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论文〗诗论十篇

 雨中笠翁 2012-08-16

 

    
雨中笠翁图书馆更多精彩请您欣赏
雨中笠翁图书馆
 
 
诗论十篇
 
 
1、关于诗评 
 
 进入网站不久,看了许多好作品,也看了评论。给我一个感觉是诗评很少有批评的,均以表扬为主。其实进入网站的除个别高手外,多的都是爱好者,他们贴出作品,目的应该在交流提高。如果都是一团和气,你好我好,似乎对提高没有实际意义。
        我以为,诗评应慎于表扬,直率批评。
        慎于表扬。其实作者都以为自己的作品很不差,所以才贴。如果后面还跟上一大堆表扬,很可能造成作者云里雾里了,对爱好者的能力提高是没有任何帮助的。诗评的表扬不要笼统,要明确;诗评的表扬不要面子上的敷衍,要实实在在的落实在内容上;诗评的表扬更不应该无聊的相互捧场,要本着交真朋友的真心去做。慎于表扬不是吝啬表扬,而是要求真心实意,真材实料的表扬,表扬在点子上、要害处和作者自己都没感到的地方,也就是雪中送炭,并不需要锦上添花。表扬的目的也就是为了今后的提高。
        直率批评。批评在当下是很忌讳的事,因为要得罪人,因为不讨好。批评既少,何谈直率。如果我们今天真是本着提高进步来网站贴诗的,那么就应该有这个雅量,接受批评,只要是没有恶意的批评,我想都应该是良药,至于苦不苦口那就不要计较了。直率批评,应该成为网站的一种风气,成为贴诗者的责任。我想批评者是抱着研讨、提高、真心实意的目的进行批评的,是仅对作品发表自己的真实感受,那被批评者就应该有容纳的雅量;即便是批评者评错了,被批评者也应容忍,当然更可表明自己观点。都是爱好者,都想有进步,那首先要创造这个进步的环境。进步离不开批评。
        仓促之中,仅罗列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贴出,以供大家思考讨论。我的目的只有一个,在一个良好的环境里,经过大家批评帮助,互相切磋,使自己的作诗能力有所提高,知识更多增长。一家之言,不妥处,敬请批评!
 2、诗与题
 
我这里所说的诗的概念,是指旧体诗词。旧体诗忽略诗题的情况早就存在。古人的一些诗词往往没有题目,对于题目,他们比较马虎,有时候,从诗里面选出一句出来作为题目,所以读古人的诗比较费力。究其原因:一是由时间距离带来的,二是由文字演变带来的,三是由个人情怀特定带来的。自然,没有题目也给我们带来了阅读理解的困难。
        时至今日,不重视题目的现象还是不少的, 我以为,题目对于诗词来说是非常要紧的。它应该是阅读的指引,应该是诗词主旨意义的提示,应该是诗词的眼睛。
        我读一些朋友们的诗词,题目好的不少,但没有题目或题与诗词分离的也不少。先说没有题目,大致两种:彻底无题和标明无题。就说无题吧,看是有题,其实要揣摩。有些诗词比较个人,题目标了太过明显,所以就用无题掩饰了,这种情况可以原谅。但有的是无法标题,随手而为,这种诗词一般读起来比较吃力,估计是作者随心写来,一路下去,自己也没搞明白,结果就无题了。也可能作者明白想表达什么,但因为格式、平仄之类的走斜了,于是无题。这样读者自然也就跟着云里雾里了。李商隐曾有好多无题诗,但他所指的感情,内容是明确的。即便这样,同样也给后人带来阅读理解上的麻烦。所以我觉得现代人做诗尽量不要学这些,如果想要贴出来的,就应尽量让读者少产生歧义(因为题目)。
        再说有题的,我们有些诗题目往往会出现与内容相关不紧密:过大或过小。每个人的创作习惯和方法不一样,有的可能是先有主题,然后动笔,这样创作出来诗词,一般来说题目和内容基本吻合,即使有差,也不会距离太大。但也有人因为有了好句而进行创作的,由句而诗,而后题。如果是严谨者,问题不大,题目依然吻合内容。如果是率性之人,那就不一定了,最严重的会走到文不对题的路上去。再有就是在创作过程中,作者的思想随着内容发生了变化,诗成了,题未改。当然还有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而产生的理解偏差,发生了歧异。但不管怎样,题不符体总是我们在创作中应避免的状况。我们在精心构筑诗词的同时,应该设计好一款明丽的标识,让其相互生辉。
        总结起来就是:诗词最好有题,而且题目应该吻合内容,诗词创作时应题目内容并重,好词好句固然重要,但一首好诗哪方面都不应欠缺。让诗词的眼睛亮起来,既能表达内容,又能引人注目。
 
