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师的课改之路

 昵称10587962 2012-08-16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送来缕缕馨香。20004月,省市教研领导、专家亲临我校指导,带来新课程思想和嘱托;20015月,湖北省第一届乡镇小学语文优质课竞赛活动在我校成功举行,“自主、合作、探究”思想,从此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渗透到教师、学生的心中,实践新课程的旅程从这儿开始了。

但我们对新课程的理解是一种理想化的认识。曾带领全校老师尝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实践,一度认真地在全校每一个班推行“主动参与、敢想敢说”,校长深入课堂、深入学生,上示范课,让学生、老师感受到“自主”的魅力,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尝试,学习积极性很高,我们曾做过“交互式课堂”探讨……为了走出误区,少走弯路,我们选派骨干走出去参加新课程培训,骨干回校传达学习精神,交流学习体会,但我们感到收获不大。新课标教材教学正式启动后,挑选了教学骨干担任一年级学科教学,可骨干教师也觉得难以胜任,其他教师似乎没有机会参加新课程实践。

2004年秋,全国范围内推行新课程,我们在新课改之路上坚实的前进。学校决定实行改革,要求全体教师都要参与新课标教材的教学实践,即将教师人人走进新课标教材教学的班级讲课作为一项制度,安排在教研组周听评课活动及学校每期一次的教师业务炼兵活动中,随新课程实施进程进行。现已跟踪实践一年半,将持续到六年级,让每一个老师都经历一次全程性的新课程洗礼。我们的基本做法如下。

一、全面学习新课程。

解决学习问题,落实三读:一读新课程标准,领悟新理念、感受新标准;二读新课程教材,明确三维目标、重难点;三读教学过程与方法,重新审视课堂和学生。学校每期都要组织教师全面深入地学习课标、教材,着重对一二年级各科教师进行跟踪培训,通过专题讲座、自学体会,新课标准考试、交流探讨等形式,促使老师们明确新课程理念的指导意义,新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实施建议,明确新教材的编排体系、意图、形式、目标、重难点及实施要求,通过学习,提高对新课程的认识。新课程的学习培训是一个长期渐近的过程,不断提高的过程。

二、全程参与新课程实践。

我们把教研组每周一节的听评课活动作为人人实践新课程教材教学的主阵地。每周各教研组都要从平时教学中找出一个共性问题,要求教研组成员围绕这个问题思考、讨论。采取教师独立备课——教研组成员共同修改——教师个人定教案——展示课例——针对问题、课例探讨,总结做法,反思问题,整改问题。第一阶段的实践,我们感到对教材研读不深入,目标不明,重难点确立不准。钻研教材成为第一阶段的核心内容。尤其是中高年级教师到一年级上课困难更多。备一节课先要花大量时间研究教材,还要多方面向任教一二年级的教师请教,大家一致认为新教材首先难在教材容量大,课时少,任务重,重难点不好确立,深浅度难以把握。解决这个问题,语文学科在课时量不增、教学容量不减的前提下,着力点放在增强学生自主识字的愿望、多种形式识字,鼓励学生喜欢读书上,在汉语拼音、认字写字、口语交际、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在“自主识字,自读课文”方面做了较大突破;数学学科主要解决教师理解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找准重难点,把握教材难易度的问题,在“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观察、动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方面做了较大突破。但我们仍然面临不少困难:首先是学生的习惯较差,一年级小朋友活泼好动,不感兴趣的时候,就坐不住。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想了不少办法,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但有的学生还是不感兴趣,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不少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真正动起来。静心反思,我们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储备不清楚,对学生的兴趣点和教学内容的难点认识不准,过难或过易学生都会倦怠,刚入学的儿童自控力差,需要不断培养。为解决这个问题,学校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生活资源,拓宽学生认识、思考的空间,加强对已有认知的联系,深入了解学生,利用教材图文并茂的优势,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有了对教材的研读,有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些基础,我们的课堂变得有活力了。在第二学期的实践中,我们寻找新的着力点。要求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首先我们感到课上得很累,教师累,一节课老师说的多,问的多,要求多,学生思考、思考、再思考,直至下课铃响了还要去思考,也很累。静心思考,我们问题出在哪里,主要是教师对学生多了学习上的包办及纵容,教师的思维为了细上加细,全上加全,把教学中一些本可以简单的问题进行了复杂化。很多时候,我们感觉到学生的认识总只在一条线上或一个平面上,思维很狭窄,老师想了不少办法,但还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分析原因,一是我们学习太少,思考太少,特别是对教学领域中的一些基本问题缺乏必要的反思,如为什么教?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等等;缺乏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状态的敏锐观察和随机调控,面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束手无策。为此我们鼓励老师放开思想,敢于打破常规,把视线放到学生的发展上,放到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与发挥上,我们要求老师们做好教育心得,把每天与学生、与自己、与同事交流中的思考记录、整理下来,对过去的及当前的教学行为做及时的修正与调整,用围绕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和谐发展,思想发展、观念发展、思维的发展及健康人格的发展来审视我们教学工作。

教研组每期的周听评课活动呈梯度稳步推进,看准问题焦点,各个击破。教师经历数次磨砺,认识由盲然到明晰,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也是明显的。

三、全员参与新课程教学研讨。

为教师提供研究平台,寻找研究支点,是提高新课程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校本教研的内核。多年频繁地全员讲、说、听、练、学、写、改,深入学生,深入课堂,每期一次或两次地全员性的教学比武、岗位炼兵活动,都为了一个核心目标:解决实践新课标教材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突出问题。2004年秋季开展的“九项全能竞赛”活动中,“新课标考试”“课堂教学展示”活动,集中解决了钻研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问题。

