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园林的“留白”与“过白”

 苏迷 2012-08-15

余韵无穷的“留白”艺术

分布于苏州大街小巷的各个园林,园内出色的结构、布局、建筑、花木等不但给游览者带来一个个的感叹号,而且善于营造出一连串隽永的省略号。
粉墙为纸,花石作画,这是苏州园林的特点。庭园中以白色墙体为背景,苏州园林侧重于自然的布置,往往是白墙省去一切装饰,只在前面种以修竹数竿,或是贴墙设简单的峭壁山,留下的是大面积的空白,“凡事不妙于虚,实则板矣” 如网师园的网师小筑东墙面积很大,借助天然攀附的凌霄花,既显得不呆板,又仿佛天然画纸留待游人描摹。留园绿荫轩南华步(埠)小筑,粉墙为纸,天竺、石笋、书带草,爬山虎和题识,俨然一幅国画!(图1)循廊北折则进入山水区,曲径通幽,豁然开朗。
“志于道而游于艺”,苏州园林的营造者大多是归隐的士人,官场的战战兢兢退守回园林的恬淡冲和,凡志不能伸者,气不能鸣者,回到园林也必然偃旗息鼓,以退守江湖田园,亲近自然为旨归,从“拙政”到“网师”,甚至园名都隐含着园主的一片苦心。中国文化精神中所重视的是“不全之全”、“不满之满”,譬如俞樾的曲园,“‘曲园’者,一曲而已,强被园名,聊以自娱者也……用卫公子刑法,以一苟字为之” ,园主不但不嫌其小相反很是赏爱,可以说得意于《易经》所言的“曲则全”,物虽有缺而能窥天下,一个“差不多”的园子包含了园主的才思、志气和精神,同样是一项完美的艺术品。
无论是园名留下的遐想空间,还是像曲园、残粒园、半园等园林本身的不求人全似天全,都是留白艺术的典范。
对鉴赏者来说,园林的空白之处恰恰是留有余味的韵脚,等待进一步的补全。不同游园者的知觉体验和知识背景,往往对于所处景境有迥异的想象和感受。园林中随处可见的洞门空窗,表面看来空透无物,实际不仅起着串联园中景境的作用,更是游人移步换景的最佳观测途径,“同一物也,同一事也,此窗未设以前,仅作事物观;一有此窗,则不烦指点,人人俱作画图观矣” 。(图2)季节的变化、角度的差异以及欣赏的不同,使得游人眼中所见是一幅幅各异的“无心画”、“尺幅窗”(图3)。在西方的格式塔心理学中,认为“知觉者心理的一种推论倾向,即把一种不连贯的有缺口的图形尽可能在心理上使之趋合,那便是闭合倾向” ,当园林中出现了类似空窗洞门甚至是枯井残枝时,却让观赏者在心理对有缺口的图形进一步完形,使得景物本身更饱满且又唤起观赏者的情致。
园林中的“留白”绝不是孤立地让景物保持残缺之美,而是意图构筑整个景境的无尽之思,使得景有所归而意在言外。

本文为节选,更多内容请参阅《景原》纸质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