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间让你的钱财不翼而飞

 東泰山人 2012-08-21

不当的储蓄失财富

/钟伟

  许多事情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包括爱情和金钱。对于前者人们皆赞同,而对于后者人们却往往忽视。很多人看起来像是在珍惜财产,但其行为却是在糟蹋它。

  时间让财产不翼而飞了吗?是的。拿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现在的状况相比,时间跨度大约是25年,“80年代的新一辈”在今天再相会时会发现,和年龄不断增长相反的是,其财富急剧缩水。

  例子一:万元户。1985~1988年期间的一万元,大约相当于城镇职工120~150个月的工资收入。到现在,1万元大约相当于城镇职工3~4个月的收入。97%的财富消失了。

  例子二:柴米油盐。从1985~1988年到现在,大米的价格从每斤0.15元上升到1.5元,猪肉从每斤0.75元上升到15元,理发从0.5元上升到10元……凡此种种,除了冰箱彩电洗衣机之类的消费品之外,绝大多数商品25年前的价格,乘以20~25倍,大致就是目前的价格。也就是说,1元承载的购买力,在25年间消失了95%以上。

  例子三:养老金。25年前也许普通退休职工会以为3万元足够养老,因为这差不多是其当时30年的工资收入,现在这个数字则上升到了约100万,即100万差不多是当下30年的工资收入。那么请问25年后多少钱够养老呢?

  是时间导致了我们的财富不翼而飞?是通货膨胀吗?其实都不是。财富缩水的奥秘就在于货币。回顾过去的15年,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每3.5~4年翻一番,货币供应量每4~4.5年翻一番,GDP则是每7~8年翻一番,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大约每8年、农村居民收入大约每10~12年翻一番。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中国居民的收入增长,以及其财富能获得的收益增长,远远地被财政收入、货币发行甚至经济增速甩在了后面。或者说,挣钱赚钱是难以跑赢税收、发钞和GDP的。

  但这还不是悲剧的全部,更令人惊讶的是,出生于1980年之前的中国人,在乐意于拼命工作的同时,更乐意于拼命储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25年来中国并没有持续发生恶性通货膨胀。原因之一:勤俭储蓄。很明显,如果1985年以来,一个城镇职工除了生活必需开销,将余下的财富进行储蓄,每年获得5%的复合收益(明显高于以5.5%的年利息连续进行5年期的定期储蓄),那么25年来,其积蓄的全部财富的实际购买力大约缩水了至少80%。不当的储蓄让我们失去财富,也让通货膨胀没有以显性的方式爆发出来。原因之二:工业化。中国在消费类产品的长足发展、在要素市场上的价格管制,使得由轻到重的工业化得以迅捷推进,更便宜的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得以普及,也在很大程度上压低了通货膨胀。这两大原因,使中国本应奔腾咆哮的通胀,变成了衔枚隐行、吞噬财富的陷阱。

  迄今为止,许多人仍然不清楚其积蓄不翼而飞的根源,并采取一些非理性行为。例如,节衣缩食提前归还房贷。许多人误认为,如果其借1万元为期20年的房贷,则要归还1.5万本息云云。他们忘记了币值不稳,大约5年“通胀大神”替其归还一半债务,大约10年“通胀大神”将替其归还3/4的债务,20年下来,时间将使债务如夏日冰块一样消融。

  对有些人来说,学习金融学基础知识是令人生畏的,但为了保全财富你必须去学习,并要牢记:在显性和隐性的通货膨胀时代,唯现金与狗屎不能长期持有。

  (摘自《英才》 /黄煜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