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毛主席有个著名“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其实毛主席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思想的产生还来自于曾国藩“八本、三致祥”治家格言对他的启发。尤其可见,曾国藩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影响是有影响的。 曾国藩治家格言中有个著名的“八本、三致祥”。 “八本”指的是:“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宴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读书以训诂为本。训诂,指的是读书要研究字词的来源以及其演变,要考证它的本义和延伸意义。在这里,曾国藩表明了读书应有的态度。就是想告诫自己的子弟如何做到正确地读书:要精益求精,既要知其然,也要知所以然。要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不要一知半解,更不能不懂装懂。 诗文以声调为本。古人写诗作文尤其重视词语搭配,韵脚正确,使人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相反,如果写诗作文,给人的感觉是晦涩难懂,甚至不能使人顺畅阅读,就一定不是好诗文。我们写诗作文,先不论它的思想价值如何,首先要求必需语句通顺,使人读起来顺畅,同时做到音韵和谐,气势恢宏,让人容易接受,便于记忆背诵。这既是对诗文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曾国藩的文学价值观。曾国藩的“诗文以声调为本”到现在仍有借鉴价值。再联想一下现在的一些所谓的专家、作家,他们追求的是一些高深莫测、新奇古怪的东西,以不被人读懂、接受为目的,炫耀所谓的学识,其实是愚蠢至极。我们写出来的东西就是给人看的,别人都看不懂了,还能是好的诗文吗? 事亲以得欢心为本。百善孝为先。讲究孝道是传承儒家文化的关键所在,是仁爱的具体体现。曾国藩在处理忠孝不能两全的问题时,往往选择的是“孝”。曾国藩一贯反对在为父母守孝期间从戎。当他听说江忠源在守孝期间参与军事活动时,通过各种方式劝阻。多次写信给江忠源要放弃军事活动,回乡守孝。尽管他的劝阻没有什么成效,但足以反映他在孝的问题上明确立场。 曾国藩自己也遇到了忠孝不能两全的尴尬事,如,他的母亲去世时,朝廷命他办团练;在办团练时,父亲又去世了。为了兼顾忠孝两全,曾国藩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在乡“丁忧”(丁忧是封建社会的一项制度,朝廷官员的父母亲如果死去,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期间,办团练,但不受朝廷的官职。当朝廷命他为湖北巡抚时,他婉言拒绝。 他在给弟弟们的信中阐述:“兄弟母丧未除,断不敢受官职。若一经受职,则二年来之苦心孤诣,似全为博取高官美职,何以对吾母地下?何以对宗族乡党?方寸之地,何以自安?” 可见曾国藩在孝的问题上鲜明立场。 想想也是,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长辈都不能孝顺,怎么能让他去爱别人?怎么能担当天下事? 但什么样的“孝”才是真正的“孝”,曾国藩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就是“孝”是要让父母、长辈得欢心为根本。如果仅在衣食住行上体现对父母长辈的“孝”,父母需要什么,就供给什么,这样的孝和豢养动物就没有区别了? 真正的孝,就是在于一个“敬”字。曾国藩的意思就是要顾及父母的感觉,让父母开心啊!为什么“常回家看看”这首歌能引起那么多人的感情共鸣,就在于这首歌告诉人们孝敬父母不仅仅在于给父母物质,而在于“和爸爸说说工作上事情”、“帮妈妈洗洗筷子刷刷碗”,通过和父母的情感沟通,从而使父母高兴、快乐。 养生以少恼怒为本。制怒,既是修身养性,也是养生。我们常说一个人不怒自威,就是一个修身养性的结果。怒往往和匹夫之勇联系在一起。真正的君子是不轻易发怒的。也可以说经常发怒的人是没有学识、修养的一种表现。从养生的角度讲,少发脾气对身体是有好处的。健康长寿的人,都是性情温和的人。曾国藩说的“养生以少恼怒为本”,指的是儒家要学会隐忍,但绝不是要求一个人对一切事物都逆来顺受,如果那样的话,人就不会有所作为了。关键还是要掌握“度”的问题。 立身以不妄语为本。记得我在很小的时候,大人就告诉我们,出门在外,要多听、多看,要少说话。“呆子不开口,神仙难下手”。再看看那些惹祸的,不是口出狂言,就是口无遮拦。