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在古代叫箸或莇。

清朝赵翼曾引用明朝陆容的《菽园杂记》说:“起于吴中。凡舟行讳住讳翻,故呼箸为快子”(住和箸同音)。人类使用筷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以前,《礼记?曲礼上》就有“饭黍母以箸”和“羹之有菜者用梜”的记载。由考古学提供的证据而言,筷子的出现晚于匙羹,同样原因,由于人们想做某种工具以方便取得烫热的熟食,所以筷子的发明跟原始农业和陶器的运用和发展有着直接关系。

筷子是何人发明,何时诞生,历代虽有很多传说,但实在难以考究。中国人从古至今都视筷子为自然沿袭下来的家常用品,对其的由来和发展只有少量的记载,或是有关的书籍早已失传。

在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高峰的隋唐时期,人们流行将饭菜摆在桌子,坐在椅凳上来享用,一般都用筷子夹菜,用羹子勺饭。当时民间用银制筷子很普遍,宫廷多用金制的。

筷子从古代就流传至邻近国家,当今已成为东亚和东南亚多个民族常用的饮食工具。筷子多为竹制,亦有金属、象牙与塑料等材质。

筷子文化

筷子谜:《魏书》中有一则筷子的谜语:“眠则俱眠,起则俱起,贪如豺狼,赃不入己。”
筷子联:“玲珑自竹制来,古今饮誉神州萃;典雅由筷托出,中外扬名世界钦”。
筷子德:筷子外形直而不弯,被古人寓以种种美满。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把自己用的一双金筷子赐给宰相宋怀,表彰他的耿直,以筷象征人格。
筷子卜:用筷子筹划谋事,问卜吉凶在古代不胜枚举。如汉代名将张良曾“借箸”为刘邦筹划消灭项羽的战略;韩凝礼用筷子预卜唐玄宗平叛。

筷子习俗:

烧亡灵时供酒饭,筷子要竖在饭碗头上,以示恭敬,因为“筷”与“快”同音;与此同时,在平常吃饭时,长辈都会禁止小朋友把筷子插在饭碗或菜上,以免引起不好的联想。
苏北农村闹新房时,将整红筷子穿进窗户,还要唱几曲“穿筷歌”,以示庆贺和祝愿。

筷子与智力

用筷子与智力发展有正面关系,尤其是对二至四岁的儿童更为重要,它能诱发手的复杂而精细的动作,必须用力得当和协调,才能夹起食物送进口中。科学家研究表明,正确使用筷子夹取食物,牵涉到肩部、胳膊、手掌、手指等 30多个大小关节和50多条肌肉的运动。科学研究证实,人的大脑皮质和手指相关连的神经所占面积最广泛,大拇指运动区相当于大腿运动区的10倍,可见手和大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