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 魏晋南北朝(下)

 书楼寻踪馆 2012-08-20



 
 
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 魏晋南北朝(下) 
 
 
隋代金扣玉杯
口径5.6、高4.1、圈足底径2.9、金扣宽0.6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玉祥门外隋李静训墓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白玉,玉色纯净,玉质温润而富有光泽,杯作大口平唇,深腹,壁上阔下敛,平底,下有假圈足,口沿外一周镶金,白玉衬托金扣,黄白相映,富丽堂皇,造型优美。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隋代 镶宝珠金项链
周径43、垂珠长3.1厘米重91.25克
陕西省西安市玉祥门隋大业四年李静训墓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项链由各镶10颗珍珠的28个球形饰所组成,金球分为左右两组,每组14个,各球之间用金丝编织的链索连接,在两组金球链索之顶端各有一方形金饰,内嵌“青金石”。项链下端有五件垂饰,居中为圆形金饰,其内嵌有红色鸡血石,鸡血石一周有24颗珍珠,左右两边各连接一四边内曲的方形金饰,其上皆嵌有蓝色珠饰,最下端挂一心形蓝色珠饰,其边缘的金饰作三角并行线凹入状。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唐代 花形玉簪首
长2.42、宽1.42、厚3.5厘米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唐墓出土,现藏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羊脂玉,月白色,微黄。整体雕刻,单面雕。器表雕刻两层,下层枝叶较为简单,上层花朵为两枝,相邻的花缘叠压,表现出花繁叶茂的形象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唐代 水晶坠饰
长4、宽2.6、厚1.2厘米
宁夏回族自治区原州区南郊乡羊坊村史索岩夫妇合葬墓出土,现藏于固原博物馆
形状不规则,上嵌水晶。水晶泛蓝,表面鼓起,上有几处凹痕。水晶之下为一鎏金底托,下部稍翘,上有一短柄,柄环已残。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魏晋时期 玉笄
长10、宽0.6、厚0.5厘米
青海省西宁市南滩砖瓦厂出土,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白色,玉质细腻温润,晶洁透亮。四棱柱长棒菜。一头大浑圆,一头小而尖。素面,通体抛光。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魏 镶绿松石金耳环
直径4.8厘米
宁夏回族自治区原州区三营镇化平村北魏墓出土,现藏于固原博物馆
1对。金耳环内镶嵌绿松石与珍珠,错位排列,数量不等。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魏晋时期 玉纺轮
直径5、厚1.2、孔径0.5厘米
甘肃省敦煌市佛爷庙湾出土,现藏于甘肃省文物考古所。
青玉质,侵蚀严重。扁圆体,中心穿一圆孔。素面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大理国(937-1253年)琥珀塔
高4、底径2.9厘米
云南省大理市三塔出土,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深红色似枣红色,微透明,可依稀见其晶体内的冰裂纹,圆丘形舍利塔身上有锥形塔刹,底内凹似碗,圈足底。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大理国(937-1253年)玛瑙念珠
枣核形珠最大件长3.2、直径0.9厘米
球形珠最大件直径1.8、最小件直径0.5厘米
云南省大理市三塔出土,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1组27枚,多圆球形珠,另有枣核管形,扁圆管形珠,其色以红白相间及褐白相间的多色珠为主,也有几粒为棕红,褐色的单色玛瑙珠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大理国(937-1253年)孔雀石珠串饰
管珠长2、直径1.1-1.8厘米
枣核形珠最大件长2、直径1.4厘米
云南省大理市三塔出土,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1串12枚,形态各异,打磨,抛光较粗糙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大理国(937-1253年)水晶杵
长6.3、球径2.1厘米
云南省大理市三塔出土,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晶莹剔透,杵形,柄作圆柱形,杵为多棱圆球状,杵为佛教施法之法器。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大理国(937-1253年)观音石雕像
通高14、像高10.9、座最宽7.5厘米