3、与初学者共勉
 
随着国人的文化水平提高,休闲时间的多余,爱好格律诗词的也越来越多。这表现出了一种良好风气:大家都乐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那么如何入门格律诗词呢,根据我的实践,抓住三点即可:平仄,押韵,对仗。当然这都要建立在对谱的熟悉上。好在现在有网络,给大家提供了找谱的方便。我们且不谈词,格律诗谱基本篇只有16种,实在不算繁复。
        先说平仄,这个比较方便。就是平声和仄声,现代音阴平,阳平都属于平声;上声,去声归仄声。古代音稍微复杂一点,因为语音随着时代在变化发展,所以音标不同。古代平声只有一种,不分阴阳。可是仄声却多,分上声,去声,入声。写诗的时候,你可一定要分清了用现代音还是古音,一首诗只能选一种音,决不能混用,切记!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曾经指导爱好者时,遭到过无情的攻击,说我是泥古不化,坚持要古今音混用,说是突破。不过估计他们现在清醒了。对于我们初学者这应该不难,只要把握古今音不混用即可。
        再说押韵。我们去掉的词,这个问题也不难解决。因为通常的格律诗,只能用平声韵,没有仄声韵的。当然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已经有了仄韵诗,而且也出了基本谱,但这与我们初学者无关。在格律诗里面押韵的基本句一定是双数的。记住这点就解决大问题了。当然也还有首句入韵的。记住韵有点难度,因为韵有韵表,也同样分今韵和古韵。今韵和现在的拼音有关系,但也有区别,取巧的方法只有查表。古韵更麻烦,一定要对表,因为有的韵我们今天想都想不到,而且还分得比较细。今音一个韵部,在古音里可以分成好几个韵部。这一点切不要怕麻烦。同样的道理,对于韵,我们也只能在今古音里面选一种,也不能混用。
        知道了平仄,掌握了用韵,稍有难度的就是对仗了。我们初学者可以从绝句入手,因为绝句可以用对,也可以不用对。刚开始我们只有偷偷懒,取取巧,掌握了我们才上战场。往往说对仗都有一大套,其实我们不要自钻圈套。只要在词性上下工夫即可,对仗的基本要义就是词性相对,掌握了这一点,你的对仗就不会出大问题,而且这里也有熟能生巧,和掌握词汇量的原因。分清了名动形数量代介的词性后,一切便迎刃而解。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这么做,如果我们不受什么宽对,流水对之类的忽悠。对仗问题应该可以解决。记住了词性相对,完成作品后按此要求检查,词对词,词语对词语,然后才是句对句。五律,七律里只有颔联,颈联须对仗,还有两联可以省。但有时候你写顺了,说不定就四联全对仗了。
        当然,格律诗要求还有其他。但是我觉得,我们现代人掌握这三个要点而完成的诗,就应该算格律诗了。去繁就简,顺应发展。如果有一天,你觉得还要向深里去,这真是好事情。不过那时的你已经不是初学者了。
        当你喜欢上古体诗,喜欢上格律诗,你只要完成了合乎平仄,合乎押韵,那你就掌握了绝句的做法;如果还合乎了对仗,那你就基本掌握了格律诗的做法。不过你还须明白掌握了这三点,我们不过是刚入门的初学者。里面的天空还广阔着呢;里面的高峰也比比皆是。等着我们去遨游和登攀。
4、作诗与态度
 
