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力施工企业改革与科学发展

 博天览地1962 2012-08-15

电力施工企业改革与科学发展

今年5月底,国务院批转了《国家发改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提出要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完成电网企业主辅分离改革。电网公司所属的施工企业的归属改革被提到了议事日程 。相对于电网公司供电主营业务而言,电力施工企业无疑属于辅业。电力体制主辅分离改革涉及管理体制和利益格局调整,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安全生产、队伍稳定和社会和谐,既要按照统一部署积极推进,又必须科学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以改革促进电力施工企业科学发展。

一、制约电力施工企业科学发展的因素

目前,电力施工企业大部分人才匮乏、资金紧张、设备老化,经营异常困难,步履维艰,多处于只能勉强给员工发工资(有时迟发3-4个月)、被动应付的状态,企业综合实力不强,没有发展后劲。

1、人才断档。一是人员年龄结构老化,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为了响应国家的“减人增效”的号召,电力施工企业实行下岗分流、实施辞职、买断、提前退休,减少了大批员工,损失了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施工骨干,有的是刚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的大中专毕业生、技校生。加之国有企业用工计划色彩浓,施工企业很少有增员指标,每年给核定的指标远远低于自然减员指标。仅我公司1997年有950多人提前退休、1999年有1340多人辞职买断,每年新增人员至多10人左右。目前,公司员工平均年龄达到40岁。二是人才流失严重,施工企业劳动条件艰苦、劳动强度繁重、工资福利待遇低,有一定生产技能、有较高技术管理水平的员工纷纷跳槽。加之电力体制改革后各电网公司、发电公司对电力施工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伸出橄榄枝,施工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施工骨干纷纷跳槽,已经为企业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三是冗员多,人才少,有用的人不够用,没用的人需要安置,人员结构极不合理。

2、设备老化。施工设备是电力施工企业吃饭的依靠,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因素。施工设备老化,不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需要。由于电力施工企业处于微利状态,施工机械不能正常更新,超期服役情况非常严重,施工设备成新率大约在五成左右。

3、资金紧张。资金链紧张,经营压力大。最近几年,火电施工企业经营业绩不佳,应收款多,流动资金紧缺。目前,仅我公司应收账款就达到2.8亿元。市场竞争白热化,利润空间被转移。另外,电力建设市场不规范,业主压级压价现象普遍,企业间过度竞争造成施工企业几乎没有利润积累,基本上是在保本经营。

4、安全吃紧。电力施工企业由于没有自有资金,安全设施投入不足;施工设备老化,安全性能差;合作队伍多,员工素质参差不齐,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不高;工期不合理,员工经常加班加点工作,始终处于疲劳状态。近期,电力施工企业国内国外施工现场安全事故频发,安全形势异常严峻。这也是电力施工企业领导最头疼的事情。

5、包袱沉重。火电施工企业大多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半个多世纪来,转战南北,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和员工所创造的利润沉淀在电厂,因而人员多,底子薄弱;企业欠员工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和企业年金等数额巨大。目前,仅我公司欠住房公积金就达5000多万元;离退休人员多,有的施工企业离退休人员甚至超过1:1;计划经济时期企业办学校、办医院、幼儿园等留在企业的医务人员、教师等需要安置,家属工生活费用需要企业支付;此外,在住房、福利等方面欠员工的较多。

6、占比下降。电力施工企业绝大部分是从事火电安装的,但火电在国家新一轮电力结构调整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少。截至2009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设备容量87407万千瓦,比上年底净增加8130万千瓦,同比增长10.23%。其中,水电19679万千瓦,同比增长14.01%;火电65205万千瓦,同比增长8.16%;核电908万千瓦;并网风电1613万千瓦,同比增长92.26%。发电机组结构逐步优化,非化石能源所占比重有所上升。火电设备容量占总容量的比重比上年下降1.45个百分点;水电、风电比重分别提高0.74、0.78个百分点;核电没有新投产机组,所占比重略有下降。据统计,2009年电源基本建设投资呈现了继续加快结构调整的态势,水电、核电、风电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同比分别增长2.33%、74.91%和43.90%,火电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同比下降11.11%。 

