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关于杨公、杨公风水和杨公传奇故事(风水名家)
2012-08-16 | 阅:  转:  |  分享 
  


关于杨公、杨公风水、和杨公传奇故事

(卜灵子整理)



据明朝嘉靖15年(公元1536年)董天锡编撰的《赣州府志》记载:“窦州杨筠松,僖宗朝,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过虔州,以地理术授曾文辿、刘江东。卒于虔,葬雩都药口坝”。

杨筠松生于唐太和八年(公元834年),卒于唐天佑三年(公元906年)。《辞海》中收有杨筠松条曰:杨筠松窦州(今广东信宜县)人,字叔茂,精堪舆(水风)术。僖宗朝,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犯阙,断发人昆仑山,后以地理术行世,时称“救贫先生”。《江西通志》载:黄巢破京城,杨筠松乃断发经仑,步龙一过虔州,以地理术行于世,称救贫先生是也。卒于虔,葬于药口。《地理正宗》、清乾隆钦定的《四库全书》中均有关于杨筠松的记载。

杨筠松原本只是宫延中的一名小官,乘唐末之乱,把官中风水文献带出,四处传播,重点在江西,使江西成为风水术的根据地,杨本人也困而成为一代地理大师。史载,自唐宋以来,江南一带的风水家们,主要有江西和福建两大派别。江西派奉唐朝的杨益(杨筠松)为师祖爷,其学说以山峦形势为主,又称形势派。福建派到宋朝王仍始大行于天下,其学说以宗庙理气为主,又称宗庙派。对此,《四库全书总目》指出:“后世之宗为其术者分为二宗。一日宗庙之法,始于闽中,阴山阴向,不相乖错,纯取八卦五星,以定生克之理,其学浙中传之,而用之者甚鲜。一曰江西之法,肇于赣人杨杨筠,曾文迪及赖大有、谢子逸辈、尤精其学,其为说主于形势,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位向,专指龙、穴、沙水之相配,而其他拘泥在所不论,今大江以南无不遵之者”。还有些论著说,风水术各宗派,在江西一派的兴起下,都渐渐地销声匿迹了,可见江西风水派当时盛行一时。

杨筠松有不少风水著述。他曾撰有《撼龙经》、《疑龙经》、《都天宝照经》、《青囊奥语》、《葬法倒杖十二法》、《天玉经》、《杨公金函经》、《金刚钻本形葬图抉》、《立锥赋》、《黑囊经》等,为堪舆所宗。其中《撼龙经》专言山龙脉络形势;《疑龙经》上篇言于中寻枝,中篇论寻龙到头,看面背朝迎之法,下篇论结穴形势。《葬法倒杖》是专门论述点穴,有倚、盖、撞、粘等各种说法。风水术中崇尚理气一派的,都推许杨筠松的理论。五代后梁时有相地师于都人曾文迪,精于地理,自称是杨筠松弟子,著有《曾氏水龙经校》、《青囊序〔等著作,并把杨筠松这术传给后人。初廖金精也是一位秉承杨筠松学问的风水大师。唐以后的不少风水术著者者都引用杨筠松的风水理论,乃至清代,撰述堪舆书籍的学者还有以杨筠松传为宗的,如撰写了《书箧图》的孙光易。

唐僖宗明初年(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进入长安,据传,杨筠松乘乱窃取禁中玉函秘术,逃之夭夭。他与知友赣州人濮则魏一起离京南下,走到湖北武昌时,遇到鄂州刺史廖銮,由其引导来到当时的虔州。

杨筠松后来定居沙河镇境内杨仙岭。他在杨仙岭设坛修研学术,传授高徒,研制杨盘,与赣州融为一体,故《四库全书》载曰,杨筠松赣州人,不无道理。

杨筠松在赣南的兴国、于都和宁都一带广招徒弟,开展讲学活动,授以青鸟术。杨仙岭还有杨筠松当年设坛讲学遗址。

杨仙岭有许多弟子是堪舆名流。他的高徒有曾文迪,刘江东、廖禹、赖布衣、刘谦等。还有明十三陵勘测营造者廖均卿、上海古城营造者李国纪、为福建永定著名园形土楼——承启楼选址设计者陶张都是他在赣南的弟子,深得杨筠松真传。

杨筠松卒于杨仙岭,由其高徒扶柩舟运人于都,葬于药口其生前卜定的墓穴。杨筠松安葬地地方叫杨公坝,原名“芒筒坝,为纪念这位救贫先生而改名为杨公坝,地处于都县宽田乡境内,紧靠梅江河畔,距县城45公里。明万历七年县令叶梦熊在此竖碑纪念曰“唐国师杨公之位。”清段道轩、吴肇龙立碑曰“皇封金紫光禄大夫杨筠松之神位。”至今古碑犹存。

