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智慧旅游519 2012-08-22
  民俗旅游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旅游形态,发展至今越来越成为现代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后30余年的时间里,民俗旅游呈现越来越火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旅游产业之一。目前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和加快推进我国旅游经济深度发展中,如何推进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极需关注的热点问题。

    1.以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指导。

    民俗旅游是以区域文化为底蕴,以传统赛事、传统表演、传统祭祀等民俗活动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国地广人多,中华大家庭由56个民族组成,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区域拥有不同特色的文化,也称区域民俗文化。正是不同特色的区域民俗文化在相互交流、碰撞中,形成了中国人共循的优秀传统中华文化。在优秀传统中华文化的熏陶下,无论何方的民俗活动都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人民在民俗活动中享受到原生态文化具有的独特魅力。民俗活动始终展现的共同主题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始终表达的共同心愿是:吉祥如意、驱灾避难、万象更新;始终祈福的是:生命的相托、生命的传递、生命的守护。这就是若干民俗活动至今数百年、数千年而兴盛不衰的根本原因,其间尽管因政治或战争等原因一度停办,也是稍有时机,便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显示了代表民心的民俗活动所拥有的“精神家园”的强大生命力。在和平年代和政局稳定时期,伴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以民俗活动为空间的民俗旅游便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构成旅游经济结构的重要产业形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贴切的具象表现形态。推进以民俗活动为空间的民俗旅游的发展,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内容,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伟大历史使命与责任。

    2.深入挖掘区域民俗文化的内涵,拓展其外延。

    民俗文化是传统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区域民俗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形成的、具有原生态基本特征的社会大众文化,其内涵是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的生存与发展的哲理与观念,可以肯定地讲,这样的哲理与观念充分体现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合理性,广大群众认定为合理的哲理与观念,必定具有其科学性,这是不容置疑的。

    推进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在顺应广大群众认定为合理的哲理与观念的前提下,通过深入挖掘和提炼区域民俗文化内涵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具有更加深刻意义的哲理与观念,以指导民俗活动更加深入地开展,发展不同形式的民俗旅游,使民俗旅游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推进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应关注民俗文化外延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自然地理的变化等因素,都会使民俗文化的外延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唯有坚定不移地以“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宗旨,调整某些已经明显落伍于时代发展的内容,吸收各种先进文化的内容,使民俗文化外延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社会同步,始终满足国民多样性、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推进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针对不同人群创新民俗旅游模式。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越来越多地加入到旅游者的行列,老年旅游者是民俗旅游的主力军。目前旅游机构和经营单位推出的旅游线路、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模式还不适应民俗旅游的发展,不方便老年旅游者的出行。在创新老年人民俗旅游模式的同时,也需要创新中青年旅游者参与民俗旅游的模式,同其它旅游产品紧密结合,在结合中显现民俗旅游独特的魅力,让其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神,感受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伟大魅力。

    3.采用现代科学意识与手段,不断丰富民俗活动的表现形式。

    民俗旅游以民俗活动为基础,绝大多数民俗活动都是从祖辈传下来的,要使以民俗活动为基础的民俗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以现代科学意识与手段,不断丰富民俗活动的表现形式,提高民俗活动的现代化水平。

    一是以科学意识,把从人民群众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民俗活动,赋予科学的意识,使民俗活动空间成为广大群众寄托崇高理想、表达美好生活愿望的一个精神家园。在民俗活动中叩拜神明,是人类社会一种寄托、祈求愿望的方式。但是,需要以科学意识杜绝腐朽文化的传播与侵蚀。

    二是与演艺文化产业结合,使活动的内容更富有现代感,更能符合现代人的旅游需求。从发展现代民俗旅游的视角看,要实现历史与现代的结合,充分利用民俗活动的空间平台,建立以大型晚会式、巡游式、歌舞史诗式旅游表演为主体,融合多种艺术门类的表演体系;构筑与艺术圈、设计产业、演出设备和采购、高新技术产业等多种产业紧密关联的演艺文化产业链条。

    三是提高民俗活动的组织和观赏水平。目前大部分民俗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都表现出自觉、自愿和无报酬、无抱怨的积极性。从有利于发展民俗旅游的视角看,需要党和政府投入一定的财力和物力,以科学意识培养一批现代民俗专家,使之成为乡宝、村宝,乃至市宝、省宝、国宝;需要使表现生活的语言更加符合现代人“口味”;需要把民俗表演中的高、险、巧、难的绝活、绝技,通过科技手段使之更加安全、有更高观赏性,实现艺术现代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组织水平,提高观赏水平,从而提高表演和赛事水平。

    (作者单位:青岛市社会科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