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净是小事,抑或有些道理。
一、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我眼中“小”一直是懵懂的,起码,关于社会以及对一些现象是没有多少看法的。因为在我看来,现如今像“小”一样大的城市孩子基本上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吃喝无虞,最关心的就是如何挣脱家长和老师的视线,给自己以身心的放松了。
可有两件事让我沉思良久。一件是“小”自己告诉我的,说某天放学前校长召集全校学生开会,交待大家第二天有央视要来采访学生午餐的情况,校长定调说我们现在吃得挺好,假如问到你们就回答“好”或“不知道”。“小”回家问我怎么回答,我说照校长的意思办。“小”显得不高兴,说:你们大人咋都喜欢糊弄人!“小”的牢骚发得对,作为家长我一直知道“小”对学校的伙食并不满意,但我断不会鼓励“小”去实话实说,因为假如那样,“小”就会违背学校的意愿,让集体难堪,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这是我的无奈!
另一件是我在检查“小”作业时发生的事。老师让以“责任”为题写篇作文,我发现“小”有想从电脑上下载的明显迹象,我就把网线拔了,跟他商量说我俩同时作文,一个小时后相互交换卷子批改,他不高兴但还是同意了。我向来是看不上“小”的作文水平,所以也没怎么上心就写完了。“小”用了一个多小时,中间还作苦思冥想状。等我拿到“小”的卷子时可谓吃了一惊,作文不长,也就七、八百字,还弄了个题记,是这么写的: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晚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草,我摘一束最灿的;漫漫人生,我要采撷世间最重的——责任。搁平时我会武断地认为他是抄的,可今天我敢肯定他是自己想的。整篇作文文丰意美,从责任的内涵写到对它的理解,尤其是升华部分写得颇为壮观——我们的责任,就是父母的期望。我们是新时代的宠儿,我们都拥有自己的理想,我们要为理想拼搏,努力让理想成为现实,实现理想的自我超越。我们更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振兴中华的伟大责任,我们希望在这片晴朗的天空下,出类拔萃,引领未来……可以说我没写出他的气势,因为我自始至终都小看了他,压根就没想到他会把责任提升到理想和希望的高度。这是我的错!
两件事都证明了“小”是有思想的,而且触角已经探及到社会的领域。我从不希望“小”少年老成,但我不得不承认无论我们家长怎样去维护孩子们天真无邪的天性,让他们在近乎透明的天空下生活,可最终还是要让他们明辨是非美丑,勇敢地接受社会的洗礼。也就是说,迟早他都是社会的人,无论消极或积极的东西他都要正视和面对。关键是这个时间段如何确定,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生下来就刻意地教他如何博爱、如何有责任是不会有多大效果的,可等他人生观、价值观都形成了再试图去改变就明显晚了。
我倒觉得因势利导最重要。现在有许多家长喜欢给孩子设计一条人生轨迹,比如没有音乐天赋偏要他(她)去弹钢琴、吹笛子,甚至有的煞费苦心地把屁大的孩子包装上舞台,又是跳又是蹦的,最终也没几个成了明星。其实怪不得孩子们,怪就怪有的家长自己虚荣心作祟,好像自己没本事可孩子有本事就证明自己有本事了。不可否认,“以子贵”是中国的普遍认同,但“以子贵”和“拔苗助长”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局面。鲁迅说“世上本无路,踩的人多了就成了路”,如果我们把它从培养孩子的角度引申开来,可不可以这样认为:世上的路千万条,但真正能供绝大多数人走的还是少数。这就说明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牛顿或林肯,走同一条道的孩子大有人在。所以对绝大数孩子而言成长的轨迹大致相似,该玩的年龄玩,该懂事的年龄懂事,没必要动不动就搞什么“从娃娃抓起”!
记得我好早就教育我家“小”要爱国家,可他当时连国家的概念都弄不清楚,怎么爱?可他现在有点懂了,因为他知道国和家是有联系的——在家里他就是主人,就有亲人的呵护更有好吃的好玩的。这就证明孩子的培养是要分步骤进行的,急不得也慢不得。我觉得我家“小”能对校长教他们说假话感到迷惑、对责任的理解能写出洋洋洒洒的千字文章,就说明他从“用眼看世界”进入到了“用脑想世界”的阶段,这阶段对他非常重要,对我、对学校、对社会难道不同样重要?!
