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醒狮文化

 寒江读舟 2012-08-16

 

    在中国的传统文明中,狮为祥瑞神兽,舞狮相传即是为驱邪逐魅而来。别看天津只有600年历史,但舞狮文化一点也不比其他历史悠远的地方逊色。而且,天津现有的河西艺术团舞狮队,是全国仅有的三支国家级舞狮队之一。

  最高难度

  他们会的最多

  沿着复兴河岸的蜿蜒小道前行500多米,一排平房院落中传来悦耳的锣鼓声,门口一个简易木牌上写着天津河西艺术团”。原来,这支国家级舞狮队就藏身于此。

  艺术团团长、国际龙狮运动总会国际级裁判孙文旗略感歉疚地说:“现在的场地确实差了点,不过,明年我们就可能搬到新建的体育场训练了。走进艺术团办公室,靠墙一排展柜中陈列的各种奖状、奖杯、奖牌不下百种。

  孙文旗介绍说:“1984年艺术团成立,那时我开始组织队员学习舞狮舞龙。刚开始时也只是按照老师傅的方法,随便地舞弄一阵,技术难度与动作安排还很不到位。后来,国内舞龙舞狮越来越受欢迎,各种庆典对舞狮舞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我和队员便开始到外地取经,学习人家的长处,提高自己的水平。1996年我们参加全国比赛时,最高难度的c级动作只有9个;而现在我们已经做到了18个,并且获得全国舞狮(南狮和北狮)项目的金银牌,在全国打出了天津的名气。

  舞狮拿金牌

  “女狮立头功

  中国的舞狮依地域区分的话(也就是以长江流域作一分界点),大致上可分为南方狮及北方狮。南方狮包括我国东南沿海的福建、广东、台湾、海南岛及广西的狮子造型;广义的南方狮则涵盖长江流域各地区。北方狮主要指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包括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及陕西五省。

  所谓“北狮即北派的舞狮,是相对于“南狮而言的。北狮与南狮在风格上有很大不同,现代比赛都分成两个项目来竞赛。北狮表现的是一种“闲适,像是两只吃饱了的小狮子在草坪上悠闲地玩耍、打逗,比赛中要体现出舒展的特点。而南狮表现的则是一种“焦躁,像饥饿的狮子在漫无目的地搜寻食物,比赛中更强调动作的节奏感。

  河西艺术团舞狮队曾在2004年的舞龙舞狮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赛场上,在女引狮人的引领下,两头狮子随着鼓点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引得观众掌声不断。偌大的狮头被玩得溜溜转,不知情的人怎么也想不到这个翻滚跳跃、腾挪辗转的狮子是被一个17岁的瘦瘦弱弱的小姑娘———刘淼舞出来的。

  这个叫刘淼的小姑娘现在又准备着即将举行的又一次大赛,虽然获得了全国比赛的冠军,但对她并没有产生多少压力。“我觉得舞狮挺好玩的,特别是将狮子的动作做得逼真,让人看了说好,我就觉得高兴。所以,比赛时我觉得我就是狮子’,动作做出来感觉特别好。刘淼说。

  孙文旗告诉记者:“刘淼原来是练跆拳道的,后来因为喜欢改练舞狮,别看说话挺文气,但舞起狮头一点也不含糊,要力量有力量,来灵气有灵气。而且,刘淼舞狮还特别艮’。在上一次全国大赛前的训练中,她不慎撞伤了小腿,缝合了21针。眼看比赛临近,我想换人替她比赛。但她说什么也不让,咬牙继续训练。在比赛前,不得不打封闭。雪上加霜的是,她的搭档赵宝春肩部也受了伤。比赛时,刘淼承担着狮头大部分的动作,跳跃动作最多,为了减少她落地时的冲击力,赵宝春每一次托举都特别用力,因为这样可以缓冲她的速度;而刘淼也尽量不给赵宝春受伤的肩加力。十分钟的比赛对于两人来说似乎比平常慢了许多,比赛结束了,动作完美无缺,观众和裁判都给予他们热烈的掌声。”

