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神病是否遗传

 军休强军路 2012-08-10

精神病是否遗传

  • 来源:
  • 编辑:悠然
  • 发布时间:2012/06/19 21:35
  • 点击: 4次

精神病为社会及家人带来了很多危害,精神病患者也会受到很多人的歧视与恐惧,那么很多也也会考虑到精神病患者的疾病会遗传吗?精神病的患者遗传有几成几率呢?这些问题为很多精神病患者或者生育的人最为关心的问题,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下这个问题。


由于一些人对精神病病理知识并不了解,甚至根本不知道相关的知识,于是会担心精神病会遗传。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实际生活中却真有这样的事例,专家指出,精神病事实上有一定的遗传关系,血缘关系越近,发生遗传的几率就越大。但遗传也并不是绝对的。由研究得知,一般人罹患精神分裂症的比例为千分之三,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亲患病的机会比一般人高。以目前研究结果来看,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其同胞兄弟之罹患率为7%-15%,假如父母有一方患病,其子女罹患率增加至16%,若双亲均患有该病者,其子女之罹患率为40%-68%。至於周期性的躁郁病,一般人的罹患率是0.4%左右,异卵双胞胎的罹患率是26.3%,而同卵双胞胎罹患率是95.7%。研究表明,血缘愈近,患病率越高,因此我们必须考虑遗传的影响。


另外一个寄养子研究也同样证明了精神病遗传的作用:国外研究者曾把47名换精神分裂症母亲的子女寄养到正常父母家庭中,并与50明双亲健康的寄养子女作对照,到成年发病时,发现研究组有5人患精神分裂症,而对照组无一人精神分裂症,说明遗传因素在该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虽然遗传对精神病的成因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并不是绝对因素,也就是有遗传影响的子女并不一定都会发病,我们不能忽略后天生活环境的因素。现代遗传学认为,精神病遗传是多基因遗传,不是由一对而是由几对致病基因和环境影响共同作用而引起的。遗传因素在发病上所起的作用大小叫遗传度,凡遗传因素在精神病发病上起重要作用,但它往往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起作用,所以控制环境因素,使内在遗传因素不起作用,可以防止精神病发生。


精神病是一类疾病的总称,范围很广,不只有精神分裂症一类,也不能笼统地说它是不是遗传性疾病。根据临床科研资料记载,某些精神疾病确是有遗传的。例如苯丙酮酸尿症和先天愚型(唐氏综合征)精神发育不全,它们的基本病因就是遗传因素。它们的遗传是由染色体畸变或遗传性代谢缺陷所引起的。据统计,父母都是上述精神发育不全患者,其子女患病率高达96.3%,具有非常明显的遗传性。而目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以及神经症等等心理障碍的遗传性并不明显,只是使得个体具有遗传易感性,并不一定发病,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人可以一生都不表现出疾病状态。虽然遗传因素对于某些精神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重要性,但是后天环境的影响和各种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更为重要。。


其实,个性因素更容易导致精神病的发生,而家庭因素在塑造个性特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精神分裂症的亲代多具有攻击性,专横跋扈,情绪不稳定,多疑,易激怒,对亲人冷淡的个性,这些都与子女的发病有很大关系。精神分裂症的子女由于受到亲代的个性缺陷及精神症状的影响,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加之患者不能恰当的投情于他们的子女,而子女又必须适应,顺从患病的父母,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双方不能相互矫正,所以两者形成了明显相似的性格特征。受父母影响而形成的个性特征,也是精神分裂症的促发因素之一,很多人把它和遗传因素混为一谈。


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担心精神病的遗传性,如果真的发现自己或者其他人出现了精神方面的异常,应该尽早的及时去医院做相关的检查或心理疏导,出现严重情况的,就要积极配合家人朋友到精神病医院进行科学的诊治了,处理得到,治疗的及时果断,完全治愈的可能性非常大。另外,在临床上深入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模式,进行家庭、社会心理干预,及时纠正患者和父母的心理问题,弥补他们的性格缺陷;开展行为类型的矫正,规范他们的行为方式和心理模式。对创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氛围,对降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提高疗效和改善预后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的精神病是否会遗传,相信大家也了解了不少。对于精神病是否会有遗传的可能性,如果发现自己或者其他人出现了问题可以及时对其进行干扰,以免继续发展,并及时进行救治。寻医问药社区祝各位患者早日健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