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遼金元代书法鉴赏(1-2)--十三少鉴别整理

 鸿墨轩3dec 2012-08-23

金元代书法鉴赏1

遼金元代书法鉴赏    十三少鉴别整理

(此为第一版,现在已经是第六版修改了。这几年来因于多家书法网站或个人博客的随意复制,故不再把修改版传上来。一直强调不可随意复制和引用,结果很多人还是随意复制还冠上自己的名号。)

 

===================================================================
朝代  书法家  碑帖名称  书体  收藏地  收藏情况
===================================================================
金  郝  史  [金]世宗(一一六一至一一八九)时人。金中岳庙碑,大定中立,为其所书。史无书名,观其结构,王庭筠辈似不及也。党怀英(一三四至一二一一)号为能书,乃止篆额不书,知郝书在当时亦自知名。《石墨镌华》

金  郝  史  《重修中岳庙碑》<金碑刻,大定十三年(1182年)立,郝史书,党怀英篆额。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评其书“书法方整遒劲,有唐人遗致。”>

金  刘  光  《灵泉观记》<刘光书。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党冲惠立石。高宇刻于同官县(今属陕西省)。清毕沅《关中金石记》称:“此记字法似褚、虞。金人碑刻之最佳者。”清王昶《金石萃编》著录。>

金  任  珣  《古柏行》

金  王庭筠  金书画家。字子端,号黄华山主,米芾之甥,辽宁能岳人。才行兼备,文采风流,照映一时。大定十年(公元1176年)登进士第,官恩州军事判官、翰林修撰等职。擅画山水、竹石。笔法苍老醇厚,气韵萧散。书法宗米芾,行笔疾速,富于变化。诗文亦佳。著有《聚辨》十卷、《文集》四十卷。

金  王庭筠  《道林帖》<纸本,行书,纵30.1厘米,横42.8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金  王庭筠  《法华台五绝》<王庭筠书,在大理双塔寺。此诗刻笔法劲健,纵横变化疏密有致。>

金  王庭筠  《李山画风雪杉松图卷跋》行书<王庭筠《李山画风雪杉松图卷跋》,墨迹纸本,共十一行,六十字。该帖深得米芾之神,行笔结体,皆极类米字,气韵也蕴藉可观。现藏美国。释文:绕院千千万万峰,满天风雪打杉松。地炉火暖黄昏睡,更有何人似我慵。>

金  王庭筠  《重修博州庙学记》<王去非撰,王庭筠书,党怀英篆额,刘义立于东昌(今属山东)。明李日华《六研斋笔记》称:“书法沉顿雄快,与南宋诸老各行南北,元初巙子山诸人不及也。”>

金  王庭筠  《重修蜀先主庙碑》行楷碑刻<金·王庭筠书,行楷碑刻,永安四年(1199年)蒲察克温立于今之河北涿县。书法圆润劲健,出笔迅速,气息似米芾,妙处不减古人。>

金  赵  沨  《荣国公时立爱神道碑》正书。额阴文篆书四行。李晏撰,党怀英篆额。1958年在河北新城县北杨村出土,现存河北文化局。

金  赵秉文  字周臣,号闲闲居士,金磁州滏阳(今河北省磁县)人。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1185)登进士第,金宣宗兴定元年(1217)拜礼部尚书,兼侍读学士,同修国史、知集贤院事,哀宗即位,改翰林学士。赵秉文生性好学,诗文书画皆工,在当时颇有文名。元·刘祈《归潜志》云:“赵秉文幼年诗与书皆法子端(王庭筠),后更学太白、东坡,字兼古今诸家学,及晚年书大进。诗专法唐人,魁然一时文士领袖,自号闲闲居士云。”

金  赵秉文  《赤壁图卷题诗》<《赤壁图卷题诗》纸本,原图纵高51.9厘米,横长697.7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卷书法笔力遒劲,大气磅礴,自然生动,功力非凡,是金代书法的佳构。>

金  赵秉文  《刘从益惠碑》<赵秉文撰并行书,金正大四年(1227年)此碑字体奇伟可观,见著录于《中州金石记》。>

元  曹  善  元末云间书家。他小楷学钟繇,行草学二王,也可以说是从晋人书中浸淫长大的。
元  曹  善  《书山海经序册》小楷<小楷《山海经序册》,是很见变古出新的。钟繇小楷用笔,平锋铺毫,尚有隶笔意,线条含蓄腴润,而曹善书《山海经》却是露锋落笔,横画较细而竖画较粗,且顿画尽处微顿,有写经体的痕迹。曹善的捺脚与弯勾则略重,甚至有点夸张,见出书写中轻重的节奏。结体则参差错落,故字形大小不一。纵行二二点一厘米中,竟写有二十一至二十三字,字距密而行距疏,但因字势的参差,不觉拥挤。整篇书风质朴而端严。《山海经册》是长篇册页,阅来不觉呆板,反觉古朴中有生气。这已与赵氏婉秀书风拉开了距离。>

元  陈  基  元末苏州人。曾辅助张士诚军事,军旅倥偬,飞书走檄多出其手。而且写的诗也有不少是反映起义军生活的。是一个有才华的风云人物。他传世的几封短札,可见其性格一斑。他致钱伯行的《苦雨帖》,写得洒脱随意,犹如其个性。走笔驰骋操纵,情趣流走。最后“耶”字的末笔,一竖占了五六字的位置,豪气直泻无余,难得如此畅意!  

元  陈  基  《次韵十绝》
元  陈  基  《赠雪坡诗札》
元  陈  基  《相见帖》行书纸本<陈基(公元1314--1370)字敬初,元代临海(浙江台州)人。受业于当时著名学者黄晋,并随之游于京师,授经筵检讨,后曾到平江参加张士诫军事。明初,召修《元史》。书成还家。陈基能文善书,为元末江南比较著名文人。著有《夷白斋稿》35卷、明史有传。《相见帖》陈基书。纸本。纵24.3厘米,横32.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帖为信札,落笔不苟,颇有韵味,从中可以看出元代诸家赵孟頫、康里子山等人的影响。曾藏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

元  陈  基  《与伯行书帖》

元  陈  植  字叔方,自号慎独叟,平江路(苏州)人,"力学工文,贯通经史百家,亦善画山水,幽篁怪木,各尽其态"。传见郑元祐《侨吴集》卷十二《慎独陈君墓志铭》和《元诗选》初集。

元  陈  植  《怀存斋诗帖》行书纸本<陈植《怀存斋诗帖》,纸本。行书,纵23.3厘米,横56.4厘米。这是陈植写给"存斋隐君"的一首五言古诗,以诗代柬。"存斋"就是沈右,沈右自署"存存斋",陈基《夷白斋稿》有"存存斋记"一篇,云:"沈君仲说(沈右字仲说),隐居于吴会,耕学于笠泽,庐于陈公之原,而皆名其室曰存存斋"。此诗中亦有"思归笠泽秋"的句子,与上说正合。另外在存世的沈右书迹中,也常提及陈植,其中"诗柬帖"即"与叔方诗札并柬"帖,就是给陈植的,可知二人交往颇密。"云林",即倪瓒,时亦在吴中。此帖基本上是学赵孟頫书,只是结体更加随意,想求疏放自然之趣,也夹杂进了一些唐人风格。帖后字钤朱、白文印各一方:"慎独斋","一丘一壑"。从帖上藏印可知,明清先后经项子京、孙承泽、安仪周等收藏过,1949年后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元  邓文原  字善之,一字匪石,人称素履先生,绵州(今四川绵阳)人,其父早年避兵入杭,或称杭州人。又因绵州古属巴西郡,人称邓文原为“邓巴西”。至元二十七年(1290)授杭州路儒学正,大德二年调崇德州学教授,后历任江浙儒学提举、江南浙西道、江东道肃政廉访使、历官国子监司业,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拜翰林侍讲学士。卒谥文肃,《元史》有传。著述有《巴西文集》、《内制集》、《素履斋稿》等。
工书能画,书风韵致古雅,娴雅,擅行、草书。邓文原书法在元初颇负盛名,与赵孟頫、鲜于枢齐名,并称元初三大书法家。以章草见称,传世书迹有《急就章》、《瞻近汉时二帖跋》、杖锡见过帖》等。邓文原对于恢复和发扬绝响已久古书体作出了贡献。邓文原与赵孟頫、鲜于枢齐名,号称元三大家,邓文原尤以擅章草而闻名。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说:“邓文原正、行、草早法二王,后法李北海”,邓文原的生卒年几乎和赵孟頫一样,邓学二王甚至早于赵孟頫,但他还是和当时许多书家一样,受赵孟頫的影响很大,并有书迹可以佐证。比如他的楷书“题记”、行书尺椟“致景良郎中”都活脱脱地似赵书再现。从上述看,邓文原的书法功力虽深,取法也高,但缺少自己的面目,是不能与赵孟頫、鲜于枢同日而语的。

