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教景观(一)

 龙溪舟子 2012-08-22
【印度】那烂陀佛寺遗址   中国宗教学术网 2012年7月20日

 

简介
  那烂陀佛寺遗址是印度大乘佛教佛寺遗址,位于比哈尔邦巴特那东南约1公里处,始建于笈多王朝鸠摩罗笈多一世,以后历代扩建增修,7世纪时达到全盛。中国唐代高僧玄奘曾在此进行佛学研究。

 

历史
   11、12世纪时,由于外来军队入侵,那烂陀寺被放火焚毁。

 

建筑


  那烂陀博物馆
  原址现建有那烂陀博物馆。在那烂陀佛寺的废墟上,首先是一片由红色砖石砌成的建筑物的遗迹,从布局上可以看出当时它是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当时的学生宿舍虽然只残留了接近地面的一小部分,但结构依然相当清楚。每间宿舍大小近20平方米,用砖石砌成的炕和门槛仍清晰可见。在宿舍的附近,有一个较大的厅堂,面积比宿舍大好几倍,是专供讲经用的。

  

经过一座很高的石头阶梯,便是那烂陀寺的主庙。主庙建筑在一个小山丘旁,像一座古城堡,一部分建筑还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整座庙宇共分4层,每层都有很多巨大的石柱,石柱之间的石壁上雕刻有精美的花纹,说明当时的印度石刻艺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在遗址东北角的佛殿遗迹旁边,有一座较完整的高约13米的石塔,属9至10世纪间的作品,比较明显地反映了中世纪印度佛塔的特色,各层方形台基遍布神龛,内塑佛像,台基上建窣堵婆式圆塔。这种分层立龛的形制与菩提伽耶佛教遗迹中的塔基相似,对中世纪的尼泊尔及东南亚各国的佛塔建筑有较大影响。
 

玄奘纪念堂  20世纪50年代,由中印两国合作,在那烂陀佛寺附近修造了一座玄奘纪念堂。这是一座中国式建筑,造型和面积近似北京故宫里的大殿,加上红漆的门窗和大柱,显得辉煌雄伟,与印度的具有其他宗教色彩风格的建筑迥然不同。

 

地址
   位于比哈尔邦巴特那东南约1公里处

【印度】摩诃菩提寺   中国宗教学术网 2012年5月15日

简介

菩提伽耶的摩诃菩提寺是与佛陀生前生活紧密联系的四个圣地之一,是佛陀成佛得道的地方。摩诃菩提寺最早是阿育王于公元前3世纪建造的,现存的寺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5至6世纪。菩提伽耶的摩诃菩提寺是笈多王朝后期以来印度现存最早的全部以砖石为结构的佛教寺庙之一。


 

历史

印度是佛教的发祥地,因而佛教圣地众多,菩提伽耶是其中最神圣的佛教圣地之一。菩提伽耶位于比哈尔邦伽耶城南10公里。释迦牟尼当年云游到此,在附近的森林里苦修6年,形容枯槁,精疲力竭,但还是未悟得解脱之道。于是他放弃苦修,到尼连禅河中沐浴,洗去一身积垢,随后攀树枝上岸,喝了牧羊女奉献的乳粥之后,便来到了菩提伽耶,在一棵大菩提树下打坐静思,发誓如若不能大彻大悟,终身不起。他就这样苦思冥想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在一个月圆之夜悟得了正道,成为佛陀。因而菩提伽耶是佛教信徒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

   

建筑

此座巍巍壮观的寺庙最早应为公元前3世纪大兴佛法的阿育王所建。公元前1世纪的著名巴尔户特佛塔(Bharphut stupa)的石头栏柱上,就刻有此寺庙的外形浮雕。   

  根据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记载,寺庙建于公元2世纪,现在的佛塔则可能是5或7世纪时摩揭陀国王按原型所建。12世纪回教徒入侵印度,菩提伽耶也难逃其破坏毁尽,直到14世纪,缅甸国王又在此遗址上,出资重建,不多久这座寺庙又遭严重的洪水,随洪水而来的大量泥沙又将它埋在沙土中长达数百年。19世纪70年代,缅甸佛教徒在当时孟加拉国政府的协助下,终将摩诃菩提寺庙修复,寺庙的外貌在19世纪时由英国考古调查队再次整修。从此这座雄伟大塔,得以重见天日。

 

摩诃菩提寺外不远处,有20世纪初以来中国、日本、缅甸、斯里兰卡、泰国、不丹、尼泊尔、孟加拉国、越南等国修建的20多座佛庙。佛教虽然源于印度,但传播于各国期间都糅进了各国的特色,不仅佛庙建筑格式不同,就是佛像也不尽相同,印度的佛像显得鼻子稍大,面部显长,有威严之气;中国、日本的佛像则是鼻子显小,脸盘圆润,温和了许多;泰国则是四面佛。中国的佛庙是典型的汉式建筑,叫“中华大觉寺”,虽然规模不大,但弥漫着十足的“中国味”,中国人见了倍感亲切。
 

交通

摩诃菩提寺的入口菩提迦耶位于比哈邦,离比哈邦的首府巴特那约115公里。


【浙江】普照寺   中国宗教学术网 2011年11月29日

 

简介

临安普照寺,全称为临安市中天目山普照讲寺,初名“包公祠”。位于中天目之蛮岭,创建于北宋,最初以奉祀宋龙图阁学士包孝肃公而闻名。

 

历史

普照寺创建于北宋,清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战火。同治十二年(1873年),智海禅师杖锡来此,矢志中兴,廓清兵燹余迹,再造昔日辉煌,并改名为"普照禅寺"。光绪十三年(1887年),应莲禅师又加增建。寺内及周围有众多千年古树,枝桠参差有致,月光掩映,蔚成奇观。五十年代起,普照寺先后成为粮库、盐库、木材加工厂和塑料厂。

