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坚决不下基层”背后的基层之苦

 竺言小聚 2012-08-09

“死都不下基层”成基层考察“收获”

既然基层调研本就不是去基层享受的,至于吃住条件如何,不该成为特别关注对象。
“坚决不下基层”背后的基层之苦
“死都不下基层”的背后,既有基层之苦,有城乡二元的沉重,也有贫富差距不但扩大的现实。与农村这样的基层相比,大城市不仅有较为丰裕的物质条件,也有较为的治安与生活环境,还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与机会。

全文>>>

基层凭什么留住女博士?
不久前有媒体披露,当初下到农村的村官们,大多生活窘迫,升迁无望,甚至娶不到老婆。有的村官刚上任时,因为不懂做农活,被当地村民看不起。有些基层官员文化低,干部“倚老卖老”,初来乍到的高材生又清高自傲,之间矛盾自不必多说。

全文>>>

“毕业后死都不下基层”折射了什么?

标题图片
不知道这位研究经济学的女博士在抱怨之余,有没有仔细研究一下差距究为何来,如何消除?
差别,显然正是不少人排斥基层的根本所在
在任何社会,总会有人不甘于基层的平淡、不愿下基层或把基层当成向上流通的跳板,而这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基层和高层之间并非一种简单的职责机构的划分,而是一种泾渭分明的阶层身份和资源分配的划分——在基层就意味着资源获取量或获取机会少。

全文>>>

对“打死不下基层”应有更多思考维度
基层或者说西部某些地区,它因为自身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吸纳知识人才的力量有限。所以,在这一现状没有根本改善之前,“下基层”并非一个必须的或者强制选项。那些应景的口号式地宣教,其实于改善现实并务裨益。

全文>>>

对“死都不下基层”言论不能一笑而过

标题图片
我们必须弄清,到底是个人出了问题,还是教育出了问题,抑或是整个社会出了问题。
“死都不下基层”,是城乡二元失衡的一种写照
那么多的“北上广”漂着的人,已经融入了大城市的生活节奏,不再适应家乡的古旧和他们眼中所谓的“落后”。我们不妨从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城乡二元结构的极度失衡来找原因,暂时抛弃对个人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的评说和质疑,从大环境里找找原因。

全文>>>

“不愿下基层”不是一个人的悲剧
在经济条件欠发达、综合实力整体不高的基层,随处都是高校学生的舞台,根本不存在着“没事可干”的现实尴尬。大部分学生之所以不愿呆在基层,在很大程度上还缘于付出与得到不成正比,基层所得到的物质回报要远比城里少得多。

全文>>>

结束语

女博士“坚决不下基层”,这是人各有志,我们不应有太多的苛责。指责既不能停留在觉悟层面,也不能停留在教育层面。更需要反思的则是,如何让基层更加有吸引力,如何让下基层者心甘情愿,如何消除他们的“被剥夺感”。策划:王颖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