国家能源局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工作将逐步推进,预计到2015年我国 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比重提高4.4个百分点,水电和核电占一次能源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占一次能源比 重提高1.8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11%以上,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可由2009年的70%以上下降为63%左右,将显著改变我国煤炭比重多年来居高不下的局面。

二、电力施工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增长期,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要求电力提供坚强的保障,电源建设必须要先行。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在缺电的大形势下,五大发电公司和其它行业投巨资建设包括新能源在内的各类电厂,这就为电力施工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面对2008年底全球发生的经济危机,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行之有效的措施,遏制了经济发展的下滑。据国家统计局数字,2010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9年同期增长11.1%。在实现2009年V型反转的基础上,今年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展望全年,各项改革将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协调增长的积极因素会进一步增多,经济发展对长期性和战略性的要求会进一步得到体现,我国广袤的经济回旋余地将逐步地转变为发展的空间和动力。只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既重视解决长期性、体制性和机制性矛盾,又着力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特别是确保秋粮有个好收成和粮食市场的基本稳定,有效地应对国际经济中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就一定能够保持今年以来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实现全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电力作为经济的保证,电力发展往往先于经济的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先行,电力的增长要高于经济的增长。据统计,国家电网公司2010年上半年完成售电量1280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9%。实践证明,只有电力的较快增长,才能保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

基建新增维持高水平。中电联的数据显示,2009年,电力投资和新增能力的结构继续优化,供应能力充足。全国电力建设完成投资7558亿元,同比增长19.93%。其中,电源投资3711亿元,占全部电力投资的49.10%,同比增长8.92 %,增速比上年提高3.31个百分点;电网投资3847亿元,比上年增长32.89%,占全部电力投资的50.90%。预计2010年全国全年基建新增装机8500万千瓦,其中,水电新增超过1500万千瓦,火电新增5500万千瓦,核电新增108万千瓦,风电新增1300万千瓦,太阳能光伏新增20万千瓦。预计2010年年中,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将突破9亿千瓦。2010年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在9.5亿千瓦左右,其中,水电2.1亿千瓦,火电7亿千瓦,核电1016万千瓦,并网风电3000万千瓦。

“上大压小”稳步推进。“十一五”我国将关停7000万千瓦小火电机组。今年5月,国家能源局在北京召开的2010年全国电力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会议, 国家能源局已将超过1000万千瓦的小火电关停计划分解落实到140多家电厂的近400台机组,同时明确了关停时间。在已完成“十一五”关停目标的16个省份中,有12个省主动增加了关停计划,分别是江苏、山东、浙江、辽宁、广东、河南、河北、吉林、四川、福建、黑龙江、陕西。按照新的小火电关停计划,“十一五”全国将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超过7000万千瓦。  

国际工程份额逐步加大。金融危机过后,世界各国面临着经济飞速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包括部分发达国家,有潜在的巨大的电力需求。如,亚洲的一些国家,印尼、印度、巴基斯坦、伊朗等国,如欧洲的土耳其、俄罗斯等。中国的机电设备、施工工艺和工程造价等逐渐被世界好多国家所接受。中国的电力建设队伍以工程项目投资、EPC总承包、专业总承包和劳务合作等多种形式走出国门。据商务部合作司统计,2009年1-10月份,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572.3亿美元,同比增长33.3%;新签合同额1001.5亿美元,同比增长22.7%。 截至2009年10月底,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3201亿美元,签订合同额5342亿美元。2009年1-10月份,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70亿美元,同比增长6.8%,新签合同额55.6亿美元,同比下降10.8%,1-10月份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31.7万人,同比下降8.6%。 截至2009年10月底,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628亿美元;合同额654亿美元;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493万人。

三、电力施工企业改革有利于科学发展

国资委《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提出,央企调整目标今年内要把中央企业调整到100家以内。自2003年国资委成立以来,央企已通过兼并重组,从最初的196家调整到了125家。这次电网主辅分离改革将由发改委与国资委、电监会、水利部、财政部、能源局等部门一起共同负责推动。无论如何兼并重组,笔者认为,电力施工企业改革的出路在于集团化发展。            

