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客家人的“八音”

 寒江读舟 2012-08-09

 

        在我市一些乡镇,一直流传一种特别的音乐形式——“八音”。所谓八音,本来是古籍中一种称谓,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大师》,后来逐渐为各种民俗与宗教吸收,有了佛教八音、乐昌八音、乐器八音、镇隆八音等,是我们悠久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音律史的重要符号。
        中国古代依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等不同的制作材质,将乐器分为八大类,统称为“八音”。八音也称“锣鼓班”,因其原本是以锣鼓为基础,是属于“吹打乐”的一种,其起源可追溯到以汉代的鼓吹乐为基础,并配合时代的需要,加入其他的乐器而来的。八音的乐器实际上不只是八种,有吹管的唢吶、管、笛等,拉弦有小椰胡、大椰胡、喇叭琴(又称为鼓吹弦)、京胡等,弹弦的乐器有扬琴、三弦、秦琴,再加上打击乐器的单皮鼓、梆子、拍板、竹板、堂鼓、小钹等等将近二十种。在我市,最常见的组成“八音”的乐器是锣、鼓、钹、琴瑟、唢呐、木鱼、二胡、秦琴等八种,而演出的按形式平常可分为四人至八人一组,随场合需要而定。
        “客家八音”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也是最富客家色彩的纯音乐艺术。无论演出形式,音乐內容与使用的乐器,还是音阶、调式等风格,都是与中国民间音乐下有联系。其曲目,根据演奏的形态,可分为吹场乐和弦索两大类。而根据其演奏的时间和场合,又可把“八音”分为四大类。一是朝庙会中的演奏:如上元接的祈天神、各神诞辰。二是喜庆中的演奏:如春节时的“喷春”、结婚时的“迎亲”、祝寿时的“闹厅”。三是丧事中的演奏。据介绍,在早期“八音”以欢快的曲调为主,多为节日、迎亲、庆寿、乔迁等喜事儿演奏助兴,并不吹丧事的,但因近年来,许多地方常在丧事聘请“八音团”,于是形成了不可缺的习俗。四是后棚或后场音乐的演奏:与“北管”“乱弹”相结合,作为戏剧表演时的后棚或后场音乐的演奏。
        据了解,古代制造乐器的材料,通常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质材所制。《书·舜典》:“三载,四海遏密八音。”孔传:“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郑玄注:“金,钟鎛也;石,磬也;土,埙也;革,鼓鼗也;丝,琴瑟也;木,柷敔也;匏,笙也;竹,管箫也。”《宋书·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宋代苏轼《贺韩丞相启》:“付八音於师旷,孰敢争能。”《三字经》:“匏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
        客家人由中原地区经历多次迁徙,而八音也随着客家人进入了河源客家部落,依其民俗风情的需要,继续的发展流传着。在今天,年轻人多喜欢现代流行音乐,对“八音”演奏的欣赏群体逐渐减少,而年龄老化、演奏艺人青黄不接,使得“八音”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实在值得人们好好思考其传承之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