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团城演武厅

团城演武厅
北海公园南侧的团城,一般居京日久的人多有耳闻,可在风景秀丽的香山脚下,还藏匿着另外一个团城,很多人就不太熟悉了:它坐落在绿树成荫的红旗村北已有二百五十余年,背倚西山群峰,东对玉泉佛塔,虽历经数百年沧桑仍然气势不减,以独特的中国古建风格卓然屹立于此,让观者无不驻足惊叹,这就是现今北京仅存的将城池、殿宇、亭台、教场、碉楼等建筑形式融为一体的武备建筑群———团城演武厅。
团城演武厅俗称小团城,布局别具特色,场面盛大恢弘,始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是当时乾隆皇帝阅兵的重要场所,同时又是“健锐云梯营”训练和演武之地,从北向南依次由团城、演武厅、校场、西城楼门、实胜寺碑亭、松堂等部分组成。初到这里的确会有一种时空错位的感觉,因为当远离城区,平日里闹市的繁华与喧嚣都抛到脑后,眼前群山广阔的绿意间突然“凭空”出现一座雄伟的森然古建,我相信任何人都会为之动容的。
团城呈椭圆形,外环筑护城河及石桥,只是现在河已干涸。东西直径50.2米,南北直径40米,城高11米,宽5米,周长仅190米,堪称世界上最小的城池。
城内青砖墁地,东西值房各三楹,内有“传统弓箭历史及制作流程展”。
城池中间空旷异常,东、西两面各有一条马道可以通达城顶,为当时阅兵的重要场所。站在城中央,向上环望四周森然屹立的古老城墙,感受着周围静谧的空气,怀古之情油然而生。沿马道登城,脚步的回声清晰入耳。
扶着城垛遥望四周,眼前一大片延展开绿意的果园、远处的碑亭和突兀的碉楼以及此刻脚踩的这座古老的城池,让我在那一瞬间感觉到,拂面的风是从古代吹来的……
南北城门上端玉石门额,分别阴刻乾隆御笔“威宣壁垒”、“志喻金汤”。
南城楼阔五楹,四周回廓,绿琉璃瓦,重檐歇山顶。原来是大臣们休息的地方。现已辟为临时展厅,“东西方英雄人物展”让中外各路英豪共处一堂。
北城楼三楹,楼内有一块巨大的卧式石碑,上面刻的《御制实胜寺后记》,分别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历述“健锐云梯营”组建后参加的战役以及辉煌战绩,汉文为乾隆皇帝御书。
原本只允许在门外观看,碰巧遇上工作人员为卧碑“美容”,得以入内细赏。
演武厅面阔五间,绿琉璃瓦黄剪边,前出轩,并有月台,乾隆皇帝曾多次在这里阅兵,1934年曾遭火灾。
“演武厅”三字是由爱新觉罗·毓嵒(音yan,阳平,岩的异体字)题写的,他是道光皇帝第五子的曾孙,末代皇帝溥仪曾将其立为嗣子。
演武厅两旁分列东西朝房,内为“团城演武厅沿革展”。到了团城演武厅,就不能不提及健锐云梯营。所谓“健锐云梯营”,是乾隆年间为征讨、平定异族而专门组建的一支特种部队。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皇帝发兵平定四川境内大渡河上游的大金川土司叛乱,叛军凭借用石块砌筑在山坡上的、易守难攻的高大碉楼顽强抵抗,战事久拖未决。乾隆下令按照云梯攻城的战术,在香山一带建碉楼作为模拟战场,训练了一支云梯部队,派往前线助战。
部队得胜返回后,这支云梯部队被扩编为“健锐云梯营”,三千余名八旗官兵连同家属达上万人,分驻在香山一带的八座军营里。可以说乾隆之所以能最后平定金川叛乱,健锐云梯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团城演武厅作为这支部队的训练及演习的专署场所,自然更是功不可没。有关平定大小金川和健锐云梯营的内容,可以写成厚厚的一本书,桂公子另有下篇专文论述。
演武厅南是皇帝检阅八旗军的教场,占地约300亩,现已辟为桃园。东南的放马黄城,现已全毁,入目皆为绿色,当年的金戈铁马和那震天的喊杀声早已被四处飘飞的果香所冲淡。
西城楼门由青石砌筑,高11.2米,面宽24米,拱形门洞,南北两端各有青石踏道,是健锐营训练时将领的指挥台,无声地向来到这里的我诉说着那段气势磅礴的曾经。
西城楼门东面按照清代史料还原了一处射箭场,本公子虽武艺不精,仍跃跃欲试。弯弓搭箭连发三矢,皆中箭靶。至于距离靶心嘛:“远乎哉?不远矣!”
早在1979年,团城演武厅就已被北京市政府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出于一直以来对其的保护和修葺,直到2004年4月才正式对游人开放。尽管如此,由于地域偏僻、鲜为人知等原因,至今这一气势宏伟、历史悠久的古迹所迎来的参观者仍旧寥寥无几。从头至尾,诺大的团城内只有我一个都市闲人在四周徜徉,直到快结束参观时才看见有另外三个人进入。
除此之外,在演武厅的南向还存有附属于它的另一处重要古迹——实胜寺碑亭。所谓的“实胜寺”也是乾隆十四年为了纪念征讨金川的胜绩而修建的纪念性的庙宇,今寺已不存,只余碑亭。内有满、汉、蒙、藏四体文刻写的清乾隆帝《御制实胜寺碑记》,方形,高丈余,四面镌文,记述平定金川的经过及实胜寺沿革,汉文也是乾隆御制并正书。前面提到的演武厅北城楼内卧碑所记载的,就是这块碑的补文。由于四周果园的地势异常平坦,所以这座御碑亭远远望去便显得十分打眼,那斑驳的黄色琉璃瓦仍能依稀显现出当年的门庭若市。也许这就是旧时“皇家御制”之遗迹所特有的性质吧,在数百年的沧桑过后,荒芜中的它们依然能够蕴藏一种至上的高贵气息。可惜果园铁门紧锁不得而入,只能远眺一番。
而演武厅西南的松堂也是向往已久的所在,朱自清先生的《松堂游记》更让我欲一睹为快。松堂又名来远斋,为原实胜寺旁旁的小厅堂,因四周遍植白皮松,故名。亦建于乾隆十四年,乾隆帝因征大小金川功成,曾在此宴请将士。然而由于现位于空军某大院内,不对外开放,军事禁区更是插翅难入。无缘得见,只能从图片上想象其“云际千峰”、“松间万籁”的胜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