毛泽东给自己的两个女儿起的名字李纳、李敏,即是要告诉孩子们要“敏于行,纳于言”。意思是少说多做。人要忌轻浮和自满,首先要从不乱说话,不多说话,不说大话、套话、过头话开始做起。 曾国藩一生很少说空话、大话,言必行,行必果。 居家以不宴起为本。“不宴起”,是湖南的方言,意思是早晨起床要早,不能虚度光阴。我们都知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一计在于辰”的道理,早晨空气清新,人的精力旺盛,是读书、做事的最佳时间,不知道珍惜时间,就等于浪费自己的生命。 曾国藩说的这句话,不单单是告诉我们要珍惜早晨的时光,还要珍惜人生的大好年华。“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人生在世,要做点儿事情,也不枉来世上一趟。 居官以不要钱为本。曾国藩作为一代大儒,作为封建社会的高官,能以这句话作为治家格言,的确令人佩服。封建社会,当官就是为了发财的理念,早已在人们的心目中根深蒂固。 曾国藩做官不是为了钱,正是因为这一点,他的言行一直被人们所推崇,他也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当今社会,老百姓最恨的官就是捞财的官。一个人整天只知道敛财,就不会把事业放在首位,就不会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一个人时时想着去怎么样捞钱,怎么样为自己和亲朋好友去谋取私利,他就不会有多少心思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不能为人民服务。 曾国藩在那么黑暗的封建社会,竟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为官之道以不要钱为本,可见他的高瞻远瞩,也足见他的高风亮节。 行军之不扰民为本。这句话也是曾国藩治军的指导思想。军队,是人民的军队,是为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设立的。如果军队处处扰民,就不是人民的军队了,就违背了当初设立部队的初衷了。曾国藩正是有了这样的指导思想,所以他在回乡“丁忧”期间能把团练办起来,能建立一支强大的、击败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湘军队伍。 行军不扰民,就会得到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就会赢得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上海的那个夜晚,为了不扰民,战士们竟然个个和衣睡在马路边。这样的军队,人民怎么能不爱戴,怎么能不支持!所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无往而不胜,不愧为人民的子弟兵,被誉为钢铁长城一点儿也不为过。 “三致祥”指的是“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意思是“孝”带来祥瑞,“勤”带来吉祥,“恕”带来祥和。是的,养老孝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一个社会里,如果都能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那么这个社会就一定是和谐的、安宁、祥瑞、其乐融融的。“勤”字是个吉祥的字眼儿,人勤春来早,勤能补拙、勤俭持家、勤以立身、勤则不匮,都是歌颂勤的,如果我们事事处处做到“勤”字当先,万事吉祥就离我们不远了。能否做到“恕”字,反映出我的胸怀和眼光是否宽广和远大。生活中不乏睚眦必报的人,这些人吃不得一点儿亏,眼睛里揉不得一点儿沙子。其结果是这些人整天生活在矛盾和痛苦之中,生活在对别人的指责之中,找不到一点儿快乐。相反,那些心中能容得下别人的人,对有缺陷的人能包容的人,特别是能饶恕别人对自己的不敬、不公的人,这些人的心中就会多一份阳光,最终是生活在别人对自己的尊敬、赞赏之中,这些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就必然会比别人高。这就是“恕”给我们带来的祥和。 当然,曾国藩的“八本、三致祥”治家格言是不能和毛主席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相媲美的。因为“八本三致祥”有许多封建糟粕的东西,我们必须分清糟粕和精华,创造性地接受那些有用的东西,就像毛主席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那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