 

1994年,普陀山全山方丈妙善大和尚应请恢复此千年古刹,次年3月动工,至1998年11月20日建成开光,改寺名为"普照讲寺"。一座飞檐斗拱,画梁雕栋,金碧辉煌的崭新寺院又重新屹立在中天目的旧址之上。

 

建筑

新寺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耗资3000多万,现存主要佛教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方丈殿、观音殿、三圣殿、高僧殿、包公殿、关公殿等。浙江省第一所培育佛教人才的“摇篮”普陀山佛学院三分校设在临安普照寺,为男众天台宗研究班的教学场所。妙善长老圆寂后,普陀山常住因路途遥远管理不便,遂交与浙江省佛教协会代为管理。

 

 

 

 

地址

浙江省临安市西天目乡门口村83号(普照寺)

 


【北京】龙泉寺   中国宗教学术网 2011年5月9日

简介

龙泉寺座落在北京西山风凰岭山脚下,始建于辽代应历初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历史

龙泉寺始建于辽代应历年间,附近有大觉寺、上方寺、黄普院、妙峰庵、朝阳洞等寺院及遗址,历史上这一地区佛教曾经非常兴盛。龙泉寺背靠的凤凰岭历史上又称驻陛山、神山、老爷山,山上有许多闭关修行的遗迹,如三佛洞、玄元洞、修仙椅、仙人洞等,显示了当年佛教的盛况。

 

寺院原址坐西朝东,至清乾隆后期,昌平州府在原寺东侧,以金龙桥为中轴线,将寺院改建为坐北朝南。解放前,庙会兴盛,广东香客募捐,在桥南东院建万缘茶棚,施茶施粥,普结善缘。抗战时期,内忧外患,龙泉寺渐趋沉寂。到解放初,仅有庙舍几十间,至文革改为民居或他用。

 

1995年,随着凤凰岭风景区的旅游开放,当地政府及诸善信开始逐渐恢复寺院原貌。2005年4月11日,龙泉寺正式开放成为佛教活动场所,并迎请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法师住持龙泉寺。为了培养“志、道、德、才、学”全面发展的僧才,进而建立汉传佛教修学体系,学诚法师精心创建了龙泉寺僧团,进入龙泉寺的僧众都是经过严格挑选。而且学诚法师亲自指导龙泉寺僧团的学修,在教学上借鉴佛学院的修学模式,每天安排僧众上课学习,深入研究经论;在修行上依法依律,如法安居、诵戒、羯磨,和合共住,并制定了适应当今时代的僧团管理制度,保证僧众的清净修行;僧众平时要出坡劳动,承担常住各种事务,法会期间还要组织引导信众学习佛法。通过学习、修行、做事的综合训练,将闻、思、修,戒、定、慧,佛法与世间法,个人与团队,自利与利他有机地结合起来。清净熏修的龙泉寺僧团给广大信众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受到不少信众的赞叹。

 

在学诚法师悲心愿力的摄持下,为回报社会,接引有缘信众,从开放为佛教活动场所以来,龙泉寺成功地举行了多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法会,还为信众安排了长期系统的佛法学习课程;对于各种层次的社会人士以及信教人士,龙泉寺都将帮助大家走上心灵提升的快乐之道。

 

在学诚法师的带领下,龙泉寺从新殿堂的建设、优秀僧才的培养到广大信众的如法引导,迈开了新的步伐。


 

建筑

龙泉寺山门前两株遒劲的翠柏有六百多年树龄,寺内还有两棵粗壮挺拔的银杏树和两株古柏,都已有千年树龄。寺内一座独孔古石桥现今还保存完好,这是当年第一代住持继升法师募化修建的,人称金龙桥。寺东百米有继升法师塔,据说继升法师圆寂那天,天空祥云万里,地面百鸟啼鸣,僧众诵经四十九天,该塔发出淡雅的檀香味持续三年之久。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凤凰岭路27号龙泉寺

 

【河北】柏林寺   中国宗教学术网 2011年4月26日
简介

柏林寺,位于河北省赵县城东南,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是中国著名的禅宗古刹。

 

历史

柏林寺最早建于汉献帝建安年间(公元196—220 年),古称观音院,南宋为永安院,金代名柏林禅院,自元代起即称柏林禅寺。

 

柏林寺几度沧桑,香火绵延。据史料记载,著名译经大师玄奘赴印度取经之前,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曾驻锡观音院,从道深法师研习《成宝论》。晚唐时期(885年),禅宗高僧真际从谂禅师以八十高龄来此弘法,时人尊为“赵州古佛”,在寺院说法40年,120岁圆寂。禅师以“无”字公案接引四方禅众,形成独具风格的赵州禅,后人视之为“无门关”。“平常心是道”“狗子无佛性”、“吃茶去”等公案形成了影响深远的“赵州门风”。

 

金代,这里一度改为律宗道场,曾有五代律宗大德在此弘扬戒律达五十年。最有名的是诠宗律师。金朝末年,法传临济正宗的归云志宣禅师主持法席,柏林寺由此革律为禅,宗风大振。归云禅师平生主持七所名刹,望重当时,现在北京西郊潭柘寺尚存其舍利塔;元代,这里先后有圆明月溪禅师、鲁云行兴禅师,都是宗门大德,柏林寺由兹气象恢宏,成为燕赵一带的佛教中心;明清两朝,中央朝廷管理赵州地区佛教事务的机构——僧正司设在柏林寺。当时柏林寺的住持往往同时兼任僧正司僧正。

