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在上海的这些日子之 外国朋友家做客 及徒步体会

 向荀 2012-08-11

喜欢这种在键盘上弹钢琴的感觉,不管是写了又删,写了又忘的文字,还是七七八八的计划。

  至于真正的钢琴,我想那不是自己自小的优势,大三的学姐说,不要拿自己的弱势和别人的优势去比,这也是一种智慧吧。

 

 我在上海到外国朋友家“做客”

  有朋友的感觉真好,在上海,也就是在这个举目无亲的城市里,没有亲人的庇护,只有靠朋友来获得支持。我很感谢上天让我遇到的这些人,谢谢你们。

  我在想,来到这个世上,我们与谁相遇,又会有怎样的事业和生活,这在冥冥之中就好像注定了一般。你只与这样的人遇见了,于是你们成为朋友,你只能这样选择了,于是你得到了你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周末,菲律宾的朋友特别邀请我到她家吃午饭,外国人的热情,特别是我这位朋友的热情是超出中国人的。

朋友和我认识已经有差不多两年了,期间,只要一有时间我们几乎都是会碰面,找个地方坐下,喝咖啡,看书,吃饭。

  我们是在书店认识的,那时的我在书店兼职,不小心用中文问了这位朋友问题,没想到她居然说的是英文。我原以为她是中国人,因为她长得跟中国人很像,又或者说,是我一向认为外国人都金发碧眼,看来自己见识少了啊。我先是震惊,之后就是欣喜,于是就和她聊了起来。她问我说不说英语,还说是不是也喜欢看书。她说她喜欢看古老的书,问我喜不喜欢,我一开始以为是小说之类的,就说自己挺喜欢看书的,(直到后来她送了本《圣经》给我,才知道原来她的所指其实是《圣经》)。我们后来聊开了,因为彼此都是很喜欢交朋友,而且是从远方来到上海这座城市的人(虽说我的家乡在中国,可是与上海还是挺远的),就留下了电话号码。她还说下次一定约时间见面,喝咖啡看书。

  当时真的没有想到我们会成为现在这么好的朋友,以姐妹相称。她也是我在学校外交的第一个外国朋友吧。现在回想起那个寒假我们一起在书店的小小咖啡吧喝咖啡聊天的情形,真是有点觉得很遥远又不可思议了。现在那个书店已经搬迁,小小咖啡厅也被取消,但是那是留给我们的记忆却是那么的美好。还记得我们第一次约出来看书的那会儿,我们在书店碰面,然后去咖啡吧点饮料,我记得自己点的好像是牛奶咖啡,当时她总是说我还是小孩,喜欢牛奶。她点的好像是巧克力卡布奇诺,然后就知道她很钟爱巧克力。

  能顺利自然地进行我们的交谈,我现在想想,还真应该感谢刚入大学时一起逛上海的室友,因为她对上海比我熟,又特别爱吃海鲜,于是我们在逛了一天之后来到这幢大厦里吃晚饭,当时吃的是寿司,两个人和着点了不少生的海鲜,她还跟我说酱油和芥末的爱情故事,呵呵,以至于我现在还记得。吃完那次寿司之后,我的胃就受不了了,第二天就被折腾得完全没有生机了。虽说这次寿司吃的结果很不好受,但还是见识到一开始上海的水土不服与这里所不同的生活,而我,将要渐渐地接受它吧。

  我们的那次见面伴随着那本圣经开始了我接触圣经的日子,她教我如何翻阅,我以为我们只是偶尔会谈起它,没想到我们几乎每次都要学习那么一点点内容。我不懂的地方就提出来,她会耐心地解释。其实我们除了每次会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几乎每一次我们都会选择不同的地方,都是些环境不错的类似星巴克的地方聊天,聊彼此的生活。她在上海生活在那时应该也差不多有三年了,所以很多地方都是她推荐和选择的,可以想象得到,那个时候的我对这些地方都是很不熟悉的,汗颜。不过现在,我们去过的地方基本上都去过了,去不同的地方喝咖啡,去不同国家的餐厅吃午餐,去白天的酒吧,当然也去麦当劳。而现在,我们也会把地点选在她家。她一个人住在静安寺安静的弄堂里。外表不起眼的弄堂,走进去就是不一样的天地,很安静,家很小,但是很温馨,淡黄色吊灯光,餐桌上的玫瑰,以及那旋转而上的阁楼木梯,当然,地段与配置也给了这里不菲的租金。

  今天天气相对于台风过境后的前两天,比较炎热,而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还迷失了,来来回回,找不到路。这里的弄堂很像,我也忘记确切地址了,不是走过头了,就是返回的太多,甚至一直没注意到她提到了那家餐厅的名字。它墙壁上的英文写的不是很好认,我也就很冒失地迷失了。最后还是要她出来接我,看来弄堂一直都在这里,只是它就被那么地忽视掉了,汗。