  一个好汉三个帮

  鼓乐助阵配合忙

  在欣赏舞狮的同时,另一个令人神魂荡漾的要数动听的舞狮鼓乐。虽然乐器不多,伴奏只有三个人,但在敲打中,鼓乐声为狮子注入了生命的灵魂。

  孙文旗说:“舞狮要舞得好,另一个重点就在于鼓、锣、钹的配合。舞狮的快、慢、轻、重及表情都需要鼓、锣、钹的配合,尤其是鼓,舞狮人说:鼓声是舞狮当中的灵魂。这话一点不假,鼓声扮演所有舞狮过程当中的灵魂角色,击鼓者更似整个舞狮表演当中的指挥家,掌握全场节奏的快慢及气势的强弱,因此必须对鼓法的技术非常熟练,这就得靠平时不断的练习。广东狮鼓最大的特色是单面鼓,内含鼓胆八个,以较硬的牛皮为鼓面。广东狮鼓的打法种类及变化,要较其他狮种的鼓法来得多,基本上配合基本舞狮的动作,也可略分为几个基本鼓法:三拜狮鼓、高狮鼓、低狮鼓、三拋狮鼓。

  狮子舞什么动作,就打什么鼓音;相对的,狮子听到什么样的鼓音,就舞什么动作;狮与鼓之间配合得天衣无缝。当狮头准备开始表演时,向鼓手一发信号,鼓声便应声而起。锣、钹与北方的基本一致,但广东狮锣仅一面。在舞狮表演时,乐队的眼睛要寸步不离看着场内的形势,在狮子表演完高难动作后,顺利过渡为和缓的鼓点,以利于舞狮队员调整气息,为下一个难度动作做准备。”

  北狮讲休闲

  嬉笑招人爱

  据史书记载,舞狮源自汉朝,汉武帝通西域,每当招待西域使节到访时,便设歌舞助兴,演员戴上面具扮鸟兽。但外国使节发现扮兽行列中,独缺狮子,经询问后,原来当时中国还未有狮子出现。后来西域使节便送了一对狮子,经西亚的丝绸之路运来送给中国。由驯狮郎带领狮子表演的西亚驯狮舞也一并流传中国。清以后,舞狮更结合了武术技艺,变成广受喜爱的民间体育活动。

  北狮的外形与真狮十分接近,舞狮者(一般两人合舞一只大狮子)只露双脚,不见其人。“北狮狮头一般是木雕,舞者下身需着和狮披同样的金黄色裤子和花靴,舞时全身狮披遮盖,只露出双脚;动作一般有跌扑、翻滚、跳跃、搔痒等,也有滚绣球、过跳板、上楼台等技巧动作。

  看着色彩艳丽的狮头放在桌上,记者用手抓过来试了一下分量,好家伙,怎么也得有二十多斤!孙文旗笑着说:“这回知道狮头分量’了吧,普通人不用说把它舞起来,就是用手端10分钟也受不了。而按照现在国际比赛规则,北狮套路必须表演10~12分钟,而南狮则为10~15分钟,耍狮头的人要是没有力气,不光等着出丑了吗?”

  舞狮讲究的是技巧与难度的融合,不要以为穿上服装,两个人随便在地上转两圈就叫舞狮。这里的道道多着呢。孙文旗介绍说:“北狮的舞姿,主要在表演的顽皮与灵巧,翻滚跳跃,首尾相引合,步法整齐合一,加上京钹、京锣、京鼓等音乐节拍,按乐声起舞,引者徐徐持球引狮起舞,而狮头除跟随持球武士各种动作而配合演出各种舞姿外,还必须给狮尾以充分默契,而狮尾必须留意狮头动向,头动则尾亦动,头定则尾亦定,跳跃翻滚、紧密跟随,使头尾舞姿调协,融成一体。除了配合默契,再有就是套路难度。北狮多以三张高桌表现狮子跳跃的本领,在不到1平方米的高桌上,要表演狮驮狮(狮子上面站另外一只狮子)、狮尾高台旋转720度(表演狮尾的人借狮头的力量围着桌子飞旋两周)、高台侧跃接滚翻等多种高难动作。而每一个动作都不能有任何差错,否则两个人都会受伤。当年这批队员在练舞狮时,除了基本功外,我还带他们到动物园看狮子,让他们体会小狮子打逗动作表情。

  南狮讨口彩 程序不能乱

  舞狮热潮的兴起与黄飞鸿的电影不无关系,成龙的《醉拳》风靡一时,带来了武术的狂热;而新一代黄飞鸿电影的出现,除了票房外,还带来了舞狮的兴起。几乎每部电影都有的狮王争霸,让南狮受到各地人士的关注。“练习南狮的队伍要远远超过北狮,这不得不归功于电影。孙文旗说。

