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客家正月初三民俗:三重日送穷

 寒江读舟 2012-08-09

正月初三俗称为“小年朝”,也称为“赤狗日”。传说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他的人一定会不吉利,故传统的年初三为“凶日”,不宜外出,更没有人走亲戚。有些地方“凶日”又演变成“忌日”,如甘肃天水便有正月初三“送先人”的习俗。中国南方、北方均有年初三不拜年的传统,据说年初三跟谁拜年,就会跟谁吵架。另外“赤”字有“赤贫”的意思,所以民间也不在这天宴客,认为会冲犯“赤狗”,带来贫穷。客家年初三的“送穷”,其民俗思想来源于古老的“赤狗”信仰。

另一方面,民间传说年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因此年初三绝对不能杀羊,如果是日天气晴朗,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肥硕,养羊的人家将有一个好年景。

历史上,在宋代宫廷里,正月初三是“天庆节”。传说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有天书下降人间,于是真宗颁下诏书,立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又称“小年朝”,在这一天里,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两广等南部中国各地习惯将“赤狗日”称作“赤口日”,这天人们多足不出户,选择留在家中饱吃饱睡,免得出门遇上凶煞。以香港新界原居民为例,年初三大清早家家要贴“赤口”,以避凶煞之气进门来。所谓“赤口”,一般是用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书写一些“出入平安”的吉利话。“赤口”纸的一般格式如:“公元一九九四年岁次甲戍正月初三日当对神前香火前门钉断四方男女赤口贼盗火星一切祸灾归天大吉大利”。“赤口”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面,随垃圾挑出外面倒掉。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两天积下来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则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向外流一样。

这一天是苗族的“花山节”,俗称“采花山”,从正月初二开始到正月初六结束。苗家人每进入腊月中旬,主办人就要在举行花山盛会的地方高高地竖起一根木杆,称为“花杆”。在离杆顶一米左右的地方,挂有红、黄、蓝、白四色彩带,以及象征喜庆和将要奖给爬花杆优胜者的芦笙、糖果等。花山节期间,不论是哪个民族,男女老幼都可以参加。“采花山”主办人会准备一些米酒,招待前来采花山的客人。花山场上,还同时举行武术、斗牛、赛马、射弩和打毽子等比赛活动。获胜者由主办人挂红、戴花,并给予物质奖励。青年男女对唱山歌,寻爱寄情,互订终身。传统的“花山节”往往由无嗣的求子人家共同筹办。

年初三这个“凶日”对于广西柳州地区三江县的程阳侗族来说却是一个黄道吉日,他们选择这一天轰轰烈烈“送新娘”。“送新娘”即客家人的“回门”礼俗。每到年初三,程阳风雨桥附近一带的大路上,到处都是“送新娘”的队伍。“回门”的礼品极其丰盛,大到整只猪羊、整担鸡鸭、整蓝花鞋,小到整条香烟、整壶米酒、整串爆竹……

贵州六盘水市六枝折溪乡彝族则在年初三开始在村里演出傩戏,以祭神驱鬼。

客家人习惯将正月初三称作“三重日”,这一天的客家岁时民俗主要有送穷、烧门神纸、贺老鼠嫁女以及“曲蓬唱戏”。

  

三重日送穷

 

关于“三重日”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说“三重日”即“送穷日”的谐音,一说“三重日”即“生虫日”的讹音。这一天,赣南、闽西客家不进菜园摘菜,也不作其他任何采集农活,以免农作物“生虫”。

在赣闽粤客家源流区,年初三的主要民俗便是“送穷”。

“送穷”习俗早在汉唐时期便已经形成,只是送穷的时间先后不一、各地不同。唐代韩鄂《岁华纪丽》载曰:“孟春晦日(即农历一月三十日),甫聚行乐,送穷。”唐代诗人姚合有诗《晦日送穷三首》,其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北方汉族关于“送穷”习俗的来源,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上古颛顼帝时,宫中生下一个男孩即颛顼之子他身材赢弱矮小,喜欢穿破衣服。每次给他穿新衣服,他都要故意弄破后再穿,所以宫中人叫他“穷子”。后来穷子死于晦日,为他送葬时,人们说“今日送穷子也”,于是“送穷”就这样流传下来。“穷子”本来是作名字称呼的,后来民间把它作为“贫穷”的“穷”,将家中垃圾扫出门叫“送穷”。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中“送穷鬼”条,说的“送穷鬼”时间是正月初六。

 

客家正月初三民俗:三重日送穷

 

 

1-37  民间表示镇邪消灾、迎福送穷的“送穷花”剪纸

 

