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含解脱道次第 (空海法师 ) 5

 yupp 2012-08-08

阿含解脱道次第 (空海法师 ) 5

再来「天护人爱」,你慈悲善待一切众生,有一句话说「我爱人人,人人爱我」,我们有慈悲心去帮助众生,同样当我们有需要时,众生也会自动自发的来帮助我们,所以你真的有这种慈悲心善待一切众生的时候,自助天助、自助人助,所以那些天神众生自然的就会来保护我们。所谓的「仁者无敌」,是来到没有敌人,不是用各种武力去把别人铲除掉,不是用暴力去把别人铲除掉,来显现自己多厉害、自己所向无敌,不是这样的。你用武力暴力去铲除别人、去对付别人,一样「强中自有强中手」,你愈厉害,你的对手就会愈厉害,你用武力暴力去对付别人,你是没办法来到安祥自在,你会很惊恐,因为别人随时会报复。

  当你用慈悲善待一切众生的时候,你不必用一兵一卒,不必用什么武力,自然因为没有敌人,所以自己获益,然后天人也会来守护你、保护你,众生也会来爱护你。「不毒」,别人不会陷害你。「不兵」,你不会遭受到兵荒马乱或是一些灾难。「水、火、盗贼终不侵拄」,也就是说一些天灾人祸在你身上会大大的减少,大化小、小也会化无。

  所以真的不要小看点点滴滴的行善,「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你点点滴滴都是以善心善念出发的话,内心会愈来愈安祥,你自己受益,众生、世间也会受益。最好的实验你从家里开始,当你真的慈悲善待家人的时候,家人对我们的那一种扶持、对我们那一种感恩,大家都会很同心,那不是用金钱所能够扶养,不是用命令、用意思食、用权威所能够换来的,不是这样的,各种灾祸就会大大减少。

  一个人因为常常在行善,你也跟世间众生累积各种善根福德因缘,当有一天如果你还没有来到究竟解脱的时候,而你「身坏命终」,也就是临命终的时候,至少你可以生梵天上,也就是说你可以生天,可以成为天人,也可以说是可以上天堂、往生净土,这都是同样的意思。

你要往生净土或是往生天堂,不是在那里一直祈求一直拜求。佛陀很清楚的告诉我们,你去做了、去做善事行善,很自然的,将来「退可守、进可攻」。「进可攻」就是说,如果因缘具足的话,你可以来到究竟解脱;如果因缘不具足,至少你不会堕三恶道。就算身坏命终的时候,你一样可以生梵天上。

  「是谓,比丘!能行慈心,获此十一之福。尔时,世尊便说斯偈:若有行慈心,亦无放逸行」也就是说:你真的认真去行慈悲之心,没有放逸,「诸结渐渐薄,转见于道迹」。注意这句话,你在慈悲善待别人的时候,为什么能够使各种结缚渐渐的淡薄而转见于很快?你就能够见到真正的解脱道,会跟解脱道相应,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你一方面不断的在累积各种善根福德因缘,再来,当你在行慈心、慈悲善待一切众生,这时候当下你那一种我见、我相、身见这些呢?它是大大的减少、模糊掉,而你在行善的当下,是会很快乐、很安祥的。

  「人饥己饥,人溺己溺」你会以爱己的心去爱护每一个人,当你这样在流露的时候,种族、党派的界限都消除掉,国家的界限也消除掉,宗派的界限也会消除掉啊!种种身见、种种结缚,它是在无意中就渐渐的淡薄、渐渐的淡化。你的心胸愈来愈宽大,你各种身见结无意中就渐渐的淡薄,你深层里面的种种结缚,无意中也一直在净化、净化。

  慈悲能够打开我们狭窄的心胸,让我们的心量从原来有限的心量,慢慢的扩展到无边无际,当你真正慈悲善待一切众生的时候,你不会因为对方是台湾人我才对他慈悲,大陆人我就不对你好,不会这样的。也不会说是我们台湾的人我才对你慈悲,对那些非洲的人就让他们自生自灭,你不会这样的。只要你有能力,都愿意去帮忙、愿意帮助众生出离苦海,愿意帮助众生走出困境。所以你真正在行慈悲的时候,种种的界限无意中都会慢慢的去除掉、慢慢的消失。你在做的当下,那个自我、我见那些就会渐渐的淡薄,慢慢的有一天,你就会渐渐跟真正的「实相」、「无我」相应。

  所以你在行慈善的时候,诸结各种结缚渐渐会淡薄掉,不是一直在那里打坐、闭关专修,

就是一直要断各种结,当然这也是很重要的过程,但是各种结缚,你真的要透过菩萨道、透过慈悲渐渐淡化掉,再来「转见于道迹」。当你慈悲善待一切众生,累积很多的善根福德因缘的时候,那你跟解脱道相应就会很快。像我们不少学员也是一样,最初他们也没有想到会接触到这个解脱道,都是因为他发心要护持什么、发心做什么,当他做这一种善行的当下,无意中就跟这个解脱道相应,就这样「无心插柳柳成荫」,所以这个是很微妙的。法界很多不可思议的因缘真的是很微妙,只要你点点滴滴去行善,真的很多的善因善缘都会一直出来。