元  邓文原  《跋王羲之雨后帖》
元  邓文原  《芳草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纵20.8厘米、横7厘米。>
元  邓文原  《急就章》章草<邓文原《急就章》,章草。章草的演变是解散隶书使它趋于简便,相传章草是汉元帝时候的黄门令史游所创。现在流传有他的《急就章》,因取其“章”字,所以叫做“章草”。章草自史游“急就章”以后,初唐时尚有写的;到了晚唐和宋代,竟不见有章草的笔迹,这种书体几乎中绝。元代赵子昂、邓文原,明初宋仲温曾有此体,但是子昂用笔偏于绵软妍媚,宋仲温笔势挺拔,而邓文原具有章草古朴的风格,并且摻有楷书劲健的笔触。>

元  邓文原  《家书二帖》<纸本,纵24.2cm,横29.1cm,行书。释文:连收庆长书,知吾妻一向平安,甚喜。我客中幸无恙,但终日劳于酬应,而老陆虽无他过,其蠢不可言,饮食起居,多不如意,无奈何也。若还司后未有脱身之计,不知吾妻可同稳儿暂到宣州,伺八月分司却还杭如何?若不可来,则止。此行皆未有脱暖之衣,又无便可寄,兹因饶州令史铺马便,作此。文原书寄贤妻县君。钤“素履斋”印。鉴藏印有“友古轩”、“乐葊”。此封家书叙述了作者当时的境况。宣州在元代属江东建康道,现为安徽属地。考《元史·邓文原本传》:“延祐四年升翰林待制,五年出佥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使。……六年移江东道。……至治二年,召为集贤直学士。”固知此信为邓文原任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时所写,即元延祐六年至至治二年(1319年-1322年)间,邓文原60余岁时所作。文中“庆长”名邓衍,《元史》附名邓氏本传后,“阴授江浙等处伊学副提举,未任卒。”此书行笔连绵,韵意清闲,笔势放纵,任兴所适,颇有“任天然而自逸,若众山之连峰”之态。>

元  邓文原  《手札》
元  邓文原  《题跋》
元  邓文原  《题松风阁卷》<无纪年,纸本,高88.0 x 160 。凡四行,共三八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邓文原  《重建南镇庙碑》撰并书丹,在浙江山阴。


元  管道升  (约公元1262--1319)元代女诗人,字仲姬,一字瑶姬,世称管夫人。元著名学者书画家赵孟頫之妻。道升工书画,精诗文,特擅长画墨竹、梅兰。书法家一生淡泊名利,晚年闭门礼佛,过隐居生活,终年约58岁。

元  管道升  《与亲家太夫人帖》
元  管道升  《与婶婶书帖》
元  管道升  《与中锋帖》

元  郭  畀  元代书法家。顺帝至正十五年(1301—1355)。字天锡(一作字佐之),号北山(一作号云山)、退思。丹徒(今江苏丹徒)人(一作京口人)。祖籍洺水,居于京口(今江苏镇江)。业承家学,擅长辩论,通晓蒙文,身材魁梧,蓄有长须,人称郭髯。20岁时任镇江儒学学录。历任饶州路鄱阳书院山长、处州青田县腊原巡检等职。郭畀工书画,书法学赵孟頫,曾代孟頫书写《松雪斋集》。孟頫作跋称许。画仿米芾,又师事高彦敬,得其笔法,与无锡画家倪瓒为好友。酒后作画,兴到神来,为人所宝。山水有米家风范,尤善竹木窠石,极富天趣。著有《快雪斋集》。存世书迹有《书遗林上人诗卷》、《抄诸贤遗稿》等。传世作品有藏日本东京都国立博物的《幽篁枯木图》卷等。著有《退思集》,身后由其子郭启裒集编成,有俞希鲁序。另有《云山日记》,记载他在镇江和游杭一年之事,其中有不少乡邦文献资料。清代节选为《客杭日记》刊行。

元  郭  畀  《陆游自书诗卷跋》行书<郭畀《陆游自书诗卷跋》,行书。《自书诗卷》为陆游告退归里时所作,曾一度在镇江流传,当时的郭畀在镇江见到这幅珍迹后,仰慕陆游的诗名,为之题跋。>

元  郭  畀  《题画诗》行书纸本<郭畀《题画诗》,行书,纸本。纵27.2厘米,横40.6厘米。未署年月,书于钱选所绘红梅及赵孟頫题诗之后。钱选字舜举,是宋末元初著名的画家,擅长人物、花鸟、山水。这幅行书端秀多姿,劲利挺拔,师承赵孟頫,但不及赵字的圆润妍媚。>

元  黄  溍  (1277--1357),字晋卿,一字文潜,婺州路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元代著名史官、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史识丰厚。一生著作颇丰,诗、词、文、赋及书法、绘画无所不精,与浦江的柳贯、临川的虞集、豫章的揭徯斯,被称为元代“儒林四杰”。他的门人金涓、王袆、宋濂、傅藻等皆有名于世。少年俊异善文,曾作《吊诸葛武侯辞》。刘应龟奇其才,留而授业。20岁游学钱塘,遍见“前代遗老,巨公宿学”,学问大有长进。后从仙华山方凤游,淡泊名利。延祐二年(1315)进士,授将仕郎,台州路宁海丞,整顿盐政,除暴安良,政绩颇著。延祐六年,升绍兴路诸暨州判官,抑强扶弱;又奉省檄监税杭州,三月增羡钱十二万缗。至顺二年(1331),荐为就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制官。后转承直郎,国子博士。至正元年(1341),任江浙儒学提举,两年后,因母老辞归侍亲。至正六年,拜翰林直学士,知制诰,修《宋史》《辽史》《金史》,笔削无所阿。至正八年,升侍讲学士,中奉大夫,同知经筵事。十年夏,辞官南归。家居七年,81岁卒。追封江夏郡公,赐谥“文献”。

元  黄  溍  《与德懋书帖》

元  揭奚斯  (1274-1344)元代书法家。字曼硕,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人,一作豫章人。官至翰林侍讲学士,卒谥文安。《元史》本传称其善真、行、草书,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称:“其行书师晋人,苍古有力。”传世墨迹有《临智永真草千文》等。

元  揭奚斯  《陆柬之文赋跋》楷书
元  揭傒斯  《代祀记碑》在浙江绍兴。
元  揭傒斯  《天一池碑》记并书。明拓孤本,今藏北京图书馆。

元  金  声  金声,元末云间(今上海松江)书家,其小楷书《钱谱赋》笔法古拙,结字扁方,有魏晋写经书遗风。
元  金  声  《钱谱赋》小楷<笔法古拙,结字扁方,有魏晋写经书遗风。>

元  康里巙巙  子山,号正斋,色目康里部人,幼年时在皇家图书馆受过充分的汉文化教育,后来做过文宗和顺帝的老师。他是个廉洁、正直的大臣,字也写得爽利干脆,用笔速度较快,往往在最后一笔用力一挑、或一顿,这样难免显得有些刻露——他的成就主要在行草,代表作有《谪龙说卷》、《李白试卷》、《述笔法卷》等。

元  康里巙巙  《敕修曲阜宣圣庙碑》在山东曲阜孔庙
元  康里巎巙  《奉记帖》行书信札<康里巎巙《奉记帖》,行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帖为一封信札,计30行。迅捷的笔力加上过人的气势,使全篇雄奇连贯,-气直下,没有丝毫窒息,表现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元  康里巎巙  《李白诗卷》
元  康里巎巙  《柳宗元梓人传》草书
元  康里巎巙  《秋夜感怀诗卷》行书
元  康里巎巙  《手札》
元  康里巎巙  《述笔法卷》草书<康里巎巙《述笔法卷》,草书。元统元年(1333年)书。按,康里于此作自题“至顺四年”,然文宗至顺仅三年。文宗至顺三年卒,宁宗继位,翌年惠宗立,改元统,是至顺四年即元统元年。>

