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职校校长纷纷“吐槽”:中职招生历尽辛苦

 徐天坤1979 2012-08-23

省属学校在师资等方面占有优势,县级职教中心占据着地利优势,市直学校夹在中间最难受

中职招生,几家欢乐几家愁

  ■本报记者 翟帆

  最近几年,全国中职招生普遍喊难。中职招生到底有多难?难在何处?有无化“危”为“机”之策?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来到了人口和教育大省河南。在招生工作中历尽辛苦的职业学校校长们面对记者纷纷“吐槽”。

  何为招生难?磨烂嘴皮去拉人

  “就在前几年学校招生还很不错,招生有门槛,录取要批条。”到学校工作只有6年时间的郑州测绘学校纪委书记张高潮,赶上了两三年学校的好日子。

  从1978年由国家测绘局创办到2009年,郑州测绘学校就没为生源的问题发愁过。学校是全国唯一一所普通中等测绘专业学校,也是国家级重点中专,同时还是国家测绘局的培训基地。中间,虽然也经历过波折,2003年“下放”到河南省教育厅管理,但和测绘系统与生俱来的联系并没有割断,学校的招生工作一直由各省测绘局人事部门的“招生联络员”负责。“各省‘管接管送’,想要什么样的毕业生就招什么样的学生。”张高潮介绍说,特别是在2007年,全国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用人大爆发,各省也就争相向学校送人。

  2009年年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束了,学校的好日子也就到此为止。分管招生工作的张高潮还记得,那年学校招了3000多人,面向高中毕业生的两年制,竟然有超过二本分数线的学生来报名。“之后就一年不如一年,每年报名人数比上年都有30%—40%的下滑。今年的招生彻底放开,但和预想的1500人,还是差了不少,现在两年制的报名人数100人还不到。”今昔对比,张高潮一声叹息。

  省属学校日子不好过,地市一级的中职学校更是活得艰难。

  最近这些天,河南省洛阳经济学校校长焦红浩心情可谓是喜忧参半。喜的是,7月底,焦红浩刚刚去北京参加了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项目学校的答辩,从现场反响来看,通过应该不成问题。进入示范校建设名单,对于学校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是一件可以好好庆祝的大事,但让人忧心的事却接踵而来。8月1日学校新生开学,报到人数只有计划招生人数的一半。虽然之后还可以通过联合办学补充一部分生源,但离预想的还是有差距。

  今年的招生工作,焦红浩下了很大功夫。5月26日,学校正式放暑假,全校老师都投入到了招生工作中,九县一区,具体到下面的乡镇甚至村组,都划分了“责任田”。老师们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为的是拉近感情,把学校的优势讲足,把学生吸引过来。可是做了这么多工作,招生状况仍然不理想。焦红浩忧心忡忡,如果生源出现了问题,还谈什么示范校建设。

  相对来说,县级职教中心的日子要好过很多,特别是这几年有较大投入、硬件改善较为明显的学校。

  号称河南第一县的禹州市,有着120多万的人口,但公办职业学校却只有禹州职教中心这一所。2009年,学校搬入了占地500多亩的新校区,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禹州是经济强县,对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因此县领导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每年专门拿出40万元奖励学校招生。但即便这样,校长康冰心还是不敢掉以轻心,“我一半的精力都用在了招生上。”康校长采取的办法是全员、全年招生,全市20多个乡镇的招生任务分解给了带队的20多个学校中层干部,老师们的任务则分解到村。7月20日至8月20日是招生的黄金季节,全校每周召开一次情况通报会,反馈信息、总结经验。目前,学校已经招了700多人,加上春季招生的300多人,全年已经超过了千人,胜利完成了招生任务。

  虽然地处长葛市的许昌技术经济学校在招生时占尽地利优势,而且又投入2亿多元新建了学校,谈起招生工作,校长武建民说,老师们仍然要“磨烂嘴皮、撕烂脸皮、跑烂脚皮”,才能保持住现有在校生5000人的规模。
 招生为何难?缺乏吸引力是根本

  谈到招生难,校长们都有一肚子的苦要诉,谈到为何难,也各有各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共同的一点是,家长和社会对职业教育不了解、不认可。