  孙文旗介绍:“南狮是集观赏性、艺术性、竞技性为一体,具有强烈吉祥、喜庆色彩和气氛渲染能力。黄飞鸿的电影将佛山醒狮(南狮)推向了广大观众,作为富有南方风格的一种狮形,它额高而窄、眼大而能转动、口阔、背宽、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露。全套舞狮动作主要表现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8种神态,表现以采青(觅食)为目的,历尽艰险取得的过程。按照不同舞狮队的设计,狮子可以上山、下水、过桥、攀岩,一套动作表现一种风格。”

  按照孙教练的介绍,一套完整的南狮祝贺表演程序很快便勾勒出来:点睛、采青、望铺、拜四神。“按照南狮的礼节,任何庆典都应该以这个程序表演(至少为一对狮子)。舞狮前,先举行一项点睛仪式。点睛时,嘉宾会用朱砂涂在醒狮的眼睛上,代表给予它们生命。狮子点睛后,狮子便外出寻青(主人设置);然后采青;采青后,狮子将青’抛给主人,寓意将财运抛给这家主人,而主人则将红包递进狮子嘴中,以示感谢;然后狮子进入主人的住宅,望铺、拜四神,寓意将不好的东西驱赶出去;最后向主人行拜礼结束。孙文旗说。

  别看表演程序很简单,但真的表现出这里的奥妙,普通人要费一番功夫。点睛之后,南狮首先表现出睡醒的动作,醒狮舞狮技巧有七字诀,那就是静、看、探、采、闻、睡、醒。以马步开场,用探步、虚步表现出狮子饥饿后出洞觅食的动作。狮子睡醒,配合眼睛及嘴巴的眨动,最能博得观众的喝彩。醒狮的基本舞法,着重于步法及狮子神情的表演,也称得上是醒狮的基本功夫。出洞之后,接着是戏狮、过桥、采青这几个步骤。如果是两只狮子表演,则表现一段两只狮子戏耍的场面,这时的动作还在地面上完成。然后,南狮表演的第一个高潮掀起。

  孙文旗介绍说:“正式比赛中,南狮都有特技项目,也就是在梅花桩上表现狮子翻山跃涧。在艺术团的院落一角,有两排平行的钢桩,高低错落,这就是梅花桩。传统的梅花桩是木桩,后来改进为钢桩后,上面增加了提高稳定用的圆盘,直径不过30厘米,脚踩上去刚刚够用。

这种梅花桩最低的高度为80厘米,最高的为3米,桩距从1.2米2.8米逐渐加大。表演的两名选手就要在这咫尺的桩柱上逐级飞跃并走过一段钢丝,最后达到最高处,其间还有可能多次在桩上反复飞跃,任何一次失误,两名队员都会掉下桩来。皮肉伤是万幸,搞不好就得骨折。南方人在出狮前,都会对着狮王(黑狮)与桩柱上香磕头,保佑不出现失误。当狮子一路辛苦找到食物时,会表现出喜、惊、疑的特点。喜的是发现食物高兴地甩头;惊的是发现食物陌生会试探着接近;疑的是食物是否安全不敢贸然采摘。当狮子采青、抛青后,舞狮表演即将结束,随着鼓声一停,狮子用拜礼结束演出。在10多分钟里,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孙文旗说。

广东梅州蕉岭:发扬舞狮的传统民间艺术

  狮子外形威武,动作刚劲,神态多变。狮子是祥瑞之兽,舞狮能够带来好运,所以每逢春节或一些庆典活动,在阵阵锣鼓鞭炮声中,都会有舞狮助庆祈求吉利。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积极发扬舞狮这一传统民间文化艺术,鼓励广大群众组织舞狮队,活跃节日气氛,增强体育锻练,传承客家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团结务实,努力拼搏的精神。