元  康里巎巙  《唐诗六首》草书
元  康里巎巙  《渔夫辞》
元  康里巎巙  《颜鲁公论书帖》
元  康里巎巙  《谪龙说》草书

元  柯九思  (公元1290-1343年),元代著名书画家。字敬仲,号丹丘生、五云阁吏,台州仙居(今浙江临海)人,文宗时官至奎章阁特授学士院鉴书博士。父谦,曾任翰林国史检阅、江浙儒学提举,是元朝仙居较为显扬的一个官宦。大德元年(1297),随父迁居钱塘(今杭州)。延佑元年(1314)以父荫补华亭县尉,不就。自幼爱好书画,聪颖绝伦,被视为神童。天历元年(1328),柯九思游学建康经人引荐结识了怀王图帖睦尔。不久怀王继位称帝,是为文宗。柯九思被授予典瑞院都事(正七品,掌管瑞宝和礼用玉器)一职。天历二年,元文宗仿宋阁学制,柯九思被迁升为奎章阁鉴书博士(正五品),专门负责宫廷所藏的金石书画的鉴定。凡内府所藏古器物、书画均命柯九思鉴定。经他鉴定收入内府的有王献之《鸭头丸》、虞世南临《兰亭序》、杨凝式《韭花贴》、苏轼《寒食帖》等。皇帝特"赐牙章得通籍禁署",与虞集、揭傒斯同为文宗时代奎章阁的代表人物。后因朝中官僚的嫉忌及文宗去世,柯九思束装南归,退居吴下,流寓松江(今属上海市)。博学能文,擅写墨竹,师文同一派,并融以书法的用笔。长于画山画大树枝干,皆以一笔涂抹,不见有痕迹,形神俱备。其苍松翠柏,林木烟梢,古气磅礴,别有淡逸之趣。凡内府所藏法书名画,皆由鉴定,又善鉴识金石。作品留传至今的有《竹石图》等。著有《竹谱》一书。

元  柯九思  《老人星赋》行书纸本<行书,纸本墨迹,纵25厘米,横268厘米,北京荣宝斋藏。荣宝斋有影印本出版。>

元  柯九思  《陆浚之皇极赋跋》行书

元  礼  实  《与叔方书帖》

元  李  倜   字士弘,河东太原人。官集贤侍读学士。大德中,出为临江路总管,后为延平路总管,两浙盐运使。工诗文,善书画,尤以墨竹最著名。

元  李  倜  《跋陆柬之文赋》行书<李倜《跋陆柬之〈文赋〉》,行书。《文赋》系唐代陆柬之行书法帖。纸本墨迹卷。书法婉润清丽,甚似《兰亭序》。有赵孟頫、李倜、危素、孙承泽等跋记。原迹现存台湾。李倜此跋字体精劲,舒张得宜,行笔丰瘦有度,温润圆融,颇具右军风韵。>

元  陆继善  江苏甫里人,字继之,号玄素,曾随赵孟頫习双钩填廓之法,与当时名士如柯九思、揭傒思、倪瓚俱相善。
 
元  陆继善  《双钩《兰亭序帖》》<亦称《摹禊帖》,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陸繼善是雙鈎臨摹的高手,其臨摹的蘭亭序至少有3件流傳至今,一件為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另一件為故宮博物館藏舊題陳鋻的摹本,已經被改換了題跋。第三件題爲趙子昂的摹本,在私人手裏。>

元  迺  贤  迺贤(1309?~1364?),元代诗人。字易之,别号河朔外史。本突厥葛逻禄氏。“葛逻禄”为突厥语,意思是“马”,所以又名“马易之”。先祖世居金山(今新疆北部阿尔泰山)之西,元王朝统一中国后,内迁南阳(今属河南),所以他自称南阳人。早年随兄塔海仲良宦游江浙,后定居于鄞(今属浙江宁波市),曾到过京师大都(今北京市)。迺贤在当时颇有文名,有人把他的诗歌、韩与玉的书画和王子充的散文并称“江南三绝”。迺贤的诗作,少数风格清雄俊拔,多数鲜丽明快。如《月湖竹枝词》、《秋日有怀徐仲裕》、《深竹堂》等都是语言流畅而形象鲜明之作。迺贤最有名一首诗《新乡媪》,写一个饥饿贫困、遭受鞭打的老妇人,领着小孙子入城沿途叫卖,十分酸辛。最后说:“恨身不作三韩女,车载金珠争夺取。”卖儿鬻女无人肯给高价,当时元朝皇帝喜爱三韩女子,挑选进宫,演歌习舞,她们身价百倍,诗人用“恨身不作”四字说出人间多少不平事。当时有人把这首诗抄下来,并且说:“其词质而婉,丰而不浮,其旨盖将归于讽谏云尔。”迺贤生当元朝由盛而衰之际,看到大大小小的统治者荒淫昏聩,他的此类诗表现了内心的不满。迺贤大部分时间在各地漫游和闲居中度过。他到过边疆,还留下了一些描写少数民族生活的诗歌。著有《金台集》2卷。

元  迺  贤  《南城咏古诗帖》<《南城詠古诗帖》卷,行楷,纸本,纵23.5cm,横156.6cm。卷首自题诗序一则,记此次南城出游诸友人姓名,及各自有感而成诗章十六首。时间是“至正十一年秋八月既望”。卷末署款“是月廿日,辱梦炎进士再访余于金台寓舍,索书前詠,为书之。贤记。”无款印。鉴藏印有“衣园藏真”、“雪墅”、“教忠堂藏”、“世道”、“弼”、“依竹轩”、“清渚渔隐”、“汪与稽”、“子孙保之”、“吴门小隐”、“芙蓉山房”等。另钤乾隆、嘉庆、宣统御府鉴藏印多方。著录于《石渠宝笈》卷五,刻入《三希堂法帖》卷二十六。从诗序可知,此卷书于至正十一年(1351年),时迺贤43岁。《南城詠古诗帖》是迺贤存世的重要作品之一,录五言律诗16首,载《金台集》卷二,所詠皆大都城塔庙、楼观、园亭诸胜,如悯忠寺(今法源寺)、妆台、西华潭(今琼岛)及太液池等。此帖明代为私家递藏,入清则归于内府。1923年,溥仪以赏赐为名将此帖由溥杰带出宫,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变迁之后,1999年岁末,故宫博物院以重金购回,使之复归紫禁城。诗帖笔划挺劲,结字疏朗,书风受赵孟頫、张雨、倪瓒诸家影响,工整中饶有逸致。>

元  倪  瓒  一作公元1306-1374年,元画家,原名廷,后改瓒,字元镇,号云林,字幻霞子、荆蛮民等,江苏无锡人。性狷介,好洁成癖,原家富足,后家道中落,遂变卖家资,浪迹太湖一带。擅画山水、墨竹,师法董源、赵孟俯,以侧笔干皴画太湖景色,创为“折带皴”,惜墨如金,淡雅清逸,笔简意远。尝言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为后世文人画之座右铭。与黄公望、吴镜、王镇、王蒙合称“元四家”。亦精于书法,气息萧散。 

元  倪  瓒  《跋唐人临右军真迹册》 行书纸本
元  倪  瓒  《淡室诗轴》行书纸本<倪瓒《淡室诗轴》,行书,纸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纵64厘米,横27厘米。七言律诗-首,共4行,又题识2行。通篇布局疏朗、错落有致,淡古神韵,无一俗尘。《淡室诗轴》,单就技法而言,似乎不足称道。其结体十有八九是东倒西歪,不成体统的。用笔也多出锋尖梢,显得势竭力虚。但从审美的角度看,不计其细节,而从整体观赏它时,却化腐朽为神奇。其笔法,虽然点画多不工,却瘦劲通神,行笔又悠然自得,使字态显得摇曳生动。其章法,虽然结字多不周,却行气贯通,时大时小、时长时扁,令整篇布局疏朗错落,琳琅满目。>

