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 项羽是非说 在社会生活中,关于刘邦和项羽的评说,多数赞赏项羽豪侠、仗义是真英雄。而对刘邦,尽管他得了天下,大多数人都觉得他无德、无才是个无赖的小人。特别是在读过《史记》之后,更是经常思考刘邦项羽的是非功过。学术界对二人的看法也各执一词,有说刘邦是无赖、小人伪君子的,也有说他豁达大度,志存高远是知人善任的真丈夫。同样对项羽有说其能文善武,仁而爱人,是真豪杰的,更有人说他是儿女情长,逐名好利,心胸狭窄的一介武夫。当然每种说法都有自己的理论依据和原由。比如原来我也曾写过一篇文章名字叫《无情无义无德无才汉高祖》,有人说太过激,是在骂汉高祖。 对于历史和社会现实中的人物和事件,我们都应该本照一分为二的、科学的、辩证的观点去理解和认识。刘邦、项羽谁是谁非也要看从哪个角度去审视。先说项羽,史书上记载: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项氏世世为楚将,封於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不过尽管项梁闻得此言,十分欣喜,而项羽在学万人敌,略知其意之后,又不肯竟学)。由此可见项羽是一位出身名门,有一定学养和志向的青年。 而刘季(刘邦),出身平民,父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名之辈”,史上只能称其父为刘太公,母为刘媪。而刘季也是刘四的意思(兄弟排行伯、仲、叔、季),自幼没有个正经的名字,只是在即位后才叫了个刘邦的名字。由此足见其出身之低微与贫寒。另仅从其“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一事来看,足以验证其是一位“无赖”,他与项羽相比只能说是一个出身卑微,胸无大志的地痞无赖。 但后来的“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狂暴浮躁,鼠目寸光。而刘季 “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他这位“乡巴佬”,非常清楚自己“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刘邦对自己的评价),但是他更明白自己要做的是网络贵族张良,游士陈平,狗屠樊哙,布贩灌婴和强盗彭越为己所用。再看项羽视韩信、陈平等为庸才,使其纷纷背己而忠于刘邦,众家纷说:项羽仅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再看豪侠义气,刘邦出关中打入彭城,当项羽回身相击时,他56万大军一败涂地,逃跑顾不上父亲和妻儿,当巧遇到他的儿子(后来的惠帝)时,因想加快车速,尽快逃跑,竟然几次将亲生儿子踢于车下。在成皋之战中两军对峙不下,项羽无奈在阵前架起油锅,欲烹刘邦之父,这个不孝之子竟然站在阵前高呼,“幸分我一桮羹”。虽不能说刘邦真有意食其羹,且反为一计,然而在万军阵前口出此言,足见其流氓无赖之本性。相反项羽在大势将去时,他想到的是如何安排他的宝马和虞姬,当亭长出现欲渡其过江时,他想到的首先是让他的宝马活下去,而个人生死已置之度外了。更有他在最后时刻看见吕马童时还告之“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尽显义气。 又有评论说刘邦一生在楚汉战争中,未出一计,没攻一城,是无勇无谋,屡战屡败。而项羽则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本色英雄。但最终刘邦成就了大汉王朝,而项羽身首异处。总之项羽英雄一世,仅败了一阵却失去了一切,而刘邦屡败屡战,就胜了一场,却建立起了大汉王朝。有人说,刘邦的胜利是流氓无赖战胜了绅士贵族。如果以最终的成败论英雄,刘邦和项羽,就不是地痞无赖与绅士贵族的关系,而是刘邦为王项羽为寇定论。 其实返回来再看,刘邦的胜利在于其知人善任,“与天下同利”。以诚相见,网天下英才,归功于大家,揽过于一身。而项羽则是老子天下第一,随意屠城,滥杀无辜,屡坑降卒,“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逐集功名于一身。刘邦这位“好酒及色”之徒,在“入定关中”之后,虽是经过高人指点,毕竟也能做到秋毫无犯。项羽在胜利后则认为“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现实生活中同样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有的人似项羽能征善战,屡建奇功,但追名逐利,事事讲求利益的最大化,不放过任何树立功名的机会。不仅自高自大,目中无人,而且视属下与同盟者为异己,进行排挤,致力于追求君临天下的效果。结果众叛亲离,孤军奋战,最终走向灭亡。而又有些人似刘邦无才无德,被视为无赖,不讲修养,不顾名声。见事就上,委曲求全,为得到同盟者甚至不计血本做赔本的买卖。结果众人怜之,惜之。重其诚、实、信,诸事推之,帮之,结果成为成大事者。 从帝王英豪到村姑田妇,趋利之心人皆有之。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少人可能都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盛赞项羽宁拔剑自刎于乌江,也不愿再回江东见父老的大英雄气慨。鄙视刘邦的假封许,真欺诈,以及不仁无德的乱杀和封赏。却忘记刘邦能不拘一格,纳天下英才于自己周围,互惠互利,共谋大事。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如果没有了严格管理与奖惩,没有了认可个人功绩的奖赏,恐怕每个人身上的积极性,也不可能会真正调动出来。 就如赶牛的那个典故,如果拿一把青草在前边引着走,要比用鞭子在后这赶着走的效果要好得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