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南人由来考

 斐迪南 2012-08-22
上古秦汉湖南境内民族之推测
 上古世荆、楚称为蛮夷。《诗》曰:“蛮、荆来威”,又日:“蠢尔蛮、荆,大邦为仇”是也。故更在楚南之今湖南地,几不为中原人所知。《尚书》中有所谓“崇山”,有所谓“苍梧”,其地皆在今湖南境,然当时中原人对于此诸地之知识,其模糊隐约盖与秦汉人之视蓬莱、方丈等耳。《春秋》桓公十三年蛮与罗子共败楚师,杀其将屈瑕。罗,当今湘阴、平江二县境。文公十一年楚子伐糜。糜,当今岳阳、临湘之地。自是湖南之东北境始入于历史时期。至诸夏势力之侵入湖南,则要始于战国初吴起相楚悼王,南并蛮、越,取洞庭、苍梧之地,于是湖南之东部湘、资二流域入于楚。其后复西向并吞沅、澧二流域,曰巫中,而湖南之全部皆入于楚矣。是时湖南境内之民族,除土著之蛮夷而外,外来之移入者,当即为湖北境内之荆、楚民族。观夫屈原以楚之王室,而徘徊于沅、澧之间,啸傲以汩罗之畔,是湖南之已为楚人所熟知熟至也可知矣。秦汉时之湖南人,盖即此时移入之荆、楚民族之后裔也。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遣将白起伐楚,略取蛮夷,即楚巫中之地置黔中郡。既灭楚,又即吴起所并洞庭、苍梧之地置长沙郡。自是长沙、黔中号南垂要地,中原资以南向镇服百越。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发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发江、淮、巴、蜀诸郡兵及罪人以平南越,皆道出三湘。于是湖南地不仅为荆、楚人之所至,间亦有中原之人,以谪戍从征而来居是土者。然西汉时湖南四郡,曰长沙、零陵、桂阳、武陵。长沙据湘水下流,在诸郡之东北,距中原最近,而新莽易之曰填蛮郡。因名思义,其地蛮众之悍可知。零陵据湘水上流,当中原通南越之要道,然于汉武时号曰“初郡”,比之交趾九郡、西南夷七郡。长沙、零陵如此,湘水流域如此,则武陵、桂阳可知,沅、澧流域可知矣。南越王赵佗有曰;“西北有长沙,其半蛮夷亦称王。”是即以政治关系言,是时湖南境亦未尝全隶于汉廷也。中原人之开始大量来移湖南,湖南之始为中原人所开发,其事盖促成于莽末更始之世。方是时中原大乱,烽烟四起,田园尽芜,千里为墟,百姓皆无以为生,必有南阳、襄阳诸郡之人,南走避于洞庭、沅、湘之间,筚路蓝缕,以启此荒无人居之山林旷土也。故西汉户口,元始为盛,东汉户口,永和为盛,以全国言,永和之户,不加于元始;然以长沙等四郡言,则百四十年间,户增四倍,口加五倍,此非自然滋生所可致,外来之移殖者盖有以致之也。《前汉书》不志武陵、长沙诸蛮,而《后汉书》志其“寇乱”特盛,以此亦足证后汉世湖南境内汉民族之陡然增加,以致引起此种冲突也。
三国争雄,荆州在其中。师旅所从出,东西南北之人萃焉。锋镝之所向,田园庐舍毁焉。湖南在是时盖为文化上一进步时期,生聚上一退步时期。
六朝时湖南所接受之外来移民