云南省大理三塔出土,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大理岩,白色泛黄,表面光洁滑润,有蜡脂光泽,像身与座分别雕成,以木签相插接,为观音像,像后饰银质火焰状背光,观音坐于石台座上,口施朱色,眼施墨色彩,右手拈巾,左手抚座,身披的帔帛,佩挂的璎珞随身姿自然垂落,显得姿态优美。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大理国(937-1253年)水晶佛像
高7、底座宽2.1-5厘米
云南省大理市三塔出土,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晶莹剔透,阿閦佛像,结跏趺坐,高鼻深目,身着袒右肩袈裟,右臂伸直置膝上,右手手心向上,平置腹前,结予愿印。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唐代 玉棒
长6.8厘米
广东省韶关市罗源洞张九皋墓出土,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青玉,玉质莹润,颜色泛青,呈三菱形,三面磨光,与玉猪同出,可能也是玉握的一种。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唐代 玉猪
长5厘米
广东省韶关市罗源洞张九皋墓出土,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青玉,以简练刀法刻出卧猪形态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唐代 人物抚鹿纹玉佩
高7.7,宽4.3,厚1.1厘米
江苏省无锡市南郊邓湾里顾林夫妇合葬墓出土,现藏于无锡市博物馆
青白玉质,沁泽如甘栗,遍布牛毛纹,椭圆形状,中间较厚,边缘稍薄,通体以浅浮雕技法,琢刻人物抚鹿图,人物,侍童,神鹿错落有致,神情并茂,旁边以卷草云纹装饰,浑然一体。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南朝早期 玉马头
长4.7,宽1.3厘米
江苏省南京市光华门外石门坎墓葬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青白玉质,通体沁成褐色,表面带白斑,圆雕成马首状,形象生动逼真,颈部简化,较短,似可嵌入它物,可能为杖首饰玉。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南朝 水晶球
直径4厘米
江西省南昌市郊京山南朝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透明无色。圆球形,光洁透亮,有多处小疤痕。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南朝 玉珩
大件长18、宽3.5、厚0.4厘米
小件长7、宽2.5、厚0.4厘米
江西省南昌市郊京山南朝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2件。青白玉,光素无纹,杂有黄褐色斑点。一大一小,造型完全相同。呈扁平状云头形,上端呈弧形,中间雕琢有三个弧形,并钻有一小圆孔;下部两端圆弧形,上部正中和下部两个凸脊上各钻一小圆孔,以作系挂之用。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东晋 玉剑珌
长3.2,宽2.1,高1.9厘米
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6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白玉质,保存较好,内有长条形凹槽,两侧各有一小穿孔斜向与凹槽相通,便于固定,两面浅浮雕兽面纹,玉剑首,剑格,剑璏,剑珌同出一墓,同系一剑,系同块玉料琢刻,图像工艺稍逊,应是东晋时作实用玉。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东晋 玉剑璏
长9.1,宽2,高1.6厘米
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6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白玉质,局部有褐色沁斑,光洁滋润。形体扁平,修长,下面突出长方形穿孔,表面高浮雕一对螭龙纹,大小相配,嬉戏相对,并用阴线刻绘螭龙细部,形象较为生动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东晋 心形玉佩
长9.6,宽8.6,厚0.3-0.4厘米
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2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青白玉质,中间纯白,两边沁泽呈褐色,主体呈心形,顶端起尖,底部微孤,一面浅浮雕一游动的螭龙,中透圆孔,两侧透雕尽情嬉耍的龙,凤,并附以祥云,衬托出龙,凤的动态之美。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东晋 玉带钩
小长5.9,宽1.6,高1.9厘米
大长6.5,宽1.6,高1.8厘米
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2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2件。白玉质,质地光亮细润,保存完好,形态基本一致,大小略有不同,曲首弯钩形,以螭首作钩首,钩腹舒缓,钩腹中间琢磨二道突弦纹,形成三块叶形弧面。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玉钱、玉龟 五代
玉钱:直径2.5厘米
玉龟:长2.3厘米