师傅有父母之恩,徒尊师徒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徒弟们每年扫墓,维修杨仙岭修炼故址。漫长岁月中,故址几经毁损,又几经修复。到清同治壬成年(1862年),杨仙岭鸡公石下仍有无人看守的杨仙坛一间。后经历战乱,炼坛遭到破坏,群众自动集资重修,建新万寿宫,扩展建筑面积,招聘一名斋公看护。文革中,人去庙倾,林毁山空,至此,只余下天造奇岩、粼粼石峰。

改革开放后,镇政府正以杨仙杨仙岭为旅游景点开始规划沙河镇的旅游业,让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先师遗迹重放异彩。

三僚曾氏族谱却有关于杨救贫的详细传略:“杨公仙师祖籍山东窦州府,父名淑贤,剩三子,长曰筠翌,次曰筠殡,三曰筠松。杨公仙师名筠松,字益,号救贫,生于大唐中和甲寅三月初八戌时。幼习诗书,一览无遗,十七岁登科及第,官拜金紫光禄大夫之职,掌管琼林御库。至四十五岁,因黄巢之乱,志欲归隐山林,偶遇九天玄女,授以天文地理之术。

据史书记载,廖、曾两姓都从宁都徙居兴国三僚,“盖两家冢宅,皆筠松所卜而贻之谶云”。(明?嘉靖董天锡编撰《赣州府志?人物志》)。可能是因为这一缘故,三僚人非常愿意跟外人介绍杨救贫为三僚卜地开基的传说。据说曾文辿是杨救贫的首座弟子,也是三僚曾氏的开基祖先,自从在黄禅寺偶遇杨救贫之后,便与杨救贫云游天下,但是曾文辿一直都想寻找一块吉壤,世代定居下来。在宁都的赖村,曾文辿希望在那里安家,在他看来,那里的风水可以出大官,杨救贫说那里的山是秃头山,只会出大盗。后来在雩都的平头寨,曾文辿说这里是“五虎下山,狮象把水口”,将来子孙肯定兴旺发达,谁料杨救贫又说他看错了,这是“五鼠下山,猫儿把水口”。曾文辿发现三僚的风水不错,子孙可以世代为官,于是告诉杨救贫,他已经找到了一个“前有金盘玉印,后有凉伞遮荫”的好地方。杨救贫来到三僚一看,果然是一块肥沃的盆地,山水环绕,盆地中间有一座长条形的石峰,在遥远的盆地边缘有一棵高大的松树,树底下卧着一块圆形的巨石。但是,在这位风水大师的眼里,看到的却是一块适宜风水先生世代居住的地方,整个盆地就是一个硕大的罗盘,盆地中间的长条形石峰酷似罗盘的指针,而松树和巨石则是风水先生随身携带的雨伞和包裹。他说,住在这里,子孙后代端着罗盘,背着包裹出门。原来杨救贫担心死后风水成为绝学,希望徒弟们能够世代继承他的风水地理学问。杨救贫和他的两个弟子(曾文辿和廖姓开基祖先廖瑀)一起,在盆地中间搭起茅棚住了下来,一人一座茅棚,茅棚为“寮”,故称“三寮”(现在为“三僚”)。曾文辿将全家迁往三僚村定居时,杨救贫特地为他择址定向,并作了一份地钳记流传至今:“僚溪山水不易观,四畔好山峦;甲上罗经山顶起,西北帘幕应;南方天马水流东,仙客朝拜中;出土蜈蚣艮寅向,十代年中官职旺;今卜此地为尔居,代代拜皇都;初代钱粮不兴大,只因丑戌相刑害;中年富贵发如雷,甲木水栽培;兔马生人多富贵,犬子居翰位;今钳此记付文辿,三十八代官职显”。明清以来,曾氏后裔人文蔚起,出了许多人才。据说海外的风水考察团来到三僚,都会拿着这份地钳记,寻找其中的“天马水”、“出土蜈蚣”、“罗经山”和“甲木水”。

