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云馆言别图 辛卯(1531年)作
送别图 立轴 1531年作
王宠常随征明游,互作酬唱,此作为其将赴南雍,言别时作赠者,“履仁”,宠字。时为辛卯五月,文征明六十二岁,王宠三十八岁,另本署年为四月。
图中柏槐三株,枝枒虹结,皮老苍藓,右后为古松一株,高耸入云。树枝的伸展与相互穿插,树节的夸大明晰,为文氏晚年画法的一大特色。二高士踞坐左侧石岩上,一人端穆,另一人则旷达萧散,即征明与王宠的写照、二童捧物,隐立于树后。设色不多,以浅锋为主,树皮、人面、土坡悉用赭石染,赭墨分,仅一人衣略作朱色。诗云:春来日日雨兼风,雨过春归绿更秾,白首已无朝市梦,苍苔时有故人踪。意中乐事樽前鸟,天际修眉郭外峰,可是别离能作态,尚堪老眼送飞鸿。
琵琶行诗意 手卷 壬辰(1532年)作
春溪访友 镜心 设色绢本 1532年作
关山积雪 手卷 设色绢本 1528年作--1532年作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徵明在王宠生前曾赠其画作颇多,比如《古木高士图》、《治平山寺图》、《松壑飞泉图》、《停云馆言别图》等,堪称件件都是精心之作,其中最著名的一件是《关山积雪图卷》。文徵明在卷尾用赵孟钐逍】戳艘欢沃某ぐ希汗胖呷艘菔浚才首魃剿宰杂椤H欢嘈囱┚罢撸怯俅艘约钠涔赂甙嗡字舛H敉跄抵┫肌⒗畛芍蛏椒裳┩肌⒗钐浦┥铰ジ蟆⒀执纹街一⒐宜≈小⒄运裳┲参匝⒒拼蟪罩欧逖⑼跏迕髦8笸迹灾裎簦谥巳丝冢嘈医约凹C坑Х拢郧覆荒芟卤省j儆谖熳佣募⒂诶阗ど幔笛┓杉赋撸Х迨Т洌蚰窘┢汀B募黾阎剿魍迹诵隋粒葑鞴厣交皇辈荒芫托鳎煤笮椋蜃骰蜿。逡缀疃伞5帽首玖樱荒茏纷俟湃酥蛞弧H患那槊鹘嘀猓辈蛔约跻玻蚴端暝乱怨橹<尉甘荒耆沙蕉录韧衡山文徵明记。印鉴:文征明印、征仲
《关山积雪图卷》用墨线钩勒山脉、山径、水岸等,略用干笔淡墨皴染,细笔写松柏、杂树、竹林、山寺、村舍、人物等,在寒雪笼罩的丛山峻岭和冰封河流之间,约有十七八人行进其间,或孤蹇独行,或三二结伴而行,或在山径间相逢作揖,或孤坐草堂窗前,若有所思。文徵明用“留白”的方式渲染雪色,用浅淡石青、淡石绿和浅绛为主设色,但也用深浅红色点缀人物风衣、树叶、山寺。天空、河面用淡绿、浅绛参以淡墨皴染,满卷的冰天雪景视觉效果非常强烈。雪满山中,跋涉行旅,万籁俱静,一尘无染,真一片清白世界。
在《关山积雪图卷》卷后的拖尾纸上有文徵明弟子陆师道的颜体小楷题跋。卷前段和拖尾纸上历代鉴藏印近三十枚,其中有乾隆鉴藏八玺;另有震泽王氏家藏;项元汴鉴藏印十枚。此图在明清两代唯见著录于乾隆《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仿梅道人山水
手卷 水墨纸本 1533年作
文徵明《仿梅道人山水》卷,引首许初题为“衡翁三绝”,所指“三绝”,即本幅之山水、后纸之自书诗及行书书法,诗书画三艺俱备。创作年代,据自书古诗后题跋:“十月十三夜与客小酌,起步中庭,月色如画。时碧桐萧疏,流影在地,人境俱寂。顾视欣然,因命童子烹茗啜之。还坐风檐,不觉至雨夜。东坡云:何夕无月,何处无竹柏影,但无我辈闲适耳。癸巳中秋日重书。徵明。”知此卷作于嘉靖十二年癸巳〔1533年〕,时文徵明64岁,属中年时期。所取图名“仿梅道人山水”,则依据后纸在谷祥之跋“衡山先生近得梅花道人画乐予,展现之顷,爱其景趣幽雅,繁而不杂,诚前辈名家笔也。予素喜画,俟暇当为摹之,不识得其一二否耶?太原王谷祥之考。”梅花道人即元代画家吴镇,又自署梅道人。