  锣鼓喧天,金狮起舞,刚才大家听到的是蕉岭县蕉城黄田村栗子树园舞狮表演现场,来自广州花都市的醒狮队与该村醒狮队一起同台表演舞狮。古雅圆大的狮头,宽阔隆起的前额,黑亮有神的活眼睛,前伸而突起的鼻子,张闭有度的大嘴,稍微颤动的双耳,五官起伏有致,加之头顶用彩绸扎成的彩球的映衬,更显得狮子的威武雄壮,憨态可掬。一件花团锦簇的艺术品,加入了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各种神态,舞动起来,就变成一头活生生的狮子,栩栩如生了。

  引狮者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在狮子采青表演中,队员配合默契,模仿真狮子的看、站、走、跑、跳、睡、抖毛等动作,一一展现,形态逼真。醒狮队队员对记者说:舞狮是我们客家人的文化传统,同时还可以强身健体。舞狮的精神是我们客家人的精神,是奋发向上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精神。

  一位年过花甲的醒狮队鼓手说:我今年63岁了,打了十几年的鼓。现在是教这些年轻人(打鼓),把传统世世代代传下去,从而后继有人。打鼓是为了配合狮头,才能打得好。打鼓也要看狮,狮也要听鼓,双方配合才能打得好。

  醒狮队队员们相继表演了狮子过桥狮子饮酒等高难度技巧。狮子暴躁、凶猛、嬉戏、亲昵的性格,神态多变,形象逼真,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精彩的表演引得众多村民前来观看,并报以热烈掌声。一位老人高兴地对记者说:出录音:很久没有看过舞狮了,心情不一样,是欢乐的一种心情。因为有了这种活动,所以赌博的现象少了,文化活动也活跃起来了。客家人应该有醒狮精神,要有积极向上的东西。

  据了解,蕉城黄田村的醒狮队成立于去年,为学好舞狮,还专门请来花都市的师傅传授技巧。平时一有空,舞狮队就组织队员一起学习舞狮,村里的20多名青年参加舞狮队后,不良活动少了,锻炼身体的劲头上来了。在该县各镇乡村,还成立有不少舞狮队,众多农村青年积极参与到这一活动中,展现了年轻一代认真学习、奋发向上、团结合作的精神风貌。

  客家地区的狮舞活动是在春节期间。此时城乡各地的公共场所都有狮舞活动。狮班的规模大小不等,但最少都得有8个人,扮狮子2人,大头和尚1人,猴子1人,打锣鼓的4人。狮舞活动不但增添了节日的气氛,还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

  闽粤赣边客家地区的狮子,各地不尽相同,有青狮、金狮、黄狮、红狮、阔嘴狮、高脚狮等多种。往往一县之中就有多种不同类型的狮班,例如大埔县有开口青面狮、斗牛狮、青面盖子狮、独角狮、猫头狮等5种,青狮为王中之王,均为南派狮,只一个狮头,狮身为一块画布,有单人、双人两种。此外,还有一种仔狮灯。

梅州的客家狮舞,有独特的表演程式。狮舞开场之前,一般都有一套武术表演,包括拳术和刀、枪、棍等器械。逗狮子的,是一个戴面具的大头和尚,一手拿蒲扇,一手拿一撮树叶。有的地方还有一个带面具的猴子。狮舞除狮子表演跳跃、翻滚攀登(上八仙桌)之外,要在锣鼓伴奏下,由狮子与和尚、猴子有节奏地表演一套程式,如拜山、出山、参狮、洗狮脚、洗狮身、种假青、种真青、吃青、挖井、饮水、睡狮、扇狮、逗狮、镇狮、归山等。据传,这是来源于《西游记》的一段故事: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路过一山庄,见瘟疫流行,暴尸遍野,却苦于无救治之法。晚上,观音菩萨降临,赐给唐僧长命草一撮和蒲扇一把,告知往数十里之外山洞中,用长命草逗引沉睡的千年雄狮,用蒲扇镇狮,令雄狮绕山庄一周,病魔便除。唐僧师徒依计而行,果然奏效。狮舞中的和尚便是沙僧,猴子便是孙悟空了。因此,狮子成了镇邪、吉祥的象征,在表演之前,总要先登门入堂参拜,以驱邪魔保平安。

