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练习是重要的学习过程 “习题训练”之所以在各地普遍重视,甚至于发展为“题海”,就是因为它是一个过程。 但是,“题海”在很多情况下是一种盲目、杂乱、过量、单调和简单重复的过程。 2. 对习题训练认识的误区 (1)要“大运动量训练” 大运动量训练是体育技能训练的一种方法,把它用在学习上是不适合的。 技能训练要达到“下意识”的效果,需要建立条件反射,每一次动作的重复,都有利于两系统(中枢)之间的建立直接联系,形成条件反射,它不需要经过大脑的逻辑判断。 但是,学生解答题目是一种智力活动,其技能因素只占各解题因素中的一小部分,解决问题主要是依靠理解、应用、分析等心理行为,这些能力并不是靠条件反射形成的,需要学生深入思考、总结归纳。大运动量机械训练,对这些能力的发展造成冲击,使学生思维钝化,而且难以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习题需要恰当的“运动量”。“多做题总比少做题好”需要纠正。 (2)“要求高一些总比低好” 多数情况下,习题最恰当的难度标准,应该是多数学生通过努力后能获得习题的正确答案或大部分正确答案。 把过难的习题让学生课外训练,学生花了大量时间却理不出头绪,不仅浪费了时间,致使学习效率降低,而且造成心理上的负面影响。 我们通常以知识作为载体,让学生在习题训练中体会方法、理解方法、掌握方法,这是习题训练的重要目的。但这一切都是“懂”的前提下才能完成,控制习题的难度,就有利于在“懂”的情况下掌握方法。因此,“要求高”并不一定比“要求低”好。 3. 当前中学生课外练习的弊端 (1) 份量过重 ①把体育、器乐技能训练的大运动量做法盲目用在习题教学中,过量的练习任务使学生对习题的完成粗制滥造,养成了许多不良的解题习惯。 ②过多的作业使学生成了对陈题进行解答的“熟练工”,但不会深入分析新题,造成解题能力的下降。 ③学生思维的弹性被崩溃,大脑长期陷于深度疲劳状态 ④过量的篇幅、过小的字号,对学生视力、体质的摧残。 (2) 难度不当 ①分不清阶段性目标和终结性目标的的区别,把高考要求“一步到位”放在用于新课的练习册上,对新课练习册的目标产生冲击。 ②练习册中过难的题目对教学的干扰很大,逼得教师不得不花费很多时间来讲这些本不应该讲的问题。 ③过难的习题摧毁了学生的自信心。 ④不当的难度因素引导学生走向错误的学习目标。 (3) 目标杂乱 ①练习题内容无序,东一枪西一炮,完全没有体现练习册具有对学生知识建构的功能。 ②只关注知识目标,对学生正确解题习惯的养成毫不涉及。 ③开放性题目是“贴标签”,没有贴切地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来设计,缺乏可操作性,有时反而对教学起到干扰作用。 (4) 形式单调 ①题目不是选择题就是填空题、计算题, ②没有体验性目标的题目,以为解题只凭知识就能解决问题。 (5) 题目内容大量简单重复 ①增大学生负担 ②养成靠“回忆”解题的不良思维习惯 ③学生最需要的体验、小结、归纳等有利于增强能力的活动全部被挤掉,造成学生的解题能力下降 (6) 栏目混乱,充斥着无效篇幅 ①是从编辑的逻辑设计栏目,而不是从读者的需要设计栏目。 ②栏目打着新课程的旗号,实际内容并没有体现新的课程理念。 ③有不少栏目的内容搞形式主义,学生根本是不关心的。是浪费篇幅。 通过科研、行政办法形成自己的精品《练习册》
4. 现有练习册情况下的教学措施 (1) 教师对《练习册》提前“备课” ①份量 ②难度 ③内容系统 (2) 明确新课练习的目标 (3) 形成一份练习册的“使用意见” ①删去“简单重复”的题 ②删去“目标不当”的题 ③标明“暂时不做”的题 ④增强练习的针对性(调配每节课练习内容) |
|
来自: shuaixinerwei > 《培训课程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