 

柏林寺内曾建有真际禅师宝殿,殿内有以奔流江水为题材的著名殿画。河北人曾以“赵州柏林寺的水、曲阳北狱庙的鬼”合称为河北壁画艺术“双绝”,相传此两处壁画皆为唐代画圣吴道子所作。近百年来,柏林禅寺屡遭劫难,殿堂、经像荡然无存。到80年代末期,柏林寺仅存砖塔和数十株古柏。到1988年这里重新进驻僧人时,只有赵州禅师舍利塔及二十余株古柏,很难使人想到这里曾是一处佛教古刹。

 

1988年,近代禅宗泰斗虚云禅师的得法门人净慧老和尚参拜祖庭时,看到 “一塔孤高老赵州”、“断碑残碣埋荒草”的悲凉场景,遂发心重振祖庭。该年5月,经河北省佛教协会倡导,在净慧法师主持下,开始重建柏林寺。首先重修大雄宝殿,继之修葺从谂禅师塔,并重修山门殿、天王殿、藏经楼、禅堂、念佛堂、客堂、斋堂、僧房等,高大雄伟,蔚为壮观,堪称河北首刹。柏林禅寺普光明殿於1991年11月动工兴建,1992年7月底竣工,8月28曰举行落成开光典礼,工期仅用八个月时间。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为普光明殿题写了匾额与楹联。普光明殿占地380平方米,为砖木结构单檐宫殿式建筑,上覆黄琉璃瓦,风格典雅,庄严古朴,佛殿正中安奉汉白玉释迦牟尼弗坐像。该坐像高三米,重十吨,右手施“无畏印”,表示赐予众生安乐,左手作“与愿印”,表示成就众生善愿。此像是美国纽约正觉寺住持佛性法师施资供奉。

 

建筑

柏林寺搭,全称为“特赐大元赵州古佛真际光祖国师之塔”,建于元天历三年(1330年),为纪念唐代高僧从谂禅师所建,因从谂禅师谥封“真际禅师”,故该塔被称为“真际禅师塔”。塔高40米,分七级,平面呈八角形。第一层四面雕有格子门窗,下有方形塔基。塔基上为束腰式须弥座,座上有两层砖刻图案,上层为伎乐、金刚、力士,下层是龙、象、鹿、牡丹等图案,刻工精细,形象生动。此塔的特点是斗拱雄大,出檐深远,雕刻丰富,为元塔中精品。据传,日本临济宗祖师荣西禅师曾两次来华参学,在柏林寺内植茶学经,後将茶种传播到日本。1980年以来日中友好临济黄蘖协会访华团多次组织日本僧众前来拜谒柏林寺。

 

地址

河北省赵县石塔东路23号

 

 

【河南】少林寺   中国宗教学术网 2011年4月26日

简介

 少林寺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北魏孝文帝为印度僧人跋陀而建,因寺院建于少室山密林深处,遂命名为“少林寺”。后来达摩一苇渡江来到嵩山,在少林寺后山五乳峰山洞内面壁九年,创立了佛教禅宗,被后人尊为禅宗初祖,少林寺也被称为禅宗祖庭。少林寺不仅是禅宗的发祥地,还是中国功夫的发祥地,有“禅宗祖庭,功夫圣地”之称。1983年,国务院确定少林寺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

 

历史

 河南少林寺始建于495年(北魏),是孝文帝为安置印度高僧跋陀而敕建的,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佛教史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少林寺是中国禅宗的祖庭。来自印度的菩提达摩禅师曾长期在此寺修行和传法,作为中国佛教精髓的禅宗就是由他首传的。进入元代之后,杰出的曹洞宗高僧雪庭福裕曾在此寺担任住持和传法,致力于振兴禅宗,少林寺从此又成为曹洞宗的祖庭。因为东魏时著名律僧慧光曾在此研究和弘扬四分律学,对四分律学向全国传播起到很大推进作用,因此少林寺在中国佛教律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此外,少林寺还是少林功夫的发源地。

 

7世纪初(隋末),少林寺因少林和尚助战有功,受到唐朝廷支持重建。至宋时,达到鼎盛,寺僧多达2000多人。直到清代开始衰落。1949年后多次重修。

 

少林寺有“天下第一名刹“的称号,虽历经沧桑、兴衰毁建,然而至今仍是中国汉语系佛教中最具有传统色彩的丛林之一。少林寺依托于伟大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僧众保持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遵循传统的僧伽制度,既有戒律清规,又有礼乐仪规,修行和传法井然有序,日常居止进退有度。寺居嵩山胜景,保存古来丰富的佛教文化、医药养生学和传统功夫的文献资料、碑铭以及大量各种形式的建筑、艺术品,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佛教学术的价值。

 

建筑

山门 山门即少林寺的大门,为清代建筑,一九七五年翻修,门额上的“少林寺”三字是清康熙皇帝亲书,上有“康熙御笔之宝”方印一枚。山门甬道两侧有多品碑刻,人称少林寺碑林,都是唐宋以来的著名原始碑刻。少林寺碑林和碑廊共计有碑刻108通。

 

锤谱堂 碑林的西面是锤谱堂,回廊一周42间,用泥塑和木雕等形象地展示了少林寺武术的缘起、发展、练功、精华套路、国防功能、僧兵战迹、武术活动等内容,共陈展14组216个锤谱像。有坐禅、跑经绕佛、八段锦、小红拳、大红拳、六合拳、通臂拳、罗汉拳、昭阳拳、练基本功、十三棍僧救秦王、小山和尚持帅出征、月空法师平倭寇以及俗家弟子习拳练武等。俗话称:锤谱堂里五分钟,出来一身少林功。