發揚客家舞獅

.「獅」象徵吉祥.驅邪.避兇的一種瑞獸.以博取吉祥如意的好采頭.也為節慶增添熱鬧氣氛.於是每年皇親廟會都去表演.後來流傳下來一切的精神  永垂不朽。在台灣民俗中,無論在迎神賽會.國家慶典,只要其中有熱鬧歡騰的名俗遊藝表演,必定以舞龍舞獅作為重頭戲,而這兩種蓬勃的民俗體育活動,不但具有特殊的風族風味,更是傳統農業社會以來宗教信仰轉化為娛樂活動的具體表徵.舞獅是一種文化.是一種藝術.它是一種象徵.它是一種精神.它是一種教育.客家舞獅屬於開口獅,為傳統客家人所舞,客家人以舞獅鍛鍊體魄,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客家獅以舞步動作與鼓聲配合協調著名,強調人獅和一.馬步紮穩,動作細膩活潑有趣,舞獅戲劇化為其特色,客家舞獅全劇獅動作有:請拳.請金.行禮{七星步}.跳躍.打桌角.抓癢.抓耳.抓鬚.提腿.旋腿.過橋.探井.舔毛.打瞌睡.睡覺.翻滾.採青.蓆捲江山.咬紅包.祥獅獻瑞等單元,各動作細膩生動,自然.劇化為客家獅獨具特色.配合文場音樂節奏..讓我感受到每一種舞獅都有它的特色客家舞獅分別有兩種顏色.一為青色.二為黃色.為何客家舞獅分為兩種顏色呢?我們從宗教面來解說.太極生兩儀.這兩儀也就是乾坤.乾坤分為稱之〔男女〕.〔左右〕.〔龍虎〕.等....青色為龍.黃色為虎。〔青色〕舞獅為左青龍作品含意.嘴巴咬是元寶.咬是把握.代表是多財多富.招財進寶之意義.左腳踩圓彩球作品含意.圓是圓滿.好彩頭的象徵.〔黃色〕舞獅為右白虎作品含意.嘴巴咬是葫蘆.咬是把握.代表是多福多壽.吉祥如意的象徵。



看過很多舞獅表現.身體流著客家人的血.內心充滿客家精神.在外看了很多舞獅表演.內心深感無奈.自我認為我們客家獅因該有這國際舞台.本人任職.內埔國中.麟落國小.東寧國小.富田國小.豐田國小.還有社區教練.在於客家獅的動作表現.還有客家獅的生態表現.都可以提升起來.獅子的表現分為兩種.第一種為靜態.所為靜態就是獅子的製造表現.第二種為動態也就是舞動獅子的表現.在於表現中重點就是客家獅的傳承跟舞獅的程序不要變質.這樣才能達到真正客家舞獅的精神。

新春佳节,一支支舞狮队伍给节日增添了不少的气氛,但同时也有不少的禁忌,旧时如果不小心犯了禁忌,轻则被赶出门,重则惹上是非。?
一、舞狮禁见神不参拜

        客家传统中多神论,每村每屋都有守护神,是每村每屋中的精神支柱,舞狮队伍经过神坛,一定要参拜,否则视为不懂礼节,看不起本村人,村中乡人也不会出钱请舞狮队。

二、舞狮禁先从新屋表演
        传统民俗中,不到祖屋先舞狮者,其后裔新屋,不能请其舞狮。据传此规矩与客家崇拜祖先有关。
  
三、舞狮禁从右边进入围屋

        
传统民俗中,认为右边为小片,左边为大片,围屋来龙处在左边,所以舞狮队伍一定要从左片进入围屋,左边(大片)来龙来狮,意兆龙腾狮跃,人财二旺。所以舞狮队伍  禁忌从右边进入围屋。而且进入围屋前一定要走丁字步,敲添丁锣进入围屋参拜,意在祝此屋添丁发财,新年万事如意。
四、舞狮队员禁与围屋相对而坐
  
        传统民俗中,舞狮队员禁与围屋相对面而入坐,相传围屋中女子一般都在屋檐下看舞狮,舞狮队员坐在屋檐下,背向着屋檐,女子站在其背后看舞狮,如果相对向而坐,会视为轻眺,而遭冷落。