浙江省杭州市雷峰塔地宫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玉钱为白玉,表面微沁为棕黄色,一面仿铜钱刻“开元通宝”字样,另一面为素面,玉龟灰白色玉,表面有红色土沁。为立体圆雕,龟的形象雕琢细腻生动。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玉善财童子 五代
高8.8,宽4.5厘米
浙江省杭州市雷峰塔地宫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白玉,有棕黄色沁瑕。扁平圆雕,头大后脑突出,眉眼鼻口及耳廓内均以阴线刻成,内穿肚兜,外着无领袖米字纹天衣,下摆飘逸,足登高靴,立于祥云之上,双手叉腰,俯视凡界,底座为扁方形,中有长方形插孔,用阴刻与浮雕结合的手法,雕琢九山八海纹。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玉观音 五代
高4厘米
浙江省杭州市雷峰塔地宫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白玉,边缘有棕黄色沁瑕。观音头戴宝冠,身着天衣,结跏趺坐于如意云头之上。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玉钵 唐代
高4,口径8.7厘米
河南省伊川县鸦岭唐墓出土,现藏于洛阳博物馆
玉色青中泛白,直口,圆鼓腹,圈足。钵内底刻饰网格纹,通体抛光。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玉鸳鸯、玉饰 五代
鸳鸯:长3.7,高2.6厘米
玉球:高1.8,直径2.1厘米
浙江省临安市玲珑镇康陵出土,现藏于临安市文物馆
白玉。鸳鸯由身,翅和尾组合而成,原本是用细铜丝将各部分连缀而成,尾缺失;玉球饰由上下两个半球组合而成,以铜丝串连,中空,外表刻莲瓣纹;球体下端用铜丝连缀一瓜子形下玉坠。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玉杯 三国曹魏
高11.5,口径5.2厘米
河南省洛阳市西区曹魏正始八年墓出土,现藏于洛阳博物馆
玉色白中泛青,玉质莹润,光洁,杯为直筒形,直口,柄形高圈足。通体抛光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玛瑙璧 西晋
直径9.7,孔径2.8厘米
河南省偃师市山化乡玉瑫村出土,现藏于洛阳博物馆
透雕勾连盘龙纹,通体抛光。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玉带銙 唐至辽代
长4.15,宽4.9,厚0.63厘米
安徽省合肥市省粮校工地出土,现藏于合肥市文物管理处
青玉泛灰色,器呈扁平长方形,正面浅浮雕两鹿对卧于菩提树旁,昂首对视,四肢蜷曲于腹下,双鹿中间有一三角形山石,山石上阴刻菩提树干,背面未抛光,四角各钻一对牛鼻孔。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玉耳杯 南北朝
长径16.95,短径9.8,宽13,高4.8,壁厚0.15厘米
安徽省芜湖市月牙山3号墓出土,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青白玉,受沁严重呈灰白色,仿漆耳杯形制,杯口作长椭圆形,平口,左右各有一月牙形耳,弧圆腹,假圈足,平底,杯内一侧有一类似横隔挡的痕迹,素面无纹,外壁抛光,亮泽。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玉璜 东晋
外径6.8,内径2.8,厚0.6,孔径0.12厘米
安徽省马鞍山市慈湖乡林里村六队东晋墓出土,现藏于马鞍山市博物馆
一侧有两个穿孔,另一侧一个穿孔,素面。表面能看到打磨形成的牛毛状打磨痕。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饰金玛瑙球 六朝
高2.74,直径2.35厘米
安徽省当涂县青山六朝墓出土,现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紫色,玛瑙纹理清晰,球形,中间贯穿一孔,顶与底部各饰一花瓣形金饰片,上端有一环形纽,通体抛光亮丽。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玉耳饰 渤海时期(698-926年)
直径2.65、孔径0.97、厚0.32厘米
黑龙江省宁安市莲花乡虹鳟鱼场渤海墓葬出土,现藏于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青白色,夹杂黑色沁斑。器体呈圆形,两面光平,中部钻一圆玘,内缘一侧外凸,形成较窄的凹弧。通体抛光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玉骨朵 汉魏时期
外缘直径8.92-9.43、高4.58、孔径1.64-1.85厘米
黑龙江省宝清县夹信子乡光辉村出土,现藏于宝清县博物馆
黑色。主体呈圆形柱状,上、下两面磨光,中部自两面对钻一道长孔,体外侧伸出三层尖角,每层七个。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玉珩 北齐
长9.7,宽4.3厘米
山西省寿阳县贾家庄厍狄廻洛墓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青玉,有光泽,扁平体,蝙蝠形,上端有一孔,下边沿有孔三个,正面线刻一只展翅欲飞的凤鸟,空间以云纹点缀,背面线刻火焰状的云纹。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玉哀册 唐代
长28.4-28.6,宽2.8-3.2,厚1.4厘米