元  倪  瓒  《江南春三首册》行书纸本
元  倪  瓒  《楷书手札》
元  倪  瓒  《手札》行书
元  倪  瓒  《游子吟》行书<倪瓒《游子吟》,纸本,行楷。>
元  倪  瓒  《与默庵诗帖》
元  倪  瓒  《渔庄秋霁图跋》行书<倪瓒《渔庄秋霁图跋》,行书,上海博物馆藏。在元代书法艺术崇尚柔媚浓妍,倪瓒能不为时风所动,师法晋宋之情韵,上溯汉隶之朴拙,由此创造了他恬淡瘦劲、静穆秀雅的书风。从《渔庄秋霁图》自题诗可见一斑。这个题款是倪瓒晚年所书。秀逸俊美而无妩媚柔弱之嫌。严整有规矩,行气茂密,却不失淡雅自然宽舒之态。与诗的内容、画面的意境融为一体。《渔庄秋霁图》是倪瓒的代表作。纸本墨笔纵96.1厘米、横46.9厘米。该图所绘了太湖一角的山光水色。近处画一小小的土坡,其上六株高低不一的树,隔水两道山丘,和近处的土坡差不多。画中并没有渔庄,大概是根据云林跋中“戏写于王云浦渔庄”来定的名。>

元  饶  介  饶介是元末吴门书家的主力。他的个性倜傥豪放,又有参加农民起义军的经历,他的书法豪迈、自信。他的草书师怀素与王大令,又近取康里子山的劲健,李日华评其书“圆劲畅朗,神追大令”。其好友陈基说他“介之草书尤瑰诡逸群可观”。元  饶  介  《楠木帖》<随意而奔放。是一封短札,写的又是一件小事,豪气奔涌,线条遒逸,随势翻转,流走如丸。这件作品节奏很强烈,浓墨枯笔的“耳”字形貌占了几个字位置,而“当”字则左右奔突,势奇形诡,大有怀素之神韵。最后几字,只留下烟云飞舞, “字”已不可辨认。而章草笔意的介入,又增加了线条形态的变化与力量,是一件十分难得的精品。>

元  饶  介  《七绝诗帖》<纸本。行书。书七言绝句一首。凡六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三十二字。24.8×42.8cm。此幅今载《故宫书画录》卷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刊于台湾《故宫历代法书全集》(十六)。>

元  饶  介  《七律诗》
元  饶  介  《赠僧幻住诗帖》<书于至正二十五年(1365)。纸本。行草书。26.3×109.1cm。台湾故宫博物院藏。《石渠宝笈三编》著录。刊于《中国美术全集·宋金元书法》。>

元  饶  介  《诗送孟东野序》
元  饶  介  《书中峰幻住像偈册》<代表作《书中峰幻住像偈册》用笔清劲,时有章草笔法,显示秀劲中的倔强。 “幻”的结体故意移位,很有趣味。>

元  饶  介  《题赵孟頫百尺梧桐轩图诗》<纸本。行书。凡十五行。书于至正二十五年(1365)。上海博物馆藏。>

元  饶  介  《梓人传》
元  饶  介  《致士行国士先生尺牍》纸本。行书。书尺牍一则。凡十二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九十字。30.4×43.9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刊于台湾《故宫书画录》卷三。

元  沈  右  生卒年不详,吴中人,字仲说,号御斋。善诗文,书法行草小楷以精致、遒媚、古澹见称,自成一家面目。约元惠宗至正二十年前后在世。本世家子,能去豪习,刻志读书。年四十,买一妾,问知为故人女,即召其母择婿厚嫁之。右工诗,《元诗选》传世。

元  沈  右  《初度帖》
元  沈  右  《风过帖》行书纸本<纸本,通篇自然协調,其书出于欧阳询,复加以流丽,风韵特出。>

元  沈  右  《与伯行书帖》
元  沈  右  《与仲长帖》 
元  泰不华  《王烈妇碑》在浙江绍兴。

元  陶宗仪  元末云间(今上海松江)书家中的陶宗仪,字九成,号南村。黄岩清阳人(今属浙江黄岩路桥)人。元末明初文史学家。20岁离家赴考,因直言朝政而落第,定居在松江,以开馆授课、垦田躬耕为业,四次拒绝元明两朝皇家召旨,终身不入仕途,人称“南村先生”,誉为“立身之洁,终始费渝,真天下节义之士也”。陶宗仪在教学的闲暇时光经常去田里耕种。休息的时候,与学生们谈古说今,一有所得就把它记录在树叶上,放在瓮内储存起来,10年里积累了几十瓮。到了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陶宗仪把它整理成《辍耕录》30卷。《辍耕录》所记的大多是历史琐闻,以元代为主,宋代次之,还有少许是以前朝代的史料。里面有大量陶宗仪的所见所闻,或摘抄前人史料,或作考证辩伪,诸如元朝典制、戏曲诗词、史事杂录、文化科技、风俗民情、农民起义记事等,为后人保存了丰富的史料。《辍耕录》对黄岩的史料也有记录。陶宗仪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一生不慕名利,清贫执教,唯以著书为乐事,著作除《辍耕录》外,著有搜集金石碑刻、研究书法理论与历史的《书史会要》9卷,汇集魏汉至宋元时期名家作品617篇;编纂《说郛》100卷,为私家编集大型丛书较重要的一种;还著《南村诗集》4集、《四书备遗》2卷,以及《古唐类苑》、《草莽私乘》、《游志续编》、《古刻丛钞》、《元氏掖庭记》、《金丹密语》、《沧浪棹歌》、《国风尊经》、《淳化帖考》等。陶宗仪是学者书家,一般辞书将他列入明,但他的主要活动是在元,故宜将列为元末的书家行列。他的著作很多,《辍耕录》最为著名,而《书史会要》治书学之人无人不晓。他与杨维桢等一批文人交往,书画的眼光很敏锐。他的《题马琬秋林钓艇图》是隶书,却风貌独异。用笔是以方笔折刀法为主,凡转折处均用方笔显示圭角与力量。结字也正方。这些都可见出魏晋隶书的影响。横画不作姿态优美的柔婉波势,而是以细笔向外(*)出,因而带有一种装饰的情趣。全篇虽然匀称工整、法度谨严,但还是古意十足。这说明陶宗仪欲以变古为新、以成一格。他的篆书册也有出新的地方:一是中锋用笔与方笔合用。他的篆书线条一部分是玉箸篆的圆劲挺拔的线条,又杂以方笔的有棱有角的线条,因而圆转中有顿折,出现古味;二是篆书的结体改变了小篆单一的上紧下松的结构方式,不全以方形为主,又间以小篆、钟鼎文字的结字方式,形式上有自出机杼的地方。陶宗仪在复古思潮中求新出变,显示出难能的探索精神。

元  陶宗仪  《篆书册》

遼金元代书法鉴赏    十三少鉴别整理

(此为第一版,现在已经是第六版修改了。这几年来因于多家书法网站或个人博客的随意复制,故不再把修改版传上来。一直强调不可随意复制和引用,结果很多人还是随意复制还冠上自己的名号。)

 

元  王  逢  (1319-1388)字原吉,号梧溪子、最闲(一作贤)园丁、席帽山人,江阴(今江苏江阴)人,避乱于淞,复徒上海。张氏据吴,大府交辟,坚卧不就。才气俊爽,工诗,尤长作行草,初非经意,大率具书家风范。卒年七十。著梧溪集。

元  王  逢  《五言古诗卷》
元  王  蒙  《与德常书帖》

元  危  素  (1295—1372) 字太朴,号云林。江西金溪县黄通高桥人。唐朝抚州刺史危全讽的后代。少通五经,博学多才。年轻时,在当时著名学者吴澄、范椁门下研究史学。元朝至正元年,出任经筵检讨(一种文官),负责主编宋、辽、金三部历史,并注释《而雅》。成书后,顺帝赐给他大批的金银和宫女,他却谢绝不受。为了把宫廷斗争和后妃列传写好,危素用自己的俸金买动宋、辽、金的宦官,亲笔访录,得悉真情,遂成全史。他由国子助教升迁翰林编修、太常博士、兵部员外郎、监察御史、工部侍郎、大司农丞、礼部尚书。入明,历翰林侍讲学士、弘文馆学士。后谪居安徽和州以终。危素学识渊博,善诗文,工书法。其诗作以通达晓畅为特色,在元至正间文坛有较大影响,极为时人推崇。他身经两个朝代,执笔宋辽金三史修撰,在历史著作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拜参知政事。

