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课改实践中的思考——学习叶圣陶教育思想读书笔记之一

 xiehongda54 2012-08-15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阅读教学,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我们面对的实际情况是:没有考虑到学生初到高中的阅读心理的特点,就把原来编排得非常有意思的阅读顺序打乱,完全回到新课改之前,按照文体分类来实施教学,使得原来最能吸引学生的语文课,变得一点都没有了兴趣;赶快车似的,早早结束阅读教学,提前进入到高考复习,整整炒一年的冷饭,原来已经有点灵气的学生,结果被磨得毫无生气。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思考一下如何才能走出这种困境,如何才能真正落实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我们的校友、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阅读教学思想。
  上世纪20年代,叶圣陶针对当时国文教授“限于教室以内”、“限于书本以内”的弊端,明确指出:“趣味的生活里,才可找到一切的泉源。”在脱离生活、脱离实践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20年代,这一见解的确是独具慧眼,振聋发聩的。他认为:新式教育的目标在于“造就善于处理生活的公民”。当时所谓“健全”和“善于处理生活”,主要是指能独立地、自由地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和意志,具有为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各种基础知识和技能,从而能应付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推动社会的前进。在30、40年代,叶圣陶提出“以生活为中心”来补救“为求学而求学,为读书而读书”使所学者忘记“何所为”的缺点,指出“学习得跟整个生活打成一片”。1948年,更是明确提出“以生活为本位”的观点。 
  可见,叶圣陶经过几十年的思考,日益明确并以理论的形式阐明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二者是源泉与流的关系,教育应以生活为本源,而语文教育尤应如此。作为语文这种工具,尤其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是在人类社会中产生的,又是为人类社会服务的。语言离开了生活,既背离了语文的性质,又不可能提高效益。叶老认为,语文是“生活上的一种必要工具”,这种工具决不是用来追求仕途功名的,而是用来增进知识,用来表情达意的,总之是用来更好地应付日常的生活从而更好地做一个健全的公民的。叶老认为,要真正掌握好语文工具,首先要求受教育者有充实的生活,即“应是阅历得广,明白得多,有发现的能力,有推断的方法,情性丰厚,兴趣饶富,内外合一,即知即行,等等”;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语文的教育必须致力于“训练思想”和“培养感情”的人文教育。这样看来,语文教育又不仅是为了使人们获得一种生活上的必要工具,而且是为了使人们的“思想益正确而完善,情感益恳挚而缜密”,从而成为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完善的社会公民。叶圣陶强调的语文教育要以“生活为本源”,这与现代国外学者提出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观点是异曲同工,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素质教育是一脉相承的,也与依据新课标编写苏教版新教材的原则是完全吻合的。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有以下特点:  
  教科书不以知识能力点为体系,而是以学习专题统整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上、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等方面的发展目标,每个专题形成块状结构,进而构成新的框架体系。
  改变传统的选文方式,打破时代、国别和话语方式等界限,根据专题需要,把各种有助于探究学习的材料(如选文、背景资料、问题设计、思路、讨论题、音像资料、图表、索引等等),有机并有创意地进行组合。 
  专题努力创设新的语文学习情境,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拓宽学习天地,每个专题都能衍生出丰富的语文活动内容,为学习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编者之间,构建多重对话的平台。 
  教科书的专题以人文话题统领,又熔铸着人文精神,包含着语文因素。人文话题的选择重点,指向那些适合高中生成长需要的,体现生命精神,传承人类文明,反复出现并持续地起着完善人格作用的命题。教科书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人文观念,融合现代人文主义学说,对相关的文化内涵进行梳理和整合,提炼出一组人文话题。高中生能从这些人文话题获取精神的滋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体现高中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教科书在呈现方式的变革,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社会实践的联系等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性特点,编写者十分重视二者的有机结合。人文话题统领,使每个专题具有独特的人文内涵,同时每个专题又有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具体要求,并在应用、审美、探究方面有所侧重,高中语文必修阶段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的目标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从以上苏教版的特点来看,这套广受欢迎、评价很高的教材完全遵循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编写而成的。 
  首先,这套教材充分体现了新世纪的语文教育的目标:“造就善于处理生活的公民”。即培养能独立地、自由地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和意志,具有为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各种基础知识和技能,从而能应付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推动社会的前进的新世纪公民;其次,这套教材也比较好的寻找到了一个学生如何培养学习语文兴趣的切合点,依照生活即语文的理念,努力促使学生做到“应是阅历得广,明白得多,有发现的能力,有推断的方法,情性丰厚,兴趣饶富,内外合一,即知即行”;再次,这套教材也努力遵循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理念,既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的驾驭能力,又致力于“训练思想”和“培养感情”,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完善的社会公民。 
  2005年开始正式实施新课程,我与其他老师一起也采用了这套教材,当时我们完全按照这套教材的编排思路来落实教学任务的。三年一轮的教学已经结束,我们回顾这三年的教学实践,深深体会到这套教材确实是一套好的教材。高一结束时,我们学校参加全市的语文统考,结果我们学校的成绩平均成绩超过了苏高中,高考结束,我们的高考成绩超过了十中,这不能不说与新课改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这不能不说与我们正确合理运用这套教材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 
  我在教学实践中也充分的感受到了新课改带给我们的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而这种理念又与叶老的教学思想密不可分的。 
  高一时上语文课,最让我激动不已的倒不是那些讲得非常生动的课,而是那些活动体验课,同学们分小组讨论,然后由一位发言人上讲台介绍讨论结果,那些发言人的介绍往往是各有侧重,各有发挥,各有特点,引起了同学们的关注。其实同学的发言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资源,不仅锻炼了同学,也让同学学到了许多。这时,语文自然而然成为了“生活上的一种必要工具”,成为用来增进知识,表情达意的工具。 
  高二开始有了选修课,其中作文也是作为选修的内容之一。写作与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如何使学生的写作真正成为生活的需要,我们语文老师需要多多思考多多引导的。帮助同学建立新浪博客,在博客上写作是我想出来的一个办法。我还为我所教的两个班建立了发表优秀作文的博客,优秀的作文请同学打成电子文档,然后由我发布上去,以便让其他同学阅读交流。其中有一篇文章,《幸福的N种感觉》所有的同学都发布在班级博客上,而我也在批阅的时候突然文思如涌,写就一篇“下水文”,读给同学们听。(这篇文章因情感真挚而发表在校刊和苏州市德育研究刊物上)这样的交流,这样的参与,“思想益正确而完善,情感益恳挚而缜密”的语文学习就有了可能。 
  高三原来所期待的与同学一起继续共阅读同成长的计划被提前的总复习所打破。没有办法,我只能暗中来落实自己的计划,比如我出资为每一个同学订了一份美文阅读的报纸,还比如我抽时间补充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位同学讲授,还比如我尽可能多印一些现代散文中比较适合同学读的篇章让他们课外阅读。其中最为大胆的是我经常带领同学到网络教室去上课,让他们自由阅读,深度阅读。比如我再讲授唐诗宋词的时候,唐诗是我讲授的,但宋词完全由同学自己讲授的,并且还要求他们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来制作课件。在进行李白与杜甫比较阅读时,我在网络教室开了一堂公开课,利用网络资源搜寻学习的资料,利用BBS进行讨论。结果受到了同学的欢迎。这种虚拟式的学习平台恰恰也提供了一次让我们尝试“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机会。
  
  最后的高考结果着实让我惊喜,我所教的两个班都取得好成绩。这不能不说应该归功于新课改,归功于叶老的教学思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