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德清:有好声音,不能没有好人品(2012-08-08 23:42:29)于德清 《中国好声音》已经变成了中国最好的生意。不过,这档节目“好声音”与“好人品”之间的关系,似乎越来越紧张。 在上周五的节目中,自称“略微有些自闭的高考生”福建女孩郑虹,被誉为“中国版阿黛儿”,但之后她被网友发现浓妆艳抹参加另一档节目的视频,被质疑是“故事大王”。而第一期的歌手黄平,自称是美甲店的小老板,曾经打工,也被网友人肉出来,他是专业歌手,曾签约齐秦的公司,属于富二代。 当然,身份存在悬疑,被质疑编故事、过度煽情的,还有徐海星、邹宏宇。尽管,节目主办方一再声称,这档节目只认声音,故事讲得再好都没有用。可是,“中国好故事”仍然在继续讲,而网友照旧乐此不疲继续人肉。 现在,想想当初被这些好声音放射出的“正能量”,感动得稀里哗啦,真是有些傻。好声音找到了,好故事有了,好生意来了,好人品却贬值了,这算怎么一回事呢? 无论是歌手还是节目制作方,其实都不必回避这个现实,好声音也就是好生意,需要用心经营。好声音并不是这档节目唯一的卖点,尽管,这是最关键的要素,决定了评委能否转过身来,决定了歌手能否走得更远。但是,舞台太空旷了,声音再好,也填不满观众的好奇心,节目也不可能全是广告档。时间就是需要用来消耗的,每个人唱完一曲歌之后,再讲一个“好故事”,很好,很热闹,活色生香。 《中国好声音》唱的再好听,也是个秀场,秀了声音,还要秀故事,节目和歌手,各取所需。节目需要好故事来撑场,歌手需要好故事博掌声、打市场。把声音飙到天上,将人生埋进草根里,反差越大,戏剧效果就越明显,焦点就越集中,就越能获得大众的身份认同。 如今获得大众的身份认同,太重要了。像网络游戏、网络阅读等等产业一样,娱乐产业的定位也越来越清楚,这是一个大众的市场,赚“屌丝”的钱才有前途。虽说,人人都想成为“高富帅”,泡上“白富美”,可是,社会上最多的人群还是“屌丝”。即便,你把自己包装成“高富帅”或“白富美”,最终还是得“屌丝”们付费。 从李宇春、周笔畅等一代“超女”开始,娱乐产业的规则就开始被大众颠覆。新一代歌坛流行天王、天后,不再需要王菲的冷艳、斯琴格日乐的文艺腔,而是应该“众生平等”。从那个时候开始,娱乐圈就掀起了大众的狂欢,到现在已经是大众的胜利,当然这不是精神的胜利。 凤凰传奇曾是珠三角的产业工人,如今全宇宙都无法阻挡《最炫民族风》;《春天里》是汪峰的原创,却被旭日阳刚这样的草根歌手唱红。 鼠标在大众的桌上,投票器在大众的手里,钞票在大众的兜里,大众的喜好决定一切,这份详单里包括他们的认同、感动,甚至把你当做自己人的愿望。专业歌手的身份,不言而喻是脱离群众的,这是走红的障碍。所以,当你好不容易登上了一个接受大众审视的舞台,就很难不会褪下专业歌手的套装,换上属于大众的“迷彩服”。 中国的好声音很多,一直不红不绿的好声音更多。我很理解,这些歌手的焦虑、尴尬,也完全能够体会到他们渴望成功的迫切,以及讲个好故事的所有动机。可是,一出道就顶着一个不诚信的圈圈,这样的前途实在令人难以看好。不知道,他们从哪里学来的这些成功学,在大众面前,居然要测试自己人品的底线。 做人不行,唱歌能唱好吗?一个人对大众不真诚,对待音乐会真诚吗?而一个节目说卖得是牛奶,里边却还是掺了三聚氰胺,你说,大众会不会为其继续买单? 想从大众身上赚钱,就该拿出真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