杨救贫一生致力于风水之术,扶危济困,晚年却不幸为政客所害。在他所处的时代,唐帝国已经衰微,诸侯称霸。统辖虔州(今江西赣州)的诸侯是卢光稠,他早有独霸天下的野心,于是自立为王,号称卢王。卢光稠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便请杨救贫为其卜天子地,卜得后,将其母改葬。在答谢杨救贫的宴席上,卢光稠问杨救贫还有天子地否?杨救贫答道:一席十八面,面面出天子。卢光稠不愿别人也得到天子地,与他争夺天下,于是在酒里下毒。杨救贫察觉后,立刻带着徒弟回家,可惜船到雩都药口坝,便毒性发作,杨救贫问弟子曾文辿此处何地,曾文辿说是药口,杨救贫叹道:药到口死矣!仇不可不报也。临死之前告诉曾文辿游说卢光稠在赣州磨车湾安装水碓,十字路口开凿一口水井,则世世代代为天子矣。曾文辿不解,询问其中的奥妙。杨救贫解释道,磨车湾安碓,单打卢王背,十字路口开井,卢王自缢颈。在不同的位置上安碓凿井,在风水上破了赣州的“天子气”,制煞了卢光稠。后来卢光稠果真背长痈疽,疼痛难忍,自缢身亡。

杨仙岭的传说

在赣县梅林镇隔江(贡江)相望,有一座形状奇特的石山,说它的形状奇特,因为整座山形像一条大船,峭壁千仞,兀立在水急浪高的贡江对岸,远远望去,好像它要乘滔滔江水,奔流出海。山名杨仙岭,岭上有一座庙,庙名杨公祠。民间有一个关于杨仙岭的传说。

“杨公”,指的是在民间广为传说的风水先生杨救贫。有一年,他旅游到赣州,看见行政长官卢光稠正在热情款待之间,不时有忧色,就问他可是有什么为难之事?卢王告诉他:“只因贡江水年年上涨,都要淹没两岸许多田庄,只怕有一年赣州城都有被淹掉的可能,所以黎民百姓都为此忧愁。不知先生可有什么解救之法?”杨救贫答应查查看再说。

第二天,杨救贫头戴斗笠,脚穿草鞋,身背罗盘,手持拐杖,把赣州城附近的山山水水踏勘个遍,都没有发现什么怪异之处,后来他出了建春门,沿江而上,远远看见一座形像大船的石山,临江而立,好像要乘风破浪迎头驶来,觉得有点惊人,于是他爬上了那座石山,站在大石头上,俯看贡江江水汹涌咆哮,远看赣江烟波浩渺,大有漂江出海之势,不觉心有所动。急忙下山,找到当地长老,询问这座大山的来历。长老告诉他,这石山有个传说,在很久以前,这里本来没有这座山,只在江边有块大礁石,不知触沉多少上下船只。后来有一个神仙,驾着一艘木船经过,眼看要触礁沉没,幸好神仙有法力,把船一提,提上了那礁石上,不但没有撞沉,还将船稳稳地托住了。那神仙说:“谢谢你,就把这船送给你吧。”以后这船和礁石慢慢地就粘在一起了,竟成了一条船,而且随着江水逐年一升。亦不知经过多少年代,就成了这座船一样的石山。杨救贫听到这此传说,心想:天生尤物,都有异形,这船形石受日月之精华山川之灵气,年深日久,已成了精灵,它既然像船,就必然想要漂江出海,不发大水,它为何漂得动?想必年年所发大水,而且越发越大,大概就是它在作怪,必须把它镇住。杨救贫回到赣州,叫卢王命令铁匠,打了一付千斤铁锚,沉入石山脚下的江底,自已带一帮石匠,重登石山,架起罗盘,定好方位,在阴阳八卦的风雷穴位上,深凿一个石洞,凿着凿着,石洞里竟然冒出一股水来,杨救贫一见大喜:“成了,船底漏水了,它再也莫想漂江出海了。”果然,从此以后,贡江再也不年年发大水,两岸田不再被淹,赣州城永保平安。黎民百姓为了感谢杨救贫,便在这座石山上修起一座杨公祠,每年祭祀,以示感恩戴德,把这座原来无名的石山,称作“杨仙岭”。

“杨仙岭”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沙河镇境内东北部,北面濒临贡江,经323国道距赣州市区仅10公里,海拔412米,地域面积约4.5平方公里。杨仙岭森林覆盖面广,是一座以硅酸岩为主要地貌景观的山体。唐朝国师杨筠松(杨救贫)在黄巢之乱中携宫廷风水秘籍随着客家先民南迁路线,沿水路达长江入鄱阳湖,溯赣江经十八险滩进入到大盆地赣州。杨仙岭是赣州龙脉的少祖山,同时它又是观察赣州城区最佳的制高点。形势派风水宗师杨筠松在认真研究了杨仙岭的水之气、地之精,极目尽揽赣州的山形水势后,发现三龙汇三潭的赣州城的龙气十分旺盛,山重水复的赣南丘陵无处不是风水佳穴。踏遍千山万水的杨筠松,最终将杨仙岭作为他研修学术、传授高徒的第一站。杨筠松在杨仙岭为赣州古城勘测选址,并将中国科学的郭杨风水理论完善,再由杨仙岭普及于江西,传承于海内外各地。因此,杨仙岭在东南亚华人中享有“风水发祥地”的美称。