(一)集团化有利于增加语境,强化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以往,电力施工企业在闯市场时,同行之间往往是单枪匹马、单打独斗、自相残杀,同业之间恶性竞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受益的只能是第三方;与业主之间竞争地位不平衡,不但从行政级别上,而且从经济地位上都处于弱势,再加上同行的无序竞争,施工企业没有地位可言,合同主体双方经济地位更无从谈起,只能任人宰割。集团化改革后,电力施工企业的主体地位增强了,能与业主方的地位处于平等,电力施工企业的合理诉求能够得到充分地表达,正确意见能够被充分地采纳,合法利益能够得到充分地维护。

(二)集团化有利于整合资源,做强做大电源建设市场。集团化能够整合社会资源,利用集团的行业优势将社会资源为我所用,发挥综合效能。集团化能够加强成员间的密切协作。2010年7月,李荣融在半年度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强调,单兵作战正变得越来越困难,协作才能生存,让合作伙伴甚至竞争对手做更多的工作,这才是高手。集团化能够使成员间的人力、资金、物资、机械等资源有效地整合,发挥最大的效能。集团化能够使成员之间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电力施工企业有的在火电方面有优势,有的在水电、核电方面经验丰富,集团化后他们可以发挥各自的特长,这样,就容易将电源建设市场做强做大。

(三)集团化有利于增强实力,提升内部经营品质。由于电源市场建设的恶性竞争,电力施工企业将利润沉淀在建设单位,企业没有发展后劲。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千瓦工程造价为5000元至6000元,在物价、工资等涨幅巨大的二十年后的今天,每千瓦工程造价不足4000元,这里不排除施工组织的科学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因素。电力施工企业没有因工程造价降低而受益,而增加积累,反而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紧巴。集团化后,企业减轻负担、轻装上阵,就能够一心一意搞好建设和经营,进一步优化企业经营环境,提升企业内部的经营品质。企业能够全力开发市场,拓展生存空间;全力进行生产经营计划的科学安排;全力搞好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全力统筹人、才、物,进行精细化管理;全力抓好工程质量和工作质量。这样,企业将减少外部环境的干扰,合理地增加企业的积累,就能形成良性循环。

(四)集团化有利于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工程市场。在组织好国内电源市场建设的同时,集团可以组织精兵强将开发国际工程市场。现在,我国53家电力施工企业的施工能力除了保证国内的新开工电源项目的生产建设外,还有很大的富裕,并且国际上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国家乃至发达国家电力需求很大,我国机电设备先进,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很强,施工企业,安装本国的设备有明显的优势,同时,我们也有价格上的竞争力。目前,我公司在继越南、苏丹工程结束后,又承担了亚美尼亚、土耳其等国家的电力工程项目。同时,在跟踪俄罗斯、塞尔维亚以及土耳其的后续工程项目。国际工程市场前景广阔,集团化能够更好地使电力施工企业走出国门。

(五)集团化有利于吸引人才,实现员工队伍的稳定。人才是第一资源,企业基业长青,必须依靠人才。现在的施工企业往往留不住人才,人才光靠感情是留不住的,因为,人才也是常人,也要吃穿住,也要有物质基础。集团化后,企业做强做大了,有了一定的积累,有能力做到按照市场的需要、市场的价格广纳人才。企业有实力后,在持续经营,正常生产的情况下,能够妥善安排员工的生活,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使员工全身心地投入到生产经营工作中去,更好地维护员工队伍的稳定,为施工生产营造良好的氛围。

电力施工企业改革无论是员工还是企业,都是利大于弊,不能一谈改革就顾滤重重,谈虎色变,也不能靠一次两次改革就一蹴而就,把企业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我们要向广大干部和员工讲清楚改革的意义和目的,使他们自觉地支持和参与电力施工企业改革。企业只有坚持持续改革、不断创新,才能做强做大、才能健康科学发展。

单位:黑龙江省火电第三工程公司   地址:哈尔滨市道里区抚顺街288号

邮编:150016

           2010年8月10日 完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