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德才有得

 徐徐读书 2012-08-09

  

品德决定着一个人能站在多高的颁奖台;决定着一个人的一生有多亮的心灵电流;决定着一个人的一生成败的心灵力量。 

在很早以前,人们就非常重视“德”与“得”。然而,“德”是以“得”的面目体现出来的。所以,“德”与“得”是相辅相成、息息相关的。在人的一生中,“德”的修炼,就是“得”的修炼。在生活中,小德小得,大德大得。有“大德”的人,才能“大得”;“大得”的人,必有“大德”。因此,有德才有得,德是得的条件,得是德的结果。尽其能、成其德,就会有所得。  

事实也证明,有才才有财,有为才有位,有诚才有成,有德才有得。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能成功,就取决于细微而不起眼的德与得之间。正如著名的“思想之王”伏尔泰所说的:“造就政治家的,决不是超凡出众的洞察力,而是他们的品格。”人格德性是最重要的,能力是相对而言的,好的品德是最可靠的事业资本。因此,良好的德性,不仅能使事业有所得,而且,还能得到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和完美的未来。在人生中,德与得,孰轻孰重,须得仔细分析。“德”作为一种精神境界、理性追求,作为参与者众、涉及而宽、没有止期的培修过程,内涵丰富,但并不玄秘,有时还十分简单明了,简单得像把尺子,明白得像面镜子,随时可以用来对照自己,检测所有人。这尺子和镜子就是个“得”字。用“得”能测出人品,照透心灵,判明其人“德”与否,鉴定“君子”真与伪。自己得而重德,则名垂青史。“德”予人民越多,“得”对己便越无奢求。所以“得”并非金钱名利,而是人心所向!相反,如果一个人弃德而贪得,那么,必将堕落为一个失败的人。比如乐得其所,非分莫取,为理想为他人,应得记得都能“舍”就是“德”,反之,见利忘义,“贪”得无厌,得陇望蜀,欲壑难填,不惜以身试法,铤而走险,却偏又要装作谦谦君子,何“德”之有?  

当然,德与得也并不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个体。古往今来,“德”与“得”都是如影随形的。在“贪”得之后,紧随的便是缺“德”。在历史的长河中,因“德”而名垂史者不乏其人,因“得”而身败名裂者同样是史不绝书。比如,得到非分的公款吃喝玩乐,便缺少了做公仆的德操;得到他人的贿赂,便缺少了当权者的德政……但是贪图这样不义之财的人,最终毁灭的只能是自己。此类现象绝不少见。这些人每“得”一次,就向葬送自己的坟墓进一步,轻则进铁窗,重则丢脑袋,无不是自绝于人民。多行不义必自毙,只为“得”而不顾“德”的教训值得人们永远警省和反思。  

有德才有得。做人以德为本,善始善终,总会有善的回报。如果再用这份得去筑造德,将暂短的有形之得,融于身内长久之德,德将伴随着人的本性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产生变化,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将展现出不同层次的“得”来,用于家庭生活,用于工作和事业,用于造福人类。这时,一个人既具有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的优秀品德,又得到了回报,何乐而不为呢?拥有这种德行,不用寻“得”,得自然会来。正如孔子说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古语有云,得人心者得天下。何以得人心,恐怕就非“德”莫属了。在古代,立德就是做圣人,创制垂法,博施济众。随着时代的发展,德就是常怀爱心,积善积德,争做一个从内在涵养到外在风范的高尚典范。随着更多“德”的成长与成熟,人类逐渐就会走向文明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更是追求与德同行。总之,只有立德于未来,只有善始善终的人,才会得到“善”的奖赏。正如古人所云:“积德之家,必有余得;如不积德,必有余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