五、禁打乱鼓

        
传统打鼓分快锣、慢锣,狮锣与龙锣,如果乱打一通,视为不尊敬本屋,而受到驱逐。
六、参神禁吹灭神前及花灯灯盏
  
        神前及花灯灯盏,每一盏代表一位新丁,灯火愈旺,代表新丁愈兴,如果不小心吹灭了灯火,轻则赔礼,重则驱逐出门。

        
舞狮队如果遇上本围屋的狮子,或是比自已早来的舞狮队伍,要拱三下狮头表示礼让。让先来的舞狮队伍先表演。否则视为不礼貌。


肖金兰在精心制作猫头狮


    肖金兰制作的猫头狮包括狮头、猴面具和红、白沙僧面具。他还能制作龙头、龙尾。

    一头银发,一双粗糙有力的大手,就着午后的阳光,一笔一色描画别具特色的客家舞狮猫头狮。这是民间艺人肖金兰老人当下的诗意生活。6月16日下午3时,当记者来到和平县贝墩镇南坝村69岁的肖金兰家时,他正像往常一样,在精心制作猫头狮。

   
据肖家族谱记载,公元1444年,兴宁人肖德茂来到南坝村学东片定居,同时也将客家地方特色舞龙、舞狮道具的制作技艺带到南坝。数百年来,肖家将此技艺代代相传。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各种历史原因,目前,和平县贝墩镇南坝村只有10多人懂此技艺。其中,肖金兰的手艺最好。他不但精于此道,还一通百通,自行摸索出一套纸马、凤凰的制作技艺。

   
在肖家的厅堂里,肖金兰一边描画狮头,一边向记者介绍猫头狮的制作工序。

制作手法异于南北

   
既异于北狮,也不同于南狮,和平县周边地区的舞狮狮头形猫似狮,狮头正额写有一个金光闪闪的“王字,狮面牙尖、鼻高、眼大、眉显,整个狮头上绘有七彩龙、凤,梅、兰、竹、菊,八仙的法器及海浪、浮云,使狮头在威武中透着和善,在凝练中显出生机,活脱脱彰显着客家人在不断的迁徙中积极应对自然挑战的豪情。

   
在肖金兰家的门檐下,安放着几个不同规格的猫头狮模具。这是肖金兰创新制作手法,用水泥沙浆制成的。“以前的模具是用黏土做的,经不起风雨侵蚀,要是顽皮的孩子时不时用枝条戳一下,模具就坑坑洼洼不平整了。进入新世纪后,肖金兰改用水泥沙浆制作猫头狮模具。虽然水泥沙浆没有黏土柔和,但在肖金兰的不断修改和多次遴选之后,水泥沙浆的模具也透出了虎虎生威的神气。

    “
虽然模具改用水泥沙浆制作,但制作猫头狮的毛坯还是要用竹子制成的草纸。”用竹子经过腌制发酵之后制成的草纸,一层层涂上糨糊粘在模具上拓成的毛坯,可以承载100公斤以上的重量。这就为舞狮打下了一个物质基础。

   
毛坯拓好之后,要先用竹板箍住,以防毛坯龟裂;然后,用白纸再糊一层定型,最后就是最为诗意的工序了。用炭条在洁白成型的狮头上绘出“王字、龙、凤、梅、兰、竹、菊及海浪、浮云,再逐一用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描绘。“前面的毛坯不存在特色,独特的是描画。据查证,只有和平周边地区舞狮才用猫头狮。除了狮头上有一个猫头上才有的王’字外,猫头狮上要画上龙、凤和梅、兰、竹、菊。龙、凤是炎黄子孙的图腾,梅、兰、竹、菊则是华夏文化的特有意象。更为奇特的是猫头狮上一定要绘上八仙的法器。这就为舞狮添上了神秘的色彩。和平县文化馆馆长庄学诚认为,贝墩镇南坝村的猫头狮是和平地区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既彰显了客家先民源于汉人的历史,又佐证了客家文化起根于中原文明。

   
如今,肖金兰的大儿子肖稻穗也深得猫头狮制作精髓,完全可以自行制作。   

表演传承后继乏人

   
南坝猫头狮制作汇聚了泥塑、版画、裱糊等民间工艺,表演更是吸纳了中华武术的精髓。

   
庄学诚说:“猫头狮必须画36颗牙,代表天方地圆、五湖四海。舞狮时,狮子上场要先拜四方,以祈祷人寿年丰、四季平安。据了解,舞猫头狮演绎的是《西游记》。据传唐僧取经途中遭遇狮怪,沙僧出面大战,将其降伏,遂重上征途。表演时,猫头狮先上场,摇头摆尾,得意洋洋一番。随后,代表沙僧的红面沙僧上场。猫头狮挑逗红面沙僧,惹其恼怒,两者遂打在一起。这时,代表孙悟空的小猴上场。小猴要教红面沙僧如何打败猫头狮,红面沙僧不听,小猴气恼,便与红面沙僧打在一起。其间,代表唐僧的玉面沙僧摇摇摆摆出场,他一会劝红面沙僧,一会劝小猴,还要不时躲避猫头狮的骚扰。整个场面热闹、诙谐,是和平县周边地区节庆期间最为喜闻乐见的民间娱乐活动。

