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币”
这是尼泊尔1740年发行的一种轻型硬币,每枚只重0.0080.014克。不可思议的是,这种小小的“芝麻币”,在购买零星物品时,还常常被分割成2份,甚至4份。

■“牙币”
美拉尼亚岛上的黑人居民,长期使用狗牙和猪牙做的货币,有了“牙币”就可以买回自己所需的物品,娶回妻子,一家人一年有百来个狗牙就够开支了。
■“盐币”
公元六世纪时,摩尔的商人曾用盐作交易的凭证,1克盐换一克黄金。以后随着工业的发展,盐的开采量的增加,“盐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至今,中非的部分地区仍保留使用“盐币”的习惯。

■“贝壳币”
非洲部分民族和太平洋的一些岛屿,仍用贝壳作钱币,当地的“贝壳币”叫“加里乌”,600个“加里乌”可买回一整匹棉布。
■“珠币”
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地区,从公元9世纪,就用玻璃珠子当货币,价值很高,不是万不得已的情况,不肯轻易出手。
■“手镯币”
西非象牙海岸的货币形同大大小小的手镯。持有者可将其戴在手上、颈上和脚踝上。
■“骨币”
印度尼西亚北部,用母牛头盖骨作货币,头盖骨的大小,决定货币价值的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