  「以能行此慈,当生梵天上」,如果你真的能够慈悲善待一切众生,不必在那里天天祈求往生净土,你自然你就能够生净土,而且如果因缘足够的话,你当下就会活在净土的世界里面。「速疾得灭度,永至无为处」,很快!「速疾」,很快的你就能够得灭度,也就是说你很快就能够出离苦海、出离六道轮回,就能够来到苦的消失止息。「速疾得灭度,永至无为处」,而且真的来到彻证真理实相,来到究竟涅盘彼岸,来到不生不死的世界。「永至无为处」就是来到究竟解脱。

  「不杀」就是你没有任何瞋心,也没有任何害人之心。「亦无胜负意」,没有要跟人家比大比小、比高比低的这些心态。如果你能够这样「行慈普一切,终无怨恨心」,以慈悲心善待一切众生,跟众生广结善缘,自己的瞋心会很快的一直消失,而且众生也不会对你瞋心,众生回馈给你的就是慈祥、慈悲、慈善。

  「不杀无害心,亦无胜负意」,这一点希望大家能够真的去做到,我们生长在所谓的大乘佛教地区,但我是觉得大家不要有那一种自认是大乘的人,认为我们是大乘的心量大,以这一种认为自己很高大、很高尚,然后瞧不起别人。一提到南传上座部的,就认为人家是小乘的,一提到《阿含》或是提到南传《大藏经》就认为那是小乘的,这是非常错误的观念。因为当你有这种心态的时候,就是欠缺慈悲心,你就认为我们比较高尚、比较大,而无意中那个我慢、身见都在长养。

  佛陀这里就勉励我们,你真正慈悲善待一切众生,是要用平等心来善待众生,没有那种胜负的心态,当你有胜负的心态,那就是强化「意思食」、强化我慢、强化身见,而真正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无量心,正是要泯除掉那些我慢、我见、身见,所以大家不要小看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一个起心动念、善念善行,那都是非常重要,不要小看这些点点滴滴下来,你真的会激发出很多不可思议的现象,善有善报。

  【法义分享】这里有提到一句话:我们具体力行慈心慈善的话,就可以得到种种果报善果,自利又能够利他,大家不妨试验看看,你真的去做,真的真诚、真心慈悲心,善待家人、善待众生、善待别人的时候,你去反观当下的自己是不是很安祥、很快乐?当对方接受到我们的善意时,是不是也很安祥、很快乐?大家可以去对比。再来,如果你心量狭窄,瞋恨心、嫉妒心在展现的时候,当下你要去觉察自己快乐吗?内心自己的觉受又是怎么样?我在骂别人,你认为你在痛骂,认为你在把那些垃圾倾倒出来发泄,但是当下你要去看看自己的内心快乐吗?骂了之后、做了之后,你的内心安祥吗?快乐吗?当你在发泄、瞋恨的时候,把那些垃圾都倒给别人的时候,你看看众生当时的感受是怎么样?事后的感受又是怎么样?快乐吗?

  所以大家要静下来,慢慢去分析就会知道将心比心,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尊重,都希望得到慈悲对待,如果你真的如实回来面对自己,也真的溶入众生内心世界的话,你真的会慈悲善待一切众生,你会发现如果我对别人不好,那就是对自己不好,我在骂别人,事实上也是在折磨自己,何苦来哉呢?如果我能够具体的展现对每一个众生都好,事实上也就是对我们都好。

  所以大家就是从现在开始,点点滴滴的慈悲善待一切众生,起心动念就是善心,如果我们有觉察到瞋心、心量狭窄,觉察到之后,我们当下马上去转换,把瞋心转为慈悲心,你就能够从地狱生到天堂来,这都在一念之间而已。

第二节

【多闻圣弟子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是谓,陀然!世尊、知、见、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四梵室,谓族姓男、族姓女修习多修习,断欲、舍欲念,身坏命终,生梵天中。】

  这一段同样是告诉我们,后面的【法义分享】有做个总结:修行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可软化我们僵硬的心、可以打开我们狭窄的心胸→扩展到无量无边。「慈悲喜舍」是从世间法迈向出世间法的重要桥梁。这一句话大家多去体会,一个人要迈向解脱、要成佛,你如果没有慈悲心,就没办法悲智双运。如果你没有慈悲心,身心不柔软的话,你的身见不可能破除,身见没有破除,你就证不到初果。如果你没有慈悲心的话,不可能证到初果,何况是四果阿罗汉,所以没有不慈悲的阿罗汉。

  怎么样把慈悲心从点、线、面逐渐的扩大?这是要去做的,你看这里经文里面所讲的「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再来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这都是在告诉我们要行慈心慈悲,你需要从一个点开始,把这个点做好了,再逐渐扩大到线,一条线的线。然后从这一条线再扩大到整个面,再扩大到整个虚空。慈悲记得要从善待自己开始,你把这个点做好了,其它的你就知道以此类推,逐渐的去扩充。