  门是开着的,我们寒暄了一会儿,洗完手,就准备吃午餐了,到这个点钟,我们都饿了。

  之前她问我想吃什么,给我做,意大利面还是米饭之类,最后还是决定做意大利面。

  我第一次这样和她们一起吃意大利面,一大盘的意大利面里面搅拌好了精心制作的酱料,大致是些番茄之类的,然后将肉团与肉汁淋到面上,每人面前摆一个餐叠,一把叉子,然后用为大盘意大利面准备的两把叉子将自己所要吃的面盛到自己的盘子里就可以开动了。我们在简单地祈祷之后开始了这简单地午餐。因为我是客,所以我第一个开动了,坦白说,有点不自然地慢慢地将面盛到餐盘里,可能是紧张吧,第一次这样吃午餐。朋友很贴心的帮我盛了她亲手做的肉团,我只是谢她,我不知道是我显得太客气,还是中国就是这样客套很多呢。不管了,尝了一口,味道真不错,比我们平常在餐厅里吃的好吃,嗯,肉的味道也很好。我竖起大拇指,夸她厨艺好。一边还和她探讨这怎么做,看来我是有企图心要向她取经啊,哈哈。朋友一直很幽默,开玩笑的时候说,厨艺这么好,如果结婚,生小孩,在负担得起的情况下可以每天在家Cooking。然后我们又聊了下菲律宾的生活,基本上都是我一直在问,唉,谁让我有这么多问题想要问呢。

  今天因为天气太热,就没有喝咖啡,想喝可乐,她说没冰过的,要不要,又说,要不把冰块加到可乐里面吧。太棒了!她还有自制的小冰块。就是用做冰块的小模型具放在冰箱里面制作的。这样的感觉很好。

  午饭后,我又犯了一次傻,朋友收拾餐桌的时候,我本来想要帮忙收拾来着,她们要把盘子一起拿到厨房去,还剩下最后一个盘了,我就抢着说,我来拿,朋友说,不不,留这里,我说没关系,我拿过去吧。走到一半,我才意识到,这是装冰块的盘,留着放在餐桌上加冰块就好了。于是傻傻地又折回来,将盘子放好。唉,上帝不会抛弃这样的孩子的吧?!

  午餐后,朋友放了电影看,这是个不错的菲律宾的电影,这可惜这英文实在难以理解,带有那边的特色,而且完全没有字幕,就只能指望着朋友帮我解释故事情节。把大灯光掉之后,就剩下微弱的橙色灯光,朋友用她的投影仪将光线投到白色的墙上,面前摆上薯片,就很像在电影院了,这样,不用去电影院,也可以看电影了,有时还可以按暂停键,停下讨论解释的感觉,很赞。

  电影不是很长,结束后,就简单告别了。朋友送我到门口,告诉我怎么走,我说,现在我知道了,不会再走丢了。保持联系。

  这就是有朋友的感觉,即使很久没见,即使发生很多糟糕的事情,还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下午。

   静安寺 徒步小感

  说静安寺,其实指的是这一片区域,我从上海展览中心这边开始,随着路标在附近徒步游荡着。

  说到上海展览中心,上次还被门卫蒙了,他说,这里很多展览的,都可以看,没事的,你进去看看吧。其实别人也是无心的,是我自己问别人这里是不是有什么展览,因为我看到一些人走进去。后来看到展台都在搭建,不像有很多展览的样子。后来这里的管理人员说,这里的展台还在搭建,书展要到下周,现在只有一个展,那是房地产的。奥,原来如此。感觉这里的人都比较好说话,很热心,还问这么热的天还来看展览。就答,路过,顺便看看。

  往前走,看到的是富民路,转个弯,就慢慢晃荡过去了。这条小路两边都是梧桐树,这里不乏高档的餐厅和金融机构,可是对面却可以看到早已陈旧不堪的房屋和简陋的小店。这样的情形让我想起这是不是就是典型的上海不平衡现象,是东京和上海巨大的差别之处。

  而陕西南路开在混杂气息上的精致小店,店内出自设计师之手的现代都市风格与情调与店外市井的生活,让人很难将两者联系起来,可是这就是这里真实的存在,这就是。顿时,让我觉得上海是包容的,它吸取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光芒,却也传承着它古老的生活。又让我觉得这是人多面的性格存在,它有美,有丑,有精致,有败落。又想着,新加坡和东京应该不会是这样的吧,它们是不是有着另一种优越和让人折服的力量?

  陕西南路路口遇见了星巴克,在襄阳北路遇到了85,转角处那么意外而惊喜地与Garden Book 重逢。走进这里,想探寻一下这里,看看是不是有什么变化。我感觉到的,是来这里的外国人与中国人坐在一起聊天的人多了起来,看那些那男女女聊的很宽广。我忍不住想起自己的未来,我一直在学这门语言,可是优势并不见得大多少,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或许我该学会其他的什么?是不是想太多了?是吧。现在,也许就不该去想毕业后的事,那永远那一预料,也许不在自己的控制范围之类。活在当下,才是最应该做的事情,如果觉得生活平静得不起波澜,那就好好享受生活。当然,在可能的情况下,去超越自己。

  书店里总是最没有商业气息的吧,它包容和接纳着愿意走近它的人们,纯净着人们的心灵。在宁静地氛围里思考。

  唯一不太喜欢就是,当你推门而出,迎面而来的就是这个世界的喧嚣,让你那么怀念那书店里的感觉。

  但是在这没有庇护的冒险里,也许,才是我们真正成长的时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