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竹鼠吃仔原因分析和解决办法

 雨霧山庄 2012-08-22

竹鼠吃仔原因分析和解决办法

一.  竹鼠母鼠吃仔原因的深入分析

     近来,很多引种户和养殖爱好者问到母鼠吃仔的原因,那么哪些母鼠容易吃仔,又是何等原因造成?又该怎样解决问题呢?下面我结合我的个人经验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大家分享一下:
     1、性情问题:这类鼠平时都比较凶,在提拿过程中通常都不安分,跳来扭去,这类鼠的处理方法当然就是作为商品鼠尽快淘汰掉;
     2、品种问题:这类母鼠体质差,偏瘦,平时不喜动,肚底的毛特别多(尤其是奶头旁边的毛),一直延伸到生殖器口,这有两点不好,一方面由于奶头周围毛多导致产后仔鼠吃奶时母鼠会感觉特别疼痛而烦燥,进而吃仔或弃仔。另一方面,由于毛延伸到生殖器口,导致公鼠与其交配时,很多精子被毛挡在阴道口外,这样是不利于高产的,那么这类也应淘汰;
     3、饲料问题:很多人以为喂得越多营养品越好,我们知道,营养当然是需要的,但是对于竹鼠来说多大的量是合适,这一点是人比较难把握的,那么营养过多就会导致肠胃发炎,进而奶头发炎,仔鼠吃奶的时候,母鼠会感觉特别痛,那么也会导致吃仔或弃仔,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保证营养的指导前提下,尽量饲料多样化、适量化,一些高营养、高蛋白的饲料不能天天喂,十天半月加喂一次就可以了,想想那些野生的,吃住都没保证,人工养殖的天天有得吃就不错了,住得也好,呵!
     4、缺水问题:缺水有产前缺、产后缺,产前缺是最要命的,产后由于母鼠脱水严重,这时的母鼠是相当渴的,极容易导致吃仔,但如果前期体内水分有保证那么情况就不会那么严重,但产后还是应该有充足的多汁饲料在池内;
     5、缺钙问题:很多人会忽略这一问题,实践发现,如果母鼠长期缺钙,那么在产后吃仔补充钙的可能性达40%以上,所以我们应定期给所有的鼠补充适当的钙粉,补充钙粉也应十天左右补一次,且量要适当;
     6、营养问题:长期缺乏营养也会导致产后甚至几天至十几天后吃仔,营养不足,那么奶水就不足,在奶水不足的情况下,仔鼠老去吃它的奶头,母鼠便会发火,进而吃仔或弃仔,这个跟上面所说的饲料问题有点关联,但上面说的是营养过剩,这个是营养不足;
     7、环境问题:如果母鼠在产后受到极大的惊吓也有可能导致吃仔,所以在公路边养殖竹鼠是不可取的,同时竹鼠的产房也应尽量保持安静

二、怎样防止母竹鼠咬仔、吃仔、杀仔、及弃仔

   首先竹鼠发生这种事情是有其原因的,我们要多观察,仔细检查才能找出具体的原因
   母鼠咬仔、吃仔、杀仔、弃仔,大多发生在产后48小时,可根据下列列出的情况来进行排查和采取相应补救或防范措施。

   情况一 母鼠奶头小,奶水不足,仔鼠在母鼠腹下乱吸乱拱,吵闹不停,母鼠烦躁不安会吼叫一声,便咬吃仔鼠。防止方法:在引种时选择乳房大且均匀的母鼠作种;

   情况二 气温过高或过低。防止方法:选择阴凉干燥处建造笼舍,以地下室:岩洞最佳(但南风湿润天注意及时清洁窝室)。产室温度保持8-28度;

   情况三 产后受惊。防止方法:产仔时尽量保持环境安静,管理人员不能在旁边观看,更不能用手去摸或木棍扒弄竹鼠;

   情况四 母鼠受伤,疼痛不安也会咬仔:吃仔。防止方法:将怀孕母鼠隔离单养,避免打架,发现受伤及时治疗;

   情况五 产仔笼通风不良。防止方法、经常检查,母鼠将粪便与垫草推到洞口后要及时清除,保持产室良好的通风透气;

   情况六 临产期投料不足,特别是多汁饲料缺乏,母鼠分娩时体力消耗大,流血失水多,口渴至极,就会吃仔。防止方法:投喂足够的食物,特别是保证有相当数量的多汁饲料,保证营养及水份充足;

   情况七 母鼠缺乏矿物质元素,遂吃仔以补充。防止方法:将骨头(或骨粉):微量元素添加剂及多种维生素拌在精料中投喂;

   情况八 母鼠哺乳期间人为干扰会引起母鼠吃仔。防止方法:哺乳鼠池木板或纸板盖住不让外人观看,并保持周围安静,晚上投料尽量不惊扰母鼠;

   情况九 母鼠产仔多,奶头少。处理方法:利用将母鼠捉出放到公鼠池配种的机会,将多余仔鼠隔开。拿仔鼠时,要戴医用乳胶手套,防止仔鼠粘上人汗气味。每只竹鼠最多哺乳7个仔鼠,多余的应拿到其他窝室实行代哺乳,但并窝饲养的两窝仔龄相差应在3--5天以内。如无法并窝,分离出来的仔鼠要进行人工哺乳,另外冬天要注意保温,夏天要注意防止气温过高

   以上就是怎样防止母竹鼠咬仔、吃仔、杀仔、及弃仔的情况列表,对照检查,找出原因才能从根源上解除母竹鼠咬仔、吃仔、杀仔、及弃仔的情况再次发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