  我们修行慈悲喜舍,那还是有次第、有步骤的,你能够把一个点先做好,「遍满一方成就游」就是说,你把这个点好好做好之后,然后再来呢?「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也就是说,你把这个点做好,然后再逐步的去扩大、扩大、扩大,从点然后扩大到线,再扩大到面,再扩大到虚空。

  你要怎么样去做呢?把你的心与慈俱,你的这个心就像一面刀子,把它用到好的方面,就展现出慈悲心出来,你把它用在坏的、心量狭窄、瞋恨心、嫉妒心,它展现出来就是在造恶业,所以我们要常常让我们的心跟善的、好的这一方面磁场相应。所以你的心跟慈悲的那一种心在一起,也就是当下你的内心充满的是慈悲的心、无结无怨,你不要去跟人家结什么恶缘、结什么仇怨,也就是不要以瞋恨心对待别人,你就是菩萨心、慈悲心善待一切众生、无恚无诤,没有对任何众生有什么任何的瞋心,不会有任何的瞋心,而且不去跟人家见诤,也不去跟人家比大比小、比高比低,没有那些我慢的心态,这个真的是要去做到。

  如果你真的慈悲心在展现的时候,就没有所谓的大小乘之分,因为你心里不会要去贬低别人,亦即自赞毁他,不会有那种心态,所以「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这个慈悲心不是初一十五才发一下,不是这样的,而是你真的要让它极广甚大,

不只是慈悲的那一种范围,空间方面要让它扩大,这里更强调一个时间方面,不是一个点而已。你从一个点开始慢慢慢慢的让它连成片,不是偶然的发出来,最初会是比较属于偶然,然后渐渐的这种获然率愈来愈高愈大,到后来它就是变成一个很自然的现象,随时都是处在慈悲情况之下,所以让它极广甚大。不是对自己家人才好,对其他人不好,不是这样的。

  「无量善修,慈悲喜舍」,慈悲心不怕多、越多越好,「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这也是一样。有时候你悲心具足、有时候喜心具足、有时候舍心具足,这个你要慢慢一个一个的去体会,怎么样去做?这要慢慢的去练习。

  「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佛陀这里有提到「等正觉说四梵室」,「四梵室」就是你的慈悲喜舍能够帮助你,至少将来生天都没问题,亦即生到天堂、生到净土啊!真的要求生天堂、求生净土,不是用求的而是要做的,你真的去做则不求自来、自己会来。例如你想要改善家庭环境,希望成为一个小康的家庭环境,不是到处去跟人家祈求,而是我们脚踏实地的耕耘、脚踏实地的工作、实实在在的去做,你自然家庭环境情况就会改善。所以这个就是告诉我们,你真的去力行慈悲喜舍,就会有很多的善因缘。

  「慈悲喜舍」我们称为「四无量心」,这四种心能够帮助我们,让我们的心量从狭窄的情况打开到无边无际,也就是能够帮助我们破除身见、破除我见。

  「慈心」就是要善待一切众生,但是你真正要善待一切众生的那个动力,是来自于你要看到世间的苦难、看到众生的苦难,所以真正的慈心的流露,那是来自于悲心的展现。「悲心」包括看到世间苦、看到众生苦,为什么有的人会对别人冷言冷语、攻击批判呢?因为你看不到对方的苦、看不到对方的无奈,你看不到悲心,你的慈心就展现不出来,或是有时候你的慈心展现,但它不是一种流露,而是一种有所求,或只是人家说行善好,我们就来做善,然后就拍个照做个纪念,你是另外有企图、另外有所求的,那不叫做真正的慈心。真正能够善待一切众生,是来自于你能够将心比心去体谅众生的苦,真的由衷愿意让众生的苦减少,愿意来协助众生减少痛苦,所以真正慈心要流露是来自于你看到众生的苦、也看到自己的苦,这就是慈悲。我们一般讲慈悲,但是事实上真正的慈心是来自于悲心的流露,你要看到世间的苦难。

  「喜心」是说我们的心有时候常常拐不过来,就在那里执着一个境界、执着一个角度,你会认为这个人就是坏人、这个人就是不对,几年前他给我很不好的印象,他就是在你的印象中、在你的脑海里面,你就是拐不过来,人家做了再多的好事、已经忏悔,做了很多的好事也弥补过来,人家已经改头换面,但是在你的脑海里面,你就是拐不过来,总是烙印了很不好的印象,事实上别人在成长,而自己没有成长,你的观念、你的心很僵化,所以同样一件事情,你没办法转弯到另一个角度来看,因为心僵化。而这个「喜心」呢?它就是告诉我们你的心要很灵活、要很活泼,你能够凡事往好的方面想,多看众生的优点,众生的缺点呢?我们多体谅多包容,一件事情如果遇到窒碍难行,或是在那里卡住了,我们不要在那里一直僵化,也不要在那里一直僵持,我们拐个弯、我们放柔软,让我们的身段放柔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叫做「喜心」。

