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百年电影殿堂(下)
——中国电影博物馆之博览区篇
中国电影博物馆博览区以展示电影制作技术和电影知识,揭示电影制作的奥秘为主要内容。参观者可以亲自动手做录音、拍短片,体验电影制作的乐趣,从拍摄、剪辑、美术、配音配乐到特技、洗印等整个电影制作过程都有充分的展示。观众参与性和互动性是博览区的突出特色。
博览区共有10个展厅,主要介绍电影的制作工艺,包括第11厅电影拍摄厅、第12厅电影美术、第13厅电影特殊摄影、第14厅传统电影特技、第15厅数字特技、第16厅电影录音、第17厅电影剪辑、第18厅电影洗印、第19厅电影动画、第20厅形形色色的电影。
透视合成在电影制片厂中又称为“接景”,它是指把绘画、照相、模型等场景元素放在离摄影机较近的位置,利用远小近大的透视原理,使这些元素与远处的实景“拼接”在一起。只要透视关系、照明、比例等处理得当,在银幕上观众看到的就是浑然一体的场景,揭示了传统电影特技常用的错觉手段。
眼前的这辆汽车是用来做“倒拍”的。要拍摄汽车撞树,太危险了。用倒拍,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效果真不真实,剩下的就要看演员的表演了,观众可以上车体验演的像不像。菲儿亲自“驾车”撞了回大树,不仅无惊无险,而且相当有趣嘞。
在静止车厢外布置向后转动的画幕,配合上车轮的原地转动,在银幕上就会产生车厢飞驰的效果。在这样“疾驰”的火车上,演员当然可以放心大胆地纵身飞跃。
同样的原理,在火车的窗户外布置上银幕,放映向后运动的画面,就会使坐在车厢中的人产生火车向前运动的错觉,振动的地板和火车的声音效果会进一步增强运动的真实感。观众可以进入车厢,体会是否真像坐进运动的车厢,菲儿又开始了独自的旅程。
电影画面的数字特技制作是运用计算机及相关处理设备,对电影画面进行数字化合成、修复或添加计算机动画,创造出直接拍摄无法完成而又具有真实视觉感的影像。数字特技制作主要包括数字创造画面、数字修复画面、数字合成画面等形式。这就难怪有凶恶恐龙紧紧追赶,菲儿还笑得如此开心,因为她的后面只有一块蓝幕布。另一项“飞毯升空”也是同样的原理。
电影的声音是电影艺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录音发展的历史走过了从机械录音、光学录音、磁性录音到现代数字录音多个阶段,从音的表现形式经历了从单音道、立体声到多声道的复杂过程。这里还有模拟对白录音及模拟动作效果录音等项目供观众互动。
对白、效果配音。有专业人员调整的录音棚,用最简单的道具可以制作出想像不出的效果来。电影上的声音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
这里有对白录音室两处、效果录音室两处,备有话筒、调音台、数字音频工作站、画面监视器、返送扬声器全套的专业录音系统。经典的画面、应有的道具,试一下吧!看看自己做出的效果与原片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接下来菲儿进入的就是动效配音室,就来试一试这些简单的道具,能不能配出原片的效果。
电影动画厅介绍了电影动画的类型和制作过程,参观过本展厅后,对动画片的拍摄和制作会有更多的了解。
动画片是电影的主要片种之一,是一种特殊的电影艺术类型。它以绘画或其他造型艺术形式 (如剪纸、木雕、泥塑、电脑制作等)为主要表现手段。
动画片是一种具有高度假定性的电影艺术形式,它具有真人真景电影难以表达的夸张、变形和无可比拟的幻想魅力。包括手绘动画、水墨动画、剪纸、折纸、木偶(泥偶、布偶)等多种传统形式,也包括电脑动画和各种特殊材料制作的动画。
《大闹天宫》是一部带有强烈民族装饰风格的动画片。人物造型及场景设计汲取了古代壁画、皮影戏及年画、门画等民间工艺美术的特点,人物造型借鉴了京剧脸谱艺术,表演动作也吸取了京剧表演的长处。
除此之外,电影博物馆还配备有咖啡厅、快餐店、小型商店等配套设施,让参观者徜徉于光影艺术的同时,体会到无微不至的关怀。
最后要郑重提及的是,此番参观电影博物馆,乃菲爸菲儿首次参加“四月公益”的活动,前几次尽管屡次报名,但阴差阳错,皆未如愿。事不过三,第四次终于汇聚在会旗之下啦。
右边这位戴眼镜的清隽大男孩,就是本“帮会”里鼎鼎大名的朋朋,所有活动都由他牵头策划、组织,可谓劳苦功高。特别是为所有参加的孩子们准备了互动体验票,成为菲儿此行最喜欢的环节。
正在侃侃而谈普及电影知识的,则是正在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就读的曲荣达同学,年轻有为,已经有作品获得获吉林省DV大赛最佳短片、最佳摄影、最佳原创音乐,并参选横滨国际电影节、中韩大学生电影节。当然还有其他多名未及熟稔的会务小组成员,大家都辛苦了。

半天的时间太过短暂,只来得及在这庞大的电影殿堂中走马观花,然而一部浓缩的中国百年电影史,已经在脑海中轮廓初现,光影艺术的魅力会吸引着自己一直关注着它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