前两天谈了点对诗评的想法,得到了一些回应。从中看到一些人对诗词及创作的态度,大为吃惊。写诗如K歌,作为一个诗词爱好者,无法接受这种观点。把高雅为粗俗,把文化为垃圾,把精神为物欲,好象不很应该。诗歌怎么就成了酒后消遣,酒后余兴之类的产物了呢?
        鲁迅言:诗歌产生于劳动者的劳动之间。对,但诗歌随着发展很快就上升到了精神层面,成为一种文化精品。魏晋开始成熟,到唐大兴,以后又各有高峰,几乎一直盘旋在中华文化的顶端。古人看重诗,用它言志抒怀,用它展示自我,用它升官治民,用它描摹天地。古人对于诗的态度是很端正,很认真的。写诗的时候虽不一定沐浴更衣,但焚香静心是必须的。其创作态度十分虔诚。我想大家一定听过“郊寒岛瘦”的典故,也知道“推敲”两字的来历,更有“为成一句诗,拈断数根茎”的说法,在古代断须也属不孝,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伤毁。即便是诗圣杜甫,他努力的方向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创作态度竟如此端正,写作目的也如此明白。诗后来又成了做官的敲门砖,读书的必修课。大家也知道,白居易没出名时,得到的告戒是:长安米贵,居不易。后来看了诗作,评价完全改变:有此诗,居易也。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对诗的态度是可想而知的。随着社会的更替,人们对诗歌重视,认真的态度一直是有增无减,所以才有了今天的传承。
        回过头来说,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爱好者,必先从态度始。不恭敬如何重视,不重视如何有进步。诗歌绝不是亵玩的产物,也不具有吐槽的功能。诗歌有发泄,但那是精神层面上的事。我们说的态度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对诗歌的态度,其二是诗歌创作的态度。作为爱好者,第一个方面应该不是问题,因为已经是爱好了吗,余下来的不过是爱程度问题,这应该因人而异,不必勉强。重要的是爱好者创作态度。
        对于爱好者来说,既已入门,就想进步,那创作态度就十分重要了。如果这时候你轻心了,没了敬畏之心,没了严肃认真,没了一丝不苟,飘飘然起来,那后面的进步是可想而知的。好诗的出现,态度是第一位的。之外,还需生活的积累,还需深厚的文化素养,还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身边也有这样一些爱好者,基本技巧没有问题,但一天愉快起来,可以弄出个十篇八篇的,有的或许更多。这样出来的作品能好吗?会有意思吗?比如一口井,并不深,但天天抽水,能抽出多少水来啊。更何况作诗有点类同酿酒,生活的素材还需要发酵。所以肯定的说,轻率的创作态度下的产品,质量肯定低下;轻浮生活不经酝酿,同样出不了醉人的美酒。大诗人陆游一生作品数千,我们耳熟能祥的也不过那么几篇,何况今人呢。当然这不过是个比喻,我们也不要那样的奢望。厚积薄发,这是必须的。敬畏认真,这也是必须的。发十首空洞无物的诗,还不如写一首真情实感的诗。作为爱好者应该始终保持重视的态度,切不能产生游戏诗词的态度。因为跨进门,还只是迈开了第一步。我们不要无知者无畏,我们应具备发掘宝藏的精神。
        吐槽不必诗词,游戏何必文字,敬畏尊重认真,方可书怀言志。
5、诗词贵改
 