  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大家都认为是传统思想在作祟,但校长们共同的感受却是,家长们都是讲究实际的人,缺乏吸引力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对职业教育不了解。如果宣传到位,把道理讲透,给孩子一份满意的工作,许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家长还是愿意送孩子来职业学校学门技术的。

  康冰心告诉记者,今年学校招生情况之所以差强人意,主要是由于老师们宣传工作做得好。“到村里挨家挨户做工作,最多的一户人家去了4次,才终于做通了家长的思想工作。”了解产生信任,为了让更多的初中毕业生了解学校,襄城县职教中心今年独辟蹊径,在制作宣传片时,没有简单地列举学校的办学成就,而是特别制作了三段反映学生学习生活的视频,并连续记录了一个班级学生三年的成长过程。视频在初中毕业班一播放,初中生们马上对职校生活有了真实感受,宣传效果十分明显。许昌市教育局分管职教工作的副局长杨春香也坚信宣传作用大,“我今年替职业学校招了20多个学生,靠的就是向家长讲道理。”她给家长讲的道理很朴实:“你们的孩子中考只有200多分,非要花钱去普高,去了能跟上吗?能读完三年吗?读完三年能考上大学吗?就是考上大学,毕业能找到工作吗?还不如早点来职业学校学门技术。”这一席话,还真说服了不少家长。

  校长们认为,影响中职吸引力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学校没有树立自己的品牌,专业上没能形成自身特色。

  许昌市教育局曾作过统计,全市20多所职业学校,99%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专业。这几年幼儿园老师紧缺,很多学校又都跟风申请开设幼师专业。许昌工商管理学校校长王玉敏在学生报名时就听到过家长这样的问话:“你们这些中专是不是大致都一样啊?”由于专业特色不明显,家长们在甲乙丙丁学校中一犹豫,可能就放弃了。

  特色可以兴校,此话不假,河南省建筑工程学校近几年生源持续旺盛就是得益于此。学校党委副书记李瑞芝告诉记者,学校的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是省级重点专业点,专业现有在校生3000多人,拥有23个校内实训基地和25个稳定校外实习培训基地。在社会上只要一说起建筑类的专业,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建工学校,“有了这样的口碑,自然会‘出口畅、进口旺’。”

  校长们认为,招生混乱也是导致中职吸引力缺失的原因之一。“拾到碗里都是馍,挖到筐中都是菜”,在中职生源整体紧张,招生任务层层分解的形势下,为了完成招生任务,各学校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尽管省教育厅三令五申,不得以任何形式实行有偿招生,但仍有不少学校依靠招生中介。一位校长向记者透露了今年的中介“行情”——公办学校每招一名学生可以提1000元回扣,民办学校最高给到2000元,中介人员为了拿到更多的回扣,虚假宣传在所难免。

  为了完成本地的招生计划,一些县市实行了地方保护,通过隐瞒生源信息、扣发初中毕业证等手段为其他学校在本地招生设置障碍。“省属学校在师资等方面占有优势,县级职教中心占据着地利优势,就我们这些市直学校夹在中间最难受。”王玉敏说。

  如何不为难?期待更多政策支持

  破解招生难,有些事,学校方面可以有所作为,比如加大宣传、打造拳头专业等,而有些事,就非职业学校所能为了。

  比如,普通高中的扩招,一年年蚕食着职业学校的招生份额。许昌幼儿师范学校校长付银峰告诉记者,他们在一个县招生时发现,全县5500名初中毕业生,被县里的3所普通高中招走了5000名,剩下的500名学生,流的流,走的走,很多都外出打工了,能够被职业学校招至麾下的寥寥无几。康冰心校长所在的禹州也是同样情况,9700名初中毕业生中参加中考的有9300名,而全市高中的招生计划是6300人。

  还比如,收费政策上,和普通高中相比,中职显不出任何优势。王玉敏给记者分析,中职学生的学费每年要2000元左右,而普通高中仅为360元,即便是享受了1500元的国家助学金,中职也比普通高中的花费要多。

