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入门  (十七)

 鱼乐哟哟 2012-08-17

中医入门  (十七)

第三章

药物撮要

药物,古人称之本草。凡药物者各有所偏,人之身体,气血安和则无病,偶有所偏则病生,于是以药物调和其偏而使安和,此药物之功能也。药物既为补偏救弊之物,而药物多为有毒,其毒大小不同,故用药之量亦有不同。内经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即依病情之深浅,决定用药毒之大小也。(内经此段意义,是用大毒之药,只用中病十分之六足矣,不宜过量,其小毒无毒者,虽可重用,亦不过中病十之八九而已。)用其毒者,使其性也,其性分气与味,气有寒热温凉之分,味有酸苦甘辛咸淡之异,其气热温者为阳,寒凉者为阴,其味辛甘淡者为阳,酸苦咸者为阴,知其气味之阴阳,毒之大小,与用量之多少,就病之新久浅深,用药处方始能补偏救弊也。

药之气味阴阳

用药之道,惟在精其气味,识其阴阳,药味虽多,亦可得其要领。气有四,曰寒、热、温、凉,又分阴阳,其温热为阳,寒凉为阴。味有六,曰酸、苦、甘、辛、咸、淡,又分阴阳,辛甘淡为阳,酸苦咸为阴。阳主升而浮,阴主降而沉,辛主散其横能解表,甘主缓其行上能补中,苦主泻其行下可去实,酸主收其性敛可治泻,淡主渗其性利可分清(利尿止泄),咸主软其性沉可导滞。故欲表散者须远酸寒,欲降下者勿兼升散,阳旺者忌温,阳衰者忌寒,上实者忌升,下实者忌涩,上虚者忌降,下虚者忌泄。甘勿施于中满,苦勿施于假热,辛勿施于燥热,咸勿施于伤血。酸木(木指肝言)最能克土(土指脾言),脾气虚者少用。能明此阴阳,药理虽深,则不难使用也。

药之气味入各经

药味酸气臊者,皆入肝与胆。味苦气焦者,皆入心与小肠。味甘气香者,皆入脾与胃。味辛气腥者,皆入于肺与大肠。味咸气腐者,皆入于肾与膀胱。其药之气味入于肝者并入于心包经(因同为厥阴也),其药之气味入于胆者并入于三焦(因同为少阳也)。

药味之效能

凡药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能能润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此五味之用也。

标本论

(节录雷公药性赋)

夫用药者,当知标本。以身论之,外为标,内为本;气为标,血为本。阳为标,阴为本;六腑属阳为标,五脏属阴为本。以病论之,先受病为本,后传变为标。凡治病者,先治其本,后治其标。虽有数病,无不去矣。若先治其标,后治其本,邪气滋甚,其病益坚。若有中满,无问标本,先治其满,谓其急也。若有中满,后有大小便不利,亦无问标本,先治大小便,次治中满,谓尤急也。又如先病发热,后病吐泻,粥药难入,则先定呕吐,后进饮食,方兼治泻;待元气稍复,乃攻热耳。此所谓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也。除大小便不利及中满吐泻之宜先,皆先治其本,不可不知也。

用药法

夫用药之法,贵乎明变。如地气有南北之分,天时有寒暑之更,禀赋有厚薄之别,受病有新旧之差,年寿有老少之殊。用药之际,勿好奇,勿执一,勿轻妄,勿迅速,须慎重精详,圆融活变,务须审慎,以期必妥。

用药忌求速效,欲速则寒热温凉行散补泻未免过当,功未成而害已随之。用药如无次序,如兵之无纪律,虽有勇将,适以勇而败事。

凡药苦者直行而泄,辛者横行而散,酸者束而收敛,咸者此而软坚。独甘之一味,可升可降,可浮可沉,可内可外,有和有缓,有补有泻,盖土味作甘,土居中位,而能兼乎五行也。

用药各有所宜

凡药之在土者,中半以上为根,行其气,病在中上焦者用之。中半以下为梢,其气下行,病在下焦者用之。药之出土者,中半以上为苗,其气味上升。中半以下为身为干,其气味中守,下达为宜。其药之枝,横行四肢。药之皮,外达皮肤。药之心与干,内行脏腑。质轻者上浮,质重者下降,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枯燥者行气,润泽者入血。因其病而酌用之。

