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宋国一户姓丁的人家,庭院里原来没有井,只能每天出门外去打水。由于家庭成员众多,经常得专门安排一个人,整天在外面挑水。等到他家院子里的水井打好之后,丁家人就对外人说:“我家的井打好之后,就如同得到一个人。” 接着,听了这番话的人就互相转告说:“丁家人打井,挖出来一个人!”一个大臣也听说了,连忙报告宋国国君。国君连忙派人去查问丁家。丁家主人说:“哎,我的意思是说,我节省了足足一个人那么多的劳力,哪是说我从井里挖出来一个人啊?!” 这便是以讹传讹最古老的版本。宋国国君虚惊一场,原来是一句大实话被人们传播错了,并且越来越玄乎。 人们之所以经常把上条街打老鼠之类的事情,“讲到有手有脚”(说的神乎其神),说成是下条街在打老虎,完全是信息传递过程中漏斗效应作用的结果。随着信息传递环节越来越长,信息的真实性、正确度便呈现漏斗形态,越来越缺失。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亲眼所看见的,总比听见的东西来得真实一些,可靠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往往把假相当成真相,把真相当成假相。 上街到底打的是老鼠,还是老虎,最好自己去看个究竟,否则就不要动辄大喊大叫:“哎呀嘞,唔得了啦!上街打紧老虎,快滴走啊!”(哎呀,不好啦!上街正在打老虎,快点跑啊!) 当然,身居网络时代,每天都是信息大爆炸的日子,孰真孰假,光靠耳朵、眼睛远远不够,还得多加思索,准确判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