 

天王殿 天王殿的原建筑于1928年被石友三烧毁。1982年重新修建。大雄宝殿是全寺的中心建筑,是僧人进行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该殿和天王殿一样在1928年被军阀石友三烧毁。1985年重建。

 

钟鼓楼 大雄宝殿前两侧的建筑为钟、鼓二楼,东南为钟楼,西南为鼓楼,原建筑毁于1928年的兵火,1994年进行了重修,它们是寺院的固定建筑。“晨钟暮鼓”是寺僧起居和进行佛事活动的一种信号。

 

李世民碑 钟楼前碑刻为《皇帝嵩岳少林寺碑》俗称《李世民碑》,刻立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正面是李世民告谕少林寺上座寺主等人的教文,表彰了少林寺僧助唐平定王世充的战功,右起第五行有李世民亲笔草签的“世民”二字,碑刻“太宗文皇帝御书”七个大字系唐玄宗李隆基御书。背面刻的是李世民《赐少林寺柏谷庄御书碑记》,记述了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也是影片《少林寺》拍摄的历史依据。

 

紧那罗殿 大雄宝殿东侧的殿宇是紧那罗殿,重建于1982年。

 

六祖堂 大雄宝殿西侧与紧那罗殿相对的是六祖堂。殿内正面供奉的是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两侧供奉的是禅宗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人称六祖拜观音。六祖堂的西壁是大型彩塑“达摩只履西归图”。

 

藏经阁 又名法堂,明代所建,毁于1928年,1994年重建,是寺僧藏经说法的场所。内供少林寺的一位缅甸国弟子于1996年揖赠的汉白玉卧佛像一尊。在藏经阁月台下有一口大铁锅,明代万历年铸造,是当时少林寺僧人用来炒菜用的小锅,少林寺当时的昌盛与繁荣可见一斑。

 

藏经阁东西两厢分别是东禅堂、西客堂,东禅堂是供僧人坐禅的地方,西客堂现为接待宾客及佛教徒皈依的场所。方丈室是少林寺住持僧(也就是方丈)起居、生活、理事的地方。乾隆十五年九月二十九日,乾隆游历嵩山时曾在此住宿。方丈室门口东侧的钟为元代铸造,此钟只能在遇到紧急情况下方可击之,起报警作用。

 

达摩亭 又称立雪亭。殿内神龛中供奉的是铜质达摩坐像,两侧分别是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殿内悬挂的“雪印心珠”四字乃乾隆皇帝御题。

 

千佛殿 千佛殿是明朝建筑,是少林寺院的最后一座大殿,又名毗卢阁,殿高20余米,面积300余平方米,是寺内的最大佛殿,殿内神龛中供奉的是毗卢佛(即释迦牟尼佛的法身)神龛上悬挂的“法印高提”匾额是清乾隆皇帝御书,殿内东、西北、三面墙壁上是明代绘制的500罗汉朝毗卢大型彩画,出自明代无名画家之手,画意精美,设计大胆,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殿内砖铺地面上有4排48个站桩坑,是历年少林寺僧练拳习武的脚坑遗址,可见少林功夫非同一般。

 

观音殿 千佛殿东是观音殿,又名锤谱殿,殿内供奉白衣大士,即观音菩萨。殿内墙壁上是清中晚期绘制的少林寺拳谱。  

 

塔林 少林寺塔林是历代少林寺高僧的坟茔,总面积14000余平方米,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林现存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砖石墓塔240余座,其中唐塔2座、宋塔2座、金塔10座、元塔46座、明塔148座,其余为清塔和宋代不详的塔。少林寺塔林是我国现存古塔群中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古塔群,塔高一般在15米以下,由一级到七级不等,明塔的高低、大小、层级、形制是根据僧人生前在佛教的地位、佛学造诣、佛徒数量、威望高低、经济状况及历史条件而定的。

 

地址

河南省登封市少林寺

 

交通

在郑州市各客运站买票至登封市,全程高速。少林寺距离登封市区15公里左右,乘坐客车到登封市西客车站后,再转乘1路公交车即可到达。

 

千手千眼观音


【上海】玉佛寺   中国宗教学术网 2011年4月27日

简介
上海玉佛寺,位于上海安远路的玉佛禅寺,为上海旅游的十大景点之一。 
 

历史

上海玉佛寺创始至今已有120年的历史,前后有十一任住持。

 

首任住持慧根法师于清光绪八年(1882)从缅甸请回大小玉佛5尊,留下两尊供沪上信众瞻礼。先在上海张华浜建茅蓬,后于沪郊江湾车站附近建寺,供奉玉佛。慧根法师圆寂后,有本照、宏法法师先后继任住持。宏法法师圆寂后,有可成法师继任住持。他于1918年起,在槟榔路(今安远路)建新寺,10年方成,即今天的玉佛禅寺南院所在地。因可成法师传承禅宗临济法脉,故定名为“玉佛禅寺”。可成法师兴建新寺,费尽心力,被人称为玉佛禅寺的中兴者。

 

可成法师圆寂,由远尘法师、震华法师、止方法师、苇一法师、苇舫法师先后担任住持。其中震华法师在寺内创办上海佛学院,培养了一批僧才。又在寺内设立图书馆和弘一大师纪念会,并发行《妙法轮》刊物,大力弘扬佛教文化。1945年,为纪念昆明“一二·一惨案“殉难烈士,在玉佛禅寺举行盛大公祭活动,主祭团由宋庆龄等7人组成,公祭后举行游行,影响甚大。

 