元  危  素  《义门王氏先茔碑》欧阳玄撰,赵期颐篆额
元  卫仁近  《与九成学士书帖》
元  吴志淳  《墨法诗四首》

元  吴  镇  吴镇(1280-1354),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浙江嘉兴人。家巨富,少从毗陵(今常州)柳天骥习《易经》。“至正辛卯(1351年)举朵列图榜进士”,“以家世宋勋戚,隐居不仕,以诗酒自娱”,“尝以易数设肆武川,推人休咎,言多警世,有严君平之风”。(《义门吴氏谱》)是一位宁可沦落到卖卜为生,而誓不仕元的隐逸之士。好佛道,多与僧道贫士交,自号梅沙弥、沙弥老人,自题墓碑“梅花和尚”。工诗词,善书画。画名尤隆,与黄公望、倪瓒、王蒙齐名,并称“元季四大家”。有《梅花道人遗墨》、《梅花庵稿》传世。

元  吴  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草书<吴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草书,纸本,高29.3厘米,宽203厘米,39行278字。吴镇书法多见于题画,《心经卷》是其传世的唯一草书作品,此卷草书之冷隽清逸如料峭云崖之老梅干枝,给人以超拨苍秀的美感。有刘墉、永瑆、杨守敬跋及钱泳、钱樾、永瑆、刘墉、徐宗浩等所钤鉴藏印,现藏故宫博物院。经书于至元六年(1340年)。吴镇时年六十,正与古寺禅师们悠然于“焚香对坐终日,略无半点俗尘涴入,聊书此以识岁月”(吴镇《跋古泉禅师四友图》)的丛林禅风中。吴镇草书能超拔特出者之一。其得在不为“书画同源”浅薄理解所误,更难能者是不为赵孟頫所笼罩,以简静潇疏、凝练恬淡胜。李日华谓:“梅花道人书作藏真(怀素)笔法,古雅有余。”(《六研斋笔记》)陶守仪称其“草学(上巩下言)光”(《书史会要补》)。吴镇此作,纯以圆笔中锋行,点画虽坚挺然不露圭角,畅达而不显狂浪,似不类怀素而与杨凝式《神仙起居法》有神貌相近之缘。惟其行气畅达有一泻千里之势,章法错落如散珠落盘之声,用笔苍劲若古藤盘石之态,却似杨凝式所无。其笔致之旷放无拘,墨法之燥润相生,则的是从杨凝式来。孙大雅称其“为人抗简孤洁,高自标表”(《墨竹记》),观其书直如观其人!>

元  鲜于枢  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寄直老人,渔阳( 今北京蓟县) 人,官太常博士,赵孟俯对他的书法十分推崇,曾说:“余与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余远甚,极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机已矣,世乃称仆能书,所谓无佛出称尊尔。”二人书法当时并称“二妙”。他的书法成就,主要在于行草。草书学怀素并能自出新意。他的执笔方法很有特点,使用独特的回腕法;喜欢用狼毫,写字强调骨力。的确,他的行草书骨力劲健,真力饱满。行笔潇洒自然。他的功力很扎实,悬腕作字,笔力遒健,同时代的袁褒说:“困学老人善回腕,故其书圆劲,或者议其多用唐法,然与伯机相识凡十五,六年间,见其书日异,胜人间俗书也。”(《书林藻鉴》)而书法家陈绎曾也说:“今代惟鲜于郎中善悬腕书,余问之,嗔目伸臂曰:胆!胆!胆!”可见他敢于创新的精神。他的楷书有《李愿归盘谷序》,现藏上海博物馆,笔法古朴,结体谨严,气魄恢宏。行草有所写自作诗《大字诗赞》和《唐诗草书卷》,笔法纵肆,欹态横发。

元  鲜于枢  《草书手卷》
元  鲜于枢  《次韵仇仁父晚秋杂兴》
元  鲜于枢  《杜甫魏将军歌》 草书
元  鲜于枢  《杜工部行次昭陵诗卷》行书纸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鲜于枢《杜工部行次昭陵诗卷》纸本,行书,纵32cm,横342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舊俗疲庸主,群雄問獨夫。譏歸龍鳳質,威定虎狼都。無屬尊堯典,神功協禹謨。風雲隨絕足,日月繼高衢。文物多師古,朝廷半老儒。直詞寧戮辱,賢路不崎嶇。往者災猶降,蒼生喘未蘇。指揮安率土,盪滌撫洪爐。壯士悲陵邑,幽人拜鼎湖。玉衣晨自舉,鐵馬汗長趨。松柏瞻虛殿,塵沙立冥途。寂寞開國日,流恨滿山隅。右工部行次昭陵詩,困學民書。末识:“右工部行次昭陵詩,困學民書。”钤“鲜于”、“白几印章”、“箕子之裔”、“虎林隐吏”、“中山后人”印五方。卷末有王祎、宋濂二跋。鉴藏印记有清乾隆、嘉庆、宣统诸玺及梁清标、宋濂、王祎等印多方。明顾复《平生壮观》卷四,清《石渠宝笈初编》卷三一,《故宫已佚书画目》著录。这是鲜于枢以行书大字录写的杜甫五言《行次昭陵诗》。杜甫是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歌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内容大都与当时的朝政有关,此首诗亦充满了对国家兴衰的关注。此帖结体疏朗,笔势雄浑,与鲜于枢个人性情正相吻合。如柳贯所评:“公毅然美大夫,面带河朔伟气,每酒酣骜放,挥毫结字,奇态横生,势有不可遏者。”此卷是鲜于枢大字行书的代表作品。>

元  鲜于枢  《海棠诗》行书<在鲜于枢存世墨迹中,所书《苏轼海棠诗卷》堪称代表作之一。这一行草纸本纵34.5厘米,横584厘米,系书录苏轼咏海棠七言长古,卷后有元、明以来诸多书家题跋和收藏印记。元秋桂跋曰:“鲜于翁草书修‘六义’(笔者注:“六艺”即指《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经”),无一笔苟置。人皆知其豪健遒劲,而不知其备六义于中也。”明董其昌云:“盖东坡先生屡书《海棠诗》,不下十本,伯机意欲附名贤之诗以传其书,故当全力付之也。”此卷系鲜于枢运用极富弹性的硬毫写成,以行书为主,兼用草法。其用笔多取法唐人,正如元人袁褎所言:“善回腕,故书圆劲,或者议其多用唐法。”而清人阮元亦谓鲜于枢“字迹活泼而有力,在孙过庭、李北海(邕)之间”。细察此卷,与颜氏《祭侄稿》、《刘中使帖》及《争坐位帖》多有契合之处,笔法纵肆,欹态横生。通篇约二百余字,“全力以付”,“无一笔苟置”。从用笔力上看,锋敛墨聚,圆劲有力,每一笔画的起收、顿挫、使转……均从容不迫,却又变化万千。比如聚墨成“点”,有正点、侧点、挑点、连势排点等,或大或小,或轻或重,结体妥帖,浑然无间。举凡横、竖、撇、捺各种构字“元素”,均能曲尽其妙,如“瘴”、“荐”、“华”、“长”诸字,横画虽多,却“燕不双飞”,因势生形;“瘴”、“草”、“华”、“晕”、“中”字中的竖画,多取“悬针”状,行笔劲利,挺拔有力……结体略呈右上取势,宽博宏肆,纵敛有度;行书中间杂草书,规整中有变化,益增活泼生动之趣。此卷章法近乎上下齐平,行距均匀,不激不厉,自然畅达。而字与字之间起承转合偶以“牵丝”相属,更多是以内在笔势使上下呼应自如、左右揖让相得。通观全卷,正如刘欣耕先生所言:“结字严谨而纵肆,点线爽健而富有立体感,挥运之中意气雄豪而出入规矩。他以深厚的功力表现出了对书法形式美的追求和创造力,从而也表现了自己的气质、人格。”>

元  鲜于枢  《韩愈进学解卷》草书<鲜于枢《韩愈进学解卷》,藏北京首都博物馆。>

元  鲜于枢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卷》行书纸本<鲜于枢《行书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卷》,纸本,纵48.6厘米,横533.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此卷《韩昌黎送李愿归盘谷序》,行句系自"夫前呵从者塞途"起(据《韩昌黎集》),其前尚缺一百零八字。有"清森峭劲、风骨棱棱"之评。卷后明王稚登、宋珏,近代狄平子书跋。明赵宦光、清缪日藻、曾燠及狄平子递藏。>

