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理】系统分析2012高考试卷 科学指导2013三轮复习

 龙溪舟子 2012-08-22
【地理】系统分析2012高考试卷 科学指导2013三轮复习

2012年地理高考命题依然以能力测试为主导,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1.注重材料及能力立意,突出考查地理学科三方面的五大能力

在时空定位知识考查方面——任何地理要素均具有时空特征,需要时空定位:①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在综合知识运用方面——分析描述地理要素的类型、分布、特点、联系、核心问题等:②地理空间格局概括能力;③地理特征综合分析能力;④地理过程描述能力。如新课标全国卷第36题通过经纬度判读出该区域的地理位置,再结合有关材料,说明越南限制红木原材出口的原因,分析凭祥成为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的区位优势,说明与家具生产相关的企业在凭祥集聚的原因等,其内容涉及自然与人文地理的诸多考点,对读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要求比较高。在成因探究分析方面——探究影响因素,探究因素与事象(问题)的联系:⑤地理因果关系分析与推理能力。如安徽文综卷3435题、山东文综卷第26题等强调对地理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和综合运用,体现学科特点,注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突破知识框架,考查地理知识运用能力

命题保持相对稳定,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如新课标全国卷13题包含了工业化、城市化和“三农”等热点,命题朴实,为高考树立良好导向;重视学科主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联系,避免盲目猜题和盲目追求所谓的热点,也为复习备考指明了方向。如福建文综卷12题中对近8年来中国对美国投资总额分布图的判读等,提倡记忆构成地理学科框架的图文内容,试题中的地理知识主要以背景材料和信息的形式呈现,考查地理主干知识中原理、规律的运用。

3.体现公平公正,增强原创性,提高陌生度;突破课程框架,考查新知识学习能力

为了体现公平公正原则,2012年各地地理高考试题都尽可能创设新的虚拟情境,增强试题材料及情境的原创性;制作新颖图像,提高陌生度。试题通过新材料背景考查文化素养,并着重考查新的概念、原理、规律等现场运用能力,即学习能力。如新课标全国卷第37题中,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图示沿海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推断图示沿海地区芦笋种植用水的来源等,并从考生视角对图示沿海地区是否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进行提问,如果考生知识面较窄,不能够辩证地分析问题,就很难组织出答案。

4.试题材料具有乡土地理特色

地方命题特色,主要体现在试题的图像和情境设计取自本省,这一特色近年来在自主命题省份已越来越明显。如安徽文综卷中20002010年安徽省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图和2000年、2010年安徽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结构图的判读;天津文综卷第13题中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问题的辩证思考等。

5.体现课程改革理念,增强开放性和探究性元素

新课程改革的“新”主要表现在教学和考查中强调“过程与方法”。在山东文综卷12题的青藏高原及我国温带若干自然带的关系图中已逐渐植入开放性和探究性元素,以渗透新课标理念;同时,新课标全国卷凸显对人文地理知识的考查,突出环保教育特色。

6.适度关注地理热点

6.适度关注地理热点

如江苏地理卷34题中“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现首次交会对接,1920题中2012428正式通车的四川雅安—西昌高速公路,第27题我国第28次南极科考,第29题中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对比等;浙江文综卷12题关于德班气候大会的焦点——二氧化碳排放问题,56题关于泰国持续3个多月的洪涝灾害,第41题中社会关注的“产能过剩”。

运筹帷幄——脚踏实地,打好地理三轮复习攻坚战

 

一轮复习

二轮复习

三轮复习

时间安排

8月至次年3月中旬

3月中旬至5月初

5月初至高考前

复习依据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地理部分

各省《考试说明》地理部分

复习思路

按章节系统复习

按专题整合,重点复习

模拟综合训练,考前心理指导

复习策略

依纲扣本,夯实三基;构建知识体系,形成基础能力;关注时事地理,学会情境模拟应用

专题梳理,整合迁移;纵横联系,适度综合;优化训练,提高能力

典型例题引路,回归教材基础知识,突出知识重点,查漏补缺,真题模拟,规范提升

知识目标

以教材基础知识为主,构建知识树

注意提炼主干知识,关注知识结构质量,查漏补缺

回归教材,训练能力,规范提高

培养能力

以单项能力和基础能力为主

综合能力与地理思维的形成

以综合能力系列训练为主

系列训练

以落实基础知识为主,采用部分经典题或高考题巩固知识

知识迁移训练,提供部分新题检测能力,提升解题能力

对比历年高考真题,精选模拟试题,注重规范答题要领

一、一轮复习:脚踏实地,让知识点内化为知识运用能力

在地理一轮复习中,同学们应紧紧围绕地理基础知识,通过基础知识的系统整理、归纳,形成完整、科学的知识体系;按《考试大纲》规定的能力要求,通过原理分析、规律总结和解题训练,以加强能力培养,提高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1.加强知识归纳整理的能力,形成知识体系

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具价值。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可以说这个过程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在对基本原理、规律的探究、归纳和运用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多思、敢问、善问,真正弄懂、吃透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既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2.落实基础,突出主干,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

基础和主干知识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念、结论,如地图、地球运动、大气运动、人类活动、人地关系等。对基础和主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要死记硬背,而要深入理解和具体应用。高考试题往往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境,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从而考查学生的能力。同学们必须抓住各部分基础和主干知识,寻找各部分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综合的思维方法,才能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要正确处理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以高中系统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当涉及相关初中地理知识时要进行串联复习,并落实到区域图上。只有把具体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其产生的原因、特点,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3.掌握基本原理,训练解题思路,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地理是“讲理”的学科,熟知地理基础知识,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要注意理解重要的地理原理、规律和观点,训练答题思路,提高答题水平。