今天贴了一首《歌泰山》习作。之前,我也改了多次,自以为在歌五岳中是较好篇。所以先贴。
        原诗如右:歌泰山//五岳之中我最雄,东方屹立柱苍穹。圣人停驻观天小,皇帝登临彰己隆。其实风光凭气势,更须文化许兼融。三盘十八轻松过,极目神州万事空。
        诗友玉燕凌波首先提出了中肯的看法,但我只是敷衍,并没有(其实也不愿)作出些许改动,此时的心理感觉还是满不在乎的。诗友扶山先生随后提出了新的意见,我略微有些清醒。真的存在毛病,于是遵命做出改动。二改如右:歌泰山//五岳之中我最雄,东方屹立柱苍穹。圣人停步观天小,皇帝登山彰己隆。其实风光凭气势,更须文化许兼融。三盘十八轻松过,极目神州万事空。
        谁知接下来诗友浅山寒雪又附和了玉燕凌波的意见。此时的我还是没有服帖,依然抵抗,同时作出自己的解释。好在浅山寒雪的苦口婆心触动了我。于是再次正视自己的习作。恍然大悟,真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对仗确实有问题。尾句也可动。终于下了决心。于是有了第三改。如右:歌泰山//五岳之间我最雄,东方屹立柱苍穹。圣人停步观天小,皇帝登山彰己隆。绝顶风光扶日出,历朝文化嵌崖中。三盘十八轻松过,极目神州坦荡风。
        回过头来看这一切,觉得很有味道,对己对人都有启发。作者一定不能太自信,应该积极听取他人意见和建议。旁观者肯定清,提意见者肯定为你好。端正了自己的态度,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从习作来讲,一定是越改越有进步。起码从我本身来说,有这个感觉。用词须炼,要磨;诗词贵改,然后精。
        急于拿这段经历与大家分享,是想到了我们诗词爱好者能我为人人,必定会得到人人为我的报答。在这种良好的环境里,作品的质量提高是肯定无疑的。感谢三位诗友。同时在这里也感谢曾经表扬过我,批评过我的各位诗友。
        只要真诚在,早晚是朋友。
        欣喜之后的四改:歌泰山//五岳之中我最雄,东方屹立柱苍穹。圣人停步思潮涌,皇帝登山功绩疯。绝顶风光扶日出,历朝文化入崖通。三盘十八轻松过,极目神州坦荡风。   
        时至今日,歌泰山又经历了多次的批评,同时也作出了多次修改。这一切说明了诗友们之间的真情实意和互助友爱。感谢大家!8/15  
 
6、诗与酒
 
诗与酒,说实在的,这两样东西从来没有分开。但我今天想说的不是“李白斗酒诗百篇”和“宋江酒后题反诗”之类诗酒故事,因为那些大家都太了解,也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了。今天的诗与酒属于另一个层面。我是想说:作诗的过程,就是酿酒的过程。两者有相同之处。好诗如佳酿,好诗需要酝酿、提炼、升华。佳酿也需要酝酿、勾兑、评品。
        好酒的酿造,首先在于好的材料,这和作诗一样,好诗源于生活。生活是诗词的素材,没有生活,就不可能写出好诗。如同酒原料是粮食与水,有了好的粮食和水,就有了好酒的第一步。有了第一步并不等于成功,因为酒的酿造还有许多工序。对原料的筛选、蒸煮、发酵,然后才会出酒。每一道工序,对酿酒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诗的素材,自然是生活了。生活是诗歌产生的源泉。但这不是对于所有的人来说的。有些人有了生活也不一定能够出诗歌。因为从生活到诗,同样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如同粮食与水变成素材成诗的过程,他也必须去芜存精,撇去生活的杂质;更需要经历时间的沉淀,让表面化的东西,经不住时间考验的浮沫离去;然后才能萃取到生活的浓缩的精华部分。但是原浆的浓烈、高纯度并不适宜于人们去品尝,必须还要进行勾兑,这可是技术活,必须饱含了勾兑者对酒的特殊情感,才会出现独特的口味,风格,才会让人品尝,回味。
        诗歌原浆的勾兑,这也是技术活。那就需要注入作者的情感,注入作者的喜怒哀乐,注入作者的生活感悟,注入作者对人生的态度。我国词坛上有两位巨人:李煜与李清照。他们的词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他们的词经过各自生活感悟的勾兑,表现出了前后差异,风格差异。作为帝王的李煜,生活糜烂,所以早期的词,辞色艳丽,轻浮浅薄,当然在才情上是一流的。可谁又记得住呢。做了俘虏,亡国者,精神上,生活上出现了巨大反差。这时生活原浆和自己的情感相勾兑,出来的作品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词所表达的痛苦是多么的触目惊心,其哀怨是多么的无可奈何。李煜捧出的心中苦酒,对读者来说,是难得的艺术佳酿啊。才女出生的李清照,从小生活优渥,长成婚姻美满。前期的作品清丽欢快,一派阳光。战争,离乱,丧夫,失子,经历了如此打击,作者的心灵跳动得异常沉重,一首永世难忘的《声声慢》就这样诞生了。
        每个酿酒师出品的酒都是不同的,都会有自己的风格。诗也如此,因为是不同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即便在相同的体裁里,也会表现出各自的风格。李煜勾兑出来的“一江春水向东流”里我们读出了失意和无奈,读出了追悔莫及。如果把其作品前后一对比,后期虽然是繁华俱失,但更耐人寻味。此刻的诗人已经彻底的认识了什么是生活。而李清照的“凄凄惨惨切切”则更多的是表现个人,女人,以个人情感为出发点的。相对于社会,个人是多么渺小,又是多么真实。如果和李煜比较,亲切是多了一份的,但深沉是少了一点;感受是非常贴切,但内涵是乎浅了一点。不过这一切均是风格差异,并无损于李清照词坛女皇的地位。
        积累生活,提炼生活,酿制生活,体会生活。好诗如美酒
7、尊重格律诗
 