  「喜心」是一个很灵活的心,就像一个小孩子,为什么小孩子的快乐特别多?他们遇到什么事情都会不断的在转换,小孩子的心很灵活,昨天跟小明吵架了,打得鼻青脸肿,但是很快的人家向他道歉、对不起!今天大家又是很好的朋友,小孩子没有记恨在心里面,他们的心又能够很天真、很纯真、很活泼的在那里玩在一起很快乐,这样就是一个很灵活的心。而大人呢?人家几年前骂你一句话,你到现在都还耿耿于怀。

  这个「喜心」就是我们的心要很灵活、要有变化。再来,凡是遇到一件事情,我们尽量往好的方面想,记得喔!同样一件事情,你如果往不好的方面去想跟往好的方面去想,所得的结论会不会相同?不一样的。同样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平常看不顺眼的人来看这一件事情,

跟对这个人有很好印象的人来看这件事情,旁观这两个人他们所得的印象、所得的结论会不会相同?不会!不会的!同样一件事情,我们要去看到真的有很多现象、有很多情况,我们往往把别人想坏了,我们没有去看到别人的优点,所以很多方面事实上我们在自讨苦吃。如果一件事情我们能够往好方面想的话,一方面我们的苦也会渐渐减少,众生在你的关怀、你的鼓励之下,就算他原来有些不好,他也会慢慢的改变,慢慢的往好的方面。

  记得从你的内心里面所散发出来是正面的磁场、正面的磁波,这个世间也会一样,会因为你的善念善心而改变,所以乐观积极的人所做出来的成果就不一样,悲观消极的人来看这个世间,他就是苦脸、苦海一片,这个世间它是个中性的,悲观的人看出来就是一片苦海、苦哈哈,他脸上是个苦瓜脸。你乐观积极的人来看这个世间,他看到净土、看到天堂,所以我们的心要很灵活、要转向自在,水、流水啊!它遇到一个阻碍了,有石头挡住了,好啊!我不用在那里跟你硬碰硬,好!你老大在那里啊!没关系我老么、我小,没关系!我转嘛!我绕嘛!我绕无损啦!无损!水很柔软,但是水它展现出来的一个对众生的贡献,以及水展现出另一面柔中的力量,那个都是很深的启示,所以大家要学习柔软,柔软的心这就是一个「喜心」,还有凡事尽量往好的方面想。

  「舍心」,这个舍就是你要真的能够放得下,能提得起也能放得下。一般众生的缺点就是提不起也放不下,或是说你抓一样东西,你紧抓着就是放不下,要知道如果你手中紧抓着一样东西、紧紧抓住不放的话,那你没办法得到新的,而且不管你怎么抓,你所抓的一定是有限的。当你抓到有限的这些,你就得不到无限的,而无限的那个价值是无穷啊!无价之宝啊!所以我们以前也跟大家分享过:你真的能够大死一番,大死一番你才能够来到不生不死的世界,你真的能够放下一切,才能够得到无限,这个含意很深,大家要慢慢去体会。能够放下手中的抓取,你才能够得到无限,讲比较具体的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你起心动念,做什么事情总是为自己考虑,总是从自我出发,总是把自己摆在最前面,你就会一直不断的在计较、计较、计较,凡事你都是为自己考虑,但是像这样的人生,到最后你得到的是什么?真的是一场梦一场空,你也结下了很多的恶缘,你的人际关系也不会好到哪里,你一直计较、计较

到最后你两眼一闭,两眼一闭的时候,你什么都得不到,你一直想抓、一直想抓,你放不下、舍不掉,到最后你还是什么都没有。

  如果一个人平常的时候就心量很广大,懂得能提能放、懂得布施、懂得行善,你跟众生都在广结善缘,在历缘对境的时候,你把自己摆在后面,众生、世间的这些苦难摆在优先,以佛教、以人类、以众生为优先,当你越是以这样无我无私的这种心来做事情,不只当代的人对你景仰、对你感恩,后代的子孙对你也是景仰、感恩。像佛陀他们就是这样最好的代表,

我所作所为不为我自己考虑,为人类、为众生以无我无私的精神去做,你看佛陀虽然距离我们现在两千五百多年,但后代的人类子孙还是对佛陀这么样的尊敬,那完全是一种舍心的展现─无我无私。

