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会议报道应适当“分流”

 xnycpfb 2012-08-14
会议报道应适当“分流”
□ 劳力
日期:2005年05月20日来源:东方烟草报


  
    目前,对会议报道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种是逢会必报,对报道内容,不问其新闻价值大小,不分轻重缓急,照着会议报告猛抄一气。结果,使会议消息成了会议报告的缩写,面面俱到,洋洋数千言。勉强见报,也让人望而生畏,望而生厌,不敢拜读,更不忍卒读。另一种是不从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考虑,只从社会新闻的角度去采写会议消息,结果,一些很值得宣传的内容被弃置一旁,上级的意图不能及时为群众所知晓。
    如何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呢?很多新闻工作者的实践证明,对会议报道适当“分流”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这里所说的“分流”,不是版面处理上的“分流”,而是写作体裁的“分流”。所谓“分流”,即把会议中可报道的内容,不只写在开幕或闭幕的消息中,而是采取择要点发新闻、选“镜头”写特写、抓方向写言论、抓难点写调查、循精神写典型;把可报道的内容通过各种新闻体裁来报道,达到更好的社会宣传效果。
    择要点发新闻。有些会议的内容,虽然不是会议的主要议题,但却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如果把它写在会议的长篇消息中,就会将其淹没在一些新闻性较差的文字中,无疑是浪费了新闻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最好选择其最闪光的一点书写简短的要闻。
    选“镜头”写特写。有好些纪念会、表彰会、座谈会、现场会,甚至一些代表会、工作会、追悼会,随时都可能出现一些动人的、精彩的、为读者所关注的场面,而且可以非常好地体现党委、政府的工作意图,反映出时代的风貌。不少新闻界的朋友都能及时准确地用特写的方式记录下这些场面,收到了比写消息更好的社会效益。
    抓方向写言论。不管是会议的报告,还是代表的发言或是茶余饭后的闲谈,记者都可能听出一些与会议主题有关的议论,谈到一些现实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放在消息中去写,就容易犯阐释不清、文字拖沓的毛病。如果用评论来阐述这些问题,就会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抓难点写调查。有些会议,研究的问题固然很重要,但没有多少实在的措施,不可能引起读者的重视。对这样的会议,最好不要报道会议本身,而要另辟蹊径,以会议上的材料作线索,作深入的调查,写成调查报告、述评等研究问题的一类文章,提出记者的意见或建议。这样的报道,往往比会议本身的报道更能引起读者的重视。
    按照会议精神写典型。有些专业性较强的会议,研究的问题新闻性不强。对此类会议,就可以根据会议精神选择适当的典型来报道,以达到推动工作的目的。
    当然,会议报道的“分流”还有一些别的办法。但不管哪种办法,都必须在会议期间,或者紧跟在会议之后比较及时地报道出去。否则,就不能达到配合会议宣传来推动工作开展的目的。因此,要得心应手地做好会议报道的“分流”,应该做到四点:
    一要对会议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尽可能听到、看到。这是因为,好多应该解决的问题,往往是在讨论中听到;好些新的提法和闪光的语言,往往是在领导人离开讲话稿的插话中提及;好多精彩的镜头,往往是在会场外出现,如果认为抓到了领导同志的讲话稿就万事大吉了,那就会丢掉很多好的东西。
    二要认真想问题。记者听到与会者谈的一些生动的事,说的一些生动的话,提出的一些颇有意义的问题,要综合起来比较分析,“浮想联翩”、尽快条理化。只有这样,写起文章来才能倚马千言,一挥而就。
    三要抓住会议中间的空隙进行采访。会议中的采访时间往往是很短促的,不但离发稿时间很近,而且采访对象可能马上就要离开。因此,除了要随着“场面”的进展细致地观察外,抓住采访对象“穷追不舍”也是很有必要的。
    四要平时练好各种新闻体裁的写作本领。会议报道往往是急就章,如果平时不练好基本功,到时候往往是急得满头大汗也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因此,只有平时练就新闻写作的十八般武艺,到时候才能运用自如,文思泉涌,写出领导满意、读者喜闻乐见的好稿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