杨仙岭风水文化旅游区是赣州市章贡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计划总投资1.2亿元人民币。该项目建成后,将形成以“风水文化、康体养生文化”为主题,突出风水文化特色。集风水堪舆文化、绿色休闲郊野公园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

中国风水第一村——三僚被海内外誉为”堪舆文化的发祥地”、“中国风水第一村”——三僚,是兴国、宁都、于都三县的交界处,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千里跋涉来这里到杨公祠朝拜,这个有4600人口的大村庄,只有曾姓和廖姓二个姓氏,地处僻壤的三僚村是因为风水大师杨筠松而出名的,曾姓和廖姓的宗祠竟然都叫杨公祠。杨筠松因济贫救世还被世人称之为救贫仙人,又名杨救贫。

这位传奇式的人物是在战乱中偷携着宫廷风水秘籍从京城长安出逃南迁辗转至三僚定居的。经历了万水千山的杨筠松发现了人迹罕至的三僚村的地形构造竟然天生得像一个堪舆用的罗盘,盆地中一座石头山上的方位造型也形如罗盘中的指针,漂泊中的杨公带着他的两个弟子,(曾文仙、廖瑀)就在此搭建茅棚定居下来。《兴园县志》因有这三座茅棚才在记载中有了三僚这个地名。

三僚村,廖姓人引以自豪的是,受明成祖朱棣召进京为皇帝陵墓选址的廖均卿,他选定的昌平县黄土山上一共安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被后人称为“十三陵”。此后北京故宫大皇城的勘测也出自于廖均卿之手。

三僚村,曾姓人说,他们引以骄傲的是为万里长城修建九镇军事要塞和北京天坛祈年殿而堪址的曾从政。曾从政因为长城择址有功被皇帝一直供养在北京,老死后,永乐皇帝还派遣了两名太监护送其灵柩还乡荣葬。

三僚村风景

自杨救贫将风水堪舆之术带出皇宫,在三僚授徒传业以来,许多地方在修建官府民宅、学宫书院之前,都会延请三僚地师择址定基,其中的代表作当属明皇陵十三陵。公元1402年,朱棣在金陵登基,他嫌金陵的水口石头朝外,意欲迁都,于是在永乐元年改燕京为北京,征三僚地师廖均卿等前往相都,规划宫阙。既然定都北京,自然要在京师附近建设皇陵,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三月开始,廖均卿等地师历时半年,踏遍京师周围百里土地,终于在北京昌平县东之黄土山觅得吉壤。八月,廖均卿等人将相度黄土山之地图、地钳记,拟成奏章进呈永乐皇帝。朱棣亲往察看,见该地明堂广大,群山若封似闭,中间水土深厚,蟒山、虎山分列左右,如天然门户,甚为高兴。立即降旨封黄土山为天寿山,圈地80里,作为皇陵禁区。授廖均卿为钦天监灵台博士,督修长陵。在督修长陵期间,朱棣决定在黄土山建陵后,便赐廖均卿金剑一把、银锄一张,令其立向点穴,打开金井,不料泉涌不止。百官认为是掘伤地脉所致,欲治廖均卿欺君之罪。廖均卿说,黄土山其穴洪水滚滚,乃真龙之聚处,穴法无偏,只要圣主帝星鸾驾到,涌泉即止。朱棣果然鸾驾同到黄土山,但泉水却依然涌滚不止,朱棣龙颜大怒,命廖均卿迅速止住洪水,稍若不止,命在悬丝。廖均卿取出罗经地下一照,喝起山来,喝山将完,洪水即止。廖均卿又奏欲再深三尺方好,并断言再深三尺,下有石盆一个,石鲤一对。朱棣准奏。果然掘得石鲤石盆,朱棣龙颜大悦:均卿非凡间子,诚有仙风道骨。喝山山应,呼水水止。从此对廖均卿敬若上宾。