  我们平常行善布施这些都是一种舍,到最后真正最深层的舍,就是把这个难舍能舍的这个自我,也把他舍出来,这个含意都很深。

  行慈悲喜舍,我们要从点开始,点、线、面、空间,什么叫做点呢?「点」我们具体的讲,就是从这个小我开始,为什么你慈悲要从这个小我开始呢?因为我们刚才前面有讲慈悲,

你要看到那个「悲」,要看到世间的苦难,要知道你本身这个众生、你本身这个五蕴身心,它就是一个很多众生的集合体,你要度外面的很多众生之前,请你先回来度这些跟你因缘最近的五蕴众生,你不要想说我要赶快去帮忙别人啊!我自己排在后面、我自己忘掉啊!你要知道啊!如果你本身内心里面还是充满着烦恼不安,那你去帮忙别人,不错那也是一种行善,但是那是不究竟的,而且你那一种帮忙往往是有所求的帮忙,就好像说你本身还在苦海里面浮沉,但是你却急着要去拉别人,你本身对这一条解脱之路还不清楚,但是你却急着帮忙、很鸡婆的要告诉人家怎么走怎么走?你自己都还没有走过,你怎么告诉众生这一条解脱之路呢?你自己没有慈悲善待自己的话,你怎么有可能真正对别人慈悲呢?你自己内心的忧悲苦恼不安,没有如实深度去解析的话,你怎么能够将心比心去了解众生内心的忧悲苦恼不安呢?

这一点很重要啊!

  真正的慈悲要从善待自己开始,你真正要度化众生,请先度自己这个众生,你把实相弄清楚了,如实回来面对自己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自己的脸黑、自己的贪瞋痴,你都如实回来面对,一一的去净化、净化,这样你真的就能够将心比心去体谅任何众生,而且不会对任何众生起瞋,如果我们本身充满了贪、瞋、痴、我慢,我们本身没有净化的话,那我们本身就好像有一种动物叫做刺猬,牠本身就是全身都长满了各种的刺,对不对?如果你自己含有很多的贪瞋痴,你本身就是有很多的刺,别人看不惯或是别人碰你一下,糟糕又被你的刺伤到了,别人只要一点让你看不顺眼,你马上就射出去啊!瞋心就射出去,然后你还怪别人:

奇怪我对你们这么好,你们怎么都不亲近我?你们怎么都不感恩我?你们还忘恩负义,还会这样去责备别人,但是看不到自己充满很多的刺,随时都会刺伤别人,像这样你再怎么慈悲别人,那还是都很有限。而且甚至很多你自以为慈悲的情况之下,你也造成对方的伤害跟痛苦都有可能。

  所以如果你能够好好的来解析我们自己这个五蕴身心,到底这个众生内心深层的苦在哪里?深层的不安在哪里?深层的忧悲苦恼在哪里?原因来自哪里?如果你能够这样去解析,你本身就能够渐渐的出离苦海。而且因为你有如实回来看到我们自己的脸没有比别人白,我们自己的心量没有比别人大,我们的缺点没有比别人少,你真的有如实这样回来看自己的时候,你的那一种「悲心」很自然由衷的流露出来,而且很自然的就能够去体谅别人。以前总是在挑别人的是是非非、看不惯别人的缺点,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回来走在解脱道上,没有回来如实的反观自己,以前是常求人短,当你走在正确解脱道上,有如实回来净化我们自己的时候,你真的就不求人短,能够将心比心的去体谅别人,你不忍苛责别人、不忍苛责众生,当你要责备别人的时候,你就会想到我顶多只是五十步在笑百步,他的这种现象我以前也有啊!他心量狭窄,我以前的心量也这样狭窄啊!你会将心比心,然后包容众生,再进一步用鼓励、用爱语,用柔软语协助众生逐渐的成长,那一种悲心就会自然的展现。所以不要忘了,慈悲要从善待自己开始,你真的知己才能够知彼,你真的能够对自己慈悲,才能够真正的对众生慈悲,你真的让自己出离苦海,才能够真正的帮助众生出离苦海,这样知道吗?这个都不是用喊口号的,不是唱高调的,不是说给别人做、说给别人听,而是我们本身真的要求我们自己、勉励我们自己要实实在在的去做。

  所以慈悲要从善待自己,再来,如果当你一个人走在真正的解脱道上,如实回来面对自己、反观自己的时候,你会发现到自己怎么有这么多的缺点,自己怎么这么多的脸黑,这时候你会很想逃避、很想逃掉,不敢如实面对自己。你真正走在修行路上,这也是很重要一个关卡,当你真的要回来看自己的时候,你会变成:糟糕!我怎么是这种人?我不是这种人啊!

以前我都认为我是很高尚、很高级啊!我以前把自己都设定出一个偶像、一个形象出来,今天要让你把这一层面具拿下来,看到里面不真实,看到里面的丑陋、里面的脸黑,你最初真的会不敢看、也不敢承认,这是很正常的。所以你会想逃、会想避,但这是很重要的关键,如果你又逃又避的话,你就失去净化身、口、意的机会,你又失去了迈向真人、迈向解脱的机会,所以这是很重要的关键。