客家人的“送穷日”有自己的传说:从前有一对夫妻穷得没法过日子,商议为妻的(李氏)改嫁给一个员外做侍妾,李氏要暗中资助前夫。当年春节前夕,李氏偷偷把一些银子塞进年糕里,暗中送给前夫,丈夫拿着年糕回家,过渡时,船工要过渡钱,李氏丈夫身无分文,只好把年糕送给船工。回到家中考虑身无分文如何过年?只好再去找李氏求助,李氏告知年糕中藏有银子,丈夫说明过渡时已把年糕作过渡费送给了船工,李氏痛骂前夫“死穷鬼!”,为回避家人而匆匆离开了。其前夫也只好躲进柴房,忍不住一夜饥冻而死去。事后,李氏怕惹出事端,便一把火将柴房烧掉。到年初三,李氏打扫余灰倒入河中时,路人见了便问她做什么,李氏答曰“送穷鬼”。年初三到垃圾的习俗从此逐渐相传开来,人们争相仿效,以至年初三就成了客家人的“穷鬼日”。

客家“送穷日”还有一则传说,据五代《录异记》载有“如愿”的故事:庐陵(今江西吉安)欧明过渡彭泽湖时,被湖神青洪君请去作客,待之甚厚。青洪君一小吏告诉欧明,当青洪君问需要什么时,你只要答“如愿”即可。果然,青洪君问欧明“何所须”?欧明依照那小吏教的话说了,青洪君不得已,只好将自己的婢女如愿送与欧明。欧明把如愿带回家后,凡他有所求时,如愿皆能很快给他满足,于是家境“数年后大富”。可是某年年初一如愿起床晚了,欧明就棒打如愿,如愿最后化身躲入粪帚。欧明又用木杖击打粪帚,叫唤如愿,如愿再也没有回来。从此,欧家逐渐衰落了。以后,民间就有了年初一藏粪帚的习惯,生怕不小心将“如愿”扫走,失掉家中财气。今天,“如愿”的故事已很少为客地所知,但是不动扫帚的古代遗风在客地却一直被很好地保存了下来。

每到年初三,家家户户清扫垃圾,并焚香烧纸将其送出屋外,放在路旁,意味着“穷去富来”。

赣南崇义客家称初三为“穷鬼日”,这天相互不做客,各家各户不请酒。

赣南于都禾丰镇客家“三重日”的主要民俗是“炒豆子”:于都客家将年初三叫做“生虫日”,是日,家家户户从黄豆、豌豆(客家人多称作“雪豆”、“冬豆”)、四季豆、花生等种子中各随意抓取一些,混合一起炒熟,寓意将虫子全部炒死,以祈五谷丰登。同时忌入菜园摘菜,以免触动了“虫包”,虫害难除。还有年初三不担水的习俗,尤其忌讳挑井水,认为“生虫日”担水要催生井水里的虫子,使井水不再干净。那天要用的水,务必在年初二傍晚前准备妥当。

赣南南康客家俗称年初三送穷作“送穷鬼”。清同治十一年《南康县志》载曰:“三日,净扫秽屑,盛以土畚,用香烛楮钱之属送郊野焚之,谓之‘送穷鬼’。”

闽西宁化以及赣南石城等地客家人年初一不扫地,怕把“财”扫掉,年初二家家户户都扫地,扫地时,要从外边往里扫,而不能从里往外扫,意味着要把“财”扫进来而不能扫出去,正好与“送穷”相反。

粤北英德客家年初三也是“送穷日”,是日大早,家家户户都竞早将里里外外打扫干净,然后将所扫之垃圾,以粪箕送至大路头。此谓之“送穷”、“送晦”。晚上则必须洗澡,将身上的“穷气”、“晦气”洗得一干二净。粤北乳源客家年初三送穷也俗称“送穷鬼”。清康熙二年《乳源县志》载曰:“初三日扫门庭,以其敝帚置箕,掷纸钱弃之郊地,以送穷鬼。

粤东梅州、潮州地区客家也是年初三送穷。民国二十八年《兴宁县志》载曰:“初三日,家扫尘土,盛以箕,焚香送郭外,谓之送穷。”

非客家地区的送穷日大多都在正月初六,也有正月二十九日、正月三十日的。各地送穷日虽然不尽相同,但送穷风俗的具休仪式却基本一致。据《岁时杂记》记载:“人日前一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韩愈《送穷文》中,提到要为穷鬼“结柳作车,引帆上墙。”这就是说,送穷时既要为“穷鬼”备下象征性的车船,还要给“穷鬼”带上干粮。广东东莞还有“以芭蕉船送穷”的习俗。

民间广泛流传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客家童谣《新年头》对年初三的“送穷”民俗也有生动表述:“新年头,初三又讲穷鬼日,初四就话翻一日;初五、初六神下天,七不去,八不归;九九十一看到狮;十一、十二龙灯出,十三、十四过月半,索性过了月半才来归。”这首歌谣愉快、诙谐地唱出了客家妹子年初二“转妹家”后不愿转来的理由,这些理由正好将年初一至正月半的习俗串连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