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

 老农看天下 2012-08-15

                                                                      《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赏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第一层,记事.写夜游时间.地点.人物,交待诱人月色和好心情)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第二层写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第三层议论,抒情).
    [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时所作.所记只是刹那间一点儿飘忽之感而已.是作者宁静欣悦之情的自然流露.林语堂先生称之为绝世妙文,余秋雨先生赞为千古杰作.(还有前后<赤壁赋>与<念奴娇  赤壁怀古> )
            文章仅仅84个字,首先记事,交待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并写出了欣悦的心情;接着写景:作者不直接写月色,而是写"错觉":月色如水,天地一色,创造了清明淡雅,空灵静谧的境界;末尾议论抒情:两位步月谈心的友人,闲散无拘,冲和淡泊的心境跃然纸上.
            "闲人"二字,细细体味,实属"文眼",一方面表达了作者"被诬陷遭贬谪"的愤懑心情,也表现了作者一种解脱旷达洒脱的精神升华!
            <记承天寺夜游>文笔清新,隽永,凝练,含蓄,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若打算写出宁静欣悦,必须先有此宁静欣悦的心境."
           {附}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对苏轼早就心怀不满的御史李定等人,摘取苏轼词中的句子加以分析上奏皇帝,说苏轼"衔怨怀怒""包藏祸心",元丰二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被捕,押解京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时年苏轼44岁,45岁被贬至黄州,一住就是四年,这四年是苏轼宦海低谷,却是他文学的高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