  这时候很重要一个心态就是:你不要忘了慈悲善待自己,包容自己的脸黑、包容自己的缺点、包容自己的贪瞋痴,唯有你能够包容自己的贪瞋痴、包容自己的脸黑,你才能够真的去包容别人,唯有你能够包容自己的不足,如实面对自己的脸黑,那你这个众生呢?它才会在你的包容之下,逐渐的往好的方面去净化,如果你不愿意包容它、不愿意接受它,你那个潜意识的那些丑陋、那些污垢呢?又会在你的责备之下或是在你的逃避之下,又躲到深层里面,你又没办法、没机会来净化,所以在这个很重要的阶段、在修行这个很重要的阶段,我们真的要慈悲善待自己,这是很重要。大家慢慢去做,你就体会到说:真的慈悲要从善待自己开始,你真的如实面对,你就能够将心比心,自然的流露出来慈悲善待一切众生,所以你真的能够善待自己,你高兴、你快乐的话,你就会把快乐带给家人。如果你内心都摆不平、

充满了贪瞋痴,你自己内心里面有很多的苦,你怎么有可能真正给家人快乐呢?如果你真的能够善待自己,内心安祥、内心快乐的话,你就能够体谅家人,而且善待家人、善待亲戚朋友,善待你平常历缘对境所遇到的一切同事、同仁,这就是来到线的阶段。

  慢慢的再把这个范围扩大到全人类,不是跟我有关系的这些亲戚朋友,我才对他们好,我们一颗心就是善待一切众生,来到全人类的话,你就是超越宗派、超越种族、超越国界。真的慈悲心是很自然的能够让你超越党派、超越国界、善待一切众生。慈悲不只是这样,我们要慢慢再扩大到空、虚空,也就是六道众生我们都要善待他们,对一只猫、一只狗、一只小鸟,我们都要平等心的来善待牠们,不要瞧不起牠们,你能够这样做就会体会到,什么叫做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包括有情无情、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你都会用无量的慈悲心来善待一切。

※幻灯片

  《阿含解脱道次第》里面有讲到说惭愧心很重要,有的人会认为说自己平常就有惭愧心啊!现在我已经不需要有惭愧啦!那是别人才需要啊!我不需要啊!如果这样的话,那你又停止下来没有进步啊!跟大家勉励一点就是说,只要我们还有苦、还有不安,我们就需要有惭愧心,只要我们觉得还没有到达安心自在,我们就要有惭愧心,为什么要有呢?一般人总认为自己很聪明,我什么判断都很正确,如果我们的观念知见正确的话,你早就解脱了,你早就安心自在了,这样的话恭喜你啊!要赶快早日出来普度众生啊!

  如果我们还有苦、还有不安的话,是不是要静下来检讨反省,到底我们的观念知见哪里错了?到底我们哪里没有照见到?如果我们的观念知见正确,我们早就解脱了。我们今天还有忧悲苦恼、还有不安,那一定有我们不足的地方、需要学习的地方,当你有这一种虚心学习的心,那这样就好办了!你有惭愧心、有看到自己的不足,那这样就好办了!所以惭愧心很重要,你没有这种惭愧心的话,身心不柔软,你就不会要虚心学习的。你是带着我慢在展现,处处在展现我是、我能、我慢,这样的话你没办法成长,你的心灵没办法净化、没办法成长,而真正的解脱之路,是不断的在净化我们的心灵,而我们的心灵是不断的在成长,现在我们就透过一些幻灯片,来让大家看到众生很多的我慢、我是、我能,那都是多余的。

  人类没有打开视野、没有打开智慧眼,你处在一个小小的井底里面,才在那里以井蛙之见,认为自己很伟大、自己很厉害,那是因为没有跳出那小小的井,我所讲的这个小小的井,

有的人认为说没有啊!我在高雄到处都乱跑啊!我到处趴趴走啊!我哪里有处在井底!有时候飞到台北啊!我有时候飞到国外啊!我哪里有处在井底!处在井底那是别人啦!他们都关在家里面啦!或是关在山中在修啦!那我不是啦!如果这样的话,又会被自我所欺骗了,这个井是无形的井啦!如果你的视野狭窄、心胸狭窄,你这一口井就是不管你到哪里,都带到哪里啊!所以最需要突破的就是说,你能不能跳脱出来?真的要自我挑战跳脱出来我们原来狭窄的视野、原来狭窄的空间,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自己,我错在哪里?我是不是真的视野很狭窄?我真的是不是心胸狭窄?我真的是不是目光如豆呢?真的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自己,让自己从不同的空间来看,这样你才有可能发现到那个无形的井,当你能够这样发现到无形的那一口井,这时候你的惭愧心会产生,你会知道说自己过去真的是井蛙之见,自己是活在颠倒梦想的世界,所以这时候你那种勇猛精进心、柔软心,那都不一样啊!你会一直的虚心学习,这时候你整个生命就不断的成长,会一直的脱胎换骨。

  我们现在就透过一些幻灯片来跟大家诠释,这一张幻灯片里面,你看这个代表我非常高,

我高得像喜马拉雅山,你看这里别人都比我低,社会地位都比我低,成就都比我低,我最高、我最大,我是一家之主,我是一县之长,我是一国之君,我是一个大山头的大方丈大住持,我们这个我是、我能、我慢都在无意中增长,你不要想说我没有啊!我没有那些啊!我也没有当什么大官啊!要知道啊!你不是在自卑的环境情况之下,就是在我慢的展现,只要有因缘你就会要展现我慢,然后总认为这个家庭没有我不行,我非常重要、我非常被需要,这个公司没有我不行…。糟糕!如果你死掉的话,那公司不是就垮了吗?还是一样照常运作啊!