格律诗的存在,已经几百年直至上千年了。它经过历代文人的磨砺,已成为了一种约定成俗,也是祖宗给我们后人流下的文化瑰宝。作为现代人,一方面应为之骄傲,另一方面应做好继承和发扬光大的工作。
        不过在网站内外,我都发现一些不尊重格律诗的现象。概括起来应分为两种人,一是无心之人,二是有意之人。对于前者,我们无批评之意,只有帮助之心。因为他们同样也是爱好者,只是还没有入门,或者是在了解不够的情况下,急于学写格律诗,所以出现了问题。比如填词时,只对了字数,句式,却不知平仄和用韵;比如写诗,知道了平仄韵,却不清楚对仗的手法等等。总而言之,无心之过任何人在初学阶段都曾有过,只要热爱,改正和入门不过是时间问题。如果通过大家的热心帮助,他们入了门,这也应该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但是对于有意之人,我们应该予以严肃的批评。因为这是公然的对格律诗的不尊重,对爱好者的不尊重,说重一点,也是对文化的不尊重。其实在今天对于抒发情感的表达方式并没有任何限制,你完全可以自行选择最适合的表达方式。既然你选择了格律诗作为表达感情的载体,那你也就必须尊重这个载体,何况这个载体早已成型,不是你想改变就改变得了的。有些人在自己的作品上明明白白的标明词牌或是律诗,但你一当指出其内容不合格的地方,他却不愿意虚心接受,并还振振有辞的反驳你:我这是突破。我这是为了不损害作品的内容。我们不批评他附庸风雅,他却还会反咬一口,说指出错误的人是泥古不化,是阻碍诗词的创新和发展。这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既然损了意,何必用格律,大可挑选不损意的形式使用。如果要突破,起码也事先作个声明:某处我是为了突破,有意为之的,请大家欣赏。这样光明正大不更是对双方尊重吗,还不会出现事后的争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古人说的一句真理。如果真是热爱格律诗,犯错不要紧,只要大胆的承认,并予改进,岂非好事。如果真想对格律诗进行改革和突破,请明示。因为这也是好事情,任何事物的传承过程都会有扬弃和保存,都需要突破和创新。但我们希望的不是不负责任的随口之话和掩饰错误的违心之言。因为对任何事物,只有尊重了,了解了,深入了,才能谈到突破和创新。如果还没入门,就请虚心学习,不然会贻笑大方
 
8、写诗干什么(一)
 
