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月到中秋分外明》六、秋天的收获

 湛海蓝 2012-08-18

《月到中秋分外明》

六、秋天的收获

                                     2012年8月17日星期五,今日出伏

   自然界万物经过春天的生发、夏天的成长,秋天又到了收获的季节。秋天的脚步如诗:碧云天,黄叶地,秋风紧,北雁南飞。如画:一叶知秋、金风送爽、霜叶红于二月花……硕果挂满枝头,稻浪翻滚田垄,天高云谈,太阳也是金色的。然而在这些过程和结果之间,还有另一个视界——看季节转换的当儿,那些物候的双重特性,提示生命什么?不也是一种成熟的思考吗?

按农历节气今日出伏,农谚:“热在三伏”。固然,若到了深秋,秋天的特征是很明显的,但现在是夏秋之季呢。饮食家拿出“三伏、立秋,饮食养生食普”,医院广告“冬病夏治,三伏贴”,总之跟经济、跟疾病和身体健康、长寿都关系密切,还真不能不当回事,否则怎算成熟?

 “伏”是农历的杂节,最早起源于秦德公二年(公元676年),用来计算一年中最热的那些日子。“伏”即隐喻:因为太热了,伏藏起来,避暑的意思。“三伏”把一年最热的时期分为三个阶段: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第一个顺序10天,叫“头伏或初伏”;第二个顺序10天,叫“中伏或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算起,顺序10天,叫“末伏或三伏”。

“庚日”用的是六十进制的古老干支记日法,其用天干和地支组合成六十甲子为周期。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字;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字。将天干与地支顺序组合,每隔10天就有1个庚日。1个六十甲子,就有六个庚日名称:庚午、庚辰、庚寅、庚子、庚戌、庚申。

由于每年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不同,所以每年入伏日期就不同,初、中、末三伏一般对应于:7月12~22日;7月22~8月1日;8月8~18日范围。

农历是古代劳动人民观察物候天象与农业生产的经验总结,对农业生产至今仍起到指导作用。我国古代使用农历有2400多年历史了,农历中24个节气,每季6个:春季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天有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有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有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夏至后数“伏”,“三伏”正好数到小暑、大暑、立秋节气里来,正处于夏秋之交气候阶段。

一方面:“小暑大暑,淹死老鼠”,说这个阶段很热,说这个阶段多暴雨台风,进入汛期;另一方面:立秋是秋天开始了,到了处暑即由热变凉的转折点。反映到人体方面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是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医认为:夏主热,伤津耗气,易伤阳。秋主燥,易伤肺。故拟“春夏养阳”“秋冬滋阴润燥”的治疗原则,养生以益气生津、润燥止咳为主,为补充夏天的消耗,为冬季体能的贮存;提出“冬病夏治”如“三伏贴”疗法,是根据《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罐,不亦晚乎!”根据“子午流注、适时开穴”在“三伏天”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敷贴于特定穴位,刺激经络,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

固然历史有历史经验的原因,那现代怎么喜欢使用公历了呢?从苹果落地的经验,我们为何不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我们祖先玩火的水平可谓炉火纯青了吧?为何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一百多个元素,竟无一个为中国人发现?算盘虽然实用,但现在玩算盘的人多?还是玩电脑的人多?答案或有宏篇大论、M多理由和证明,在思维高层次来看,存在方法论问题。

现在的日历使用的是天文历法:公历即阳历,又叫太阳历,以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圈的时间为回归年周期,平均顺次排列24个节气于上。从阳历2月份开始,顺次立春数到12月份的大寒,都有确切的月份和日期对应。歌谣:春雨惊春青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阴历是指:以月亮围绕地球旋转一圈时间,即朔望月为周期。从地球观测者看到月球朝太阳的面为“望”,看到月球背着太阳的面为“朔”。从朔到朔,从望到望,大约30天(29.53059天)为周期,这个时间长度为一个朔望月。

农历俗称阴历,但实际上是阴阳历,其同时把阳历的基本周期回归年与阴历的基本周期朔望月编了进去,并列为制历的基本周期。由于月球绕地球旋与地球绕太阳旋两个周期不能对应,阴历1年354日,阳历1年365日,每年相差11日有余,只好把阴历每隔3年设置一个闰月,这样阴历又多了几天。19个阴历年里又加上7个闰月,就与19个阳历年基本相等。如此古代聪明人对阴阳历调和成功,19年7闰月的方法早在春秋中叶获得应用。

是的,M个世界有M多理论,成熟的看法需要从多视界来看问题,科学视界只讨论科学问题,发展创新要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之上,发明发现应该接受实践的检验。

诚然“生命活动与自然界运动对应、同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养生以求健康长寿”,这些古老的思想跟现代思想完全符合,正象节气,农历和公历,可以对应转换一样同一。不同的是农历与公历的转换关系已经确定,中医诊断与西医诊断关系却未能确定。在治疗过程中M多方法一起上,中西医方法缠绕在一起,明知道单用疗效不佳想取之互补,但又不从基础理论研究、科学方法上明确对应关系和互补关系,结果就算治好了?也难以总结:是中医治好?还是西医治好?是“三伏”治疗有效?还是时病时治有效?对于慢性病选择“三伏”天治疗的显然效果如何鉴别?因为“冬病夏治”这个提法有相当周期的预见性啊,科学方法讲的预见性需要观察实验证明的,否则不能确定治疗的有效性;如果近期对应性解决不了,去谈远期的对应性?健康的概念谈不清,去谈养生和长寿?解剖学实质找不到,去谈子午流注寻经开穴?那么孙悟空吹的瞌睡虫,使的定身法也不能够确定真假了。

既然是研究,就得讲研究方法,这是科学视界与其它视界不同,能够区别。在多元世界多种选择的时候,在科研目标受到经济利益或名利地位诱惑的时候,当如何选择?我们在春天种下了龙种,秋天来了,希望收获的不是跳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