这是一幅文徵明的仿古山水。他的仿古之作,宗学而比较广泛,然并不拘泥于外表形似,而注重笔墨意韵,撷取优长,并注意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从而显现自身特色。此卷山水,虽临仿吴镇,然又融入了沈周画法乃至马夏的用笔,呈现出自古粗文的风貌。画面山石粗劲而用笔又富浓淡变化的墨色,保留了吴镇笔法苍劲、水墨淋漓的基本特色;而以整体线条所勾的平台和带斫的短线皴法,又极似其师沈周;夹杂的侧锋皴笔和方劲转折,又带有马夏之笔痕;而树木有意扭曲开张的枝杈和细密勾点的叶丛,以及较工整细秀的屋宇、人物,则是文氏自身细笔山水中常见的面貌特征。作品画风既反映了文徵明仿古之作兼容诸宗的创作法则,又显现出“粗文”一路山水的基本特色,而且粗细合度、雄健又不失繁密的面貌,正体现了他中年时期由粗变细阶段的艺术特色。此卷纵28.5厘米,横244厘米,在文徵明存世作品中,堪称长卷钜制,为其中年较难得见到的粗文山水。
后纸自书古诗的书法,作行中带草书体,字型端美秀雅,用笔圆润流畅,时出连笔,多文雅洒脱之韵,以渐显晚年所追求之书法风貌。文徵明的行书,早年50岁以前主宗苏轼和康里或厚重,或雄强;50至60岁期间,兼取欧阳询、赵孟俯,趋于工整劲健;60岁以后上追晋唐,变为俊秀流美。此卷写于64岁的行书,端整中见洒脱,正反映了中、晚年过渡阶段面貌。
画家所钤印章,本幅有“徵明”、“悟言室引”、“征仲夫印”,自题诗前后有“停云”、“文徵明印”、“衡山”。
后纸两家题跋,王谷祥作为文徵明学生,书画俱宗其师,王氏题跋之书法,甚似文氏;尹嘉宾为晚明人,字孔昭,江苏江阴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官至湖广提学副使,字画瘦劲,晚更杂篆、隶出之;此卷所跋书风,亦具瘦劲之姿。引首有许初隶书四字,许初亦是晚明人,字复初,一字符复,以县学生序贡提教职,擢南京太仆寺主簿,迁汉阳府通判。工篆,庄整面秀,兼善楷、草,发二旺。亦工大书。
烹茶图 立轴 1534年作
新夏茶香
水墨绢本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品茗图
立轴 水墨纸本 1534年作
游山、观泉、听松、品茗,这是中国传统文人融入自然的悠闲生活方式之一,《品茗图》是文徵明表达闲情逸取的作品,他善于绘制庭院,田园小景,古人在画中较为突出,这是整个明朝吴门画派的风格,此《品茗图》属于文徵明“细笔”一路,画兼高远,深远和平远。在画面起手的入眼处绘有屈曲的小溪,两旁山丘突平,其上于岩壑中夹道蜿蜒曲折而通向山深处,夹道二旁山重叠复,松柏耸立,一水自深处流出,构图缜密深远,气势缓倬宽畅,上部自题“嘉靖甲午谷两前茶事最盛,余方抱疾偃息一室,……吸泉吹火烹,以适幽闲之趣。”此图为文氏中年以后之作,笔法虽师元人,却独具风格,王蒙的画皴线湿润,轮廓线和皴线不分。文氏此图处轮廓线略重,但决不是李成一派画法,其用线不是刚硬凝浑的,而是枯淡松柔的,深得王蒙的工整严正,全图布置精心,用笔细谨,树石穿插勾写,皆一丝不苟,无一笔随意,自成一种工秀清苍的风格。这是文徵明细笔画的突出特征,也是明画不同于元画,和宋画的突出特征。其精工细谨,为宋、元所不及,其笔墨的生动性很大超过宋、元之画。静观此画,一种从画面透释出来的静谧沁人心脾,这种画风的气质,在文徵明的作品中体现得很强烈,由于文徵明的思想中受儒家“中庸”思想居多,儒、道的思想都有,除了温和的一面,也皆深刻。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林榭煎茶图
手卷