写诗干什么(申明一下,我主要是针对格律诗的范围而言),这对于当代喜欢诗词的朋友都是一个必须直面的问题,在自己的心中也不得不回答的一个问题。如果在古代,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因为要做官,因为要吃饭,因为要出名,因为要混上流圈子。古人要改变命运,必须先学会写诗。否则,一边凉快去吧。
        在今天,一切基本上都以功利的标准来衡量的社会里,对于诗歌来说真的有点无奈。它好象失去了唤醒民众的功能,不仅仅是因为它的读者群。它也好象失去了敲门砖的功能,会不会写诗,难以和做官联系起来,倒是做了官,有了写诗兴趣的,说不准一下子能成为诗人。它好象还存在着混圈子的功能,但这圈子并非上流,只能是爱好者的圈子了,产生的效果只不过是惺惺相惜而已。当然,它还存在着附庸风雅,满足一下个人自尊心的功能和疗效。因为格律诗有那么一些条条框框,有那么一点进门的难度。如果真是为了这样的目的来写诗的话,那可真是格律诗的悲哀了。其实古人说过: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意思就是,如果我们高标准,严要求,得到的也不过是中等的。所以我们能取法乎下吗?
        我以为,今天的格律诗应更纯净。因为一方面它失去了古代功利所要求的内容,也脱去了古代赋予它思想的枷锁;另一方面,它也与今天的功利所不容,所以它应该更能自由的表达。
        古人本来给诗的定义是:言志抒怀。那么我们今天写诗的目的无非是两个:一是更好的接近古人,读懂古诗。更要紧的是表现自己,塑造自我。读古人的诗,因为时间的流逝,使我们产生了距离,有时会很难品味其中的韵律美,字词美,内涵美。只有亲自动手写了,只有跨入了门槛,才会实实在在的感受到。比如杨万里的许多诗就是取自平常生活的感受,他的农家诗真的很美,很生活。同时我们也能体会“推敲”的苦心了。要对个仗多难,多犹豫,找一准确词困难,和得到的欣喜;有两个好词的斟酌和取舍。这时候古人与我们不是故事,而是生活。还有孟浩然的洞庭湖,表面写景,非常优美和气势,但我们几个人能读出他的马屁呢。这是最优雅的马屁,张丞相懂也吃,不懂也吃。至于韵律,古人对格律诗,不读只吟。吟诗也就是唱诗,所以在古代格律诗是很讲究韵律的。当然今天能吟诗的几乎绝迹,我只在读大学时,听古诗词老师吟过几次,可惜已经三十年。
        附庸风雅,表达自己,塑造自我是今天写诗的主要功能。所以我们在要求上一定要“取法乎上”。记得央视的赵忠祥,曾发了一首七律,因为格律上的问题,被骂了。这次又来了一首写飞船的,认真了,结果受到了表扬。这说明,写格律诗一定要严谨,虽然圈子不大了,但好鸟还是不少的,决不能蒙人。言志抒怀,相比起来,后者更多些。因为一个人的一生不会有很多志,有时一个志还无法实现呢。所以诗抒怀的功用最强大,当然记得不是什么怀都能抒的,最起码要真实,最好不粗俗。有时太感于时事,抒出来会太肤浅,太盲目。所以经过时间消化以后的感触才会产生同感与共鸣,才会更真实和有意思。写景也可,其实好的 写景又何其不是抒怀呢。好的诗,应该是托物言志,托物抒怀,一定要有比和兴的手段,赋的手段简单了些,可用但不能老是用,这样会少诗味的。我们今天说的取法乎上也就是指这些,通俗点说就是用诗的语言来表现你的志向,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你的情怀,用诗的语言来写诗。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就是教育我们作诗不要简单的就事论事,要形象化,要委婉些。用比喻比不比更好,这样会有耐读性;用兴更有艺术的味道,这时诗已经带入了一种启发,让人思考。过渡自然而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这才叫诗味。所以古人对于诗,要么吟诗,要么品诗。
        写诗干什么,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位而已!
9、写诗干什么(二)
 