元  鲜于枢  《论草书帖》草书
元  鲜于枢  《麻征君透光古镜歌》
元  鲜于枢  《七律诗》草书
元  鲜于枢  《诗赞卷》行书纸本<鲜于枢《诗赞卷》,纸本,上海博物馆藏。>
元  鲜于枢  《韩愈石鼓文》草书<《草书石鼓歌》纸本、手卷(34×497厘米)。鲜于枢墨写《石鼓歌》传世有两本,一部作于元大德五年,现存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其二为本卷,乃鲜氏书艺成熟期的完美之作,其纸墨品相完洁,较“大都会本”的绝笔之作,更胜一筹。明清以来,此本流传有绪,上钤“鲜于”、“困学斋”印,明人陆深、曹溶、清人罗天池、孔广陶、胡璧城等十数家跋及钤印,并著录于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孔广陶《岳雪楼书画录》、《中国书法大成》等六部书画汇编著作。北京瀚海2004春季拍卖会中的国古代书画专场上,此作以4200万高价拍出,加上佣金成交价高达4620万。打破了宋米芾《研山铭》手卷3300万元的中国书画第一高位的纪录。>

元  鲜于枢  《适来帖》
元  鲜于枢  《书唐韩愈《石鼓歌》》 草书墨迹
元  鲜于枢  《苏轼海棠诗卷》行草纸本<鲜于枢《苏轼海棠诗卷》纸本,纵34.5公分,横584公分。公元1301年大德五年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元  鲜于枢  《唐人绝句》草书
元  鲜于枢  《透光古镜歌》
元  鲜于枢  《晚秋杂兴诗帖》行书纸本<鲜于枢《晚秋杂兴诗帖》,纸本,行书,纵33.6cm,横(一)40.6cm,(二)41.8cm。释文:次韻仇仁父《晚秋雜興》,樞拜呈。薄宦常爲客,虛名不救貧。又看新過雁,仍是未歸人。茅屋空誰補?柴車晚自巾。青雲有知己,潦倒若爲親。 沈靜莓苔合,門閑落葉深。炎方秋尚暑,水國盡多陰。寓意時觀畫,怡情偶聽琴。起予賴詩友,爲爾動微吟。身共賓鴻遠,心同野鶴孤。謀生知我拙,學稼任兄愚。北望空思汴,南遊未厭吳。年須問藜藿,興不在蒪鱸。本幅首署:“次韵仇仁父《晚秋杂兴》,枢拜呈。”藏印有“長垣王氏珍玩”、“宋犖審定”。《石渠宝笈初编》卷一О著录。这是鲜于枢为和仇远诗而作并书的三首五言律诗,17行,诗中充满浓郁的思乡之情。从“北望空思汴,南游未厌吴”一句可知作者此时正身处江浙一带。此帖书法俊爽劲健,略显苍疏,是鲜氏中晚年众多作品中较具代表性的一件。>

元  鲜于枢  《王安石杂诗卷》草书纸本<鲜于枢《王安石杂诗卷》高50厘米,长1025厘米,书王安石杂讨诗四首:《题侍书蒸公楚江秋晓图》、《招约之职并示正甫书记》、《示元度》、《奉酬约之见招》。辽宁省博物馆藏。全卷600余字,书于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时鲜于枢36岁,正值书艺旺盛时期,故书气恢宏,骨力劲健,圆转流畅,表现了鲜于枢极深的书法功力。>

元  鲜于枢  《襄阳歌》草书
元  鲜于枢  《徐浩朱川告身跋》
元  鲜于枢  《烟江叠嶂诗》草书
元  鲜于枢  《御史箴帖》行书<鲜于枢《御史箴帖》,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元  鲜于枢  《张彦享行状稿卷》行书纸本
元  鲜于枢  《醉时歌》草书 

元  杨维桢  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会稽人(今浙江绍兴)。他生活在元末大乱之际,浪迹在山水之间,行为放荡,与陆居仁、钱惟善被称为“元末三高士”。他的书法取法很高,来源于汉晋,对索靖的章草很有领悟,而且能将章草、隶书、行书的笔意熔于一炉,并加以发挥。他的字,粗看东倒西歪、杂乱无章,实际骨力雄健、汪洋恣肆。如果说把赵孟頫比作优美的代表,那他则是壮美的典范。书法的抒情性在他这里得到充分的张扬。这从他的作品《城南唱和诗册》,《真镜庵募缘疏卷》可以看出。
 
元  杨维桢  《城南唱和诗卷》行草书<杨维桢《城南唱和诗卷》,行草书。论元代书法形态的奇崛古朴,杨维桢当数第一。这与他倔强的个性、深厚的学养又联系在一起所以,非常人所及。杨维桢的行草书,其风格在元代书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元代章草的复兴是从赵、邓开始的,但他们未能对章草这种书体作出什么创新,而以章草笔法杂以汉隶和今草笔法成功运用到行草书创作并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独有杨维桢一人。《城南唱和诗卷》,对章草笔意的运用达到了随心所欲、挥洒自如的境界。杨维桢把晋唐楷法和汉隶、章草、今草笔法融合在一起,故独有奇拙、古朴的趣味。所谓“矫杰横发”(李东阳)“狂怪不经”(徐有贞)“大将班师,三军奏凯。破斧缺斨,例载而归”(吴宽)就是指杨维桢书风中豪迈雄强、形态怪异、用笔粗放的特点。而这种激越奔放的气势,刀斫斧劈的雄强,正是筑基于章草笔法的渗入。>

元  杨维桢  《七绝诗轴》草书纸本<杨维桢《七绝诗轴》,草书,为张雨《小游仙诗》之一。纸本。墨笔。纵107.7厘米,横34.9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此书清刚劲迈、纵横不羁,个性鲜明,酣畅淋漓地表达出作者的豪迈雄强、用笔粗放的特点。自署"老铁",钤有"杨廉夫"白文、"铁笛道人"朱文两印记。书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正月,作者时年六十七岁。>

元  杨维桢  《寿带观铭》撰并书
元  杨维桢  《晚节堂诗札》行书纸本<杨维桢《晚节堂诗》,行书,书七言律诗一首。纸本。纵27厘米,横57.1厘米。凡17行,每行字数不-,共94字。款署“至正辛丑春三月十有二日”,辛丑即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时杨维桢65岁。>

元  杨维桢  《张氏通波迁表》行草书
元  杨维桢  《真镜庵募缘疏卷》行草书<杨维桢《真镜庵募缘疏卷》,行草书。上海博物馆藏。《真镜庵募缘疏卷》是杨维桢的行草书佳作。作者晚年与僧道交往频繁,经常出入于寺庙道院,此卷特地为真镜庵募缘所撰写。其书章局变化丰富,随意而奇崛,用笔力遒韵稚,笔法跳宕,竭尽一唱三叹、回肠荡气的能事。用墨浓淡互济,干湿对比强烈,表现出作者的强烈的艺术个性,怪癖性格的极度张扬。>

元  杨维桢  《周上卿(文英)墓志铭》小楷
元  杨维桢  《张中桃花幽鸟题跋》
元  俞  镐  《与惟明书帖》

元  俞  和  元末钱塘人。一生致力于书法,精各体。其突出的成就,不在行书,而在章草和篆隶。现存的《临张芝书》虽是临作,但自创的成分已不少。王世贞说他“用章草书《急就章》,觉古色蔼然”。元代的章草,较唐宋是大为起色的。赵、邓复古写《急就章》,都有矫揉造作之失,临的成分多,古意并不是很多。以后康里子山、杨维桢以章草笔意入今草,大开草书新面貌,当是草书的新变。后来的方从义、宋克也均在章草上下过苦功。俞和是其中一位杰出者。他天分高,悟性笔性均好,故其“临”书,不但形态上相似,而且“古色蔼然”,意味也出来了。尤为可贵的是用笔上自然率直,捺脚的形态变化多,可见笔法上变化也多,故虽是以己意临书,实为创作了。现存故宫博物院的章草诗帖,是行书中杂章草,已很见功力的创新之作了。俞和的《千字文篆隶册》也是有新意的作品。其篆书,结字简洁随意,用笔上大胆参以方笔,故有刚健清新之气;其隶书,也用汉隶的方笔,线条秀劲中有质朴也无故作修饰的匠气,因而比他秀润有余的行书来,显得更为古朴而有书卷气。这说明,俞和并不是赵孟頫的影子,也是有个性的书家。

