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粤东客家民俗:饶平布马舞

 寒江读舟 2012-08-09

粤东饶平县客家布马舞历史悠久。岭南文化中的广东民间娱乐色相,异彩缤纷,饶平布马舞是其中的一个“马色”。所谓的色相包括:春色、秋色、火色、水色等等,这个“色”字,不是一般的“景象”、“景观”所能包含的。如“佛山秋色”,是指佛山秋色赛会的各种工艺品、灯饰、车心、旱船、十番等;展出这些艺术品以达到竞技、娱乐、庆丰之目的,当地人叫做“出色”,也就是这些色相的展览和表演。佛山一带的出色活动,多在秋季进行,故称“秋色”;紫坭一带的“春色”;吴川、沙湾的“色板”称为“飘色”;市桥、小榄一带的“水色”;麻车的“火色”(也称“夜色”);饶平的“马色”实际上就是“舞纸马”和“布马”;佛山与潮州的“灯色”等。这千姿百态的色相,集音乐、舞蹈、工艺、美术、体育竞技于一,是广东民间文化艺术具体的表现。

饶平的三山国王祭祀渊源已久,从源于宋末元初的饶平北部山区的布马舞文化,至少可以追溯到已有700多年历史,而在更早以前,布马舞文化的以动物(马)为舞,则是和古越民族有相当渊源。对马的崇拜到了宋末元初,具体实践在对宋朝皇帝及抗金英雄文天祥和抗元女英雄“许夫人”与三山国王的崇拜。

  粤东客家民俗:饶平布马舞

饶平三山国王霖田祖庙

 

粤东客家民俗:饶平布马舞

三山国王塑像

 

饶平布马舞的故事和演出,随着时代的变迁,舞蹈的表现内容有多次的变换,古今有所不同。最早的布马舞是表现潮州女英雄“许夫人(即陈壁娘)”救驾的传说。当时布马的制作相当简单,只用竹篾扎成马身裹上白布彩绘而成,有的还因陋就简用山民家中的鸡笼替代马身。今天饶平布马舞的演出已经不同,而这个改变,我们要从竹子制作成马的“布马舞”说起,方足以观其全貌。

利用竹子制作成马的“布马舞”,是中国许多地区春节期间民间流行的一种花会形式,多在元宵节前后表演。“布马舞”亦名“竹马舞”,俗称“跑竹马”、“竹马落子”,在晚上也表演的也称“马灯舞”。早在宋、明间,社火中就有这种舞蹈形式。明代阮大诚编的剧本《双金榜》中,也安排有“跑竹马”舞蹈表演。“竹马舞”除河北冀中、渤海湾外,江西、广东、广西、福建、台湾也有“跑竹马戏”。布马舞的故事和演出,各地也有不同。

 粤东客家民俗:饶平布马舞

 

江苏溧阳竹马舞

 粤东客家民俗:饶平布马舞

 

北京大兴区沙峪村竹马舞

 粤东客家民俗:饶平布马舞

 

载歌载舞的梅州五华客家竹马表演

 

粤东客家民俗:饶平布马舞 英姿飒爽的饶平布马舞

 

饶平布马舞源于宋末元初的饶平布马舞,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饶平布马舞的起源是一个女性崇拜,以动物为舞和古越民族有相当渊源,一直到今天饶平布马舞都还是一个女性舞蹈,表现了巾帼英雄,飒爽英姿又柔中带刚的精神,具有潮汕民间舞蹈所展示出来的刚劲、矫健、勇猛、威武风格。

饶平最初的布马舞,和福建三明建宁及江西一样,都是以南宋康王《泥马渡江》的传说为本,这是一个完全对马崇拜所产生的舞蹈。以后,因为饶平北部山区人对抗元女英雄“许夫人”的崇拜,于是以动物(马)为舞的布马舞,就成为一个特有的女性祭祀舞蹈的开始。到了明代,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以后,潮、惠先民因为朝廷教化,汉化以后的潮、惠先民,以畲国王“有功于国,宏庇于民”,成为地方社神。因此三山国王的信仰,也就是畲后裔的信仰而这个社神,就是今天地方人士口中的“公王”或“老爷”或“王爷”或是“公王王爷”并称的三山国王而从“畲国王”转变成“三山国王”的原因,主要是汉化以后的潮、惠先民,隐藏自己真正身分的雅称我们除了从三饶“本府告示”碑文得到线索,客家语音上“三山”的“sam san”和“畲”的“sha”相近,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三山国王崇拜时期,饶平布马舞的表演形式主要是“王爷和娘娘出巡”和“状元游街”“王爷和娘娘出巡”是对三山国王的崇拜,抗元女英雄“许夫人”也就并入三山国王,成为三山国王的“娘娘”“状元游街”是对抗金英雄文天祥的崇拜,以文天祥抗金有功,皇帝为了表彰其功绩,赐其与同科榜眼、探花偕各自的夫人及一名童子,共有布马九骑,锣鼓伴奏策马游街庆贺。抗元女英雄“许夫人”也就并入状元游街中,成为状元的“夫人”。这个阶段我们从今天饶平三山国王演变出国王的分身,即“大王爷”“二王爷”“三王爷”,以及娘娘的分身,即“大娘”“二娘”“三娘”“状元游街”中状元、榜眼、探花偕各自的夫人中,就可知道他们之间的关联这段时间,流行于饶平新丰、葵坑、九村洞泉一带的布马舞,每逢新春佳节,舞者将布马背围在腰间,状似神勇的骑士,骑驭着矫健的骏马,家家户户盛行排演“布马游村”节目。这是饶平布马舞脱离福建三明建宁、江西布马舞旧表演型态的开始。