要全面思考,综合分析问题。在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基础上,总结、归纳地理原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环境(气候、地形、植被、水文、土壤、矿产等)的内涵及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人口、资源、城市、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等)的内涵,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等。对于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注意进行对比分析。可纵向对比分析,也可以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如比较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气候特征、地区分布,比较几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条件、主要特征、差异等。认清相似问题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明确知识间的联系,形成正确的认识。

要多角度训练,促进知识正迁移。地理学习中有很多图形、图文之间可以不断变化,如太阳高度角可以引出旗杆影子、窗户光线、楼房间距、地球经纬网、太阳能热水器、变化曲线坐标图等多种考查内容;晨昏线问题更是变化多端,和侧视图、俯视图、仰视图、局部图等相关。对于一些可从多角度思考的地理问题,要从整体上把握,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解题中注重加强一因多果、一果多因问题的研究,充分利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训练解题思路,提高应变能力,研究各种可能造成知识负迁移的因素,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如给出一幅等值线图,同学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变换条件,进行思维训练:①假定为等高线图,判断山脊、山谷;②假定为等压线图,判断高压脊、低压槽;③假定为等温线图,判断影响等温线弯曲的因素;④假定为等降水量线图、等震线图等。

要联系实际,运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高考试题的另一大特点是注重联系实际,将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巧妙地与当前热点、焦点问题或区域联系起来,以考查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感性材料(如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水土流失、沙尘暴、旱涝灾害、火山、地震等)的认识,理解和掌握许多抽象的、难以耳闻目睹的地理知识和现象。这样不仅使地理学习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扩展,而且有助于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4.学为所用,过好“记忆关”

记哪些:需要记忆哪些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哪些问题的答题方法、哪些问题的解答习惯用语。在哪儿:明确需要记忆的内容在课本或课堂笔记中的位置,以便随时翻阅。同时加强自我记忆监督检查,尤其是自我反思提升能力。

二、二轮复习:运筹帷幄,让一切地理知识复习行为转化成分数

二轮复习是建立在一轮复习基础上的深入、综合和提高,是实现由知识到技能转变的一个关键阶段,同学们应该清楚认识到,二轮复习就是让一切学习行为衍变成“分数”的阶段。

针对现阶段学生的主要问题和二轮复习的特点,应逐步形成以下核心复习攻略:

1.立中有破:立就是多角度、多层次地建立知识体系,破就是打破原有知识体系。二轮复习要注重知识发散联系、知识重组、完善知识多维体系,应在一轮复习基础上,进行专题复习,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也能培养对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可以把地理教材内容概括为五大系统,即五大专题。

时间

两周

一周

两周

一周

一周

专题

及其

内容

专题一,地球运动系统。它包括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水运动、地壳和地表物质的运动、地理事物时空变化等

专题二,人地关系系统。它包括人口、城市、环境、资源、商业贸易、交通运输与聚落、可持续发展等

专题三,区域地理系统。它包括自然区域、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城市区域、中国与世界地理等

专题四,地理图表系统。它包括日照图、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地貌图等

专题五,选修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或旅游地理、环境保护、城乡规划等);热点地理梳理

2.懂得理性舍弃:研究《考试大纲》和高考真题,针对高考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集中轰炸式”复习,理性地舍弃一些次考点。


3.着力提升答题能力:“高考就是做题”,二轮复习应构建应用性知识体系,构建实用性答题模板,通过训练,用答题模板激活知识体系,提高答题技能,牢牢抓住分数。答题的同时要注重培养严谨、专业的审题、答题能力。

4.冷眼立体看热点:热点再热,也是考查主干知识的载体,因此热点复习应着力搭建热点与知识的桥梁,实现热点与知识点的对接。

三、三轮复习:决胜高考,让知识能力转化为个人能力

三轮复习即最后的冲刺复习阶段,这一阶段的复习包括重点强化、难点强化、误点强化、能力点强化、新题型强化等。这一阶段主要通过精心编制的模拟题,训练答题技巧,培养审题、纠错灵感。同时要进行答题常规训练,防止答题时因不规范和卷面不整洁而失分。

1.抓主干知识,做到纲举目张。同学们要回归课本,明确主干知识的核心考点,注意梳理地理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重点掌握、反复揣摩与核心考点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争取重要考点掌握无盲区,核心考点理解无误区。自然地理部分要在“懂”字上下工夫,一通百通。人文地理要“精”,用最简单的话记住要点。

2.应有意识地将一些近似的概念进行比较,真正弄懂其内涵和外延。利用“错题归纳法”提高复习效率,通过回顾总结,找出出错的原因,避免“错上加错”。

3.进行题组训练,找到解题的“套路”,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加强对解题能力和技巧的训练,对题目做到“一题多吃”,以提升快速获取有用信息、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和培养组织答案的应试技巧。答题的关键是掌握解题思路,认真理解重要的地理原理、规律,辨析概念,做到所答即所问。同时重视答题语言的组织和表述的规范性,提升得分率。

4.提高图文分析技巧,抓地理核心知识和规律。地图是地理独有的知识载体,集地理知识、原理、规律以及考查形式等于一身。复习时可从地图入手,把地理分布、原理、规律都落实在地图上,并适度关注和整合热点地理知识及应用。

总之,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养成学科思维方法为中心,把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技能两个基本点。避免复习过程中存在“机械重复多,整理加工少;背诵结论多,思考过程少;被动做题多,独立思考少;复习时间多,效率提高少”的毛病。复习内容也应“以知识立意”转向“以能力立意”,通过对知识和现实问题的复习,多角度迁移和转化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