08-08

  6年间,安徽省郎溪县GDP从22.7亿元增至72.7亿元,财政收入从1.1亿元增至12.88亿元!通过科学承接产业转移,郎溪这个历史上没有工业基础、水灾频发的农业小县,呈现出产业转移扎堆效应,初步形成无锡工业园特种设备制造、箱包产业、再生铜循环经济、电力电子等主导和集群产业。

  招商招出一条完整产业链

  郎溪经济开发区,还有个别名叫做“无锡工业园”,因为入园的大多数是无锡企业,集聚了无锡东日昌轴承、恒云机械等一批超亿元项目。

  几年前,一个已经签约、但最终没有在郎溪投资的浙江老板一语道尽当初郎溪招商的窘境:“送我土地也不会来郎溪开厂,因为没有一点工业配套的基础啊,买个螺帽都要跑几十公里。” 

  “要招商,就必须招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郎溪县委书记邵建华说。2008年夏天,得知无锡市南泉镇机械制造业面临搬迁,郎溪人主动联系,最终用诚意打动了堪称“领头羊”的南方封头有限公司负责人、南泉商会会长杜跃良。在南方封头有限公司带动下,整个南泉镇有近200家企业与郎溪签约,郎溪倍感困扰的产业配套问题,被扎堆的“羊群”解决了。“羊群效应”不断发酵,经过3年多的努力,郎溪已初步形成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等五大主导产业。到2011年底,开发区累计签约项目700多个,协议总投资400亿元,建成后年产值可达1200亿元。

  企业不再是单兵出击,上中下游配套厂家扎堆转移。无锡华庄的压力容器、起重设备产业链很完整,但土地短缺,产能压抑已有很长时间。城市发展的优化、产业升级转型目标下达,华庄成为无锡的重点拆迁区域,众多企业不得不另寻出路。“2008年我们联合企业抱团,一起到郎溪寻找出路,一起同郎溪政府谈土地价格。”郎溪无锡商会会长宋剑星说,“第一批20多家企业签约后,该行业的上下游企业也先后跟着过来了,为我们省去了昂贵的物流成本。”

  这些企业转移为更符合无锡发展定位的产业腾出了空间。同时,这些无锡企业转移到郎溪后,产能都得到大幅提升,许多企业在转移中实现了转型升级。制造水泥搅拌机的恒云机械副总经理朱政明说:“企业2011年从无锡迁来,原来在无锡占地15亩,如今在郎溪占地60亩,年产值3亿元,不仅产能得到扩大,未来发展也有了空间。”

  “飞地”模式实现互利多赢

  产业向外拓展,最怕企业出现“水土不服”。互利多赢的“飞地”经济模式,不仅解决了东部发达地区“有项目无空间”和安徽县域“有空间没项目”的矛盾,也避免了企业可能的“水土不服”。

  海宁经编产业园是浙江省首批省级特色工业园区,也是国家工信部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2010年下半年,海宁经编产业园区与郎溪县政府合作共建郎溪(中国)经都产业园,预计总投资554亿元。目前,经都产业园首期起步区4300亩土地平整、“五纵六横”25公里道路管网建设全面展开。

  郎溪(中国)经都产业园由郎溪县政府负责土地供给、出台扶持政策和提供相关服务,海宁经编产业园管委会负责动员一些拥有高新技术、重点产品和品牌突出的实力企业参与转移。在合作共建郎溪(中国)经都产业园过程中,海宁经编产业园把配套产业链、重点企业、服务体系等“土壤”一并带到郎溪,同时加大服务体系的植入和拓展,组建了专门的管理服务团队,长期驻扎在承接地,以便更好地服务迁移企业和产业的发展。

  “政府搭台,大企业牵头,小企业抱团。”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产业转移办公室副主任沈顺年说,“我们与郎溪的合作,为优化中国经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升级起到了带头作用。”目前产业园意向入园企业近100家,计划总投资130多亿元。未来5—10年,园区将建成经编织造区、后整理配套区等特色产业板块,落户企业将有300家左右,实现年产值1200亿元,郎溪将成为又一个经编产业之都。而海宁经编产业园“园内提升,园外拓展”,将实现由生产型功能主导向创新服务型功能主导转变,由经编生产加工中心向经编研发、品牌、设计中心的飞跃。

  郎溪县与常州武进区、钟楼区,上海松江区等地政府合作,采取“飞地经济”模式,以要素换投入、换产业,共同规划、建设、管理园中园和共管园。投资40亿元的武进东华科技园已签约企业130个,首批80多家企业已入园;投资40亿元的常州工业园已开工建设。

  要“腾笼换鸟”更要“助鸟成凤”

  “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郎溪县开发丘陵岗地,筑巢引凤。

  “统一规划、统一开发、权属不变、利益共享、相互支持、共同发展。”郎溪县县长余宏汉介绍,郎溪县与境内上海白茅岭农场闲置土地合作建设郎溪经济开发区,重点面向苏商,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区和安徽省先进制造业基地;与境内皖垦茶业集团合作共建十字经济开发区,着力打造面向浙东南的承接集群式产业转移基地。

  目前,郎溪县正在酝酿寻求以白茅岭农场土地为主,规划一定区域作为“皖沪产业示范园区”,发展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为主,配套商务办公、现代物流、科技研发、培训孵化为一体的产业服务平台,打造科工贸相结合的生态型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在国际产业转移新浪潮的推动下,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为了保持和提升竞争优势,“腾笼换鸟”,积极寻求产业在空间上的位移,区域产业分工格局进一步深化。“政府间加强合作,发达地区与后发地区建设一批省际合作共建园区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产业有序转移、优化长三角区域产业分工,更有助于被腾出来的‘鸟’能够羽化成‘凤’,产业转型升级。”邵建华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