   
舞狮需要武术功底,红面沙僧和小猴要站在狮头上腾挪跳跃,才能降伏暴戾凶悍的猫头狮。因此,制作猫头狮时,猫头狮的载重量必须达到100公斤以上。

   
庄学诚说:“现在制作猫头狮的民间艺人有相当一部分,而表演猫头狮舞却后继乏人。

    猫头狮制作技艺是肖家祖传,肖家人很看重它的传承。但令人担忧的是,舞狮表演却日渐式微。“现在的舞狮表演,根本看不到红面沙僧和小猴站上狮头。因为舞狮者举不起,装扮红面沙僧和小猴的人在狮头上也站不住,原因是大家都没有武术功底。说到这一点,拥有一手好技艺的肖金兰显得有点落寞。

舞狮客家地区春节元宵常见的艺能形式之一。实为舞蹈与武术相结合的产物。闽西长汀一带的舞狮有文狮和武狮两种形式。文狮由五人表演。二人扮狮子,一人滚球,一人饰和尚,另一人扮猴子。武狮注重武功,有跳跃、跌扑、腾翻、直立、走梅花桩、爬梯、叠罗汉等技巧,主要表现狮子威武雄壮、勇猛矫健的性格特点。上杭的武狮昔有黄狮、青狮之分。黄狮着重于娱乐,青狮则以切磋拳脚工夫为目的。如今青狮技艺失传,仅存黄狮。粤东丰顺的舞狮活动比较盛行,他们自愿组织,利用农闲排练,主要在春节期间活动,狮的造型类似北方金狮,狮首较扁平,狮身较长。表演时有双狮、单狮之分,伴舞者戴上“猴子等面具,逗弄金狮。表演者依照狮的生活习性摆舞动作,舞狮后紧接着登场的就是武术表演,随之有跳高桌、跃风车等高难度动作表演。舞狮前金狮还要到各家参拜“灶神,狮班留下一张“金狮参拜红帖。户主自愿封上一个红包,钱多少不拘,以示吉祥、幸运。表演结束后狮班派人到各家收礼。
揭西“金狮。在揭西县民间,每年春节有舞金风俗。相传很古以前,大地上风和日丽,泉水叮咚,山花灿烂,灵芝遍地,佳果纷呈,百兽和睦共处,彩凤翔集,它们餐果饮泉,自由自在,一如仙境。
  一天,忽然从天上飞来一只金毛狮子,独霸大地,伤噬万类,飞禽走兽遂几绝,花萎果落,欢乐的大地顿时陷于死寂。
  大慈大悲的西天佛祖见状,为了普救众生,指派沙和尚下凡,施展神通,制服金狮,命令它皈依佛法,为众生造福。金狮依法,与灵猴为友,每年春节前夕即至,为众生驱除灾病瘟疫,岁岁如是,万众皆乐,遂成风俗。
粤东舞狮。舞狮流传于大埔、梅县等地,有狮仙、狮王、仔狮、席狮四种不同形式的狮子舞。狮仙、狮王、仔狮活动于新春节日喜庆中,而席狮却出现在以往农村的丧事中,即和尚为丧事做斋(佛事)的佛场中。
  狮仙舞称“五鬼弄金狮和“金狮舞。取材于民间故事《西游记》中一段传说:唐僧去西天取经途遇毒雾疠瘅,访悉某灵山贩狮仙能除此害,遂令悟空、悟净、悟能众弟子前往逗、弄、引,请得狮仙出山驱邪除害。舞蹈以两个孙猴子,一个沙僧、一个猪八戒、一个驼背佛--俗称五鬼的五个角色与狮仙(金狮)相抵角、逗弄为主要情节。狮仙由单人作舞(狮子道具的狮尾缠在舞者腰间),五鬼各戴头具,穿不同的服饰和装扮,手持挥袋、耙头、蒲扇、杖棍等道具。如狮仙智取了孙猴的挥袋,口衔挥袋跳上高台(八仙桌或四方台)戏耍,五鬼便在台下竞逐,狮仙跳桌(一般跳越2至3张并连的八仙桌或四方台),孙猴、沙僧亦跳桌紧追,八戒和驼背佛却钻台底而过。此外,还有孙猴“骑桌角、“翻高架等表演,属武艺见长又别有情趣的狮子舞。