上海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拨款修缮了玉佛禅寺。1952年,上海佛教界在寺内启建“祝愿世界和平法会”,恭请虚云法师主法。法会圆满后,虚云法师又留寺主持禅七。1955年,第十世班禅到寺访问。1957年,接待七国僧侣代表团到访。1963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陪同锡兰(今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参观玉佛寺。

 

1979年,真禅法师被推荐为玉佛禅寺第十任住持。在他的努力下,寺宇焕然一新。1981年起,开始举行各种法务活动,并着手筹印和流通一些经书、法物。1982年和1992年分别举行建寺100周年和110周年纪念法会。1985年举行传戒活动,由真禅法师开坛传戒,得戒弟子600余人。1995年,真禅法师圆寂。


2000年,由诸山长老公推觉醒法师为玉佛禅寺第十一任住持。同年,购进原利群医院旧址,计划改建成玉佛禅寺新的弘法区域。

玉佛禅寺现有僧众120人(包括佛学院学僧)。设有传统的四大寮口(客堂、禅堂、库房和衣钵寮),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执事制度。同时设有寺务委员会和寺务处,统一管理全寺事务。

寺内僧众保持了良好的道风,注重自身修持。

 

玉佛禅寺自1978年对外开放以来,曾先后接待了外国元首和首脑人物250多批。

 

玉佛禅寺每年进寺的信徒、香客多达100余万。

 

十多年来,玉佛禅寺先后向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捐赠人民币近千万元。

 

十多年来,前任住持真禅法师和现任住持觉醒法师,先后到20多个国家和台港澳地区弘法访问。

 

文化是一个寺院品位的象征,教育是寺院发展的基本保证。新千年伊始,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玉佛禅寺正式确立了“文化建寺、教育兴寺“的发展战略。2000年6月30日,《觉群》杂志正式创刊,弘一图书馆修葺一新、对外开放,接着,玉佛寺网站、星期佛学讲座、梵乐团、觉群学院、觉群编译馆、觉群沙龙相继开办,玉佛禅寺开始形成了音声佛事与佛法讲演紧密结合、僧伽教育与居士培训互为补充、通俗讲座和专门研究齐头并进的良性发展的文化态势。

1983年4月,玉佛禅寺由国务院批准为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1994年3月18日,玉佛禅寺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建筑保护单位。

 

建筑

现在的玉佛寺,分为前院和后院两大部分。

 

前院,即玉佛禅寺原来的寺址。中轴线上依次为大照壁、天王殿、大雄宝殿、般若丈室(楼上为玉佛楼和藏经楼)。东山门以东,依次为上海市佛教协会、观音殿、上海佛学院、禅堂、五观堂和素斋部。西山门以西,依次为客堂、寺务处、库房、铜佛殿、卧佛殿、法物流通处、上客堂和乐志堂。

 

后院,即2000年购进的原利群医院旧址,这里建造有一座多功能的觉群大楼,由多功能讲堂、客房、办公区、教学区、宿舍区等组成。

 

玉佛禅寺以供奉玉佛而得名。玉佛楼供奉的玉佛坐像是镇寺之宝。卧佛殿供奉着一大一小两尊卧佛。小的一尊是当年慧根法师从缅甸请得的,另一尊大的是1990年真禅法师由新加坡请回。

寺内有文物室,藏有北魏、唐、宋、元、明、清历代珍贵文物。

 

在般若丈室前面和东西回廊墙壁、大雄宝殿两侧外围墙壁上,分别镶嵌有明华亭董其昌楷书《四十二章经》和行书《释迦如来成道记》墨刻、唐宋元明清名画家绘观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宝像刻石、释迦牟尼八相成道记画像石刻、唐贯休绘十六罗汉像石刻。此外,在玉佛楼的天花板顶,塑有镏金佛像500尊。

 

地址

上海市安远路170号 

 

交通

13、19、24、36、54、63、68、76、105、106、112、113、138、206、 223、506、516、550、563、738、768、830、837、866、922路上海玉佛寺站


【北京】广济寺   中国宗教学术网 2011年4月27日

 

简介

 广济寺,又称“弘慈广济寺”,座落在北京市阜成门内的西四,是佛教著名古刹之一,中国佛教协会设于此。1983年,广济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历史

北京广济寺始建于金代,原名西刘村寺,元代曾改建,明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重建,改名为“弘慈广济寺”。明成化、万历和清康熙年间都曾扩建,此后因火灾曾进行过多次重建和修缮。新中国成立后在1952年、1972年和2000年曾进行过三次大规模修建,使古刹恢复了往日的风采,保持了宏伟肃穆的风貌。

 

广济寺建寺五百多年以来,薪火相传,高僧辈出,如普慧、恒明、玉光、现明等一代戒坛宗师和禅门慧炬。新中国成立后,圆瑛、喜饶嘉措、巨赞、法尊、正果、明旸大师等法门泰斗佛学巨匠,先后驻锡于此,高树法幢,弘法布教。

 

现在的北京广济寺是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每年都要接待大批来访的海内外佛教徒与游客;许多重大的会务活动、法务活动和外事活动也在这里举行。随着中国佛教协会会务工作的不断扩大和中国佛教事业的日益开展,广济寺的地位和作用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建筑

广济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建筑保持了明代格局,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圆通殿)、藏经阁(舍利阁)、戒坛、配殿、讲经堂、图书室等。

 

广济寺还藏有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建于清康熙十七年的戒坛,由汉白玉砌成,高3层,是广济寺保存完好的最古老的建筑。大雄宝殿后壁还悬挂着一幅高5米,宽10米的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图——《胜果妙因图》,这幅图是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著名画师傅雯用手指画的。此外寺里还供奉着庄严雄伟的明代造像三世佛及十八罗汉等。

 

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25号

 

