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廉江市吉水镇悟村垌村委的谢建村,仿如时光倒流回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作为当时全省文明建设示范村,谢建村是一条让人向往和留恋的村庄,不仅山青水秀、果林飘香,至今还完好地保留多座上世纪“公社化时代”的楼房。据了解,现存这么多“公社化时代”房子的村庄,在湛江也不多。日前,记者一行走进谢建村,一探究竟。
为何在谢建村建“人民公社”楼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用来形容谢建村就非常适合。谢建村属丘陵地区,土壤属砂质红壤,大部分是九洲江两岸冲积土,肥沃松软;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适合热带、亚热带作物生长。记者驱车从廉青公路行驶,四周山林青绿,大片山坡上果园绿荫, 高低山洼荔枝盖满,感觉如梦境一般。
经过笔直村路,我们进入了谢建村。眼前的公社化时代建设物,让我们感觉很新鲜。村干部介绍说,在上世纪七十年,谢建村作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村,一直得到省市领导的关心。
眼前的村庄巷道整齐,村场中建有80套,每套面积达100平方米的二层高的住宅楼,就像是城市宿舍小区。住宅楼并排而建,一行又一行,巷道两边成行果树成荫。
村民告诉我们,当年农村很少像城市一样住集体楼,谢建村的住宅楼在周边引起轰动。加上村民努力发展生产,村里引来照明电,村办公楼也有电话,所以,当年“有女愿嫁谢建村”在周边村庄广为流传。而“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当年谢建村的真实写照。
为何谢建村当年建设“人民公社”楼?村委老书记、原村长——76岁的谢明章向记者道出原委: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全国还是公社化时代。他当时担任村长。当年,省委要在全省选几个地方试点搞新农村,谢建村的群众集体观念强、地理位置优越等优点被省委确定为建设示范村之一。而当年,原省委领导曾到该村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
“人民公社”楼是何模样
记者首先来到谢建村的村办公大楼。办公大楼有二层半,也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建设而成。二楼有长长的阳台,从楼梯步行台阶,水磨彩条扶手,扶手下面的水泥制作五星花样。村民说,当年二楼是村民会议室,召开会议和村民的活动都集中这里;大楼南北对流,空气清新,加上大楼后面靠山坡,前面是很大的广场,二楼阳台可看到全村风景,大家习惯在阳台谈古论今,共同商议村庄的建设。
记者看到,谢建村全村建设以村大楼为中心,大楼两边是村主道,路面宽30米,村巷设计是田字型,巷宽10米,每条巷道及住宅整直,占地面积和高度统一,排灌设施也是公社化建筑。
随后,在老书记谢明章、现村干部吕亮发带领下,我们进入了村里的“人民公社”楼。住宅均是2层建筑,分上下层,各住一户;而村子里还有部分2层楼房式、类似现代小洋楼式的楼房。走进小楼房,尽管年代久远,但结构保持完好。二层楼房统一是四房一个大厅,一个空中花园,一厨一厕和杂物屋;二楼前后都有阳台长度4米,布局较为合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就住上“小洋楼”,真不简单。
谈及“人民公社”楼的建设,谢明章说,当时全村村民有400多人,靠种植水稻作物;村离廉江市区仅2公里,村民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开荒垦地种蔬菜、蒜头销售到市区,生活还算过得去。当年提出建“人民公社”楼时,村干部心里也没底。毕竟让村民将自家房屋拆掉而改建“集体宿舍”,村民愿不愿意还是未知数。但没料到的是,村民一听村干部的规划后,都同意了。
“人民公社”楼是如何建设的呢?老书记谢明章说,村里规定:统一安排、统一规划。村办公大楼及村民住宅楼由当时的廉江县委开会作出规划,县建设局设计图纸,再由村民大会决定后,村民筹资建设而成;房子的砖块是村民自己动手建砖窑而烧成的;村民集资购买500吨煤,水泥和钢材则从政府那里拿计划指标买回来。
谢建村的村大楼和村“人民公社楼”均是1976年开始建设,1980年陆续建设完成;建成后,村民喜出望外,随即继续建设村民住宅楼。采用先拆先住的办法,让村民逐步住上楼房;楼房建成后,都安装自来水,并拉了照明电。
村民勤劳致富住上崭新小洋楼
当时,在廉江市广大农村中,谢建村是最早每家每户都安装电话的村庄。老书记谢明章说,当年在建设新农村中,为了改善生活,村民通过政府批准,购买了3台拖拉机,后每年增加1台,为了农作物的丰产,村民们很勤劳,每天早上3时集中到廉江城区收粪便,村长和村民一起走在城区的大街小巷,收完粪便回家再吃早饭,中午又在田地里劳作。那时,村民很团结,每当生产队队长吹响号角后,村民们就赶去大楼前广场集中,当劳动结束时也以号角为准;劳动报酬是工分制,按规定缴交公粮外,剩余的利润评为工分;分配报酬时,村长组织村民召开全村村民会议,在村大楼二楼讨论分配工作。傍晚,村民集中到村大楼,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背诵毛主席语录,并在大楼评积极分子,传达上级指示精神。
上世纪的包产到户,因为村民勤劳,致富农户也是附近农村最多的。谢建村的荔枝种植是廉江最早的村庄之一。当年附近没有村民敢种植,但谢建村的村民却敢大胆种植。村干部吕亮发说:“当时,廉江县有位读华南农学院毕业的技术员对山坡的土壤很有研究,他主张村民种植荔枝果园。”村民们听从建议,大胆种植荔枝致富。现在,60%的村民掌握种植荔枝技术,收入也大增,很多村民更建起了崭新的、现代化的小洋楼。
谢建村现有800多人口,全村有五姓。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村民重视教育,村里基本每户都有大学生。
文/图 记者陈凯杰 记者协理莫少州 陈希宇 通讯员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