自书古诗:同江阴李令君登君山二首。浮远堂前烂漫游,使君飞盖作遨头。烟消碧落天无际,波涌黄金日正流。禽鸟不知宾客乐,江湖空有庙廊忧。白鸥飞去青山暮,我欲披縰踏钓舟。云白江清水映霞,夕阳栏槛见天涯。乱帆西面浮空下,双岛东来抱阁斜。万顷胸中云梦泽,一痕掌上海安沙。扁舟便拟寻真去,春浅桃源未有花。承示和二岛之作,感荷,拙章不敢自隐,辄往一笑。徵明顿首上禄之选部侍史,小扇拙图引意。四月十三日。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江村暮霭图 立轴
青绿山水 立轴
青绿山水 立轴
松岩观瀑图 立轴 甲午(1534年)作
《松岩观瀑图》是“明四家”之一文徵明的一件佳作。上题文徵明自作七律一首:“瀑流千丈自天垂,风澈银河作雪飞。闲咏谪仙庐阜句,不知空翠湿人衣。”
画面之上青岩高耸,白云缠绕,一挂银瀑从岩间直落而下,银珠急速溅落在山脚的小溪之中,溪岸之上,青松挺拔,松下有三人呈对隅之势,来客宽袖峨冠,身后随一小童,一副名士派头。这边主人伸手迎让来客,而来者却被瀑声吸引,皆回首观瀑,似一时忘记谦让回礼。画面多敷石青、石绿,深绿的是松针、石苔,浅绿、浅蓝的是不同光线下的石岩、峭壁及远山,同一色系却层次分明,节奏有度。画面通身色泽清丽莹澈,三位画中人浅灰、浅粉、浅橙色的衣袂含蓄地点缀其间,富变化而不夺主题,更凭添几分意趣。
从技法上看,这件作品构思精工、笔墨工稳细腻,沉静自如。而主题也是高士归隐山林田园的意境,此中更寄托了文人画的一个核心情结:在脱离世俗繁嚣的环境中,体察自然,感悟精神的力量和乐趣。
本画成于嘉靖甲午(1534年),是年文徵明64岁,其时正是寿至九旬的他作品脱离描摹宋元古人的巢窠,个人风格日臻成熟的重要阶段。这一年也正是文徵明放弃“翰林院待诏”官位回家中以笔墨自娱的第八个年头,繁杂的案牍劳形被朝夕染翰的快乐取代,作者心中的宁静、放松也是从这件作品亦可窥一斑。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辋川图
手卷 设色绢本 甲午(1534年)作 (418万元,2005年12月中贸圣佳)
款识:长洲文徵明制。印鉴:徵(朱文)、明(朱文)、停云(朱文)、徵明(白文)、衡山(朱文)
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在陕西蓝田的辋口,得到宋之问的一个别墅,改筑为别业,水绕山环,竹茂林密,风景奇胜,尝与好友裴迪乘舟同游,赋诗唱和,并画其山水,名为《辋川图》。山谷郁盘,云水飞动,今存有传世本。王维工诗,善山水,气韵清高,故苏轼云:“味摩诸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诗之画,画中有诗。”自画分南北宗之说起,便以王维为南宗之祖。
文徵所画《辋川图》是他在嘉靖十三年甲午(1534年),也就是他六十四岁时,根据王维所作的二十首吟咏辋川各个景点胜迹的诗的内容,参照王维画的《辋川图》及其笔法画成的。全图与诗,长达四米半左右,书画合璧,可谓鸿篇巨制,画技精熟,六十四岁是他的艺术高峰时期。他的画风与其师正好相反,世传“粗沈”胜于“细沈”,而他则是“细文”高于“粗文”。《辋川图》是“细文”的代表作,其构图平稳,设色淡雅,将山环水抱的名胜一一展现出来。茂林修竹,屋舍掩映,人物活动其中,舟楫往来水上……细致的描绘出了王维辋川诗中,文人士夫的情趣和爱好。本来文徵明对其故乡的山水园林就非常喜爱,画过不少如《拙政园图》、《林榭煎茶图》、《猗兰室图》、《东园图》、《真赏斋图》等园林景观,那么《辋川图》当然也是他最熟悉和最喜爱的题材,所以画来更是得心应手,运斤如风了。孙星衍在题跋中称道此画胜过摩诘传本,它就和兰亭叙帖一样,原刻不如褚赵临本之有神采也。展卷《辋川图》,墨香四溢,光彩照人,其鉴跋齐全,流传有序,已无容我等置喙。它既是文徵明个人的精品,同时也是整个美术史的珍贵遗产。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春江叠嶂图