交通

乘13、22、38、42、105路可到达。

 

天王殿

 


大雄殿

 

【北京】广化寺   2011年4月25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简介

北京广化寺是北京著名的佛教十方丛林,也是北京市佛教协会所在地,是北京市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广化寺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什刹海后海的北岸,东邻银锭桥,西邻宋庆龄故居。

 

历史

广化寺大约建于元朝1342年前后。明清时期,为京都有影响的净土宗佛刹。清末民初,广化寺成为“京师图书馆”。 

 

1927年,广化寺住持玉山法师注重修持,率领僧众遵守佛制寺规,实行禅净双重。他在寺内立下了“三不”制度,一不攀龙附凤;二不外出应酬佛事;三不私自募捐化缘,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广化寺闻名四海。1939年,广化寺创办了“广化佛学院”,后又创办了广化小学,免费招生。1952年9月,虚云大师率弟子七人来京驻锡广化寺。

 

“文化大革命”中,广化寺佛像遭到破坏,宗教活动也被迫停止,1981年北京市佛教协会成立,广化寺得以修复,恢复了正常的佛事活动。为培养佛教人才,寺里还开办了僧尼培训班。2001年广化寺内成立了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代表了广化寺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广化寺成为北京市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

 

建筑

广化寺的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四进殿堂以及东西配殿、配楼,油漆彩绘一新,从市文物部门请来一尊毗卢遮那大铜佛像供奉在大雄宝殿,天王殿的四大天王、二金刚也重新塑造,恢复了清净庄严的面貌。 

 

广化寺共收藏国家各级文物1716件,其中图书1087部,字画282件,碑拓298件,其它物品49件,不少是文物珍品,有很高的价值。如明水乐年间翰林院刻印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清雍正皇帝抄写的《金刚经》,还有不少明清名人字画。《大藏经》共4藏,2761函,也十分珍贵。 

 

全寺占地面积二十余亩,13858平方米,拥有殿宇329间,共分中院、东院和西院三大院落。整座寺庙建筑布局严谨,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中院是全寺的主体建筑。正中依次分布着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主要殿堂,两侧对称排列着钟楼、鼓楼、伽蓝殿、祖师殿、首座寮与维那寮。这些殿堂组成了广化寺的正院。东院由戒坛、斋堂、学戒堂、引礼寮等殿堂组成四合院。西院的主体建筑有大悲坛、祖堂、法堂、方丈院、退居寮等。三个院落之间回廊环绕,僧房毗连,形成一座大四合院中有众多小四合院,即“院中有院”的建筑特色。整座寺庙古柏苍翠,花草溢香,曲径通幽。

 

地址

北京市鼓楼西大街鸦儿胡同31号广化寺

【香港】湛山寺   2010年10月11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简介

湛山寺位於九龍清水灣道大澳門龍蝦灣路,背掩郁郁青山,面視煙波浩渺之相思海灣,草木蔥翠,鳥語花香,風景秀麗如畫,乃一純正佛教天台宗道場。 

 

历史

湛山寺有限公司於一九五零年七月三日創立,並於一九六四年七月三日在清水灣開山建寺,一九六九年四月一日蒙政府核准成為非牟利免稅慈善宗教團體,已在華人廟宇管理委員會注冊登記。四十多年來,一直為清水灣區鄉民及廣大市民每日開放寺院,供信眾人等參拜遊覽,使清水灣區增添旅遊觀光 的風景名勝,建寺之宗旨也是為境內市民及鄉民祈福保平安,給予大眾宗教調劑,希望以佛法勸化人心向善,清淨社會,補道德 教育之不足,化暴戾為祥和,除邪惡而至其樂融融。

 

建筑

湛山寺佔地面積超過20由四部分組成一部分是供法師坐禪念經的地方有佛殿、青銅藥師佛像、舍利塔、居士樓等另三部分是大雄寶殿和湛山寺慈德安老院以及最新落成的湛山寺寶德護理安老院。
 
大雄寶殿  

湛山寺建有大雄寶殿(2000年至2002年間重建),中間供奉緬甸大玉佛,內部還供奉藥師佛,阿彌陀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地藏菩薩,韋陀菩薩,十八羅漢,濟公等。殿堂位處半山白雲之間,採用宮殿式建築,雄偉莊嚴,巍峨壯觀,全天開放給各界人士參禮膜拜。此地段尚供奉千佛寶塔及望海青銅大觀音菩薩,聖像莊嚴。令到無數善男信女修法種善,得以解脫人生的憂郁煩惱,充實心靈,增長樂觀上進的動力,而至歡喜融和。

 

寶燈大和尚舍利塔院

湛山寺另建有如來殿,觀音殿,祖師堂,佛亭,佛教天台宗第四十四代祖師── 倓虛大師舍利寶塔,開山祖師寶燈大和尚舍利塔院,居士清修院(收容社會上無依無靠之孤身老人來此居住生活,安享晚年),寺務處,五觀堂。香積廚等設施,並供奉 青銅藥師大佛斯里蘭卡政府贈送的佛祖釋迦牟尼之靈骨舍利及菩提聖樹,以及上倓下虛大師和本寺開山和尚上寶下燈大師五彩舍利數千粒,顆顆晶瑩剔透,五彩斑斕。

 

湛山寺慈德安老院

湛山寺前任住持上寶下燈大師因感於香港人口老化,許多老人晚景淒涼,因此,於一九七一年,在邵逸夫,陳廷驊,王時新,安子介,李震之等善長仁翁及廣大信眾捐助護持下,蒙政府核准創建了湛山寺慈德安老院,獲社會福利署支持,注冊為非牟利老人院,聘用專業人士照顧老人的起居飲食,此安老院位於大雄寶殿左側,環境幽雅,空氣清新,老人家於此聽經休養,幸福快樂,安度晚歲美好光陰。