二、亲吾亲以及人之亲
母亲节的前夕,连襟们吃了个饭,席间喝了不少的酒,有好几个对媳妇们都有点意见。老大是清明后私下安排自己父母去京城旅游的,大姐开始并不知情,事后便责问为什么没考虑岳父母,老大自知理亏,当时心里不服但也无话可说。老四年前想带着全家人一起回老家过年,结果媳妇放假时间短没去成,老四一肚子不高兴,说他媳妇你有父母俺就没父母?酒话不能太当真,但也绝不是空穴来风。尽管连襟们的家庭都是幸福的而且个人都有涵养,发牢骚也只是在小范围内悄悄进行,但矛头却有个共同指向——就是媳妇和父母的关系。
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似乎成了绝大多数家庭的障碍。记得我刚结婚时工资很低,但我明里暗里都要给父母寄些钱物,有一次不小心把回执让媳妇看到了,就跟我吵说我把她当外人了,弄得我里外不是人。其实我知道暗地里寄钱是有点不地道,但明地里寄多了媳妇也是不高兴的,这和给她父母钱物不一样,弄再多她好像也不嫌烦。后来我就学得聪明点,但凡准备给我父母寄东西前,先买点东西上岳父母家去一趟,花钱不多,铺垫得挺好,媳妇也就无话可说。即便如此,媳妇和我父母之间敬若上宾,少了家里人的亲近,客套的多,随意的少,倒也有种说不出的纠结。有时跟媳妇一道上岳父母家,看她给自己的父亲又是洗头又是刮胡子,我就幻想对我父亲能不能也是这样,可是这是做不到的。恐怕儿媳妇愿意,老公公还感到不自在呢。这也许就是儿媳妇和闺女的区别,自己身上掉下的肉到死也是自己的,儿媳妇是别人家的闺女,有亲情无血缘,总是差了那么一丁点。
这种情况说来不足为怪,作为相对方我们对岳父母其实也没有对自己的父母那么知心随性。那次岳母做心脏搭桥手术,上手术台的刹那间闺女们流着泪像生离死别似的,可女婿们就没这种感觉了,该吃的吃该喝的喝,试想要是自己母亲做这么大的手术恐怕愁也愁死了。所以,我们在追溯情感认同的源头时经常说“同宗同源”或“血浓于水”,不承认“私爱”而拔高“博爱”其实是不现实也是糊弄人的。和“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样,不亲吾亲何以又能亲人之亲?!
我们这个民族是个孝道昌盛的民族,“孝亲敬老”一直作为传统美德通过代代人的薪火相传而生生不息,尊老敬老爱老以它独特的道德魅力保持着家庭伦理的自信,让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追求,这不仅是老人的福祉,更是社会的责任。“孝亲敬老”其普世价值是“敬老”,其发起之地是“孝亲”,其真正本质是“孝敬”。“孝”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开始总是自私的,表现为对自己父母的顺从和敬重,但正是这种自发而朴素的爱才构成了家庭的伦理道德,进而形成社会的风尚。一个人不可能生下来就胸怀博爱,总是在被养育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关爱,从而激发了自己的感恩之心,义无反顾地去回馈父母,报效亲情。可以说“孝”的发展进程就是一个由点到面、由低到高、由狭义到广义的无限延伸过程,它把“小孝爱父母”引向“大孝爱国家”、“小爱爱亲人”引向“大爱爱社会”的至高境界。
汉文化一直是崇尚孝道的,关于孝的传说俯拾皆是,在我曾经工作过的南方小城就曾发生过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枕温衾、孟宗哭竹生笋等名扬千古的故事,它作为《二十四孝》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和教育了亿万人。自2007年以来相关部门已经开展了三届全国性的道德模范评选活动,评选了数十位“孝老爱亲”模范,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在坚持不懈地做着看似平常的小事,但却感动了我们。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应该做的事未必每个人都做到了,可他们做得挺好。感动使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差距,感动也会让我们自觉地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
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主任要退休了,这本不是什么新闻,可他自己硬要把它当成新闻,恨不得让全世界人们都知道。
还在我刚报到的时候他就“打哈哈”说还有半年就可以“光荣下岗”了,我未置可否,心想:奔花甲的人了,难不成老土豆也想再来个第二春?其实他的心理是非常矛盾的——退了,发奖金、领福利的好事估计再也轮不上他;不退,在去年的上半年间他患过一次中风,被血栓“拴”了几天,要不是得益于公费医疗舍得往医院里“造”钱,现在或许真的“光荣”了。作为从身体的长远利益着想,退是明智的。当然,退不退是年龄说了算,矛盾着也只是心理上的希望和失望而已,跟他愿不愿意没有任何关联。至于他把风放得这么早,无非也就是为他“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地上班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好让大家觉得工作他可以少干点了,但好事可别忘了他。于是,每天快下班的时候就会见他穿件大红的衣服在院子里招摇地走,遇着很熟的人还要撩一撩上衣让人看看他系在肚子上的红腰带,然后从办公室打个旋旋喝口茶就去楼下锻炼了,笑声爽朗的,面皮光鲜的,可以说身体倍棒,吃嘛嘛香。我有时就开他的玩笑说:这余热还呼呼的冒着呢,不白白浪费了?他就有点失望也觉得可惜,一个劲地叨叨:怎么说老就老了呢。前些日子,老干处在办“老年证”,他就跑过去提前办了一个,回来后兴冲冲地跟大家炫耀,说上公园可以免费了。