写诗干什么,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位而已!具体做起来,上次文章里我分成了三步走:第一是附庸风雅,第二是表达自己,第三是塑造自我。不过在上次的文章里就是没有展得很开,于是有了今天完整它的想法。
        写诗首先是一件附庸风雅的事情,我们不必对“附庸”这词感到难为情。附庸其他,我不敢说好不好;附庸风雅,我敢说肯定是件好事情。因为它明确告诉我们诗歌是风雅之物,并不是古人随随便便丢弃给我们的东西,它是古人经历了千年的心血凝结,是高尚的艺术品,是高雅的文化遗产。对于文化瑰宝,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附庸,不趋之若骛呢?态度问题其实很重要,他表明你的看法和评价。承认风雅,敢于附庸,说明了你的喜爱和重视。有了这坚实的第一步,我们才能迈出后面的步子。站在门外不要紧,只要态度端正了,我们就能进门。由热爱而欣赏,由欣赏而实践,这是必由之路。说得简单点,这也有点象追星,由喜欢而了解全部。有了这个过程,你不会茫茫然的乱闯乱撞,你也不会自以为是的小瞧于它。我见过有些所谓的爱好者,刚入门,就老子天下第一,一切不在话下的样子,根本听不进他人的意见与建议。这种人的结局是可想而知的。
        完成了附庸过程,接下来就是表达了。这个表达也应有两个层次,首先是让自己的作品合乎格律。这点不是很难,熟能生巧而已,而且现在我们手头的辅助工具也多,也方便。还必须提到一点,写诗也需要有点天赋,通俗来讲就是才情。有天赋者可以少一点努力,但这天赋往往也会害人,容易翘尾巴,不知天高地厚。更要紧的是,写诗一定要用诗的语言,诗的表达方式。这就有难度了,他需要生活,更需要对生活的提炼;他需要有想象,而且是合乎情理的,又出人意料的,这需要观察,细致的观察;他需要优雅含蓄的表达,这要求你的思想应有一定的深度。诗的语言必定不能粗俗,我看见有些诗为了表达所谓的情绪,用词不堪,这破坏诗歌的雅。还有为了平仄或是韵,故意生造词语,这也破坏了诗歌阅读。诗的表达方式,最简单就是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初学者最常用,也最好用,但深度不够。只有比兴才是更好的诗的表达方式,读起来既能赏心悦目,又会让人深思,沉思。就象好的音乐,绕梁三日,余音袅袅。读好诗也象品好菜一样,滋味无穷。如果熟练的掌握了诗的表达方式,那么自己的喜怒哀乐就会得到出色的表达,也容易让人理解和产生共通。
        掌握了诗歌的表达,并不是最高境界。我们应该通过诗歌来进行对自我的全新塑造。有人会认为这是夸夸其谈,不切实际,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其实不然,这正是诗歌爱好者努力的方向。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道理相通啊。长期的接受高雅文化的熏陶和浸润,能不改变你的思想、态度、修养、情操那才怪。我想能写一手好诗的人,谈吐肯定儒雅,文明;心胸肯定宽阔,容忍;眼光肯定精到,长远。这和会画一手好画,会写一手好字等等之类的相同。爱好艺术,学习艺术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境界,完善自我。学习只是手段,我们要达到的目的是修身养性。也同样于练武,强身也不过是手段而已,融会贯通才是要义。只有登上了峰顶,才能看见别人没法看到的优美景致。
        写诗干什么,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位而已!说说容易,做起来是很难很难。不过只要做就行了。
10、传承与扬弃
 