  我们人常常都是站在一个小小的世界里面、小小的角度里面,然后把自己的重要性很突显出来,都是一直在强调自我的重要,但是请你拉开视野。旁边的这个长者,他就告诉小老弟,你不要在那里自吹自擂啦!请你把视野打开、把视线打开,跳出来看一看,你总是当个家长就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总是自认为我是-一家之主、我是最大,请你打开视野看看你的周遭环境,刚才最突出的就是这里,就是这一点。你如果能够拉开视野来看,怎么样?你只是这个岩岸旁边一个比较突出的一点而已,再来你这个比较突出的,要知道啊!不是说我单独就能够存在,你必须要有很多的基础、很多的因缘,才能够衬托出你的高啊!你能不能看到众因缘所形成呢?能不能看到你的成就是来自于很多世间善因善缘的协助?如果你看到我之所以能够比较高,事实上不是我是、我能,而是真的各种因缘的形成。

  当你把视野拉开打开,你会看到我只是这大岩石旁边的一个稍微突出的一点而已,这时候你的我慢就会大大的消失、大大的减少,代之而起的,你会一种感恩的心,感恩一切境界、

感恩一切众生。你再把你的视野放开,然后去看看,跟这个大海比起来,那我这一点算什么呢?所以这是让我们去体会说,你真的把视野、视界打开的话,那些我慢、我是、我能真的都会大大减少,各种结缚会真的很快一直的淡薄、淡薄,一直的减少。你看在这里,你看我们是最高、我们是最大、我们最漂亮、我们最年轻,你看这个世界都是以我们为主角,我才是最重要,我的身分、我的地位都是最高、最重要,那是因为你的视野很狭窄,都只有看到自己、看不到周遭,看不到你能够存在的各种因缘,如果你能够跳脱出小小的框框、小小的世界,你会看到别人都会比我更高、更大,而我也只是这广大草坪上面的几棵小草菇而已。你能够看到这些的时候,你的我慢会很快的消失。

  再来你还要去看到什么叫做「无常法印」?如果你看不到「无常法印」,你就在那里浪费很多的青春岁月、浪费很多的生命,然后被岁月逼到衰老、老、病、死啊!如果你能够在年轻的时候,或是在现在、当下就能够好好去学佛、学法,去了悟真理实相,你就会来到没有「苦集灭道」的世界,来到出离六道、出离苦海啊!所以你要静下来好好去体会,什么叫做无常法印?什么叫做无我?什么叫做缘起甚深?这些不管你在什么境界、什么环境,你处处都可以体悟到三法印的。

  所以一样这个都在告诉我们,什么叫做无常?什么叫做无我?什么叫做生住异灭、成住坏空?你不要以为说他们是他们跟我无关,你把自己溶入里面,如果你看不到这个实相,你以为他是他、你是你的话,那请你把你的相片贴到这上面,这个贴上你的相片、这个贴上你的太太的相片、这个贴上你的儿子的相片、那边贴上你父母亲的相片,这样去体会。

  你真的会看的话,一花一草一木都在跟我们讲经说法,告诉我们什么叫做无常?告诉我们什么叫做缘起?什么叫做无我?人类常常不自量力,常常认为人定胜天,人很厉害,人是万物之灵啊!那是因为人类以井蛙之见,然后不断的在破坏大自然,还在那里自称为人类人定胜天。就像一只螳螂牠认为说,这个大石头把我挡住了,人定胜天啊!我螳螂一定胜过你这个大石头,所以我要把这个大石头搬掉,你不要想说我不可能啊!我不可能这样啊!你越认为不可能,你犯的机率就越大。人类常常是以这一种螳螂要挡车,螳螂要搬大石头那一种心,然后认为人定胜天。

  事实上你认为人定胜天,就好像说你是一个小波浪,你认为说我一定胜过那些大海,这样知道吗?人定胜天的思想就好像一个小波浪,你认为我这个波浪可以改变整个大海洋,可以改变整个潮流,你看不到什么叫做缘起?看不到什么叫做无常?什么叫做无我?如果有一天你能够跳脱到比较超然的立场来看,这时候你就会远离颠倒梦想,你认为说我最高、我最大,别人比我低啊!别人都比较矮小,有一句话说「一将功成万骨枯」,当你认为你爬在最高位子的时候,不要忘了是你践踏了多少人,你打压了多少人,你排挤了多少人,不要忘了你的最高,也是各种因缘把你衬托出来,不是我厉害啊!如果你能够这样的话,就算有一天我是处在比较高的位子,你也一样会很谦虚,不会有我慢,而且你会懂得感恩,懂得善待一切因缘。

