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子千孙两公婆

 寒江读舟 2012-08-09

 

  多子多福。客家人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以恭维亲友、邻里、同事儿孙满堂。只是,儿孙满堂,往往只是表面风光,要想过得更宽心一些,还需公婆两人相依为命,所以客家人还常用来比喻求人不如求己。
  在客家民间,百子千孙一词来自于商周时期,人们都相信周文王(姬昌)有一百个儿子,其实可考证的只有长子伯邑考、次子周武王、四子周公旦等十个。所谓“百子”乃虚数,多是雷震子之类的义子。尽管如此,客家人仍将周文王当成福神,世代膜拜。也有将周文王夫妇崇信为床公床母(床神)的,同样是因为其多子多孙,所以才受到人们的膜拜。在客家人看来,儿孙满堂是一件很令人羡慕的事情,只是,儿孙自有儿孙福。客家人一方面鼓吹孝道,积极营造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一方面提倡自力更生,鞠躬尽瘁,所以才会有“百子千孙两公婆”这句俗语。关于此句俗语,笔者曾听过一个六十年代发生在河源地区的一个故事。
  在六十年代,在某地曾有一对夫妇,丈夫忠厚老实,而妻子则是一个比较要强且遇事斤斤计较的人。在当时,这对夫妇算是村子里家中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的。他们两个人共同孕育了八个孩子,且五个是男孩。这在当时来说,就是“五子登科”,村子里的人因此羡煞不已,纷纷议论说,真是祖上有灵。而这妇人也因为有五个儿子腰杆总是挺得直直的,一跟别人起争执就鼻子出气地说:“我有五个儿子可以依靠我怕你……”让许多人气得牙痒痒的,却又无可奈何。
  这对夫妇的儿女渐渐长大,娶的娶,嫁的嫁,家族也因此庞大了起来。老妇人看着儿子们娶妻子,儿媳再生儿子,喜滋滋地等看儿子孝敬自己。刚开始,因为有孙子要带,所以儿子们个个都抢着让老妇人到自己家中,而忠厚老实且不太会带小孩的老父亲则被儿子们晾在了一旁。老妇人也因此总对自家埋头苦干的丈夫横挑鼻子竖挑眼,还经常说儿子是如何孝敬自己,孙子是如何可爱。对于这一切,她丈夫总是默不作声地听着老妇人说。
  一眨眼过去了十几年,老妇人逐渐年迈了,病痛也多了,对于带孙子也逐渐力不从心起来。儿媳妇见婆婆不能帮着带小孩,也开始对着婆婆冷嘲热讽起来。而儿子们因为被媳妇们暗地教唆,也不怎么出声,反而一味埋怨自家母亲怎么不帮忙,还时不时浪费钱看病。不久,在儿子和儿媳们的虐待下,老妇人带着病痛狼狈地回到了老屋子。回到老屋子,病痛中的老妇人坐在古旧的床上,想着自己养了这么多个儿子,最后却只得了一个空欢喜的下场。此时,自家的丈夫却端着刚煲好的中药来到老伴面前。老妇人看着自己的丈夫惊愕不已。而后,在丈夫的照料下,老妇人的病终于好了。看着丈夫为自己忙活,照顾着自己,年迈的她这才醒:多子未必是福,未来,可真是会百子千孙两公婆啊。
  对于老一辈流传下来的套话俗语,笔者颇为认同。所谓儿女再好不如半路夫妻,也必须等到有一定的人生阅历之后,才能真正理解。在人与人的关系谱系中,每一种关系都是独一无二的,既不能替代,也无法超越。儿女是父母的生命延续,他(她)的每一步成长,都会给为人父母者带来欣慰。这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是别种人际关系所不能赋予的。然而,越是到了中年以后,人们越是需要夫妻之间的相濡以沫,那种心领神会的体贴、照顾,以及相互支撑、共同进步的快乐,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越发弥足珍贵,即使是天下最孝顺的孩子,依然要等自己做了父母之后,才能领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真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