 

湛山寺於七十年代初曾在元朗興辦義學“普賢書院”,十多年後,因大部份學子能獲政府資助昇讀公立學校讀書, 遂圓滿完成慈悲育人的歷史任務。

 

湛山寺曾於屯門創辦普賢幼稚園,收授學童109位,聘請專業教師講課,裨益學童在德、智、體等方面發展,起到人生童蒙養正的作用,方便市民下一代受到良好的基礎教育,在教育處注冊,為政府津貼非牟利性質。

 

湛山寺於一九九八年於彌敦道242-252號立信大廈6字樓A座創辦湛山精舍,開放給廣大市民禮佛參拜聽經修行之用,方便信眾定期親近三寶,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種下無量成佛之善根,共趣菩提。

 

湛山寺於二零零八年八月八日, 創辦湛山寺寶德護理安老院, 亦為非牟利安老院。秉持着佛教慈悲喜捨的精神, 為長者提供一個温馨的家。院舍備有完善的膳食及護理服務, 使長者們能在設備完善的院舍及充滿愛心的環境內得到全面的起居照顧及專業的護理服務, 安享晚年。

 

湛山寺同人完全秉承佛祖慈悲濟世,度人利民的宗旨,行菩薩道,在宗教、文化、教育、福利、慈善、公益等方面竭盡所能回饋社會,普利市民鄉民,贏得教內外人士一致 的贊同,聲譽卓著。敝寺前任住持寶燈大師歷任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會長,香港佛教聯合會顧問,香港能仁書院及研究所校監,佛教釋慧文中學(位於屯門)校監,佛教釋慧遠中學(位於大埔)校監,佛教英文中學校監(位於荃灣),中華佛教圖書館董事長,湛山寺慈德安老院院長等公職, 寶公苦修實行,慈悲待人,熱心公益,深受信眾愛戴擁護,門下信徒約數萬人,本寺亦為香港著名佛教道場之一,此皆是三十多年來政府慈悲支持,社會各界善長及信徒熱心護法的成果。

 

湛山寺今後也必定謹遵佛陀遺教,承繼先住持上寶下燈大師慈悲度人之宗旨,宏揚佛法,廣利人天。

 

地址

九龍清水灣道大澳門龍蝦灣路

 

交通

从彩虹地铁站乘坐往大、小清水方向公共汽车,即可到达。


【北京】法源寺   2010年8月18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北京法源寺

 

简介 

法源寺位于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东侧,它不仅是北京城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刹,也是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是培养青年僧伽和研究佛教交化的重要场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现任方丈为传印法师。

 

历史 

法源寺自其初创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据《元一统志》记载,法源寺始建于唐朝,初名悯忠寺。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为哀悼北征辽东的阵亡将士,诏令在此立寺纪念,但未能如愿。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才完成工程,赐名悯忠寺。安史之乱时,一度改称顺天寺,平乱后恢复悯忠寺名称。唐末景福年间(892893年),幽州卢龙军节度使李匡威重加修整,并赠建悯忠阁。阁甚雄伟,有悯忠高阁,去天一握之赞语。辽清宁三年(1057),幽州大地震时,悯忠寺被毁。辽咸雍六年(1070年)奉诏修复后又改称大悯忠寺,从而形成今天的规模和格局。明朝正统二年(1437),寺僧相瑢法师募资进行了修葺,易名为崇福寺

 

满清立国后,朝廷崇戒律,在此设戒坛。雍正十二年(1734),该寺被定为律宗寺庙,传戒法事,并正式更改为今名法源寺

 

律宗是佛教发展到唐代,国家统一,佛教内部也需要实行统一的戒律以加强自己组织的情况下,由道宣创立的一个宗派。道宣创立的律宗学说,主要是心识戒体论。所谓戒体,指弟子从师受戒时,授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律宗把戒分为止持、作持两门:止持诸恶莫作,规定比丘250戒,比丘尼348戒;作持众善奉行,包括受戒、说戒和衣食坐卧的种种规定。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原来出贞于僧侣,鉴于农民利用宗教起义的历史事实,对佛教进行整顿,扶正祛邪,又保障了佛教在安定环境中的正常发展。清朝是继承明代佛教政策的,它之所以在法源寺设戒坛,定其为律宗寺庙,意在宣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律宗教义,对人民进行治心。《御制法源寺碑文》称:“人以为戒在是即法在是,未知其法之源也;即谓摄心明戒,亦祗知心之说,而源仍未及知也。”“源不可不达矣,(必须)识心达本源,并且联系社会现实解说达源巨而忠国孝亲,制行立事;细而饮食起居,日用常行,还说本皇祖劝善至意,书存诚之颜,揭示万古达源之要,从而点明了崇尚律宗的要旨。因此乾隆四十三年(1778),法源寺应诏再次整修,竣工后乾隆皇帝亲自来到法源寺,御书法海真源匾额赐寺,此匾至今仍悬挂在大雄宝殿上。乾隆皇帝还在寺内写下了最古燕京寺,由来称悯忠的诗句。在这里,法海真源的意义表露的很明白,即:千条万条戒律、刑律,都是,内心存诚才是。从宗教本身的意义来讲,法是梵文Dharma的意译,通指包括佛教教义在内的一切事物。弘扬佛教,追本溯源的话,就首先要抓住律学,从而突出了法源寺作为佛教律宗寺庙的重要地位。

 