制药各有所宜

东垣曰: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舒缓以治之也。欲和中者制以蜜。欲温散者制以姜。欲收敛者制以醋。欲提升者制以酒。欲去燥者制以米泔。欲补脾胃者制以陈土。欲抑酷性者制以面麸。

用药凡例

(节录雷公药性赋)

头角痛,须用川芎,血枯亦用。巅顶痛,须用藁本。偏身肢节痛,须用羌活,风湿亦用。腹中痛,须用白芍、厚朴。脐下痛,须用黄柏青皮。心下痛,须用吴茱萸。胃脘痛,须用草豆蔻。胁下痛,须用柴胡,日晡潮热寒热往来亦用。茎中痛,须用生甘草梢。气刺痛,须用枳壳,血刺痛,需用当归。心下痞,需用枳实。胸中寒痞,须用去白陈皮。腹中窄痛,须用苍术。破血须用桃仁。活血须用当归,补血须用川芎。调血须用玄胡索,补元气须用人参。调诸气须用木香。破滞气须用枳壳青皮。肌表热须用黄芩,去痰亦用。去痰用半夏。去风痰须用南星。诸虚热须用黄芪,盗汗亦用。脾胃受湿用白术,去痰亦用。下焦湿肿,用汉防己,龙胆草。中焦湿热用黄连,下焦湿热用黄芩。烦渴须用白茯苓葛根。嗽者用五味子,咳有声无痰者,用生姜防风、杏仁。咳有声有痰者,用半夏、枳壳防风。喘者用阿胶、天门冬、麦门冬。诸泄泻须用白芍白术。诸水泻用白术茯苓泽泻。诸痢疾须用当归白芍药。上部见血用防风,中部见血用黄连,下部见血用地榆

君臣佐使

帝曰:方制君臣,何谓也。岐伯对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东垣曰:为君者量最多,为臣者次之,佐者又次之。

十二剂

(原为十剂,由李东垣补寒热二剂,故称十二剂)

徐之才曰:药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寒、热,此十二者,药之大体也。

如宣可去壅(宣者散也壅者塞也)通可去滞(滞者留滞不通也),补可去弱泻可去闭(闭者实邪也),轻可去实(轻者轻扬上举也,凡表里实邪均谓之实),重可去怯(重者镇定也,怯者神志不宁也),滑可去著(著者有形之邪也),涩可去脱(脱者气血精神津液之散失也),燥可去湿,湿可去枯,寒可去热,热可去寒。

服药法

病在胸膈以上者,先进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进食,病在四肢血脉者,空腹服药而在早晨,病在骨髓者,宜饱满服药而在夜间。

十八反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芨;

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

藜芦反:人参、沙参、苦参、丹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歌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槛炙焯莫相依。

十二霸药

(节录医家四要)

芫花,荛花,甘遂,大戟,商陆,均苦寒大毒,为利水霸药。

牵牛,巴豆,均辛热大毒,皆大通行,破积泻气之霸药,非有坚积水湿聚结,不可轻用。

莪术,三棱,姜黄,红花,桃仁,均苦辛,破血之霸药,非有积血久郁,不可轻用。

妊娠忌药

红花、桃仁、麝香、丹皮、牛膝、薏仁、茅根、槐角、肉桂、通草、木通、半夏、南星、干姜、瞿麦、麦芽、乌头、附子、天雄、蝉退、牙硝、芒硝、莪术、三棱、雄黄、雌黄、芫花、大戟、牵牛、绪石、皂角、巴豆、芫青、斑蝥、水蛭、蜈蚣、硼砂、干漆、藜芦、玄胡、常山、茜根、

附歌诀

乌头附子与天雄,牛黄巴豆并桃仁,

芒硝大黄牡丹桂,牛膝木通茅茜根,

槐角红花与皂角,三棱莪术薏苡仁,

干漆麦芽瞿麦穗,半夏南星通草同,

干姜赭石牵牛子,玄胡常山麝莫闻,

此系妇人胎前忌,常须念记在心胸。

(其大毒霸药及不常用之药均未列入歌诀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