  再比如,国家就业政策问题。“劳动法和企业就业准入制度难以落实,面对用工荒,有的企业连童工都敢用。”鄢陵县职教中心校长刘新民反映,鄢陵下面的张桥乡和彭店乡,一个建影视基地,一个搞箱包产业,大量用人,很多孩子初中一毕业甚至还没毕业,就被家长送了过去。一方面是法律和制度落实不到位,另一方面却存在着政策屏障,“很多地方招公务员,指明第一学历要大专以上。”杨春香反问记者,“在这样的用人政策导向下,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立交桥还有何意义。”

  如何才能让中职招生不再作难?校长们在政策层面提出了很多建议。

  校长们强烈建议限制普通高中继续扩招,真正实现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与普通高中大体相当。

  “职普比”三个字让职业学校的校长们又爱又恨,爱的是,校长们知道,只有坚持了“职普比”大体相当的原则,职业学校才会有自己的发展空间。而恨的是,在很多地方,这三个字形同虚设,非但没有抑制政府发展普高的冲动,反而化为招生计划,成为压在职校校长头上的一座大山。

  “三年内取消公办高中招择校生”,教育部的这一表态,并没被职业学校的校长们视为“利好”,反而增加了他们的担忧,“这是不是意味着普高的招生更没有门槛了?”高中“三限”政策的一再突破,让职业学校的校长们看不到希望。

  校长们呼吁中职免学费政策尽快出台。中职国家助学金政策和免学费政策,在校长们看来,对于学校发展的拉动作用是不一样的。助学金政策虽然可以吸引一部分农村学生报考职校,但远不如免学费给学校带来的实惠直接,只可惜现在免学费的比例实在太低。为此校长们设计了一个路径,希望国家先从免学费做起,之后是公用经费到位,最后是助学金补贴。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却没有面向人人的财政政策予以保证,高年龄段学生享受不到国家的免补政策这一点也为校长们所诟病。河北省轰轰烈烈的“送教下乡”,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很多校长认为,职业教育就要这样搞,这才是真正的面向人人的教育。不过,认可归认可,真要推广,首先要掂量下学校的钱袋子是否够鼓。“河北‘送教下乡’助学金和免学费的钱,中央财政后来给出了吗?”采访中,很多校长们向记者提出这样的问题。

  在河南,也有敢吃螃蟹的人,许昌技术经济学校校长武建民就是一个。2010年,许昌技术经济学校在全市实施“双万工程”,即“万名农民读中职学技术工程”和“万名职工读中职提技能工程”。学校的骨干教师和外聘专家深入乡镇集中授课,到田间地头送教上门,目前已培训了6735名学员。“我们可是实打实地在上课。国家的免补政策把高年龄段的学生全部排除在外,可我认为只要完成规定的课程,就应享受。”武建民的建议也是众多职校校长们的心声。

  此外,一些校长们也提出,国家的政策执行需要一定的延续性,如果政策调整,要给学校一定的缓冲期。提出这项建议的,多是卫生类学校的校长,而今年,招生中困难最大的也当数他们。

  今年,河南省卫生类中等职业学校“3+2”分段制高职的招生指标全部被取消,“有‘3+2’的时候,学校招生还可以。去年我们招了800多学生,其中,2/3都是‘3+2’,今年真不知道怎么办好了。”谈到这一情况,许昌卫生学校副校长李志刚一脸彷徨。具体因为什么原因被取消,学校不是十分清楚,总之就是不批了。“现在中专学历毕业生,二、三级医院根本就进不去。”李志刚说。如今,招生最红火的“3+2”被一刀砍去了,没有给学校留下任何的缓冲空间。

  不单是河南的卫生类中职面对生死抉择,其他省也有类似情况。今年5月,河北省教育厅、卫生厅、发改委联合发文,停止五年制(包括五年一贯制和“3+2”分段制)高等职业教育中临床医学类、医学技术类、药学类专业的招生。今年的医师资格考试,各地持“3+2”大专学历的医学类毕业生在报名时大都遇到了障碍,这些政策直接将卫生类中职推到了悬崖边缘。

  今年的中职招生,困难很大,校长们发愁的多,笑得出来的少。不过这几年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势头给了校长们信心和乐观的心态,他们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国家政策到位、资金到位,学校的宣传到位、发展定位明确,中职学校就一定能走出为生存、为规模奔波的窘境,步入到内涵发展、提升质量的新阶段,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教育报》2012年8月22日第6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