元  俞  和  《次韵答朱仲义见赠》行书纸本<俞和《次韵答朱仲义见赠》,行书。纸本。纵28.9厘米,横47.4厘米。无款。诗中自称“老夫”,当是晚年之作。前有小序,述作诗缘由。此帖潇洒不羁,俊秀飘逸,而又工稳端丽,深得赵孟頫之神。>

元  俞  和  《临定武兰亭》行书<俞和《临定武兰亭》,行书,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俞和是临摹的高手,能达到乱真的地步,桑悦评:“紫芝所书,深得松雪笔意,而圭角稍露,比之松雪正如献之之于羲之也”。此临《定武兰亭》为其精妙之作。>

元  俞  和  《临王羲之乐毅论》楷书
元  俞  和  《千字文篆隶册》
元  俞  和  《左氏传小楷册》
元  俞  俊  《复德翁书帖》行草
元  虞  集  《平阳郡公姚天福碑》撰并书
元  袁  桷  《和一庵首坐诗帖》
元  袁  桷  《雅潭帖》行书纸本<袁桷《雅潭帖》,行书,纸本。纵28.3厘米,横38.9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帖师法米芾,行笔自然得体而具法度,颇有米氏沉着痛快之致。>

元  张  雨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名泽之,一名天雨,字伯雨,号句曲外史。年二十余弃家为道士,道名嗣真,道号贞居子。博学多闻,善谈名理。诗文、书法、绘画皆工,风格清虚雅逸,有晋、唐遗意。书法初学趙孟頫,后上师李邕,怀素等。存世书迹有《山居即事诗帖》、《登南峰诗》、《杂诗卷》等。  

元  张  雨  《登南峰绝顶轴》行草书<张雨《登南峰绝顶轴》,行草书,七言律诗。纸本。凡五行,共六十一字。纵108.4厘米,横42.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缘云觅路作清游。身似饥鹰晓脱□。一上怒临飞鸟背。载盘惊天巨鳌头。神来甲帐风飘瓦。月堕下方钟隐楼。为问登高能赋者。陆沉谁复滩神州。登南峰绝顶。>

元  张  雨  《题画诗卷》行草书<《题画诗卷》是张雨行草书的代表作。其诗清虚雅逸,其书雄沉遒劲,堪为文书融通的佳作,倪云林称其诗文字画为“道品第一”。>

元  张  雨  《听泉亭绝句》行书
元  张  雨  《小楷诗札》
元  张  雨  《为孔昭书四帖》行书
元  张  雨  《自书诗》
元  张  渊  《五言古诗帖》行书纸本<张渊《五言古诗帖》,行书,纸本。纵27.4厘米,横52.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张渊,元末明初浙江吴兴人,字子静,号孟嘏。守道安贫,隐居不仕。与当时吴派山水画大师沈周相友善。工书,以苏轼字为宗。《史书会要》记云:“渊行楷规模玉局,翩翩有致”。>

元  赵  雍  字仲穆,元代湖州(今属浙江)人。赵孟俯次子。以父荫入仕,官至集贤待制、同知湖州路总管府事。书画继承家学。擅山水,尤精人物鞍马,亦作界画。书善正、行、草,亦长篆书。精鉴赏。

元  赵  雍  《杯净土诗六首》行书
元  赵  雍  《与彦清帖》行书
元  赵孟贯  《重修灵星门记碑》在浙江鄞县,此碑书法颇似赵孟頫。

元  赵孟頫  字子昂,号雪松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湖州(浙江吴兴)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后来奉元世祖征召,历仕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擅长篆、隶、楷、行、草各体、冠绝古今。著有《松雪斋集》。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元史》本传讲,“孟俯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赞誉很高。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诸家之大成。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所以,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尤为可贵的是宋元时代的书法家多数只擅长行、草体,而赵孟頫却能精究各体。他的文章冠绝时流,又旁通佛老之学。后世学赵孟頫书法的极多,赵孟頫的字在朝鲜、日本非常风行。赵氏楷书中也有上乘之作,如《三门记》结体宽博深稳,运笔酣畅圆润,最适合当字帖。赵氏传世作品以行楷居多,大多用笔精到,结字严谨,如《赤壁赋》堪称经典之作。

元  赵孟頫  《趵突泉诗》
元  赵孟頫  《敕藏御服碑》赵世延撰,在陕西省周至县
元  赵孟頫  《崇福寺碑》撰并书,在处州《今浙江丽水县》万象山
元  赵孟頫  《崇国寺演公碑》,赵子昂撰并书兼篆额

元  赵孟頫  《仇锷墓碑铭》行楷书<《仇锷墓碑铭》赵孟頫行楷书墨迹。卷高37.2厘米,共一百九十二行,满行六字,并篆题引首《有元故奉议大夫福建闵海道肃政廉访副使仇府君墓碑铭》二十四字,其中“建闵海道肃政廉访”八字原已损缺,系后人为之补书。日本阳明文库藏。《仇锷墓碑铭》于延祐六年(公元1320年)书,是其晚年力作。运笔方整有力,遒丽老健,一笔不苟,骨气深稳,与常见赵书妩媚甜润不同。赵孟頫的书法以楷书和行书最好。此书是他楷书代表作之一,他的楷书用笔流畅随意,但又出规入矩,法度森严,其结体疏朗俊秀,飘逸洒脱,几乎无瑕疵可言。>

元  赵孟頫  《次韵潜诗》行书
元  赵孟頫  《道场山诗》行书
元  赵孟頫  《道德经》<纸本24.3×153.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元  赵孟頫  《杜甫秋兴》
元  赵孟頫  《番君庙碑》元明善撰,在铙州府(今江西波阳)
元  赵孟頫  《感兴诗》行书
元  赵孟頫  《归去来辞》行书<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作。行书,纸本长卷,纵46.7厘米,横453.5厘米。共48行,行10字左右。藏上海博物馆。卷前有其弟所绘陶潜像一幅并有题记,并盖有“古鉴阁中铭心绝品”、“经协久远期无限”、“韵篁馆赏图书“和“秦文钤”等印。该帖为中期作品,以行书为主,间以草法,用笔珠圆玉润,宛转流美,神气充足。>

元  赵孟頫  《杭州福神观记》邓文原撰,碑在杭州西湖断桥之左
元  赵孟頫  《抚州永安院僧堂记》
元  赵孟頫  《汲黯传》小楷<赵孟頫自称《汲黯传》得唐人遗风笔意,而清代冯源深评云:“此书方峻,虽据欧体,其用笔之快利秀逸,仍从《画赞》,《乐毅》诸书得来。”倪瓒也说:“子昂小楷,结体妍丽,用笔遒劲,真无愧隋唐间人。” (引自《书林藻鉴》 ),用笔不下于智永,虞世南,得称一世之冠。>

元  赵孟頫  《急就章》章草
元  赵孟頫  《敬元长碑》
元  赵孟頫  《酒德颂》行书<原是“竹林七贤”之一,西晋刘伶的文章。该帖在行草书中,融入了许多章草笔意,其章草则有潇洒、精巧之风,颇具创意,成为元明书家秀逸章草流派。>

元  赵孟頫  《绝交书》行草
元  赵孟頫  《楞严经跋记》行书
元  赵孟頫  《临兰亭序》行书
元  赵孟頫  《临右军帖》行书
元  赵孟頫  《龙兴寺帝师胆巴碑》楷书赵孟頫撰书并篆额
元  赵孟頫  《龙兴寺祝延圣主本命长生碑》
元  赵孟頫  《洛神赋》行书纸本<《洛神赋》纸本,纵29.5公分,横192.6公分,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一说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又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赵孟頫《洛神赋》是真迹。《洛神赋》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书,时赵氏四十七岁。用笔圆转流美。充分展示了赵孟頫的书法风格。元人倪瓒称此卷“圆活遒媚”,并推赵为元朝第一书人。>

元  赵孟頫  《妙严寺记》楷书<《妙严寺记》,又称《湖州妙严寺记》,牟献撰文,赵孟頫书并篆额,未署年月,原件纸本横卷,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