  狮王舞又称青狮舞,狮子的脸膛是青色的。按古分八卦和季节、方位配合。青主东方为春,一年四季之首。如北周《郊庙歌辞》有《周杞五歌》,其《青帝云门舞》的《配帝舞》说:“帝出于震……其位居春。”春主青帝、夏主赤帝、秋主白帝、冬主黑帝。百兽常以青者居首为王,如昔时金狮与青狮路遇,金狮须礼让青狮先过、先行。青狮的狮王舞,尤以武术高强见长,以狮子先和一个大面佛对舞,舞毕再演舞一场拳、棍、刀、枪四大行档的武功才宣告完场。相传古时,闽粤赣边以福建连城的狮班武艺高强而闻世,一般的外地狮班莫敢进连城,而大埔的青狮则多次直闯连城。其中有湖寮莒村的狮班,师父头武功超群,连舞狮尾的角色,人生得十分矮小、绰号七厘子的武功也惊人。有一回,他们舞到连城城外,进城的大路被堵塞,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观看一大帮连城妇女挑粪,挑着满满的粪担在狭窄的田唇(埂)上快步疾飞。这分明是在故意考考广东来的狮班的底细。而七厘子竟一马当先挑起狮粪(道具担),略施轻功带头在那条涂满烂泥的田唇上飞越而过,且不留半点脚迹,一举打通了进城的大门,畅舞连城。
  “仔狮戏球是在民间提线木偶戏广泛流传的基础上,吸取提线技艺、揉合杂技、戏曲舞蹈发展而形成的一种舞蹈。其道具制作与舞法均有独特的技艺。舞中的狮子是羽翼尚未丰满、天真活泼、精灵调皮的仔(幼)狮,配上一个别致的彩球(灯),由一人操舞(运用提线技艺、巧制成狮子和球),既连成一体又可以分离活动的灯(道具)。球可以翻上抛落、或左或右甚至翻上狮子的头顶。仔狮时而吐球于掌上摇头晃脑戏耍,时儿含球飞奔、抢球蹦跳,甚至跪、卧、翻滚跌扑、口吐火焰等等,其动作有雄狮出山、画眉跳架、流星追月、猫儿扑鼠、龙床滚珠等等,饶有情趣,别开生面。
流传于山村做丧事、和尚做斋超度亡魂活动中的席狮舞,又格外不同。它于悲切切的丧期令人心寒的夜间舞之于佛场。舞时由一个和尚就地卷起一张草席作狮子道具,另一个和尚持扇、青伴舞,随着单调、沉闷的做佛事的打击乐舞了起来。尽管道具和音乐都很简单,但出现在念经、拜佛超度亡灵的佛事中,倒似题外的花絮、插曲,且舞者舞得维妙维肖,颇有情趣,令人神往。席狮舞的形式和流传与粤东客家山区特定的历史、环境等等有关。一是山区村落星散、交通不便,村落小、房舍少,碰上做丧事来客多,住宿都难解决。因而,常借通宵做斋以助解决住宿的困难,并伴主家度过那难熬的长夜。二是以佛事谋生的僧尼们为了适应地方、民间的需要,为了职业上的竞争,为了满足主户的要求,就得运用一些其它的形式充实其做斋场中的项目与效果。故除了佛门传统的念经、拜佛、有唱有做外,还不断吸取民间音乐、舞蹈甚至杂耍参与佛事。如大量套用民间小调如《孟姜女》、《花鼓调》、《瓜子仁》等,甚至有些曲如《一拜拜到滑苔岗》等,无论旋律、曲式结构或节奏,都和民间竹板歌(五句板)相类似,而带有丑角表演的“挑棺钱则来自杂耍,饶钹舞、火花舞、莲池舞以及席狮舞等等舞蹈节目,亦皆取之民间舞蹈又传之于佛场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