 

 

粤东客家民俗:饶平布马舞

 

粤东客家民俗:饶平布马舞

 

粤东客家民俗:饶平布马舞

 

粤东客家民俗:饶平布马舞 饶平霞西布马舞队表演情景

 

饶平布马舞表演人数也有增加,清雍正年间饶平县石井乡人刘大力,天生赋异秉力大无穷,他勤于练武,得中武进士。今饶洋刘大楼村的练武石,大的重达250公斤,小的也有100公斤,呈长方形,两侧都有直径10厘米的半圆凹形石拉手,是刘大力用过的。九村人因刘大力是邻乡同姓,引以为荣,遂在九骑布马的基础上增加了进士爷夫妇二人,共十一骑,表演场景更加壮观,气派更为豪迈,表现了饶平人民骁勇敢闯、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于是传遍饶平北部各村,每逢节日喜庆,盛行“布马游村”,历久不衰。

今天的饶平布马舞,在“王爷和娘娘出巡”和“状元游街”及对抗元女英雄“许夫人”的崇拜之中,以动物(马)为舞的布马舞,注入潮州民俗的地方文化属性和客家的活血,因此以对抗元女英雄“许夫人”的崇拜,形成一个特有的女性祭祀舞蹈。这种布马舞延续到今天,表现了巾帼英雄,飒爽英姿又柔中带刚的精神,具有潮汕和客家民间舞蹈所展示出来的刚劲、矫健、勇猛、威武风格,成为中国传统民俗舞蹈中一个女性特有亮丽的舞蹈。这是饶平布马舞从古代“以动物为舞”转变为“女性祭祀舞蹈”再转变为“王爷和娘娘出巡”和“状元游街”最后又转变为今天“女性舞蹈”的滥觞。

新的布马舞“状元游街”内容,女性崇拜的形式仍然没有改变,只是古代女英雄除了许夫人外也增加如穆桂英、花木兰等古代女英雄以及当代女模范的事迹为主要内容,表现了飒爽英姿的巾帼英雄,有时人数扩至几十人;舞蹈表现内容多次变换充实,有《八仙八骑》、《六国封相》、《昭君出塞》、《辞郎吟》、《穆桂英挂帅》、《草原民兵》等;舞蹈形式也吸收各地布马舞精华,多姿多彩,队形变化有“长蛇开阵”“双龙摆尾”“闯跳四门”“传花编索”“蝴蝶采花”等。当演出开始时,一阵模拟马嘶的笛音过后,雄浑的鼓乐声中,“马”队奔腾而上,时而雄壮奔放、矫健活跃;时而徐徐而行,像漫步村陌;变换出粗犷与柔美并存的舞姿。无论奔腾跳跃或徐步缓行,均表现出骏马形象,活灵活现,引人入胜。

现代布马舞并以潮州大锣鼓和唢呐为伴奏,表现了巾帼英雄,飒爽英姿柔中带刚的精神;布马舞的服装和布马的色彩与制作也比过去讲究许多,游街队伍中也加入接近于北方的“旱船”“跑驴”“莲花舞”等舞蹈。表演形式有分有合,起伏飞奔,错落有致,互相呼应,提高了表演难度,增强技艺性和观赏性;将生动活泼、粗犷威武的性格神态逼真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布马舞布马舞艺术把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工艺三者融合于一体。在文化底蕴深厚,表现内涵丰富,形式优美生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因而成为一种在海内外享有声誉的民间舞蹈。今年民间艺术团演奏的潮州大锣鼓《欢庆》拉开了艺术汇演的帷幕,饶平黄冈镇霞西村布马舞队表演的《马到功成》马不停蹄亮相于第七届亚艺节、2005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澳门潮汕艺术巡游等大型活动,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日前又荣获2005岭南民间艺术汇演金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