晋惠帝末年,巴氐李氏乱蜀,梁、益之人多有避地出峡者,史称巴、蜀流人布在荆、湘间者汝班、蹇硕等数万家。客势既盛,主乃生妒。以是此等流人每为旧百姓所侵苦,并怀怨恨。怀帝永嘉五年,正月,遂共推其魁杰杜歿为主,据长沙反,攻破郡县,湘州刺史荀眺委城走广州。复南破广州之师,下零、桂诸郡;北败荆州之军,侵掠武昌、安城、邵陵、衡阳、长沙、宜都。诸太守内史,并为所害。一时湘州之全部,荆州之半部,皆为所有。其再明年,是为愍帝建兴元年,朝命始以征南将军工敦、荆州刺史陶侃讨之。前后数十战,迭败陶侃之师于石城、林鄣等处,旋以寡不敌众,将士渐多物故,至建兴三年八月,卒为陶侃所破。其杰将王真率众降,搜逃窜不知所往。计自初起以至于斯,前后凡五年,乱始平。此万余家梁、益流人虽遭斯厄难,“顿伏死亡者,略复过半”,然其后百五十余年,降至刘宋泰始、元徽之际,其后裔犹多布在湘土者。王僧虔为湘州刺史,始表割益阳、罗、湘西三县缘江巴峡流民立湘阴县,此移民之来自西方者也。自永嘉祸作,中原沦于胡羯,遗黎南渡大江流域者,何啻数百十万。此在全国移民史上是为华夏民族之第一次大南徙,然接受此项移民之地域,以扬、荆言,扬倍蓰于荆;以荆州言,襄阳倍蓰于南郡;以南郡言,又以在今湖北境內者为多,在今湖南境者为少。此可以东晋南朝所置侨州郡县之多寡,略见其梗概。据《宋书·州郡志》、《晋书·地理志》,则是时侨郡之在今湖南界内者,有南义阳一郡,南河东半郡。(一)南义阳郡  《晋志》:“穆帝时以义阳流人在南郡者立为义阳郡。”又曰:“安帝又立南义阳、东义阳、长宁三郡。”按《宋志》:“南义阳太守,晋末以义阳流民侨立。”别无义阳郡,是南义阳即义阳也。《大清一统志》:东晋义阳郡在今安乡、澧州界内,隋废,故治在今安乡县西南。东晋宋初郡所属县可考者凡三:曰平阳,本为郡,在今山西南境,江左侨立,晋末省为县。曰厥西,曰平氏,皆本属义阳,在今河南南境,随郡侨立。是今日安乡、澧州之地,当时曾有山西、河南之人移殖于斯土也。义阳郡在宋有户千六百零七,口九干七百四十一。(二)南河东郡  《晋志》:“江左又以河东人南寓者于汉武陵郡孱陵县界上明地侨立河东郡。”《宋志》:“南河东太守,晋成帝咸康三年征西将军庾亮以司州侨户立。”据《大清一统志》,汉孱陵县地当今湖北之公安、松滋二县,湖南之华容、安乡二县,并澧州之一部分。南河东郡隋废,故治在今松滋县境。东晋、宋初郡所属县凡八:曰安邑、闻喜,本属河东郡,在今山西西部。曰永安、临汾,本属平阳郡,在今山西西部。曰弘农,本为郡,在今河南西境,江左立侨郡,后并省为县。以上本属司州。曰谯,本属谯郡,在今安徽北境。曰松滋,本属安丰郡,在今河南东南境。以上皆本属豫州。曰广戚,据《宋志》。《晋志》作大戚避隋讳而改。本属彭城,在今江苏西北境。以上本属徐州。
此八县某几县侨置于今湖北境,某几县侨置于今湖南境,已不可考。大体言之,则今日华容、安乡、澧州之地,当时曾有山西、河南及江苏、安徽北部之人,移殖于斯土也。南河东郡在宋有户二千四百二十七,有口万零四百八十七。此移民之来自北方者也。隋唐时代之湖南其情形甚暗昧。东汉以来,历代史传之称述湖南“蛮乱”者,未尝有间。然自隋之开国以至于唐开元,中间百三四十年,未尝闻有一次“蛮乱”。开元而后,虽有一二次,亦等闲视之。至唐末而始有群蛮肇起之记载。岂隋唐全盛之际,湖南境内之蛮族已皆归化为王民乎?此以进化之史则衡之为不可通,抑亦事理所必无也。以情度之,意者隋唐帝国仅为一政治军事上之向外发展时代,对于南部国土之开发,殊鲜进步,故不为蛮族所嫉视乎?

曾维广,2008-07-26 12:28:18


湖南地在古为苗、蛮所聚居,本非汉家之故国。依理除苗、蛮外,自无所谓土著;凡是汉人,莫非他处所徙移而来者。但徙移既久,年远代湮,子孙或不复能忆其祖宗所自来,乃有以土著称者焉。氏族志表中所列族姓有曰“世居某县某里”者,今姑认之为土著,则此七州县中土著与外来移民数目上之分配有如下表:第  一  表
邵阳
新化
武冈
新宁
步城
保庆
靖州
湘阴
武冈
土著
2
1
3
6
2
1
9
外来移民知原籍
119
65
63
14
17
278
41
198
517
45
外来移民不知原籍
22
23
10
1
2
58
4
1
63
3
不明
22
41
12
1
2
78
4
33
115
165
130
85
16
24
420
51
233
704
48

说明:《武冈州乡土志》所列氏族不能与《宝庆志·武冈表》相合。故另列一项,不入统计。以下诸表旨仿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