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话蛇,蟋嗦声

 寒江读舟 2012-08-09

 

  客家人笑那些凡事不作调查研究,随声附和的人,就说他“人话蛇,蟋嗦声”。这句客家俗语流传已久。原来,关于这句颇具特色的客家俗语的来历,有两个不同的版本。
  从前,有几个人晚上在门口乘凉,月光朦亮,便没再点灯火。大家说说笑笑,好不热闹。正谈笑间,有个人起身去“小解”(小便),忽然觉得脚下绊着一条又冷又滑的东西,便惊叫一声:“哎哟,蛇哥!”侧面一个人,连忙跳起来也惊叫道:“系蛇哥,刚才我还听到‘蟋嗦’声(蟋嗦声,意为蛇游动的响声)!”又一个人也随声附和,添油加醋地说:“这里是有蛇的,前天三伯婆还说,她的小鸡仔被蛇哥吃了呢!”于是,大家慌作一团,都怕踩了蛇被咬了。有个人却不声不响,起身去点了一盏灯,到现场一照,哪里有什么蛇的影迹,原来只是一条系井桶的绳索,又湿又滑。刚才的一场虚惊烟消云散,那个说踩了蛇的人很不好意思。而那些随声附和的人,却说起了风凉话来。这个说:“咳,刚才我说听到‘蟋嗦声’,是吓你的,这大门口哪里会有蛇呢!”那个则说:“三伯婆的鸡仔是给鹞婆吊去的吧,她说是被蛇哥食了,我是想,也有可能吧,其实也没亲眼见到的。”那个去点灯火的人一听感到好笑极了,便对他们说:“你们呀,就会随声附和,人话蛇,你就话蟋嗦蛇;难怪上街喊打老鼠,下街就喊打了一条大老虎!都像你们这样,还有什么是非可分,还像什么世道!”说得那些人羞得不敢出声。就这样,这句话就流传下来了。
  在某些客家地区,还流传着另外的一个版本。
  从前有个盲人,因为自己看不见,总是担心人家会笑话他,所以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总是力求和别人一致,别人说什么,自己都会随声附和,以表示自己并没有什么不如别人的地方。
  夏天暑热,到了傍晚的时候,大家都爱到村头的一棵大榕树下去乘凉,这个盲人也不例外。大伙儿坐在树下面摇摇扇子、讲讲故事,倒也其乐融融。
  这天黄昏的时候,盲人又来到树下,和人们一起享受着树荫下的徐徐凉风,很是惬意。不远处的一棵树上,两个孩子被弄了一鼻子一脸的树胶,哭丧起脸,张开的嘴也忘了闭上,样子滑稽极了。看到这里,大家不禁一起大笑起来,有的合不拢嘴,有的捂着肚子直不起腰来,有的连眼泪也笑了出来。盲人正乘着凉,忽然听到一阵笑声,心里纳闷:他们笑什么呢?不管,我也跟着笑吧。于是他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也大笑起来。
  笑过以后,大家又继续坐着聊天了。这时,突然有个人惊叫道:“大家快看啊,草丛那边那条长长的东西是不是蛇啊,好恐怖啊。”盲人为了显示自己与常人无异,连忙随声附和道:“是啊是啊,肯定是蛇,我还听见了‘蟋嗦’声呢!”于是大家赶紧走过去一看,发现根本就没有什么蛇的影迹,只是一条系井桶的绳索。误会消除后,盲人还硬撑着说:“其实,刚才我说听到‘蟋嗦声’,想跟大家开个玩笑。”大家也心知盲人只是死要面子,无可奈何地说:“哎呀,你就习惯了随声附和,人话蛇,你就话蟋嗦蛇。”从此,“人话蛇,蟋嗦声”这句客家俗语也便跟着这个客家故事流传至今了。
  日常中,说话也好,做事也罢,不能没有主见、人云亦云,凡事都应多加思索、判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