杨筠松与鸡公石

在杨仙岭西南麓、海拔412米主峰和石船峰之间有块巨石,高约7米,宽5米,状若举头啼鸣的公鸡。据说,明末清初,山下居民稀少,山上林木苍郁,藤缠葛绕,樵夫莫能人。拂晓及午时?为探究竟,村民遂斩荆穿林,越麓登颠,始发现此石化成公鸡在啼叫,故称其石为鸡公石。

杨筠松从京城长安来到赣州,隐居于此。他登崆峒,览胜境,了望赣州城池地形如巨龟,故留下了“南门头,东门口,龟角尾”的民谚。

杨仙岭上甘草树杨仙岭上有棵甘草树,树下有串金锁匙。谁能识得这棵树,就能拿到树下的金锁匙。这串金锁匙能避开储潭的水,能打开东海龙王设在储潭金库的大铁锁。金库里放满了珍珠玛瑙,翡翠水晶,金银财宝应有尽有。谁打开了金库的大门,库里的一切珍宝就归谁所有。

跛子胡四先生听到了这首神秘的谒语后,整天在想怎样才能找到金锁匙呢?他跟着太阳从东升想到四下沉,伴着月亮从上弦到下弦,想了又想,还是想不出一个办法,于是决心背着干草和水葫芦上山去寻找那棵甘草树。胡先生在山上转了一圈又一圈,爬过了一条岩缝又一条岩缝,从山脚到找山顶,又从山顶到找山脚。一株又一株地辨认树,样子不像,味也不甘。这样从春找到冬,又从冬找到春,一丝不苟地找了一年零三天,胡先生的思想境界有了升华,啊呀!甘草树莫非是草。

胡先生循着走过的路一株又一株地辨认草,从高可及人的蒿草到低仅依地的霸地草,都一株一株地认,一株一株地尝,真是深怕万一失漏。就这样一丝不苟地找了一年零三天,胡先生的思想境界又有了升华,啊呀!甘草树莫非是干死的草。

胡先生第三次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探宝行动。他用竹篾拨开厚厚的落叶,寻找去年,或者前年枯死的快要腐变成泥的干草。就这样又一丝不苟地找了一年零三天,结果还是没有找着。

胡先生一共用了三年零九天的时间,找遍了杨仙岭全山任何一种可能“是”的物件,结果一无所获,他低垂下头伤心地说:“哎呀!天不助我,慧眼不敏,怎能识得甘草树”。他疲惫不堪,眼神昏暗,一脚高一脚底吃力地走回家去。

胡先生没有找到金锁匙,但还在想入非非:储潭金库的财宝那么多,要是我能用别的办法进去,即使搬出一部份也够我一生富贵了。他朝思暮想,想到自己虽然左脚跛,但双手还行,只要练出臂力就有用武之地。于是他着意练倒立功,双手着地代步倒行,一练三年过去了,工夫不负有心人,胡先生能用双手代步倒立一个时辰,连续行程三百丈。

胡先生练就了以手代步倒立功,为实现潜入储潭龙宫金库盗宝的谋划走前了一大步。他想:龙宫金库在储潭深不可测的水底,要进得去出得来,还得有不怕水的功夫。他查访得水东岸去南京的棋盘木排要循水路经吴城。吴城地方有号称“水鬼”的师傅善潜水,一潜下去,可以三天三夜不起来换气,我何不去拜水鬼为师,学得潜水功夫呢?胡先生随着放排工到了吴城,访得水鬼便拜,要学潜水术。师傅要他交一千两银子,学满三年。吴先生哀求说:“家庭贫寒,先交五十两,能学到下潜一个时辰,可以下河摸鱼换些银两抚养老母亲就行了。不学三年,只学三个月。”于是,师傅教给了他下潜和上浮的本领,却没有传给他水中平衡和换气的功夫。

胡先生盗宝心切,学了三天就不辞而别,回到赣州储潭,蹭入龙宫盗宝。胡先生倒立而行,护卫龙宫的虾兵蟹将不识此为何物,放松了警觉。胡先生混进了龙宫,看见到处摆放着琳琅满目尽放异彩的器皿宝物,现在空着双手,还要用手当脚走路,太可惜!想着想着就觉气紧,拖延时间不得,他急中生智,顺手抓了一只金杯衔在口中,倒立走出了龙宫。刚要上浮,气就接不上来了,口一张,金杯掉了,河水灌满了他的肚子。第二天早晨,一天具胀得像皮球一般的尸体在储潭水面顺着旋涡回游。一个贪得无厌、整天想不劳而获的人就这样一命呜呼了。













献花(0)
+1
(本文系时空梦想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