我有时就非常讷闷:同样的年龄,这城市的60岁咋就叫老人呢?我父亲今年虚岁都70了,仍然种着三亩地,在60岁前从来没享受过什么免费的福利待遇。也就前两年国家按月发给他几十块钱的养老金,老头子高兴得不得了,每次回家都要拿出小本本让我看看。可以说广大的农村老人们是真正知足的,从消除皇粮国税的那天起,他们就感恩戴德。他们觉得活着就是劳作,等不能劳作了就真的要“退休”了,就是到了这个时候也没奢望办个什么免费的证件,坐享他们为之劳累一生的许多成果。可城市就不一样,退休后有不少的退休金,还有各种保险或公积金,连坐公交也是免费的——这便是差别。
有一次在公交车上,同时上来了两位老人,一位是刷免费卡的,大家都自觉的让了座。凭良心说城市人的素质都是不错的,不让座的毕竟只是少数。不过有时也很尴尬,好不容易轮了个座,上来一拔晨练的老人,只得让出去自己站到终点。所以明智的老人是不会在上下班高峰期挤公交的,他们说年轻人工作也挺累的,让他们歇歇。这样的老人是值得尊敬的!话头还是转到刚上来的另一位老人吧,戴着个工地上的安全帽,看样子比城市的那位老人年龄还要大,可他没卡,他投的是钱,他就没那么幸运,可怜巴巴地靠在车里的立柱旁,任凭车子前后左右的晃悠。这也不能怪车里的乘客不晓事,因为公交车还没设置脸部识别系统,所以也不可能有语音提示。打从上车的那刻起城市就已经把他遗忘在另一个角落里,似乎这城市只是城里人的城市,跟农村人无关。
我们这个社会有些现象是让人困惑的,其背后都有制度不完善的因素,落后的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形成了人为的社会分割和身份歧示,使得社会共有的卫生、科教、文化、艺术等资源不能惠及包括农村在内的最广大民众。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助长了两极分化和社会的不公平,使得地区和地域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拉越大,无法最终实现人口自由迁徙的价值取向和目标。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人们追求平等、自由的观念愈来愈强,这些都为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提出了从顶层设计的更高要求。当然,户籍制度的改革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城镇化,关键在于建立起城乡统筹发展的模式,让各自优势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使得城市并不是唯一的选择。
曾经问过一位朋友老了后去哪里,他说留在城市而且越大越好,因为这里有最好的学校、医院、公园、图书馆等等。说来也是,许多大城市里建设的大型场馆其实用的都是公共财政,但享用最多的还是那座城市的人们,一个乡镇的普通百姓总不至于饭前饭后都跑到省城的公园里去“溜弯”吧?!这便是现行制度下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如果农村的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领域都能像城市那样同步发展,谁说农村不也是个养老的好去处?起码,要是能像城里人那样给老年人办个免费月票,像我爹那样的老头子们绝对不会骑着个破三轮车在村道上跑!
附(小的作文):
责任
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晚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草,我摘一束最灿的;漫漫人生,我要采撷世间最重的——责任。 ——题记
翻开书页,一个个鲜活的词语映入眼帘——责任,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字眼,对于每个人来说应该都不陌生。因为它不仅是每个人应该做到份内的事情,而且也是所有人应该尽到的义务。
当老师迈进教室的时候,他的责任就是仔细的教导每一个学生;当司机坐上座位的时候,他的责任就是认真的将车开到目的地;当医生披好制服的时候,他的责任就是无私的救助每一个伤者;当士兵接到命令的时候,他的责任就是英勇的保卫祖国的安危······
偶然听说,一名小孩,因踢球碎了别人的玻璃,他诚实的站了出来,承担了踢坏玻璃的责任,但那人却让小孩赔钱,小孩的父亲支付了这笔金钱,并要求小孩在一年后将这笔金钱原封不动的还给父亲,小孩接受了,于是,小孩便天天外出打工,一年后将钱准时的还给了父亲,他承担了还父亲钱的责任。
既然小孩都能承担责任,我们又何尝不能呢?
我们都已成为了中学生,就要肩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父母不辞辛劳的将我们养大,我们更应该认真学习,长大有所成就,“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要多读书,调节我们的身心,培养我们的情操,让父母为我们自豪!
“李杜”已成为过去,我们将变成未来,我们的责任,就是父母的期望。我们是新时代的宠儿,我们都拥有自己的理想,我们要为理想拼搏,努力让理想成为现实,实现理想的自我超越。我们更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振兴中华的伟大责任,我们希望在这片晴朗的天空下,出类拔萃,引领未来。
合上书本,细细品味,想起青春,好像看到我们一起数过的星星;想起生活,仿佛涌起了救世之星般的勇气;想起人生,我似乎更加的意识到:责任——就在身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