纸本设色 甲午(1534年)作
春江叠嶂图 纸本设色 戊申(1548年)作
款识:春尽南湖水拍空,焚香默坐画楼中,催诗忽送雨,吹面时来柳外风。人与青山原有约,兴随流水去无穷。自家不是陶元亮,一笑应惭对远公。(云头)闲说仙人葛稚川,丹成仙去已千年。白云渺渺都无迹,碧窦娟娟尚有泉。秋老空山寒浸月,草香沙暖玉生烟。林堂俯仰成今古,总属风流顾彦先。嘉靖甲午春仲,子传索画《春江叠嶂图》,并嘱余书旧作二首于其上,长洲文徵明。钤印:文徵明印、衡山、停云。
款识:春尽南湖水拍空,焚香默坐草楼中。催诗忽送云头雨,吹面时来柳外风。人与青山原有约,兴随流水去无穷。自家不是陶元亮,一笑应惭对远公。嘉靖戊申春仲,子传索画《春江叠嶂图》,并瞩于书旧作于其上,长州文徵明识。印鉴:徵明、停云、徵仲。
春江叠嶂图 纸本设色 戊申(1548年)作
春江叠嶂图 纸本设色 戊申(1548年)作
款识:春尽南湖水拍空,焚香默坐画楼中。催诗忽送云头雨,吹面时来柳外风。人与青山原有约,兴随流水去无穷。自家不是陶元亮,一笑应惭对远公。闻说仙人葛稚川,丹成仙去已千年。白云渺渺都无迹,碧窦娟娟尚有泉。秋老空山寒浸月,草香沙暖玉生烟。林堂俯仰成今古,总属风流顾彦先。嘉靖戊申春仲,子传索画《春江叠嶂图》,嘱余书旧作二首于上,文徵明。钤印:文徵明印衡山停云古柏山房
款识:春尽南湖水拍空,焚香默坐画楼中。催诗忽送云头雨,吹面时来柳外风。人与青山原有约,兴随流水去无穷。自家不是陶元亮,一笑应惭对远公。闻说仙人葛稚川,丹成仙去已千年。白云渺渺都无迹,碧窦娟娟尚有泉。秋老空山寒浸月,草香沙暖玉生烟。林堂俯仰成今古,总属风流顾彦先。嘉靖戊申春仲,子传索画《春江叠嶂图》,嘱余书旧作二首于上,文徵明。钤印:徵(朱)明(朱)停云(朱)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仿米家山水
手卷 1534年作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金陵江浒
手卷 设色绢本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黄鹤楼图
立轴 绢本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江南春色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青绿山水卷
绢本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 [转载]吴门四家:文徵明作品欣赏](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江郭冰雪尽
水墨纸本
雪山访友图 设色纸本
溪山冬雪图 立轴
题识:雪压溪南三百峰,溪流照见玉昽嵸。等闲十里溪山胜,都落幽人短策中。徵明。钤印:征仲父印、文徵明印
文徵明好作雪景,细皴干擦,密树层岩,略作敷染而雪色满目。此图写曲溪幽径,层林尽染,漫天皆白。一丈着红衣扶筇度桥出游归来,隔岸山庄人迹阒然,岭麓转处有兰若隐隐露于密树重岗之间,其后危峰重迭,嵯峨险峻而极目难尽矣。图中树干石廓皴以淡渴笔,以密林浓叶界之以分层次、烘雪色,复以赭色染坡石,清冽幽深之中自有入世的暖意,不一味以萧条荒寒距人以千里之外,与文徵明之温和的性格有关,故益显其格调之高。图上七律一首,多次用于他画的雪景之上,当是他满意的题画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