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温《爱莲说》

 3gzylon 2012-08-14
重温《爱莲说》
2012年8月13日 10:50   中国纪检监察报  
【字体】  

齐小玉

  我非常喜爱周敦颐的《爱莲说》。这不仅因为他是理学宗师和中国古代廉洁文化的奠基人,也被他这篇经典散文彰显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感染。
  
  小时候,父亲常给我讲《爱莲说》,但对为何牡丹为花之富贵者、菊花为花之隐逸者、莲花为花之君子者,我却似懂非懂。上大学时,我曾反复诵读《爱莲说》,文中那一百一十九个字就像精灵一样,潜入我的心灵。每次读时,眼前总浮现出一朵亭亭玉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
  
  以花喻人,是古代文人常用的一种手法。将花与人放在社会背景下分类对应,花对应的不仅是人,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人的品格。牡丹难以栽培,却美丽绝伦、雍容华贵,代表着人间富贵。菊花凌霜而发、孤芳自赏,不与世俗同沉浮,象征着孤高的飘逸和脱俗的傲骨。而莲花于污泥处生根,于碧水之上绽放,不离世俗而又高于世俗,看似平凡,实则不平凡——莲花不正是人间的君子吗!
  
  诚然,富贵难求亦可求,或不懈追求,甚或趋炎附势、投机钻营,或许也会有所得。至于想超脱世俗,或纵情于狂歌,或飘逸于江湖,炎凉不论、冷暖自知、随心所欲,只要不妨碍别人,自然亦可使得。然而,一个人要想做“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君子,却非常不易。
  
  《爱莲说》所彰显的君子品格,非一般人所能企及。首先是“不染”、“不妖”。试想,在人心不古、追名逐利的氛围中,你要“不染”、“不妖”,就会被人视为“清高”,甚至会自身难保。相形之下,能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者,便显得难能可贵。周敦颐在世时,宋朝虽国力日强,官场腐败之风却在滋长,奢靡之风盛行,士大夫或沉溺于声色,或放纵于田园。对周敦颐来说,要么随波逐流、同流合污;要么洁身自好,被同僚视为异类。然而,他坚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始终保持高洁的品格。其超然物外、恪守清廉品格的自尊意识,跃然纸上、昭示后人。
  
  其次是“不蔓不枝”。周敦颐为官三十余年,历经三朝,曾任知县、判官、通判、知军州等职。当时,官场关系复杂,新党旧党、改革派保守派等争斗激烈,周敦颐无根无基,稍不留神就会丢掉乌纱帽。然而,他不找“靠山”,不趋炎附势;他虽然政绩显赫,却仕途坎坷。即使这样,他依然故我,清廉为官。其“不蔓不枝”的自立精神,堪为后世楷模。
  
  再次是“不可亵玩”。周敦颐待人处事秉持公心,从不畏惧权势。他宁肯辞官,力阻上司滥杀无辜;身遭不白之冤,仍处之泰然。他人格独立而绝不低声下气,如莲花般“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此中精义,颇耐人寻味。
  
  塘中莲花亭亭玉立,世间难得高洁之人。每读《爱莲说》,我不禁感慨系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