  众生一般人处在小小的世界,然后用透过各种食,不断在吃、吃、吃,以后我们会比较详细来解析四种食,那是很精彩,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众生一般就是不断的吃、吃、吃,包括说透过我是、我能、我慢,然后要不断的在吃。你看鱼在水中一直的吃、吃,跟人类一直在忙忙碌碌,然后追逐各种感官的享受,一直在大量的消耗大自然的资源,跟鱼在水中不断的在吃、吃、吃,有什么两样呢?你看一般就是这样一直的在吃、吃,众生这样忙忙碌碌、忙忙碌碌,你要去体会我们跟那些鱼,在水中一直在游来游去,然后一直在寻觅食物,有什么不一样?要好好去体会。

  要站在比较超然的立场,我们怎么样才能够把我们的生命一一发挥出来,现在为了要协助大家从比较超然的立场,来了解我们的情况,所以现在请大家慢慢的提升我们的视野来看,不要总是处在一个小小的环境里面,然后在那里夜郎自大,不要总是处在井蛙之见,然后认为自己很厉害、很崇高,真的要去看清实相。现在为了协助大家提高视野,我们现在慢慢的往比较高的地方走,有一句话说「欲穷千里目」,怎么样?「更上一层楼」,现在请大家慢慢的往高处,然后把我们的视野不断的打开、不断的拉开,你越拉开的时候,你看到我原来在以前在这个小小的鸟笼里面,跟人家争夺、跟人家计较,为了一个停车位跟人家大打出手,

哎呀!太不值得了!

你真的把视野不断的拉开、拉开,你的心胸、你的心量、你的见识都会不断的提升,我们现在不只看这个地球的角度,现在协助让大家看到整个地球、看到整个太阳系,所以请大家坐航天飞机升空,把我们的视野再往太空来发展。以前人类只有在地球上面,我们现在要往太空来发展,再把人类的视野提高。当你真的往上一提高的时候,你才会发现我以前在那里跟人家争的头破血流,为一个小小事情就在那里跟人家争。看不到我原来是地球上的一只小虫、一只小蚂蚁,如果你从外层空间来看,这个地球上面,你那个很厉害的我在哪里?不见了!

像一个细菌,知道吗?那这样还不够啊!从地球上面看还不够,我们再往上更高、更深,现在透过哈伯太空望远镜来了解这些宇宙观,如果你能够去看到整个太阳系、整个银河系的话,你会发现不只我们只是地球上的一个细菌、一只小虫,包括就算一个地球或是一个太阳系,也是银河系里面的一粒沙。

  我们整个太阳系只是银河系里面的一粒沙,我在哪里?如果你有我、有我见、有我的话,你就会很渺小。如果你这个波浪一直巩固在这个小小的世界里面,你这个波浪就很渺小,当你「无我」的时候,你这个波浪才跟整个大海溶为一体,那才是来到法身遍一切,无量无边。所以如果你有我就很渺小,「无我」的时候,你才能够真正来到跟整个大自然、跟整个宇宙溶为一体,那是来到无量无边啊!

  这就是一个火鸟,在银河系里面,我们看到这个火鸟星云,一个火鸟星云就是不断的制造很多的星球出来。这是蔷薇星云,一片星云它能够不断的制造很多很多的太阳系出来,所以大家真的要把我们的视野拉开。

  在每次正式讲经说法之前,我们会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大乘佛教地区讲经说法,

这种情况好像比较少,有的都会念其它的佛号,但是空海个人认为,我直接受到恩惠最多的是真实人间佛陀释迦牟尼,如果我对释迦牟尼欠缺那一份感恩之心,我觉得这是愧对佛陀,所以要称呼其它佛号之前,我一定会先称呼南无本师释迦牟尼,因为这是佛教的教主、佛教的源头,我们饮水要思源,我对其他的佛菩萨当然也是尊敬感恩,但是对释迦牟尼更有一份的尊敬,这是很真实的人间佛陀,他本身就是以身作则告诉我们,怎么样在这娑婆世界、这一生这一世就能够开启智慧、解脱自在?所以空海常也勉励自己,也勉励众生要饮水思源。

  现在继续再来讲《阿含解脱道次第》的第二章【善人.慈悲喜舍】第三节,

【诸外道出家言:『沙门瞿昙(瞿昙就是佛陀另外一个称呼,沙门瞿昙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为诸弟子说如是法:不断五盖恼心,慧力羸,为障碍分,不趣涅盘。因善摄其心,住四念处,心与慈俱,无怨无嫉,亦无瞋恚,广大无量,善修充满,四方、四维、上、下一切世间。心与慈俱,无怨无嫉,亦无瞋恚,广大无量,善修习充满。如是修习,悲、喜、舍心俱亦如是说。』我等亦复为诸弟子作如是说,我等与彼沙门瞿昙有何等异?所谓俱能说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