关于格律诗词,说的已经很多了。因为是文化精品,同时又是文化遗产,我们后人第一步的工作就是传承。欣赏领悟是传承所必须,要有人喜欢,喜欢了才有市场和人气;喜欢了才会去有所领悟,感觉到其优美之处。能读会写是传承的手段,光停留在表面的欣赏领悟那是远远不够。必须要动手会写,因为会写、能写、写好,才是最真实有力的传承。
        但我们讲传承,并不是将近千年形成的格律诗词的所有东西都照单全收。因为格律诗词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就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丰富,不断舍弃的过程。那么什么东西该传承呢,当然是基本的、精髓的、标志性的东西。就拿律诗作为例子吧。我们应该继承的是它的写作格式,写作要求,写作技巧。说得明白点就是:格律诗我们应该遵守四种基本谱,遵守其对平仄的要求,遵守用韵的规律,五律、七律还要遵守对仗的规定。这些都是不能变的,也是不允许改的,动了的话,它就不是格律诗了。古人对诗的要求很高,目的是保持它的品位,使之不混同于其他文学形式。所以定位于“言志抒怀”,归类于“高雅”。至于写作技巧那就是赋比兴了,这个东西在我们今天的写作里已经推而广之了,在诗词反而显用得少了。读今人的格律诗,赋多过于比兴,我自己也是个爱好者,但写出来的也只会铺陈其事。所以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距离。好诗肯定不能直言,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短短二十字,非常直白。“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直抒心声,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可是用了比兴手段的,否则有这样耐人寻味吗。如果缺少了比兴,就缺少了古人所讲究的韵味和品位,缺少了古人赋予格律诗的那份雅。
        自然有人会说,都是好东西,还有什么可以扬弃的呢。这话似是而非,没有扬弃就无法传承。因为社会总是在进步的,他不以人的意志为目的,也不为人的意志所左右。还是以格律诗为例子,现在通用的十六种基本谱,是格式要求最简单明了的部分,我们使用它的同时,已经扬弃了许多繁杂的东西。比如什么“粘”,什么“救”,我们都舍去了。只要合谱,就应算是合格的格律诗。在平仄关系上和在用韵上,我觉得今天的格律诗应尽量用现代的声和韵,一方面我们已经有了新韵,另一方面我们何必为死亡的语言去守灵呢。尽量少用或不用古韵(平水韵)应该说是好事,是格律诗发展的方向。因为世界变小了,因为中国跟上了世界的脚步。我们今天的格律诗也同样要以大众为对象,而不是以研究者为对象。与此同理,今天的格律诗在文字上也应尽量少用不用生僻字,古文字。这里我要特别指出,有些人认为写格律诗就应如此,弄点难读难识的字,卖点不明不白的典,于是学问高深。我觉得这是一种个人虚荣心的作怪。词语通俗,内容高雅这才是真本事。字词通俗,寓意深远这就是好诗词。再有比如律诗的对仗,我们应该继承对仗的形式,因为它是律诗的标志,取消了就不成为律诗了。只要字词相对就可以,至于什么流水对,合掌对,宽对,工对等等说法都应该置之不理,烦琐不是传承的目的,传承就需要扬长避短,删繁就简。还有在节律上,因为古人的诗是可以吟、必须吟的,他本身有音乐感。可惜的是这一切时至今日已经消失,而且也无法恢复。那我们又何必抱着这根桥桩呢。我以为在节律上尽可以自由发挥,其前提就是读来朗朗上口即可。
        在对作诗的要求上我们不必泥古,能言志抒怀最好,不行写景抒情也可,再不行就写景,就抒情。但有一点应强调,我们千万不要将诗粗俗化,这可大违古人之愿。其实今天有些人的诗正在走这条路,文化还是有高雅和粗俗之分的。粗俗化的现象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诗词的用语潦草,二是诗词的态度马虎,三是诗词的内容不堪。我不想就此展开。对于写作技巧,我想目前还谈不上扬弃,许多东西我们继承还来不及。古人之所以写诗不容易,这在对技巧要求颇高也有关系。一首诗不仅要有表面的美感,味道,更重要的是在诗里面的韵味有多少,有多深,这才是诗好坏衡量的重要标准。
        传承,扬弃,创新是一个整体,但我觉得还没完成前两步,就跨第三步是不合理的。何况扬弃里面也包含了创新,论起真正的创新今天也有,仄韵律诗的出现无疑是一种创新。不过我还是想说,对于格律诗,我们应该认真的去传承,有选择的去扬弃。扎实了前者,那以后创新会有更多的涌现。
 
 
作者:塘潮 
 
 
  雨中笠翁图书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