2005年春季,学校组织“课堂教学改革18杜绝”“创新课堂八突破”。我们把平时课堂教学、教研组周听评课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归结了18个问题,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影响新课程实践进程,为此提出课堂18杜绝”(杜绝不深钻课程标准,不深钻教材;杜绝问答式教学;杜绝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杜绝学生学习弱势地位;杜绝课堂表面热闹;杜绝评价平淡;杜绝教师语言罗嗦;杜绝教学板书杂乱无章;杜绝教师不注重礼仪形象;杜绝思想陈旧封闭;杜绝学生发言装腔作势,优生承包课堂;杜绝课堂中师生忽视教材,漫无边际;杜绝无课堂作业、拖堂;杜绝学科内挑课型上课;杜绝照搬照套模仿他人的教学;杜绝忽视课堂准备;杜绝教师教学不投入),要求教研组紧紧围绕18杜绝改革教学,在一定时间内认真备课、讲课、评课,课后认真反思并写出书面反思材料,做好总结。在反思修改的基础上以组为单位推举1节样板课示范,其余教师按指定时间用另一个班学生再上一节课,教学同一内容,课后再反思,再组织评课总结。最后,综合三个教研组的活动情况,做全面具体的分析,让每一个教师明确自己改革的现状,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找准努力的方向。

2005年秋季,我们再次组织教师全面深入反思教学行为,开展“教学行为方式转变”研究。活动前组织讨论,教研组、教师都要明确转变什么,如何转变。通过展示的课例及反思,总结、提炼出“五个转变”:一是转变对学生学习行为管理松散的问题。“对学生学习行为管理松散”是“自主”的误区,自主不等于放任自流。我们让每一个老师都认识到“从严治学,严谨求学”是提高学习有效性的根本因素之一,让学生在课堂上能静下心来有序地开展思考、发言、倾听、动手、写字、朗读非常必要,不能对学生行为“恶习”、学习“恶习”而束手无策或以所谓热烈、自主的幌子对学生进行“放纵”,要认真体会到学习就是学习,课堂与平时休息的区别,让学好学坏不一样,平时努力与不努力的评价不一样,要营造积极向上的学科评价机制,组织各类学习活动,让学生基本时间基本活动倾注在学习中。二是转变课堂教学训练份量严重不足的问题。课堂教学训练是学生学到知识形成能力的核心,份量不足直接的后果是学生在校不能学到应该学到的东西,我们要求各教师训练要站到学生能否学到知识的高度,慎重地思考我们所付诸的工作。分析语文学科现状:一是整体上重人文,轻工具,二是人文性的把握上,尺度不统一,横竖都对,不知所措。三是深钻教材不深不广,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只停留在教师用书讲的层面,不能读深读透,语文教学的方向要回到语文学科“基本性质”和“基本任务”所界定的范围来思考我们的所作所为。要从“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角度,转变训练的着力点:课堂教学体现工具性就是要让学生会认会读会写会用,课堂教学中体现人文性,就是要让学生深入理解、体会、感悟课文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内涵,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启迪,情感得到熏陶,价值观得以正确引导。从统一的角度看,统一是一体,密不可分。就是说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仅会读,还要会写,不仅要深入理解体会,还要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学以致用,才能有机统一。数学学科的现状一是整体上重感知轻训练,感知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非常重要,但我们对知识形成后学生定位在“会做”的层面,就使训练份量大打折扣;二是训练的质量,数量都存在缺陷,数量偏少是问题之一,质量方面训练单一性多,就教材论教材多,就题论题多,顺向思维多,综合性少,逆向训练少,弥补学生知识缺陷更少,题型形式过于简单,狭隘,束缚学生思维。三是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与教学过程推进在预设上存在一定脱节:(1)课堂不能围绕目标开展教学;(2)重点不重,难点不难;(3)课堂说的多,笔头练习少。(4)研究教材不深,仍然停留在教师用书所讲的层面,不能通过横向、纵向联系比较,系统地把握教材。应从数学学科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技能”“数学应用”四个核心方面重新审视我们自身教学。三是转变课堂教学“拖堂”顽症,课堂作业当堂清。拖堂说明我们的课堂单位效率不高,研究教材、了解学生不够。四是转变“嘈杂式”“热闹式”的课堂,学习需要思考,“宁静致远”“静思”等都强调“静”的重要性,我们要提倡静思式课堂,学生在安静的前提下,读书,思考,答题,讨论,操作等,安静才能倾听,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旗帜鲜明地反对那种打着“自主”“快乐”等幌子追求表面热烈的课堂。五是转变对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开发空白的问题,“教学相长”强调教师、学生双方的有机统一,学习靠教师,同时也要靠学生自身,我们考虑教师的较多,从我们自身出发的较多,而研究学生自身学习问题考虑的较少,这种失衡的格局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快速发展,学生自身能力的增强靠课堂只是一个方面,还需要全面地进行开发。

透析教师行为方式中的五个不足,把这么多年来被忽视的根本问题挖掘出来,并旗帜鲜明地提出整改要求,这是我们专题研讨活动的重要成果,也是实践新课程的最大收获。

实践新课程,我们定位在做好基础性工作,不唱高调,不说空话;推进中沿着渐进性的路子,脚踏实地,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人人参与,人人思考,人人探讨,品尝新课程实践给我们带来的甘甜,思索我们的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实践新课程,我们大胆地往前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