元  赵孟頫  《七绝诗册》行书<纸本,纵34.7cm,横35.3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末识:“子昂爲中庭老書。”有“張珩私印”、“博山”、“潘厚審定”等藏印。作品未见著录。此为赵孟頫书自作七言绝句一首,诗中“云在青天水在瓶”一句借用了唐代朗州刺史李翱向禅僧药山惟俨请道的故事。药山以手示上下,并对李翱说:“云在天,水在瓶。”此帖虽仅短短五行大字,却笔力深沉稳健,气势恢弘傲放,结体严谨端庄,首尾富于变化。书风虽显苍老,但依旧雍容洒脱,是赵氏晚年大行书中的精品。释文:煉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事,雲在青天水在瓶。子昂爲中庭老書。>

元  赵孟頫  《千字文》隶书
元  赵孟頫  《千字文》章草书 单刻本
元  赵孟頫  《前后赤壁赋》行书纸本<赵孟頫书苏轼《前后赤壁赋》,并作东坡像于卷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前后赤壁赋》纸本册装,共11开21页,每页纵27.2厘米,横11.1厘米。帖共81行,935字。末署“大德辛丑正月八日,明远弟以此纸求书二赋,为书于松雪斋,并作东坡像于卷首。子昂。”辛丑为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时赵孟頫48岁。这里仅选《前赤壁赋》部分。该帖分行布白疏朗从容,用笔圆润遒劲,宛转流美,风骨内含,神彩飘逸,尽得魏晋风流遗韵。>

元  赵孟頫  《秋声赋》行书<纸本,纵34.8厘米,横182.2厘米。款识上有康熙帝玄烨御书钤印“康熙御笔之宝”。赵孟頫的《秋声赋》,一气呵成,圆转遒丽,妍润多姿,乃精美绝伦,绝世之作。>

元  赵孟頫  《秋兴诗卷》墨迹纸本  上海博物馆藏
元  赵孟頫  《三门记》
元  赵孟頫  《珊竹公神道碑》姚燧撰,赵孟頫书并篆额
元  赵孟頫  《寿春堂记》
元  赵孟頫  《索吴纬帖》
元  赵孟頫  《泗州普照寺灵瑞塔碑》撰并书
元  赵孟頫  《松江宝云寺记》牟撰,字多行书。
元  赵孟頫  《孙公道行碑》邓文原撰,在陕西周至县
元  赵孟頫  《太平兴国禅寺碑》楷书

元  赵孟頫  《题烟江叠嶂图诗卷》行书<纸本。大字行书,纵47厘米,横413厘米,《烟江叠嶂图》是北宋画家王诜的作品,藏上海博物馆。赵孟頫实际书写的是北宋苏东坡题咏王诜《烟江叠嶂图》诗一首:江上愁心千叠峰,浮空积翠如云烟。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赵氏墨迹传世虽多,惟大字却少见。从中不难看出其大字功夫之深。后文徵明在赵孟頫书苏轼题王诜《烟江叠嶂图》诗后补水墨米家山水。>

元  赵孟頫  《天冠山诗》,元赵孟頫行书自咏之诗。石现在西安碑林
元  赵孟頫  《纨扇赋》行书
元  赵孟頫  《无逸帖》楷书
元  赵孟頫  《卫淑媛墓志》
元  赵孟頫  《吴兴赋》行书<赵孟頫出生吴兴,吴兴即现在的浙江湖州,位于太湖之南,书传有道,湖笔生花。王献之《吴兴贴》、米市《苕溪诗篇》、赵孟《吴兴赋》等,都有墨宝传世。该帖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元  赵孟頫  《昔寻李愿诗卷》行书纸本<赵孟頫《昔寻李愿诗卷》,纸本,行书,纵30cm,横99.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末款属"子昂"。钤"趙子昂氏"、"松雪齋"印二方。有清乾隆、嘉庆诸玺,又孙煜峰藏印。清安岐《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著录。此作是赵孟頫书写的唐韩愈《卢郎中云夫寄示送盘古子诗两章歌以和之》诗,此诗帖与赵孟頫《与国宾山长》信札及杨维祯《小游仙辞》、危素《陈氏方寸楼记》四段合装于一卷,共24行。释文: 昔尋李願向盤古,正見蒼厓巨辟爭開張。是時新晴天井溢,誰把長劍倚太行。沖風吹破落天外,飛雨白日灑洛陽。東蹈燕川食曠野,有饋木蕨牙滿筐。馬頭溪深不可,借車載過水入箱。平沙綠浪榜方口,雁鴨飛起穿垂楊。窮探極覽頗恣橫,物外日月本不忙。歸來辛苦願誰爲,坐令再往之計墯渺茫。閑門長安三日雪,推書撲筆歌慨慷。旁無壯士遣屬和,遠憶盧老詩顛狂。開緘忽睹送歸作,字向紙上皆軒昂。又知李侯竟不顧,方冬獨入崔嵬藏。我今進退幾時決,十年蠢蠢隨朝行。家請官給不報落,無異雀鼠偷太倉。行抽手版付丞相,不待彈劾還耕桑。子昂>

元  赵孟頫  《闲居赋》行书<纵38厘米,横248.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书西晋著名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一首,56行,凡627字,款署子昂。无年月。笔意安闲,气韵清新,通篇行楷结合,方圆兼备,体态优雅,体现赵氏书法艺术书卷气和富贵气。>

元  赵孟頫  《襄阳歌》行书
元  赵孟頫  《萧山县大成殿记》
元  赵孟頫  《新建庙学碑》
元  赵孟頫  《兴国寺碑》
元  赵孟頫  《行书十札卷》行书<赵孟頫《行书十札卷》总长531.5厘米。纸本,信札十笺。为赵孟頫随意书就,故纵横幅度不一,笔意婉转,有隋唐人严谨的间架,而溢之以晋人风趣。卷后有跋。入清后历经王鸿绪、潘延龄、罗天池、裴景福、伍元蕙等收藏。现藏上海博物馆。>

元  赵孟頫  《行书手札》
元  赵孟頫  《行书杂书三帖卷》
元  赵孟頫  《徐夫人碑》
元  赵孟頫  《玄教宗传碑》又名《道教碑》,虞集撰,赵孟頫书并篆额
元  赵孟頫  《玄妙观重修三门记》楷书纸本<玄妙观在古城苏州,为著名道教寺庙,创建于西晋咸宁二年(276年)。晋明帝司马绍居然梦见三清道祖驾云到了苏州,于是下旨重修道院,并改名为上真道院。唐代皇帝自称老子后裔,尊之为太上玄元皇帝,并效令两京及诸州均建立玄元皇帝庙。此后屡遭兴废。到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改为玄妙观,玄、元相通,也称元炒观。此名取自老子《道德经》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语。《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为元代牟峨撰文、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赵孟頫书并篆额。楷书,纸本,纵 35.8厘米,横283.8厘米。其“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碑 ”原在正山门内,“文革”时失落。1990年,苏州碑刻博物馆受市道教协会委托,仿刻成碑,现存正山门内。铭刻碑帖2幅;每幅纵52,横136.5公分記五十八行,行十一字,額三行。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元  赵孟頫  《雪赋》
元  赵孟頫  《佑圣观玄武殿记》元明善撰,赵孟頫书并篆额。行书
元  赵孟頫  《与次山帖》
元  赵孟頫  《与德俊帖》行书
元  赵孟頫  《付二哥书帖》
元  赵孟頫  《与季博提拳尺牍》行书<纸本,纵27.7厘米,横49.6厘米。>
元  赵孟頫  《与进之帖》行草
元  赵孟頫  《与静心帖》行草
元  赵孟頫  《与明远帖》
元  赵孟頫  《与亲家书帖》
元  赵孟頫  《与师孟五帖》行书
元  赵孟頫  《与孙行可帖》
元  赵孟頫  《与兄长书帖》
元  赵孟頫  《与彦明帖》
元  赵孟頫  《与义斋帖》
元  赵孟頫  《与子方帖》
元  赵孟頫  《与子阳帖》
元  赵孟頫  《与总管书帖》
元  赵孟頫  《裕公和尚碑》程钜夫撰,在河南登封少林寺
元  赵孟頫  《张总管墓志》
元  赵孟頫  《致八弟书帖》
元  赵孟頫  《致明仲帖》
元  赵孟頫  《种松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