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王城是苗族最具有代表性的寨子。它那里既有山、水、洞、泉、瀑、峡谷、森林、古树等天然景观而又具有苗族风情的茶园、原始村寨、军事巷道等历史人文景观,是西南地区苗族留存至今唯一一座保存得较好的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建筑为一体的古城堡,因此被称为“千里苗疆第一寨”, 苗王城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占地面积大约4平方公里,分为东城和西城。苗王城并没有金碧辉煌的宫殿和巍峨的城门,也没有所谓的城郭,而是由几个寨子像新寨、满家、地雍、薅菜、国狄、龙塘等寨子组成的军事防御建筑群。原来苗王城是有城墙的,大概有2000余米哪,还有4个城门,城内有11条巷道,巷道内有11道寨门。那里有着依山而建的具有苗族特色的吊脚楼,
广场右侧是苗王纪念亭,祭祀台后面展板上登载着“苗王约法”,上面明确提出“城池内外,万山之中,江河上下,凡我之民,留居客人,往来商贾,游学生员,道士僧侣,均受约束,无一例外。”并具体有违法处罚的各项规定。 苗王城的建筑独具特色,几乎都是由石头堆砌起来的,历经数百年如今仍旧非常结实。这是寨子里瞭望台。
“歪门邪道”的建筑风格等等不仅具有一定的战争防御能力,而且体现了较高的建筑水平。寨子呈不规则分布于蜿蜒起伏的山地河谷间,依山傍水就势据险而建,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呼应,每个兵寨的建筑格局大同小异。 苗族代表性建筑苗王府、吊脚楼群——苗王城 苗王府和吊脚楼群是苗王城里最具有苗族代表性的建筑, 明朝苗王城苗王吴黑苗因不堪压迫,与龙塘苗王龙西波随率领苗民起义,与湖广、四川、贵州几省的十多万明军血战十三年之久,后被奸人诱杀,义火渐息......这一可歌可泣的故事给给英雄的出处抹上了一笔鲜艳而又悲壮的色彩。苗王城从此就这样一路走来,英雄已逝村庄还活着.......沿着一条宽阔的青石板路走进苗王城,两岸稻田的油菜花尚未完全凋谢,傍田而立的是一个屋檐连着屋檐的寨子,是由炊烟和着鸡鸣狗叫的声音点缀起的一幅很乡村的图画。也许是现在人们有意地去雕琢的缘故,反倒使人难以想象出昔日的鼓角争鸣的画面。再往后,便是山,便是崖,陡峭而巍峨,这就是苗王城。 村中之路,多铺有青石板,曲折蜿蜒,从一条主道开始,分叉至这家的门口,又延伸到那一家的阶檐,如一张叶片上不规则的脉管。走在路上,会碰上赶着牛挑着担的男人,一律很拘谨地笑着不言语,侧身站了让客人先过。女人大多背了背篓,上面搁了柴火或收获的粮食、猪草,如小山般移动。女人的衣着比男人们讲究,家织布料上绣了苗族传统的花边,同样是满面笑容地招呼,说出来的却是外地人难以听懂的苗语。听不懂不要紧,那好客的热情却是真诚的。走进任何一家的门,主人都会笑声朗朗地让你坐了。你尽可以说着你自己认为很“标准”的普通话,不用担心,大人小孩均能听懂。我很想去和他们聊聊,关于苗王城的历史和典故,以及从逝去的岁月里伸出丝丝缕缕的触角,可惜得很,一是这次来时间匆匆,二是不想去打搅山民们安静、闲逸的生活,虽然说眼前的一切,阵阵地撩拨着我更深层次地去了解这里的人和事的欲望。
走出苗王城,已是夕阳西下,幢幢木楼、片片青瓦全都笼罩在金色的余辉里。归巢的鸟儿呼朋引伴了,上的牧童领着牛羊进寨了,青草和着炊烟的味道浓浓地流淌了,夜晚的梦也开始在村庄的上空游走。英雄已逝,村庄依然活着,没有喧闹,不再悲伤,苗王城一如溪水边的水车在按照自己的轨迹悠闲地旋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