北京市丰台区王佐乡唐代史思明墓出土,现藏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汉白玉质地,共出土44枚,残断较严重,仅8枚完整。玉册形制规整,上下两端1.5厘米处均有3毫米直径的小孔,以便彼此连缀,每枚玉册均有阴刻行书体文字,字口内填金,其中七枚玉册背面极浅细的刻划有“哀”字,一枚玉册的背面有磨痕,仅可辨认一个“七”字。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山形玉摆件 唐代
长17.7,高9.3厘米
北京市丰台区王佐乡唐代史思明墓出土,现藏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青玉质,略带有石性。山形片状,整器有自然黑白纹理,正面随料材琢为五峰山形,微有起伏,以示沟壑交纵,两边基本对称,背面平,有磨痕。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玉币 六朝
北京市昌平区清河绒毯厂外窑堆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白玉质,润洁光亮,方孔圆钱式,钱廓微隆起,两面碾琢减地阳起楷书,一面为“野游重光”四字,一面为“疾疫鬼名”。字纹中夹有土锈,玉币方孔,边廓的锐感及“野”字虽有汉代遗风,但琢刻的朱文楷书,字体方正清雅,刀法平直流畅,正是六朝时期篆刻的特点,这枚玉币为辟邪乞福而作,后作冥钱。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白玉鸟 唐
长5厘米宽2.8厘米重10克
白玉,质地温润。圆雕,鸟飞翔状,双翅外展,以平行阴刻线表现羽毛。双腿伸直并拢,圆坑眼,凹处镶嵌绿松石。整体动感较强,形象稚拙可爱,此佩与唐代金银器上的鸟纹有相似之处,如陕西省何家村窖藏、陕西省光天县背阳村窖藏等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青玉鹿 唐—北宋
长4.5厘米高2.9厘米重36克
青白玉,局部有黄褐色条状斑。圆雕,鹿跪卧状,四肢收于腹下,头部上扬,橄榄形眼微突,灵芝状双角,背部至底部有一长方形穿孔。鹿体态丰满,从器型的风格上看与北京首都博物馆的北宋玉鹿有相似之处。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青玉闢邪 南北朝
长5.5厘米高4.1厘米重73克
青白玉,圆雕。昂首挺胸,圆眼突出、宽长眉、宽鼻头,张口露齿。云形耳,独角。腹部有羽翅,成跪坐状。形象生动。造型与南北朝石雕兽相似。玉闢邪又称异兽或独角兽。造型奇特,战国汉魏时期是制作神怪异兽的鼎盛时期。
白玉云龙佩 唐
长5.5厘米宽3.5厘米重38克
白玉、质地温润。圆雕,龙为行走状,弓背,一爪前伸,举至吻前,尾与后足交缠,下有四组云朵。此种形象的龙纹,唐代晚期、五代、辽均有出土物佐证。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白玉龙首 唐
长6厘米 宽1.7厘米高1.9厘米重35克
青白色。巨目宽眉长吻,口微张,口角处有一对穿孔,双耳后抿,头顶生有细长双角,角端捲角,眼珠、鼻孔、角端分别有圆点孔。整器呈长方形,外缘轮廓线条分明刚健有力,细部的刻划如毛发、胡须等以阴刻线纹处理,流畅准确。陕西西安南郊曲江池村出土的玉龙首,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的玉龙首,西安唐长安城遗址麟德殿石螭首等,均与此龙首风格相近。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玛瑙伎乐人物带饰(三件)唐
长5.2厘米宽5厘米总重158克
这是整套玉带中散失的三块,用玛瑙制成。纹饰为唐代独有的胡人伎乐纹。三块带銙上碾琢的人物均为高鼻深目的西域人形象,分别手持“杖雞娄与牢”、“曲颈琵琶拍板”盘腿於毯上作奏乐状,带銙背面均有四组对穿燧孔,用於穿钉固定在革带上。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白玉龙形簪柄一对 唐
长5.5厘米宽3.6厘米总重14克
青白色。扁平薄片状,成型对开法制作,单面作功,背面光素,正面龙拱背行走状,一爪捧火球至口中,龙发及长角后展,龙身下饰如意云纹。龙尾处似不完整,应是与其他金属镶嵌作簪柄或金、银步摇上的嵌饰。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白玉双孔雀纹梳子背 唐
长12.6厘米宽4.6厘米重24克
青白色玉,局部有褐色沁。半圆薄片状,双面压地隐起雕一对孔雀。孔雀尖嘴、圆圈眼,昂首挺胸呈展翅欲飞状。孔雀的尾、翅等部位用平行的短阴线表现,这是受唐代已成熟的绘画中的线描手法影响,也是唐代玉雕特色手法之一。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战国玉蚀花瓍管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唐青玉武士像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透空龙纹白玉鲜卑头
南朝宋元嘉七年(公元430年)
长9.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白玉,质坚硬蕴亮。碾琢透空的龙纹装饰。背面镌阴文:“庚午,御府造白玉()带鲜卑头。其年十二月丙辰就,用功七百。将臣范许,奉车都尉臣程泾,令奉车都尉阁侯张余。”从铭文记录的干支记年和所涉及的官职人员,可以确认该作品为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御用品。
旧说:鲜卑,()带头也;由该作品铭文得到证实。


[转载]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