法源寺在历史上久负盛名,是一座北京城内历史最悠久的名刹。宋钦宗赵桓被金兵俘虏北上,就曾囚居在这里。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宋遗臣榭枋得抗元失败,遁隐建宁(今福建省建瓯县)唐石山中,后被元军所俘,押至大都(北京),拒不降元,也在此寺绝食身亡。

 

1949年以后,这座千年古刹得到政府保护,多次拨款维修。1956年,中国佛学院在这里成立。1963年,亚洲11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徒会议也在这里召开。1980年,创办了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使之成为佛教文化和佛学研究的中心之一。

 

中国佛学院是以培养僧才为目标的高等佛教院校,1956年在法源寺创办,第一任院长是喜饶嘉措大师。当时设本科、专修两科,来自全国各地的寺庙100名学僧在这里学习。1961年设研究部,1962年开办藏语班。到1966年停办时,已培养毕业生300人,他们现在大部分在各地寺庙中担任住持和寺庙管理工作,少数从事佛学研究。1980年,中国佛学院恢复招生,先后设立专修、本科和研究班,招生的对象是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文化程度以上,已有相当时间的出家经历、信仰坚定、律仪端正、品学兼优、爱国爱教的青年僧人。近二十年来,中国佛学院以教书育人,学修并重,爱国爱教,弘法利生为教学的指导方针,培养学僧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具有较高的佛学造诣和文、史、哲知识水平,使学僧在德(包括宗教情操)、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成为适应国家和佛教需要的佛教学术研究人才,寺庙管理人才及海外联谊和国际佛学交流人才。

 

为支持中国佛学院培育法门龙象,绍隆佛种,1998年,在香港著名企业家、杨钊大居士的资助下,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既具民族风格,又备现代功能,是目前中国佛门最高学府中最为先进的设施。

  

今天的法源寺不仅是佛教活动场所,也是僧才培养基地,它还以丰富的佛教艺术珍品吸引着一批批中外信徒香客。

 

建筑 

法源寺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采用中轴对称格局,由南至北依次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净业堂、无量殿、大悲坛、藏经阁、大遍觉堂、东西廊庑等,共七进六院,布局严谨,宽阔庞大,是北京城内保存下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寺庙建筑群。

 

天王殿 

天王殿内正中供奉着明代制作的弥勒菩萨化身布袋和尚铜像,高1.l2,袒胸露怀,欢天喜地。弥勒佛背后是勇猛威严的护法神韦驮坐像,明代铜铸高1.70。两侧是明代铜铸四大天王像,十分珍贵,皆高1.20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正中供奉“华严三圣,既毗卢遮那佛、文殊和普贤菩萨像。为明代制作,木胎贴金罩漆。正中的毗卢遮那佛端坐在须弥座上,像高2米,脑后背光,通高3.97米。文殊、普贤分立两旁,像高2.14米。这三尊塑像,妙相庄严,雕制精美,在明代塑像中可推上乘。大殿两侧为十八罗汉坐像,像高约l.35,木胎贴金,为清朝制品。大殿中迤南两清石柱础,作卷叶莲瓣,估计是唐初建寺时原物,它的花纹与庙中佚失的唐开元十四年(726)石幢的花纹是相近的。

 

悯忠台

悯忠台一名念佛台,又称观音殿。台基高一米多,周围护以砖栏,殿堂建于台上。此殿结构独特,外墙以十二柱为架,室内以十二柱支撑,式样与故宫御花园万春亭相同。这里保存着法源寺的历代石刻、经幢等,以唐《无垢净光宝塔颂》、《悯忠寺藏舍利记》、《承进为蔍福禅师造陀罗尼经幢》(应历七年,957年),辽代的《燕京大悯忠寺菩萨地宫舍利函记》最为珍贵。殿外山墙还嵌有清代翁方网复制的唐云麾将军碑残柱基,另有《法源八咏》及《心经》等碑刻,是研究佛学和法源寺历史的重要资料。净业堂前有一巨大石钵,双层石座,周围雕海水花纹和山龙、海马及八宝等形象,雕刻极为精美,几可与北海团城的渎山大玉海媲美。

 

净业堂

净业堂内供奉一尊明代铜制巨像毗卢佛像,高及屋顶(4.58),共三层,下层为千叶莲瓣巨座,每一瓣上镂一佛像;中层为四方佛向东、西、南、北;最上层为毗卢佛。法源寺西南角原有无垢净光宝塔。塔建于唐至德二年(757),砖结构,高3.3米左右。辽清宁三年(1057)大地震时倒塌。室内尚存唐至德二年张不矜撰、苏灵光书的《无垢净光宝塔颂》碑,原嵌在塔的墙壁上,碑高1.20米,宽0.73米。碑文全文为御史大夫史思明奉为大唐光天大圣文武孝感皇帝敬无垢净光宝塔颂。我国古代的碑文,都是从右至左书写,而此碑却是从左至右的,在我国古代仅有一例。

 

大悲坛

大悲坛是一座佛教文物官殿,这里陈列着历代佛像、石刻及艺术珍品:有中国最早的佛像——东汉时代的陶佛座像,有东吴时代的陶魂瓶,有北齐石造像、唐石佛像、五代铁铸像、宋木雕罗汉、元铜铸观音、明木雕伏虎罗汉等,都是国家珍贵文物。另外还有不少各国赠送的经像文物。

 

藏经阁

最后一进殿堂是藏经阁,大殿全部用青砖铺地,阁上供奉三大士像,为木胎干漆所制,是明代造像艺术精品。阁内珍藏明、清时期所刻藏经。19805月,日本国宝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时,曾在这里供奉了七天,有16万信徒和群众前来瞻仰、观看。

 

地址

北京宣武区教子胡同南端的法源寺前街

 

交通

54路 604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